退出閱讀

巨浪

作者:閃爍
巨浪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巡洋艦 紅杏出牆——虎級通用巡洋艦

巡洋艦

紅杏出牆——虎級通用巡洋艦

其總共18400枚的彈藥儲備量更是賦予了其強大的持續作戰能力。
實際上,帝國海軍之前一直缺乏足夠優秀的支援戰艦,特別是在海軍與陸戰隊分家之後,海軍的重點幾乎都放到了艦隊作戰上。
問題是,在高強度的戰鬥中,海軍不可能與陸戰隊分家,而且隨著帝國海軍在戰場上逐步獲得戰略優勢,戰線一步步向敵人本土推進,登陸作戰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海戰,支援登陸作戰成為了海軍的首要任務。
主要的問題就集中在了武備,特別是主炮上。
防護方面,虎級比功臣級明顯弱了許多,只需要能夠應付敵人輕巡洋艦的攻擊,而不考慮與敵人的重巡洋艦作戰需求。另外,虎級多數時候面對的是敵人陸軍與陸戰隊的炮兵,所以其防護也足夠了。
按照當時的作戰強度,一艘虎級通用巡洋艦可以連續作戰三到五天,而不需要接受彈藥補給。
也就是說,功臣級在設計上仍然偏向于艦隊作戰,而不是支援作戰。
因為艦炮炮彈威力更大,且艦炮的持續射速遠遠高於陸炮,所以其八門主炮與八門副炮的投擲能力都相當於一個擁有四十門同口徑火炮的陸戰隊炮兵營的水平。射程方面更是遠遠超過了陸戰隊的同口徑火炮,其175毫米艦炮的最大有效射程達到了三十七公里,僅比海軍300毫米艦炮的最大射程少了2000米。由此可見,一艘在海岸線附近活動的虎級通用巡洋艦對敵人的威脅相當於與兩個陸軍炮兵營!
主炮:8門七十四年型175毫米L55型艦炮(4×2),副炮:8門七十二年型150毫米L52型艦炮(4×2)。
※※※※
在此情況下,除了陸戰隊自行開發火力支援艦之外,海軍也和圖書做出了相應的努力。
原因很簡單,陸戰隊用的175毫米炮彈的重量還不到五十公斤,其威力根本達不到海軍的要求。另外,陸軍與陸戰隊的火炮因為受到運輸能力,裝彈作業的可操作性影響,其火炮的葯室與彈膛都偏小,炮彈自然偏小。海軍卻沒有類似的問題,所以一直主張使用「大炮彈」。
只是,功臣級在設計之初就放棄了採用更大口徑主炮的要求,所以在執行一些需要大口徑主炮的任務,特別是支援陸戰隊的時候,往往顯得有點力不從心。畢竟,一百五十毫米艦炮的炮彈只有六十公斤重,有效射程也只有二十多公里,在面對敵人的縱深防禦陣地,特別是有永備工事的縱深防禦陣地時,一百五十毫米炮彈不但威力不夠,射程也不夠。很多時候,即便讓輕巡洋艦靠近海灘,也難以對敵人構成威脅。
鍋爐:8台七十三年型蒸汽鍋爐,主機:4台七十年型蒸汽輪機,功率:140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34節,續航力:8000海里14節。
虎級通用巡洋艦就是海軍以支援登陸作戰為核心任務研製的一種戰艦,而其主要設計來自功臣級,只是在武備方面更多的照顧到了登陸作戰的要求。因此,虎級在很大的程度上繼承了功臣級的「優良血統」,而且其對海作戰能力並不比功臣級差多少,所以最終被歸為了通用巡洋艦。
既然陸戰隊肯出錢,海軍就不怕費事了。
顯然,這個方案對海軍的吸引力也不是很大。
為了提高持續作戰能力,加上對地支援中,戰艦的活動範圍並不是很大,所以在大幅度壓縮油艙的同時,還大幅度的增加了彈藥艙的容積。按照基本配製,一門1https://m.hetubook.com.com75毫米艦炮的彈藥基數為800枚,一門150毫米艦炮的彈藥基數為1500枚,僅彈藥與發射葯的重量就達到了二千噸!
當時,陸戰隊也正在為其火力支援艦尋找合適的艦炮。只是,陸戰隊提出的要求有點「過分」。當時,陸戰隊炮兵除了裝備有少量由陸軍提供的200毫米重炮之外,用得最多的就是175毫米口徑的重炮,其175毫米炮彈的儲備量非常多。因為火力支援艦由陸戰隊訂購,並且使用,所以陸戰隊希望在火力支援艦上也使用175毫米的艦炮,並且要求能夠發射陸戰隊炮兵的同口徑炮彈!
功臣級通用巡洋艦在戰鬥中的卓越表現得到了海軍的高度賞識。
因此,虎級成為了戰爭期間帝國海軍武備比重最大的戰艦,在標準排水量時,達到了30%,而戰列艦的武備重量不到25%,一般巡洋艦的武備重量只有22%左右。
當然,虎級的炮火威力是不可小看的。
按照海軍的估算,如果使用陸戰隊的炮彈,175毫米艦炮的性能還不如150毫米艦炮。
毫無疑問,陸戰隊對虎級是非常滿意的。
主要就是175毫米不是海軍的艦炮口徑,如果新研製一種艦炮的話,費用不會少到哪裡去,所需的時間也不會太短。最關鍵的是,海軍必須要為此開設幾條彈藥生產線,從而使本來就相對緊張的軍火生產變得更緊張。
作為戰艦,虎級通用巡洋艦的對海作戰能力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這就是「電熔解火炮身管自緊」與「內膛表面電鍍強化」兩項對提高艦炮與火炮威力至關重要的技術。
