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一世富貴

作者:安化軍
一世富貴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八卷 入相 第30章 日月當空,洞燭萬民

第八卷 入相

第30章 日月當空,洞燭萬民

正是因為在精神世界自成天地,世上沒有當然之理,沒有絕對正義,一切都從屬於這個天地之下。人們認為一件事情當然得這樣做,是從這個精神世界衍生出去的。
歐陽修擠上前來,拱手道:「宰相言,民之教化為天下之德,何以教化之?」
道德仁義禮,這一套說白了,就是不只是滿足天下百姓的物質慾望,還要滿足天下百姓的精神慾望。不只是作為一個中國人生活比別人好而驕傲,還有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的自豪感,一種強大的精神凝聚力。有了這種精神凝聚力,外來文明,包括宗教,都將對天下之民無處下手。談起信仰、文化之類,外來文明都會被這個文明看笑話。
徐平道:「朝廷制度為綱,施政為常,此為天下綱常也。百姓心向之,自有人倫。」
徐平前世,美國在讓同性戀合法的問題上反覆折騰,出於同樣的原因。如果同性戀是不正常的,讓其合法,是對正常人的傷害。如果是正常的,不讓其合法,同樣是對正常人的傷害。這就是性善性惡論對政治影響的一個表現,會影響到非常多的政策。因為政權要獲得治下之民的心理認同,避不過這些,不能模糊。不讓正常人擁有正常的權利,會讓治下之民覺得政權不把自己當自己人,並不是為了取得那少部人的支持。
政權扮演的是父親的角色,對民的教化,其實就是怎麼養孩子。徐平所說的是自己前世習慣的家庭教育,換到天下來,就是政權對民眾的治理。從民欲當然不是百姓和_圖_書想要什麼就給什麼,那叫溺愛,而是合理的慾望給予滿足。
中國人不會產生這種想法,因為歷史上經過了性情論爭辨,得出了人性朴的結論。遇到類似的事情,政權持中立的立場,不參与進去,成了一種共識。
這一套道德仁義禮本來是不應該進入百姓生活當中的,百姓應該是按照自己從政權中學來的做事方法,出現一套人與人交往的準則,就是禮。新中國建立后,人們日常生活中很多習慣便就學自於政府的做法,就是新的禮的生成過程,應該是自然而然的。司馬光這一派不顧實際,妄圖強推三綱五常,逆流而上,對後世造成了很壞的影響。
司馬光走上前來,拱道:「敢問宰相,綱常不立,人倫何依?何以教化萬民?」
《詩經》之稱經,不是因為裏面蘊含了什麼治國的大道理,那只是記錄詩歌的,能有什麼大道理。是因為《詩經》中記錄的是民聲,由民聲而知民心,再去對照當時的執政者是如何對待民聲,進行施政的調整。天下以民心為母,典籍里記載了政治活動,是父親在怎麼做,還要去查民心知道母親怎麼說。父和母合起來,才是完整的政治。
晏殊道:「一政出,民必有便之者,不便之者。若無善惡之民,政何以持正?」
晏殊問的是人性有善惡,一項政策出來,惡人覺得是善政,善人覺得是惡政,政權怎麼來判斷。這就是政權合法性歸於查治亂之後,一定要辨人性善惡的理論原因。不然善人覺得是亂https://www.hetubook.com.com世,惡人覺得是治世,查治亂無法提供合法性。
司馬光學自荀卿之人性本惡,不過他主張以禮,也就三綱五常之類禮法,倫理來使人棄惡從善。他們所主張的倫理教化,是性情論在政治中的一種反映,影響了整個宋朝。
徐平道:「政無善惡,唯持其正。于朝廷,天下無性惡之民,唯有亂法者,亂法者治之可也。無性善之民,唯有行善者,行善者勸之可也。」
當然對於強調文明的政權,聽到之後,怎麼去順應民心,從而收穫最大的認同,有各種各樣的技巧。因為最重要的不是改錯,而是獲得認同感,不是知錯能改的辦法。有的時候立即改善讓民眾歡悅,有的時候故意不改,讓某件事情激起眾怒,最後才由政權出面給出百姓想要的結果,讓百姓深切感受到這個政權永遠是站在他們一邊的。
一邊的歐陽修道:「漢之德早失,散於民間,行禮教民以聚之。」
性善性惡論,換一種說法,就是認不認為人性中有一些是不正常的,不是正常人應該具有的心理認識。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是不正常的,政權要包容正常,摒棄不正常。
