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漢祚高門

作者:衣冠正倫
漢祚高門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1406章 君威難振

第1406章 君威難振

之後流落遼荒,所見多邊胡面目猙獰之眾,雖然也明白那些記憶中的舊年浮華珠玉之無用,但也難免追思喟嘆。
沈哲子倒不知這二人內心一點小情緒,即便是察覺到也不過一笑而已。送走二人後,他倒來不及休息,又傳召侍從詢問遼東的質子慕容恪眼下何在,儘快安排前來三台拜見。
如今他們願意歸走行台,沈哲子也沒有不加以禮待的道理。適逢近年來舊人泰半凋零,他們的歸來正好也是一種補充,沈哲子也不寄望他們還能有什麼實際的功業創建,他們的歸順本身便有著不低的表率意義,也會讓之後行台于河北的制度改革變得更加順暢。
崔盧二人雖然歸國未久,但通過近來與時流的交談,對行台目下這種狀況也漸漸有所了解。而隨著他們了解的越深入,對於沈大將軍的忌憚或者說欽佩就越深。
一番談話用去一個多時辰,之後沈哲子又留二人于帳內草草用餐,並請陳逵為他們講述一下行台章程制度有異於中朝的地方,然後便將他們禮送出帳。
士美則近妖,中朝評鑒人物,雖然頗重儀容,但也並不止於儀容。中興以來,江東儀態出眾者不乏,譬如舊年同樣以姿容俊美而著稱的杜乂與衛玠,前者所得評價便遠遜後者,杜乂儀容之外便乏甚可誇,而衛玠風神俊朗,以質奪人。
所不同的是庾亮黃門驟幸、殊無事迹,陰謀于內,禍亂及外,小巧拙用,不勝於大,滿腹荊棘,傷人害己。
沈哲子倒不知崔盧二人心中已經有了這麼多的遐想,他將https://m.hetubook.com.com二人禮請歸國,一方面自然是出於溫放之的建議,另一方面也是自有打算,但也的確沒有想得如崔盧二人私下聯想得那麼晦深。
當然言雖如此,劉群、溫放之等在關鍵時刻所發揮出的關鍵作用也不可就此抹殺。至於之後遼邊的經營計劃,溫放之早有專奏送來,崔盧二人也都細述進程,沈哲子對此同樣頗感滿意。還是那一句話,經過長達十數年的磨練,行台真正能夠擔當方面的人才已經越來越多。
「眼下陣前不乏簡陋,也難款待二公。王業大進之年,諸事也應從宜,二公俱是雅量在懷,當中怠慢之處,我也就不再贅言。稍後我會安排兵士護送二公前往行台,也盼二公能及早受職就任,勝用久蓄之才力,勇與後進賢流爭輝。」
拋開現實種種不談,對於永嘉之後的北方名臣如祖逖、劉琨等人,沈哲子都是心存一份敬意的。在有合適的機會與條件,也都願意善待這些人並其追從者們,比如李矩的舊部郭誦,甚至包括蘇峻的那些舊部,如果這些人還有力求上進的心氣,沈哲子都願意給他們充分的機會。
這一次逆亂雖然被成功鎮壓下來,但卻透露出來一個很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舊年以皇權為基礎的這種統治構架已經不再穩固。皇帝已經沒有了再去統合各方力量復興社稷的威望,沈大將軍卻擁有。對於世道而言,皇帝可以沒有,但沈大將軍卻決不可缺。
而能夠跟如今沈大將軍稍作比較的,如和*圖*書衛玠這種風流宗主還是稍遜顏色,至於同樣妖冶名盛河洛的謝尚也是風采大遜,威勢更不能及。倒是已故多年的中書庾亮偶被提及,二者經歷不乏類似,俱以姿容俊美得賞,又因帝眷隆厚而至顯。
而在沈與馬共天下的局面達成前,以沈大將軍為首的北伐派由於在北方已經可以說開拓出一條復興之路,然而以琅琊諸葛氏、王氏為首的越府餘孽卻仍賊心不死,垂死反撲。
若是沈大將軍直接拋出暗示,要讓他們于那最後一步稍作助推,他們雖然始終未曾受過琅琊王一脈恩惠,對此認同也是乏乏,但若擅為逆亂之始,不得不說心中是不乏道義上的壓力,左右為難。
如是會面一番,崔盧二人誠是得於近賞大將軍風采卓然,但就這麼簡單結束,也讓他們有些費解,彼此對望一眼,各自眼中都有幾分疑竇,但也不得不說確是鬆了一口氣。
這些用心倒也不必直接宣之於口,共事日久之後,自然各自都能有所體會。眼下沈哲子接見二人,主要還是詢問一下遼邊形勢的變化,雖然溫放之的奏報已經非常詳實,但終究不比身臨其境者面授機宜。
遼東慕容氏幾代人才輩出,這一點就連他都羡慕有加,但人才太多未必儘是好事,特別在行台多年前便已經開始別有用心的干涉之下,人人不甘心屈居人後。
畢竟晉統即便禍於天下,卻未有辜負世族舊人,他們若是答應的太順遂,即便是暫和新主之心意,久后也必會被視作涼薄。家門骸骨多受晉惠,假大義而擁從,趁https://m.hetubook.com.com時勢謀禪代,若連一點內心的自責都無,又怎麼能奢求能得於新朝推心置腹的恩用。
