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巨浪

作者:閃爍
巨浪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火力支援艦 重裝悍將——樟宜級火力支援艦

火力支援艦

重裝悍將——樟宜級火力支援艦

陸戰隊希望在陸炮的基礎上研製艦炮,而陸炮的結構與艦炮有很大的區別,特別是彈膛與炮管膛線。如果採用陸炮的標準,175毫米艦炮的射程難以超過20公里。實戰中,火力支援艦往往要在距離海岸5到8公里左右的海面上活動,如此一來,175毫米艦炮只能打到內陸12到15公里的範圍之內,無法對陸戰隊提供全程炮火支援。
比如,在確定火力支援艦的噸位時,陸戰隊最初要求盡量控制噸位,可又得保留足夠的火力與彈藥承載能力,結果顯然不會好到哪裡去。隨後,陸戰隊又放寬了對噸位的限制,在設計即將完成的時候,陸戰隊才發現其造價高得根本無法大批量的採購。
在對地支援中,特別是在高強度的戰鬥中,火力支援異常重要,如果火炮身管壽命過低,且無法在前線更換,就必須返回後方的基地,甚至船廠。如此一來,必然縮短火力支援艦在前線活動的時間,降低其使用效率。另外,300毫米艦炮的身管極為昂貴,甚至比400毫米艦炮身管還要貴,陸戰隊又不是「大戶」,自然得斤斤計較。
樟宜號,泗水號,坤甸號,達沃號,宋卡號,實兌號,那霸號,塞班號,臘包爾號,橫濱號,直布羅陀號,馬爾他號,蘇伊士號,賈夫拉號,德欽號,吉大號,卡拉奇號,開普敦號,圖利亞拉號,吉布地號,摩加迪沙號,亞丁號,鯨灣號,德班號。
確定了主炮之後,還得確定副炮。
這次,陸戰隊堅持要採用175毫米口徑。
因為陸戰隊只要求火力支援艦的速度超過20節,且續航力達到5000海里就足夠了,其防護能力也只要求能夠抵抗150毫米陸炮的轟擊就行了,所以工程師在大量削減動力設備的同時,還減少了裝甲,從而控制住了戰艦的排水量。另外,火力支援艦並不承擔艦隊旗艦的任務,所以其指揮控制系統也能進量簡化。
最嚴重的,莫過於陸戰隊沒有設計戰艦的管理經驗。
當然,「樟宜」級也不是沒有問題。
射程近,彈丸質量小,威力不足,且炮管沒有防海水侵蝕的能力,在海上使用的話,很容易老化。
在下達了第一批十二艘的採購訂單之後,陸戰隊將其命名為「樟宜」級火力支援艦,且隨後的所有戰艦都用陸戰隊在海外的基地,或者www.hetubook.com.com駐紮有帝國陸戰隊的城市的名字命名。因此該級火力支援艦又被稱為「陸戰隊基地」級。
如果考慮到戰艦穩定性,那麼這種火力配製除了嚴重削弱其防護能力,降低其速度之外,還將導致艦體很不穩定,結果嚴重影響到炮擊的精度。
可是,陸戰隊卻極為重視火炮身管的壽命。
顯然,正是海軍的積极參与,陸戰隊才解決了建造專業火力支援艦的兩個主要難題。
最後,海軍與陸戰隊達成了一致意見,共同出資研製175毫米艦炮。
綜合這些因素,工程師最終拿出的設計方案不但滿足了陸戰隊的要求,還超過了陸戰隊的要求。
鍋爐:2台七十二年型燃油鍋爐,主機:2台七十一年型蒸汽輪機,功率:55000軸馬力,推進:2軸2漿;航速:21節,續航力:5500海里14節。
另外,如果要提高火力支援艦的穩定性,必須採用小長寬比的艦體,如此一來,戰艦的長度就要受到限制,從而難以配備足夠多的炮塔。
這是陸戰隊炮兵最大口徑的火炮之一,性能也不算太糟糕,可是用在火力支援艦上,卻有點扎眼。
當時,帝國海軍正在為輕巡洋艦的火力問題而犯愁。實戰中,150毫米艦炮能夠有效的對付敵人的驅逐艦,卻難以壓制住敵人的輕巡洋艦,如果遇到敵人的重巡洋艦,就更加沒有辦法了。
作為帝國海軍陸戰隊建造的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火力支援艦,「樟宜」級在實戰中的表現遠遠超過了之前那些由商船改造而成的同類戰艦,其發揮的作用甚至比「友誼」號還要重大。
按照海軍的標準,175毫米口徑炮彈的重量是150毫米口徑的一點六倍,是240毫米口徑的四成,也就是說,175毫米口徑炮彈的重量在一百公斤左右。一百公斤的炮彈可以裝填大概40公斤的炸藥,其威力足以滿足絕大部分的作戰要求。
也正是如此,陸戰隊才會在經費相對緊張的情況下,採購了24艘「樟宜」級火力支援艦。相對而言,這24艘火力支援艦的採購價格只相當於8艘「海龍」級大型巡洋艦,14艘「鯊魚」級大型巡洋艦,或者20艘「省會」級輕巡洋艦,可是其在對地支援中所發揮的作用,遠遠超過了前面那些戰艦的hetubook•com.com總和!
