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崛起之華夏

作者:銀刀駙馬
崛起之華夏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七卷 大國博弈話二戰 第十八章 「雙頭龍」和「123」

第七卷 大國博弈話二戰

第十八章 「雙頭龍」和「123」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中國陸軍除保留了一部分「鐵騎」式中型坦克和為數極少的重型坦克之外,大量裝備的都是輕型的「豆坦克」。1921年8月,在「中蘇戰爭」中多次指揮坦克部隊作戰的孫岳將軍的提議下,中國的坦克設計人員提出了一種十分大胆的設想,打算將新型的坦克定位為一種「多用途坦克」。這種坦克將替代中國陸軍原來裝備的「鐵騎」中型坦克和包括安裝機槍的輕型坦克以及安裝加農炮的重型坦克。1922年3月,華夏共和國武備部設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負責未來坦克的開發工作。結合西方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經驗和教訓以及中國坦克部隊在中蘇戰爭中的戰訓,委員會決定開發兩種坦克,即用於突破敵軍防線的「重型坦克」和滿足多用途作戰需要的「戰鬥坦克」。其中,後者將替代華夏陸軍當時在役的所有中型坦克和輕型坦克,這就是「雙頭龍」坦克的由來。
他來到了少女雕像前,仔細地觀看了一會兒之後,他整了整自己的軍服和軍帽,加快了腳步,向前走去。
由於受「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德國陸軍不允許擁有坦克,直到現在,德國陸軍在國內進行相關訓練時,還只能用包了木板的汽車來充當坦克,這些假玩意兒不但是德國步兵的笑柄,也是外國觀察員們大加嘲笑的對象,而此時,古德里安望著面前挾風帶雷般前行的中國坦克,心裏的感受可想而知。
「是的。哪怕只有100輛,我們也能夠改寫歷史。」古德里安點了點頭,說道。
在結束了今天的訓練任務之後,孫晨鈞沒有回到自己在基地的住所,而是開著一輛汽車,向附近的一處村鎮而去。
作為一型「戰鬥坦克」,「雙頭龍」坦克可以通過鐵路進行運輸。為了伴隨步兵作戰,其最大時速只有32公里;基於相同的考慮,其最大行程也僅為160公里。而且「雙頭龍」坦克的耗油量比較大,它的另外一個弱點是在75毫米火炮進行射擊時,坦克需要轉動整個車體去瞄準目標。一般來說,坦克在行駛6個小時多一些之後,就需要補充油料。
最初,「雙頭龍」式坦克的設計要求是:戰鬥全重為15噸,最大裝甲厚度為26毫米,車體部分安裝一門用於支援步兵作戰的75毫米m.hetubook.com.com火炮,能夠旋轉的活動炮塔則安裝2挺機槍。由於具有兩套武器系統,因此這種新型坦克被命名為「雙頭龍」坦克。
「這種先進的坦克也許代表了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古德里安將目光從中國坦克身上收回來,對孫晨鈞說道:「但我想提醒你的是,我的朋友,這種坦克仍然沒有擺脫支援步兵作戰的思想,你要知道,坦克部隊不是步兵的盾牌,也不是流動的火力點,而是進攻的刀鋒!」
至1930年3月,總共有3輛原型車交付中國陸軍,它們先後被送往試驗場接受進一步測試。中國軍方對這種新式坦克給予了很高評價,不過中國軍方還是提出了進一步的改進要求,即坦克的裝甲必須加厚(最大裝甲厚度應為40毫米以上);炮塔上的兩挺機槍應更換為1門47毫米加農炮;而且坦克內還需要增設最新的無線電通訊設備和車內聯絡裝置。針對這些要求,原型車再次進行了改進,改進工作於1931年完成。此時坦克的車體前裝甲厚度已經增至42毫米,戰鬥全重增加到了30噸;炮塔採用了裝甲厚度為40毫米的鑄造炮塔,安裝有1門47毫米短管加農炮以及1挺並列機槍。但就在「雙頭龍」型坦克剛剛準備投入生產時,面對蘇聯不斷增加的擴軍壓力,武備部緊急命令生產商對坦克裝甲和發動機再次進行改進,全部改進工作完成後的「雙頭龍」型坦克全重33噸,擁有4名車組乘員,6缸風神發動機的最大功率已經超過了250千瓦。炮塔也經過了進一步的改進,裝有一門47毫米高速加農炮,能夠發射極具威力的穿甲彈。
「如果當時的德國士兵有這種坦克,也許就不會失敗了。」孫晨鈞知道古德里安的心裏在想什麼,他望著這輛正在行駛當中的中國陸軍新式「雙頭龍」型坦克,笑著對古德里安說道。
