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他,改變了大唐

作者:藍白
他,改變了大唐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五卷 東都之龍 第五百三十八章 那段江湖崢嶸歲月

第五卷 東都之龍

第五百三十八章 那段江湖崢嶸歲月

關於三當家的身份,李毅肯定是很感興趣的啊,這傢伙能夠在偵查與反偵察方面和裴良俊平分秋色,甚至於擺脫裴良俊的追蹤,雖然裴良俊不是第一時間追蹤他的,但是從裴良俊的語氣里還是能夠看得出來裴良俊對於這個三當家的本事很是認可的,如此智勇雙全之賊,那當然是親手逮起來,代表人民的名義給他脖子繞個圈吊起來才過癮啊。
什麼?你說要愛惜人才,這麼厲害的人要收入麾下才行?可拉倒吧!有這本事不去報效朝廷,領一份公職,吃官糧,還特么來當水匪,帶著一幫亡命之徒把壽州攪得雞飛狗跳的,剮了他他都不吃虧的!
不岔開不行啊,你這裴良俊再說下去,怕不是大唐雙龍寇仲與徐子凌都要出來了!再來個什麼師妃暄,陰癸派傳人婠婠什麼的,這愛恨情仇說下去今晚大家都不要睡覺了。
而李世民數騎前往,也是為了能夠讓東突厥以為大唐的軍隊已經集結完畢,而不是僅有長安城的數萬軍隊的,才這麼做的疑兵之計。另一方面,再清府庫,突厥可汗本人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嘗到了甜頭之後自然就不打算冒險和唐軍硬拼硬了。而且,李世民當年也是真的譴責了東突厥了,東突厥本身和大唐就有盟約,土匪洗白了都知道要臉,何況是突厥這樣當時公認的強國,想要撕毀盟約也可以啊,你能把我一巴掌摁死,那盟約就隨便撕的,比如m.hetubook.com.com之後渭水之盟后,大唐沒幾年就一巴掌摁死東突厥是一個道理的。
李世民也深知此時此刻的情況危急,為了避免大唐的滅頂之災,李世民設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六騎前往涇陽渭水,僅有能拿得出手的大唐軍隊押后十里跟進,頗有種諸葛亮的空城計味道。
當時的情況不用說的了,乃是大唐帝國立國以來生死存亡之際,也是五胡亂華以後,中原漢人即將要遭遇的第二次的滅頂之災!而唯一的希望就是李世民的疑兵之計能夠成功。
歷史上的記載固然不真實,李世民沒可能靠一己之力就嚇退突厥人的二十萬大軍,但是也沒有一些人猜測的那麼屈辱不堪。
這個理由乍一眼看上去好像很有道理,但是細細推敲起來,懂點歷史的人都知道純粹是扯淡,李毅也是這麼想的,扯到沒邊的那種。
「什麼?這三當家是十多年前的高句麗第一高手?」
裴良俊當時已經身負劍聖之名,身為中原武林的頂峰,自然也是參与到這次武林爭鋒之中去的,根據裴良俊的說法,當時雖然時間前後也不過兩天,但這兩天之中,中原武林為了對抗西域武林還有高句麗武林,湧現了無數的英雄傳說,為國捐軀,眼看著巴拉巴拉要說一晚上了,李毅趕緊巧妙的倒一杯酒問了,把話題岔開:
拿到了錢才,並且獲得了李世民的渭水之盟里的臣和*圖*書服,東突厥得利又得名,又自覺打不過唐軍,自然就只能撤退了,要是東突厥可汗頡利可汗知道李世民身後的長安城只有數萬兵馬,而不是他以為的關中府兵集結完畢的話,恐怕腦殼都要悔青了。
而在李世民和突厥可汗隔江對峙的兩天後,李世民與頡利可汗在長安城西郊的渭水便橋上,簽署了和平協議,雙方立刻斬殺白馬立盟。之後,頡利可汗率突厥全體騎兵返回。一場大戰終於偃旗息鼓。
渭水之盟這件歷史事件李毅自然是清楚的,只是沒想到其中竟然還有這麼多的故事,而關於渭水之盟的評價,史書上是記載李世民用疑兵之計,只帶數騎斥責嚇退了二十萬的突厥雄兵。且不論史書上記載是否真實,但是就李毅所知,有不少人是抱著史書完全扯淡,李世民是單獨來負荊請罪,受盡屈辱,搬空府庫才還來突厥人的退兵的。
於是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后,得到了消息的東突厥可汗頡利可汗,認為唐朝權力更替,必定內憂無數,毫不猶豫的發兵十余萬人,南下進攻涇州,而後一路挺進到武功,唐朝的都城長安受到威脅,長安城戒嚴。李世民派出勇將尉遲敬德,作為涇州道行軍總管,抵達涇陽,防禦突厥。尉遲敬德抵達前線后,立即組織反攻,與突厥軍隊在涇陽打了一場惡戰,尉遲敬德勇不可擋,生擒敵軍將領阿史德烏沒啜,並且擊斃突厥騎兵一千餘和_圖_書人。