當時,一是沒有條件,二是沒有實力來建造全新的火力支援艦。陸戰隊沒有就此放棄,在改裝「友誼」號的時候,陸戰隊就委託那批船舶工程師設計新的火力支援艦。當然,在設計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也非常多。
問題也同樣突出,即其身管壽命非常有限。也許海軍不太重視身管壽命,畢竟一場海戰打不了多少炮彈,而且擊沉一艘敵人的大型戰艦,或者俘獲敵人的幾艘大型船隻,換來的價值就能生產幾十上百根火炮身管了。
實戰證明,火力支援艦至少得配備兩種口徑的艦炮,才能在發揮出全部的戰鬥效能,並且節約資源。畢竟,實戰中,不是所有目標都需要動用主炮,對付一些小型目標,負責沒有防禦的目標,口徑稍小一點的艦炮就足夠了。另外,小口徑艦炮的射速遠遠超過了大口徑艦炮,在需要提高火力密度的情況下,小口徑艦炮的戰鬥效能比大口徑艦炮高得多。
即便按照陸戰隊的標準,175毫米口徑炮彈的重量也有60公斤,裝藥量在25公斤左右,也能滿足大部分戰術任務的要求。
也正是如此,「樟宜」級的建造工作還沒有開始,陸戰隊就著手準備設計下一級火力支援艦。
從根本上講,陸戰隊是不太情願採用海軍艦炮的,畢竟陸戰隊的庫存彈藥都不是艦炮的彈藥,而要採購艦炮的彈藥,還得與海軍合作。
顯然,用陸炮做基礎,不可能研製出性能足夠好的艦炮。
回到老路上,研製裝備200毫米艦炮的重巡洋艦沒有任何意義。
即便在大部分的戰鬥中,400毫米艦炮顯得威力有點過頭,只能用來對付敵人的永備工事,而且不能用於戰術支援,不然很容易傷到附近的陸戰隊作戰部隊。200毫米艦炮的威力比較合適,可是海軍沒有建造太多的重巡洋艦,200毫米艦炮的生產線早就關閉了,重啟生產線的代價非常高昂,而且200毫米艦炮的精度問題也比較嚴重。150毫米艦炮存在著威力不足的問題,特別是在面對一些加強了的永備工事時,150毫米炮彈幾乎沒有任何作用,必須動用400毫米艦炮與200毫米艦炮。
當時,帝國海軍也正在為大型巡洋艦開發新式艦炮,而海軍選擇的有兩種,一是後來裝備在「海龍」級上的30和_圖_書0毫米艦炮,二是用於「鯊魚」級的240毫米艦炮。從根本上講,海軍比較傾向於採用300毫米艦炮,因此最初的時候,海軍向陸戰隊「推銷」的是300毫米艦炮。
如此一來,海軍的巡洋艦就能在保持15000噸排水量的前提下,儘可能的加強防護,提高其生存能力。顯然,對海軍來說,生存能力更強的巡洋艦,絕對要比裝備過剩火力的巡洋艦更有吸引力。
對於這一設計,陸戰隊相當滿意。
毫無疑問,在20000噸的艦體上,很難在一側安裝9座炮塔!
其四座三聯裝240毫米炮塔中,前後各一座,另外二座安裝在艦體中部,其四座炮塔都安裝在了首甲板上,以盡量降低中心。六座四聯裝175毫米炮塔則才用背負式的方式,分別在戰艦的艦橋前方,煙囪後方與副艦橋後方各設置兩座。這六座炮塔都安置在三號甲板上,以避免與附近的主炮炮塔衝突。
即便「鳳凰」級與「海洋之星」級在實戰中的表現非常不錯,讓陸戰隊感到很滿意,可是其暴露出來的問題幾乎都與商船的船體有關。另外,改裝的火力支援艦幾乎沒有改進的餘地,很難在今後發揮更大的作用。
實際上,240毫米艦炮完全能夠滿足陸戰隊的作戰需要,其發射的350公斤高爆彈,以及380公斤半穿甲彈足以摧毀陸地上的任何軍事目標,甚至能夠打擊地下五米深處的防禦工事,且其附帶傷害比400毫米炮彈小得多,能夠滿足近距離炮火支援的要求。更重要的是,240毫米艦炮的身管採購價格只有300毫米艦炮的一半,而且其彈藥的採購價格也只有300毫米炮彈的一半。對於在戰鬥中會消耗大量彈藥的陸戰隊來說,越便宜的炮彈,就意味著越多的炮彈。
如果要使其具有相當的防禦能力,其排水量必須提高到20000噸。在這種情況下,帝國海軍完全沒有必要建造重巡洋艦,直接拿「鯊魚」級大型巡洋艦來充當艦隊輔助戰艦就行了。只是,大型巡洋艦的造價過於高昂,屬於「損失不起」的戰艦,海軍沒有任何理由讓大型巡洋艦為戰列艦護航。
最初的時候,陸戰隊希望能夠在火力支援艦上安裝175毫米火炮。
如果沒有陸戰隊參与,帝國海軍很有可能不會在「鯊魚」級上裝備240毫米和_圖_書艦炮,而是通過減少主炮數量的方式來控制排水量,從而讓「鯊魚」級裝備300毫米艦炮。畢竟,研製一種新式艦炮的投入不會少到哪裡去,有陸戰隊分擔研製經費,海軍自然樂意做個順水人情了。