「漢以昭昭天命,如大鏡懸天,照萬民之心,而成其德。此德成禮,是為三綱。天命今已不存,三綱豈可為繼。天命何在也?在人心也。韓柳諸公辨性情求人心,欲求漢之天命也。今朝廷之政,施於天下,得萬民歡心,則如日月之升也。日月當空,洞燭萬民,民心向日月,自成朝https://m.hetubook.com.com廷之德。德生禮成,天下大治,自成當世之禮!」
「聽民聲,查民心,可也。以政不便,必有所本,朝廷知其所本,此查民心也。以政為便,必有所本,朝廷知其所本,查民心也。查民心,不可只聽其聲,當查其心,此知民之所思也。詩三百,子曰『思無邪』,何耶?此民聲也。以此詩,對當時之政,學者當知何政出,民何思,此查民心也。知民心於何處便,何不處不便,朝廷漸次修之,此修德也。」
歐陽修退回,覺得徐平說得有道理,又總感覺哪裡不對。
司馬光一下子急得臉都紅了起來:「宰相此言,置三綱五常於何地!此祖宗之法,成之以禮,傳於後世,以治萬民也!以朝廷為綱常,何以使萬民慕教化!」
政治制度,不管是資本主義制度,還是社會主義制度,都可以包容進這一套政治原則當中,這本就是超越了政治制度的精神政治原則。議會制、總統制、兩黨三黨制,對於這樣一套原則都是無所謂的,不過是換一套辦法,選這麼一批人來,扮演政權治理天下。對於世俗政治來說,這套很玄乎,因為本來就是帶有神話色彩對抗宗教文明的。
同性戀、女權、種族問題,這些政治正確,都是在政權要包容所有正常人的角度,才激烈起來的。不只是一部分人的問題,而是要政權對某些人群的正當性表態。
徐平心中嘆了口氣,這一步還是避不過去。
徐平道:「朝廷立制度,謹行之,此之為教也。民有欲,從之;民和-圖-書有惑,解之;民有難,助之;民有上進之心,使之學。此數者,為育也。有治家足以垂范者,表彰之,此之為勸也。且教且育,兼以勸之,感於民心。民以朝廷之制治修其身,治其家,此為教化也。」
司馬光愣了一下,道、德、仁、義、禮,這幾個基本概念是有順序的,后一個是前一個的延伸。不過在這個時代,各有各的理解,並依此衍化出來各種各樣的理論。司馬光等人是主張用這套禮,強推於民間,用禮教化,顯示天下之德,這就是後來的禮教。
徐平道:「德,道之顯於民者也,德本于道。禮,民以德而成人倫,為德之化。是故德生而禮自成,未聞行禮而能成德者。天地分,德化為仁義,散於世間。朝廷行仁義,仁義取信於民,則德生,德生禮成。以三綱五常求禮,是欲朝廷行秦之暴耶?舍其本而逐其末,不知所謂!德本于道,禮本于德,豈可亂其序!亂其次序,非求治,是求亂也!」
徐平身邊的晏殊忍不住:「似如此,朝廷如此行善政利民,而避惡政害民也?」
儒學成為儒家,是在戰國時期。天下面臨大變誰都看得出來,儒學只記錄的方法已經難以為繼。分出墨家以神鬼代替那個精神世界,放棄天下一家,大家無爭。然後分出孟軻和荀卿兩家,一主人性為善,一主人性為惡,各成一套治理辦法。荀卿一家後來又發展成了法家,人性既然為惡,政權自然也就不需要遵從人性,一切按政權的辦法來好了。
周圍的人吃了一驚,沒想到徐平會真地這和_圖_書樣大破大立,連以前的人倫也全部放棄,一切都從頭再來。徐平前世很多人都要求政治從這裏走開,從那裡走開,實際上政治在社會中無所不在,是走不開的。倫理是政治在社會中的表現,不可能不受政治影響,對此感到反感的,大多是想堅持傳統,或者從別的地方學來一套。像徐平前世要收房產稅,是按照家庭收還是按人收,就直接從經濟利益上影響家庭倫理,你避也避不開。
在孔子那個時代,記錄下來就是《詩經》。到了這個年代,就是民間說話、小曲。在徐平前世,就是流行歌曲、電影電視、微博論壇。從這些地方,知道百姓對於政權的制度和施政方法有什麼看法,再去一點一點地修改,達到順應民心的目的,這就是修德。
對文明記錄的史最先是道儒分途。道家捨棄現實社會,留靈魂在那個精神世界里,把那個世界當現實,把現實世界當虛幻。儒學則依然記錄現實世界,來表現那個精神世界。
徐平看著司馬光,道:「禮,德之顯於民間者也。三綱五常,漢之德顯於民也。君實欲以三綱五常行於本朝,是以本朝有漢之德耶?」
要做事情,先問問百姓想不想要,如果都說不想要,那就算了。真對眾人有好處,但是老百姓不想要怎麼辦?官府自己去辦就好了。比如修路,老百姓不想修,那就官府自己去修,誰想走誰交錢。不然路修好了,有人天天走,有人一輩子不走,有人說你好,就有人覺得不公平。政權一切是以得萬民之心第一,讓百姓得實利是處於第二位的。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