而這三當家的手段和身手,也和裴良俊曾經在渭水之盟時候遇到了一個高句麗的第一高手仇燁簡直如出一轍!
當時不僅明面上的國與國之間的局勢危機,江湖與江湖之間,也是血雨腥風,中原武林和西域武林以及高句麗武林之間的明爭暗鬥,各不相讓短短數語是絕對沒辦法形容出來的,甚至於詳細的細節寫出來是一部上幾百萬字的長篇武俠小說,拍成電視劇的話,大概就是晚間八點檔的七十二集連續劇那種樣子了。
唐初實行的是府兵制和獨有的關中十二軍制,突厥突來,難以集結,長安可戰者不過數萬,但是不代表大唐真的就沒有防禦的能力,只要給充足的時間,能夠拖住東突厥的腳步,等待府兵集結完畢,大唐是完全有時間抵禦突厥的。
裴良俊那邊沉吟了一下,隨後緩緩敘述了起來,關於三當家的背後的真實身份,這還涉及到了裴良俊的一段陳年往事。
雖然尉遲敬德在涇陽之役中取小勝,但是仍然無法遏制突厥人的前進步伐,頡利可汗的主力進抵渭水河畔,直逼長安城。突厥二十萬雄兵,列陣于渭水北岸,旌旗飄飄數十里,煙馬塵囂,不可戰勝。而此時長安中的兵力不過數萬,涇陽渭水距離長安城有多遠?四十公里不到,也就是說,只要突厥人騎上馬,一天的功夫就能到長安城下了,這二十萬的雄兵就算是一人一口吐沫,都可以把長安城淹掉和*圖*書了。
這樣子想的人列出了他們的道理:第一,突厥兵為什麼要來?他們來是要讓新就任皇帝的李世民俯首稱臣的,不是要土地的,所以在得到了李世民的俯首稱臣之後就退兵了。第二,李世民為什麼要只身前往?李世民數騎前往,就是為了負荊請罪被侮辱的時候沒太多人見著。第三:突厥人純粹就是要錢的,李世民搬空府庫滿足了突厥人的要求就退走了。
李毅一聽,頗為驚訝:
再加上各地勤王軍隊正在趕來,尉遲恭以少勝多,擊潰突厥前鋒,生擒阿史德烏沒啜,再加上李世民本人戎馬一生的威名,東突厥很明白,他們啃不下大唐這塊硬骨頭的。
而其他的敵國,比如高句麗,西域諸國等,自然是樂見到突厥人和大唐人打個你死我活的,也早早的就派出密探高手,想著刺殺李世民,破壞渭水之盟的打算。
事實上雖然唐高祖李淵向突厥稱臣,但兩國之間的戰爭從未停止,東突厥曾多次入侵,但均被擊退,李世民在武德年間也常常對陣東突厥並且取得豐碩戰果,不過唐朝為了先消滅其他割據勢力,沒有和突厥撕破臉。到了武德九年東突厥如同往常一樣侵略原,靈二州,想搶搶東西,打打秋風,卻被李靖所阻,得知長安於七月發生了玄武門劇變后,無功而返的東突厥可汗這才率軍奪涇陽,武功,抵達渭水,觀兵長安,意圖入主中原。
但這跟三當家又有什麼關係呢?
「那倒不是和_圖_書。」裴良俊很牛氣的就笑著說了:「那崽種被我追了三個月,在白頭山上,老夫跟他大戰三百回合,最後一刀剁了他的狗頭!除非那個高句麗第一高手有本事把腦袋粘回脖子上,不然肯定不是他,我估摸著是他的傳人了,或者同宗的。」
再說了,你再有本事能造飛機嗎?能造大炮嗎?這些男的就不說了,你能造出一個螺絲釘來不?不能就往邊上稍稍等死吧。
渭水之盟幫助了大唐度過了最危難的時刻,卻也成了李世民認為的自己一生中最屈辱的事情了,實際上在李毅看來,李世民能夠在危難之中挺身而出,保住大唐江山守護黎民百姓,光這一點就已經算得上是一位賢能的明君了。
話說在隋末唐初,天下大亂,中華大地征戰不休,各路人馬為了問鼎中原廝殺多年,突厥勢力趁機得到壯大,東突厥極端強盛,「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那時候,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皆役屬於突厥,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割據勢力也臣屬於突厥。就連唐高祖李淵也都是迫不得已臣屬於東突厥的,東突厥可汗自然就很想當拓跋道武帝第二、入主中原了啊。
值此生死存亡之際,大唐武林自然同仇敵愾,也不管之前有什麼恩恩怨怨,是隸屬於哪個勢力的,這時候都在想著法子怎麼拖延突厥人的腳步,保護當時的皇帝李世民的安危,甚至於激進些的還要刺殺突厥可汗!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