因為沿用了功臣級的艦體,所以艦體設計的工作量並不大。
綜合考https://m.hetubook.com.com慮之後,海軍也否決了這種方案。
當時,海軍的觀點是,盡量挖掘150毫米艦炮的潛能。
因為130毫米艦炮在對地支援中的作用有限,所以虎級在減少了兩座炮塔的情況下,副炮採用了七十二年型150毫米艦炮。
要增強對地支援能力,就要盡量提高火炮的射程,並且提高炮彈的威力。如此一來,就需要使用長身管,大葯室。可是,這又必然降低火炮的使用壽命,增加使用成本,同時對持續作戰能力也有很大的影響。
因為繼承了功臣級的「優良血統」,所以虎級的自給後勤保障能力也相當強大。如果由戰鬥支援艦提供彈藥補給,即便裝滿所有彈藥艙,也只需要八個小時。而陸戰隊的炮兵部隊進行相同規模的補給,至少需要三天!
顯然,這個要求讓承擔火炮研製工作的軍火廠商感到很頭痛。
造船廠第三次提交的方案是採用之前為功臣級研製的175毫米艦炮。
不說別的,只要有虎級在戰場上活動,就不用考慮為登陸場派遣輕巡洋艦了。至少,敵人的任何一種輕巡洋艦與驅逐艦在偷襲登陸場之前,都得考慮一下虎級通用巡洋艦上十六門重炮的威脅。
這一方案立即就遭到了海軍的否決,理由很簡單:帝國海軍已經停止採購重巡洋艦了,而且剩下的幾艘也沒有多大的用途,生產200毫米艦炮的生產線早已關閉,連彈藥生產線也只有一條,如果重啟艦炮與彈藥生產線,花費不會少到哪裡去。最重要的是,重巡洋艦裝備的200毫米艦炮的性能已顯落後,改進的餘地也不是很大,如果花大力氣研製同口徑的新式艦炮,投入不會少到哪裡去。
結果,在海軍決定不增訂之後,陸戰隊接過了相關和圖書工作,並且在進行了全面改進之後,開始了下一級戰艦的設計與建造工作,只不過,由陸戰隊建造的戰艦就不能稱為通用巡洋艦,而是火力支援艦。
隨後,造船廠又提出使用正在為大型巡洋艦研製的240毫米艦炮。
七十四年(42年)五月,隨著七家造船廠都有一座船台空了出來,帝國海軍立即下達了第一批七艘的訂單。
直到七十三年底,二項關鍵技術取得突破之後,175毫米艦炮的研製工作才取得了突破。
此時,虎級通用巡洋艦的細節設計工作已經完成了百分之七十。
因此,到了戰爭後期,虎級通用巡洋艦成為了帝國海軍唯一一種交給陸戰隊指揮與使用的戰艦。
一是240毫米艦炮的價格居高不下,將增加建造費用;二是240毫米艦炮連同炮塔,揚彈機,侍服機構在內的重量太大,將導致戰艦排水量劇增;三是240毫米炮彈太重,戰艦攜帶的數量不可能多到哪裡去,從而降低了戰艦的持續戰鬥力;四是240毫米炮彈太貴,使用費不會很低;最後就是當時帝國海軍還沒有決定大型巡洋艦採用300毫米艦炮,還是240毫米艦炮,如果單獨為虎級研製240毫米艦炮,明顯有點浪費。
由此可見,虎級通用巡洋艦是牆裡開花牆外香。
這個要求,差點讓海軍放棄與陸戰隊合作開發175毫米艦炮的想法。
主裝甲帶:110-150毫米,裝甲隔艙:75毫米,水平莊稼:50-80毫米,炮塔:150毫米,炮座:150毫米,司令塔:75-150毫米。
因為主要作戰任務是對地支援,所以虎級沒有配備魚雷。實戰中,輕巡洋艦使用魚雷的機會也不是很多。
只是,在絕大部分時候,虎級通用巡洋艦都伴和-圖-書隨登陸艦隊活動。
在提出性能要求時,海軍將新式艦炮對地支援能力擺在了第一位,而火炮使用壽命則放在了第二位,然後是持續作戰能力,最後才是對海作戰能力。
挖掘潛能的辦法無非三種,一是延長身管,二是增大葯室,三是改進彈膛結構。可是,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七十二年型150毫米艦炮的性能已經很難提高了。如果再延長身管,將導致加工難度急劇提高,從而使廢品率增加,最終導致成本增加;加大葯室會讓身管以更快的速度燒蝕,降低身管壽命,從而提高使用成本;改進彈膛的目的是使用更大更重的炮彈,可是在葯室容積不能增加。身管長度也不能增加的情況下,會使射程嚴重縮短。
當然,陸戰隊也知道這個問題,所以最終做出了讓步,同意採用海軍標準,並且由陸戰隊提供一半研究經費,由海軍主導新式艦炮的研製工作。
標準排水量:13800噸,滿載排水量16400噸,最大排水量:19850噸;總長:174.5米,水線長度:168.2米,型寬:19.4米,吃水:7.5米;定員:587人。
最初的時候,造船廠提出採用重巡洋艦的200毫米艦炮。
這時候,陸戰隊加入了艦炮的研製工作,幫了海軍一把。
換句話說,在當時的技術基礎上,很難在150毫米口徑的基礎上提高艦炮的性能了。
虎號,獅號,豹號,狼號,熊號,鷹號,雕號,隼號。
大概也正是如此,帝國海軍就只訂購了七艘虎級通用巡洋艦,而沒有訂購第二批。大概,帝國海軍覺得這種無法伴隨艦隊作戰的戰艦應該由陸戰隊去建造,而不是花費海軍的經費去建造吧。
其主要性能為:
換句話說,海軍的這幾項要求基本上是矛盾的!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