「雙頭龍」型坦克採用了隔艙化設計,內部分為兩個主要艙室。由一個防火隔板隔開。車組乘員(車長兼炮手,駕駛員兼炮手,主炮裝填手和機電員)位於前部隔艙內,而引擎、油箱和傳動裝置則位於後部隔艙,這種設計提高了車體乘員的生存能力。車體裝甲為焊接和鉚接的軋制均質裝甲,其正面最大裝甲厚度為62毫米,側面hetubook.com.com裝甲厚度也達到了56毫米。
就中國陸軍的具體要求和戰鬥目標來說:「雙頭龍」坦克的設計是相當成功的,其火力與防護性能全面超越當時的西方國家坦克。到1933年。中國陸軍已經裝備了近200輛「雙頭龍」坦克,而在中德軍事合作的各個秘密訓練場,目前都使用這種坦克進行訓練。
在「雙頭龍」坦克還在研製的時候,在孫綱的指示下,新型坦克研製委員會同時開始評估單炮塔坦克的作用,並且向參加過中蘇戰爭的一線部隊徵求意見,論證單炮塔坦克的設計要求。而德國人的思路無疑給了中國方面以很大的啟發。
對於自己的父母,他從小就懷有一種特別的崇拜。因為他們的思想,總像是走在時代的前面。
這是一處規模不大的村落,由一座座漂亮的明顯帶有中國風格的小木樓組成,一些較小的房子還保持著最早的阿伊努草頂木房的風格,在一些院落里,同樣也立著好多動物造型的木雕,孫晨鈞饒有興趣地打量著這些風格古樸的木雕,當他的目光落在了不遠處一位雙手揮著短劍的長發少女雕像上時,呼吸不由自主的變得有些急促。
在一座飾有彩繪的小木樓前,他停下了腳步,在穩定了一下心神之後,他推開了院子的小門,走了進去,突然間,他本能地感覺到了一種危險臨近的氣息,手立刻向腰后摸了過去。
古德里安的話將孫晨鈞的思緒拉回到了訓練場上來。他笑著回答道:「我在想,德國士兵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士兵,他們能在最短的時間里熟悉新式武器的操作並且熟練的使用它們。那場戰爭德國失敗的原因,絕對不在德國軍隊身上。」
由於「1」型和「2」型坦克的火力太弱,德國人又開始尋求進一步提高坦克的性能,很快研製出來了「3」型坦克,這種坦克重15噸,採用汽油發動機和扭桿式懸挂裝置,乘員為5人,裝甲厚度為14.5毫米,最大時速為每小時32公里,行程為220公里,武器為1門37毫米炮和3挺機槍。
當汽車駛入村口之後,一座巨大的黑熊木雕像矗立在路邊,這頭用整根木料雕成的熊像人一樣的昂首站立,雙爪微抬,半張著露出獠牙的口,栩栩如生,造型十分生動逼真,孫晨鈞將車停在了路邊,然後下了車和_圖_書,徒步向村子里走去。
「雙頭龍」坦克的75毫米火炮配有兩種炮彈:即1920年型高爆榴彈和1921年型穿甲彈。這兩種炮彈的威力都相當驚人,經過測試后獲得了中國軍方的很高評價。
「……以具有強大突擊和機動能力的快速機械化突擊部隊為主力,伴隨以機械化程度較高的自行火炮快速突破敵軍的防線,再以大規模的由各種作戰飛機組成的機群奪取戰區制空權並向機械化裝甲突擊部隊提供實時的、密集的火力支援……裝甲突擊部隊的作用除了打擊敵人的防禦要點之外,還要使敵人感到心驚膽戰,在驚愕中喪失戰鬥意志……在戰鬥開始后,裝甲部隊應該力求快速突破,達成合圍態勢,裝甲部隊只需要使敵人崩潰,而用不著將敵人全部殲滅。清剿潰散的敵軍的任務可以交給後續部隊完成……閃電一般的快速突破是整個戰術的核心要點,我給它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閃擊戰!」
「雙頭龍」型坦克的炮塔是整體鑄造的,全重2.87噸,座圈直徑1.036米。這種炮塔具有更好的裝甲防護,炮塔四周的裝甲厚度均為52毫米,只有頂部略薄。炮塔前部的裝甲防護還得到了47毫米火炮防盾的加強。車長是唯一位於炮塔中的乘員,在實際作戰中,車長的工作也是很繁重的:他除了要負責整車的指揮,還需要操作47毫米炮塔火炮進行實際戰鬥,一般來說。火炮的瞄準、發射和裝彈都需要由車長獨自完成。這項工作需要經過長期嚴格的訓練才能夠勝任。
「雙頭龍」坦克的駕駛艙位於車體前左部,駕駛艙外殼也是整體鑄造的,裝甲厚度為46毫米,與車體其他部分採用鉚接的方式連接。駕駛艙外殼部分是車體前部防護的一個弱點(後來的測試證明實際上這個位置幾乎是不可能被擊中的)。駕駛員可通過安裝在駕駛艙頂部的一個前視範圍為180度的潛望鏡來觀察,也可以直接通過一個可調寬度範圍為12毫米至100毫米的觀察窗來觀察。由於駕駛員兼任車體右側75毫米火炮的炮手,所以火炮瞄具位於駕駛員潛望鏡下方。其兩個物鏡是雙目稜鏡,放大倍數為3.5倍。這種新型瞄準鏡還兼有火炮測距儀的功能,視界為12.25度,瞄準鏡內表尺分划可以滿足1700和*圖*書米內精確射擊的需要。