雖然眼下行台也不乏舊姓世族子弟任事,但這些人卻是各憑才力、事迹而進用,如他們兩人這樣能夠乍一回歸便以尊位相授的情況,雖然僅僅只是虛榮而無實權,但也是絕無僅有了。
之所以會有這種局面,自然還是由江東特殊的時局所造成的。可以說中興以來,皇權便始終不振,王與馬共天下、庾與馬共天下,雖然是立足於互惠的分享上,但對皇權始終是一種殘害。
如今得見沈大將軍人物在前,崔盧二人心中也不免感慨盛名之士、其必有因,他們舊年也曾有幸得睹許多中朝名流風采,但一時間竟然想不出記憶中何人可以媲美。
聽完遼事最新的變化,沈哲子也忍不住笑起來。
而沈大將軍則不然,沖幼救父、及長救君,卻強梁之催壓,挽大廈于即倒,定禍亂于闕內,宣威勝及四邊。璞質深沉,心計淵博,胸懷之內闊藏山河,人入其中,茫然不覺,迷途難出,遂成爪牙。
在了解南國時局種種之後,崔悅、盧諶等人也隱隱有猜測,或許他們被行台傳召歸國,便是沈大將軍這最後一步的其中一個環節。行台素來用事剛猛銳取,少在人情方面過多依賴,對於北方這些舊姓門戶也都乏甚關照,敢忤逆者如弘農楊氏更是屠其滿門。
永嘉之禍、五胡亂華,這是世道之大崩壞,不可罪咎某幾個具體的人。這些留守北方的名臣們,才力或是各有參差,但也都通過https://www.hetubook.com.com自己的努力做出堅持,哪怕最後結果不如人意,但也自有值得歌頌之處。
由古至今,生人種種權力,父親對兒女、丈夫對妻子、師長對門生等等,當中最高無疑是君王對臣民。但是在南國則不然,所謂行台不行、明堂黯淡,君王的權力已經萎靡到了極點,而臣子之權力與威望卻達到前所未有之高。
從這一點而言,沈大將軍目下所達功業,已經超過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魏武曹操。曹操還是難免竊漢自肥,幽持君王的指摘,畢竟曹操也是出身世受皇恩的三公門戶,而中朝之於江東吳興沈氏,或有覆其舊國之讎隙,卻少恩幸之殊加。
當然最後這一段評價不是什麼好話,但就算是對沈大將軍看不順眼的那些時流們也不得不承認,沈大將軍心計之深沉,已經不是尋常人能作度量。
崔悅、盧諶等人,雖然真正名起永嘉之後,但人生前半程也遊走中朝,屢見中朝人物風采,特別之後所跟隨的劉琨,本身便是十足的名士風貌,多多少少受此影響。
當然皇權羸弱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王業客寄。三國亂世一統于中朝,江東歸治最遲,兼之中朝統一太短,東吳在常人的觀念中仍是所謂的異國。甚至就連元帝司馬睿在世時,都常常憂嘆寄人籬下,全無君實。
而慕容氏在真正將爪牙探出遼地、伸入中國之前,那微薄的基礎根本就經不起這種程度的內耗。形成眼下這樣一個四分五裂的局面,其實也並不奇怪。
中興以來,權臣頻出,往往會與皇權以及依傍皇權的世家產https://m•hetubook•com.com生摩擦與碰撞,王敦、庾亮包括因擅作廢立逆謀而伏誅的諸葛恢,但他們無一能夠達成沈大將軍當下這一局面。沈大將軍對於皇權已經不再是抵觸或者僭越,而是完全的囊括、包容。
事之有妖,則必求非份。不過心中雖然有了這些猜測,他們卻也不敢輕易吐露,最起碼在沈大將軍有確鑿的意向暗示之前,他們也只能謹慎自持,不敢貿然爭先。
後世人多妄論中國之士多擅內鬥,如此認識也真是淺陋不堪,人皆好利、人皆趨利,這一點內外皆同。中朝八王之亂誠是可恨,但慕容氏包括其他胡族內鬥之兇殘,又哪遜中國多少。父子互噬、手足相殘,數不勝數,罄竹難書。
至於沈大將軍所以威望登極,還不在於江東朝廷內部的權斗博弈,而在於北伐的外功。君王所居,乃是強臣庭院,舊業光復,俱為強臣勇爭。皇權垂下,自然就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許多人在第一次見到沈大將軍的時候,首先關注便是那俊美儀容。雖然以沈大將軍當世之權勢威望,再驚嘆議論于其人儀容如何,已經是不折不扣的捨本逐末,但其光華懾人又實在讓人難以忽視。
江東本蠻土,素來乏甚人物,在見到沈大將軍風采如何之後,二人才漸漸體會到何以南渡士流濟濟,居然還會讓這個出身吳鄉之人得幸帝室。
對於崔盧二人,同樣如此,他們或是不能如郭誦、韓晃等人可以憑著才力殺胡建功,但在顛沛流離二十多年中尚能保持幾分真粹不失,沒有徹底淪為胡虜爪牙,亂世之中這點堅持或是卑微得可憐,但也實在珍貴。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