最重要的是,要為巡洋艦安裝200毫米艦炮,其排水量至少得超過15000噸。
這個要求實際上也非常合理。
實戰中,輕巡洋艦的首要任務就是保護戰列艦,使戰列艦免受敵人驅逐艦的威脅。200毫米艦炮對付驅逐艦的效率並不高,甚至不如150毫米艦炮。另外,在對付輕巡洋艦的時候,200毫米艦炮也不是很理想。
真正要解決問題,還得研製火力支援艦。
按照陸戰隊的要求,在20000噸的排水量之下,火力支援艦上必須有12門240毫米艦炮與18門175毫米艦炮具備同時向某一側開火的能力。這樣的話,火力支援艦的彈藥投送能力才能達到五個陸戰炮兵營的級別。
主炮的配製還比較簡單,四座三聯裝炮塔就夠了。可是副炮的配製卻很麻煩,如果按照戰艦的方式,在兩舷配製副炮,該艦就得準備36門175毫米火炮,如果採用三聯裝炮塔,就得安裝12座炮塔,而副炮一般用的是雙聯裝炮塔,那就得有18座炮塔。這樣一來,戰艦兩舷上就得各配備9座炮塔。
最終,陸戰隊搭了海軍的便車。
另外,在火力支援艦主炮口徑的選擇上,陸戰隊也鬧出了很多笑話。
可以說,這個要求是工程師遇到的最大難題。
在這方面,陸戰隊連學前班的兒童都算不上。
可以說,正是陸戰隊的這一傾向,最終促成了「鯊魚」級大型巡洋艦的誕生。
最重要的是,175毫米口徑炮彈在戰鬥中的消耗非常驚人,陸戰隊不希望讓這種最常用的彈藥由海軍提供。
這一點,陸戰隊在改裝「友誼」號的時候就認識到了。
主炮:12門七十三年型240毫米L55型艦炮(4×3),副炮:24門七十四年型175毫米L55型艦炮(6×4)。
其主要性能為:
可是,問題也很突出。
這次,陸戰隊與海軍又走到了一起。
相關的設計工作也迅速進入了快車道。
如此一來,海軍需要的是一種排水量在15000噸左右,火力強大的戰艦。
將商船改裝成火力支援艦,只是應一時之m.hetubook•com•com需,而不是長久之計。
當然,陸戰隊的175毫米火炮的問題更嚴重。
也就是說,工程師為其配製了12門240毫米艦炮與24門175毫米艦炮。
不說別的,陸戰隊的175毫米火炮的威力還不如海軍150毫米艦炮。
結果,從一開始,陸戰隊與負責設計工作的工程師就鬧出了很多的笑話。
在第一批「樟宜」級建造完成之前,因為新的火力支援艦的設計工作還沒有完成,所以陸戰隊採購了第二批十二艘,最終使得該級火力支援艦達到了二十四艘。
其最大的缺陷就是:不管是240毫米,還是175毫米艦炮的射程都不夠遠,當陸戰隊向內陸挺進的時候,就難以發揮支援作用了。
另外,實戰也證明,240毫米與175毫米兩種火炮的配製方案足以勝任任何戰鬥。
※※※※
毫無疑問,為「海龍」級研製的300毫米艦炮的性能非常優異。
最終,陸戰隊不得不做出妥協,在保留了175毫米口徑的情況下,採用艦炮標準,設計出射程在30公里以上的艦炮。
最終,工程師決定將所有炮塔都部署在戰艦的中軸線上。
別說戰艦,就連登陸艦都是由海軍按照陸戰隊的要求設計的,設計階段的具體操作完全由海軍負責,陸戰隊根本插不上手。而設計任何一種戰艦,都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合理的管理,才能使效率最大化。
標準排水量:20450噸,滿載排水量:24750噸;總長:198.4米,水線長度:187.7米,型寬:28.1米,吃水:8.4米;定員:1452人。
如果不是陸戰隊的參与,海軍很有可能研製新式200毫米艦炮。
顯然,必須研製一種介於150毫米到240毫米之間的艦炮,來裝備這種用於執行艦隊作戰任務的巡洋艦。
好幾場海戰都證明,帝國海軍的輕巡洋艦在遭遇了敵人的重巡洋艦之後,往往得與敵人近身肉搏,才能發揮出150毫米艦炮的威力。在這種情況下,即便能夠擊敗敵人,也會遭受慘重損失。
毫無疑問,陸戰隊傾向於採用性能稍差,但是足夠用的240毫米艦炮。
因為沒有合適的火炮可選,所以新式火力支援艦的設計工作拖了一年多。
與作戰艦艇不一樣,因為火力支援艦不考慮艦隊作戰的性能要求,所以其火炮配製非常獨特。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