由於新思想在德軍當中的逐漸形成和確立,也主導了德國坦克的發展方向。為了給德國陸軍裝備坦克,在德國政府的牽頭下,和中國一直保持著緊密聯繫的德國克虜伯公司將德國坦克的研製地點轉到了中國,依靠中國方面提供的技術數據和積累的經驗,德國人開始試著研製適合裝備德國陸軍使用的坦克,德國人研製出來的第一種坦克是「1」型坦克,這種坦克是以中國軍隊裝備的輕型坦克為基礎研製的,重5.5噸,乘員2人,裝甲厚度為12毫米,以57馬力的汽油機為動力,裝備有2挺機槍,最大時速每小時35公里,行程145公里。在隨後的戰術演練中,這種輕型坦克很快被證明戰場價值不大。隨後德國人以中國的「鐵騎」坦克為參照,又研製出來了「2」型坦克,這種坦克採用彈簧板減震和懸挂裝置,重10噸,乘員3人,最大裝甲厚度為30毫米,最大時速每小時56公里,裝有1門20毫米炮。行程145公里。
「說的好。」孫晨鈞點了點頭,眼中閃過一絲敬佩之色,「我想,這正是德國坦克發展方向的確立標準之一吧。」
在來到熊山基地之後,古德里安如饑似渴的翻閱著原本屬於機密的「中蘇戰爭」中有關坦克部隊的作戰報告,這些報告給了古德里安如同聖經一樣「醍醐灌頂」般的啟示,讓他的思路豁然開朗,一套足以改變未來戰爭方式的新的戰爭理論在他的腦海中逐漸形成,並且變得越來越清晰。
「您說的對,我的朋友。」古德里安鄭重地回答道:「英國人和法國人,還有美國人,他們的士兵在戰爭中的拙劣表現,根本配不上這樣的勝利。德國士兵的軍事成就,目前還比不上中國士兵,因為中國軍隊是目前將坦克戰術運用得最好的軍隊。」
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一種感覺,他到現在也說不清楚。
德國人在研製新式坦克的時候,一直同中國方面分享著研究成果,德國坦克的研製和設計方向十分明確,德國陸軍的要求也很明朗,那就是摒棄重量大、炮塔多、裝甲厚、火力猛、速度慢和行程近,以支援步兵為主的世界「主流」坦克,強調坦克的裝甲防護、火力和速度的均衡性,因此德國人一直把研究方向放在了單炮塔坦克身上。作為德國人的技術合和_圖_書作夥伴,中國的坦克設計人員也在單炮塔坦克方面加大了研製力度。而中德軍隊在新軍事思想方面的交流,對雙方產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這些圖樣曾經得到了專業坦克設計人員的高度讚許,最開始他還以為是這些人在拍父母的馬屁,但當一些德國設計人員也非常看好這些設計的時候,他才明白,中國技|師們並不是在討好總統夫婦。
由於是首次設計這種坦克,定型工作進展較為緩慢,中國陸軍與負責研製開發新式坦克的中國天工公司最終於1925年3月簽訂了製造3輛「雙頭龍」坦克原型車的合同。但在同年。武備部重新評估了未來中國陸軍步兵作戰對支援坦克的需求,對「戰鬥坦克」的裝甲防護和機動能力等方面提出了進一步要求。武備部的新要求使「雙頭龍」坦克的原型車的生產工作被迫中止並重新接受評估。1929年1月,第一輛「雙頭龍」原型車完工。1930年5月,第一輛原型車送交位於北京的中國陸軍武器試驗場接受測試。這時根據武備部的新要求,坦克全重達到了25噸,車組乘員為4人,最大裝甲厚度為27毫米,發動機選用風神公司的「風神」2型6缸發動機,最大功率可以達到150千瓦,平均行駛速度為每小時30公里,最大行駛速度為每小時47公里,儲油量為820升,最大行駛時間約為12個小時。
此時的孫晨鈞,腦海里不知怎麼浮現出了父親和母親當年設計的坦克的圖樣。
一輛車身上裝有火炮並同時擁有旋轉炮塔的中國坦克從訓練場上駛過,發出隆隆的聲響,古德里安看著這輛性能十分先進的坦克,眼睛里滿是熱切的光芒。
「……在未來的戰爭中,坦克將是陸軍的主要突擊武器,但它仍然依賴於其它兵種的配合與支持,因此,未來的突擊部隊應該是合成化的。為了充分發揮坦克的威力,一切必要的支援部隊都必須擁有與坦克相同的機動能力。即使是在平時。這些兵種也應該由坦克部隊的指揮官直接指揮。不僅如此,坦克部隊還應該同航空兵部隊密切合作,利用空中支援的時效性和突然性摧毀敵軍的防禦。這樣做的另外一個好處是可以最大限度的瓦解敵人的抵抗意志。機械化步兵和自行火炮以及裝甲偵察部隊的任務是利用、鞏固和擴大坦克集群的突破效果……」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