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重生北魏末年

作者:我怎麼可能是曹賊
重生北魏末年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一百九十二章 變法維新

第一百九十二章 變法維新

這是自高澄擔任中書監以來,元善見所能收到的第一封奏疏,其餘全給不勞君上的小高王給截了去。
而這一點,高澄再次與他暢談律令時,深有體會。
元善見也順水推舟,結束了這場使他備受折磨的演出。
他憑本事去阿諛奉承,一路走到現在,寫下許多違心話,終於躋身幕府高層。
張師齊一口應下:
高澄在與段榮、孫騰等人商談過後,將眾人的職位一一作出調整,段榮轉任中書令,孫騰轉任尚書右僕射。
甚至可以說,北齊雖亡,齊法未亡。
封述才走,高澄依舊不做休息,精力旺盛的他又命人將高隆之喚來,又與言語一番。
朝議之後,高澄在明光殿與群臣辯戰的英姿,也被某個不願意透露名稱的特務機構四處頌揚。
婢女為兩人添了茶水,高澄繼續與封述就律令交換自己的看法。
正如高隆之所說,不能讓大將軍不高興。
「臣所言,請陛下三思,勿使大將軍不悅。」
「皇后莫要因此掛懷,傷了兄妹情誼,些許屈辱而已,朕還能受著。」
高隆之聽得高澄所言,告辭后,憑著侍中身份匆匆入宮面見天子,對元善見耳提面命。
「大將軍府如今正缺從事中郎一人,不知君義可願屈就?」
三公九卿雖然喪失了實權,但至秦漢以來,歷經近八百年,也算得上是深入人心,誰也沒想到,高澄當頭一炮就是拿它開刀。
高澄首先明確三省職權,而後www.hetubook•com.com開始對尚書省所屬六部進行整合。
至於高皇后讓他轉告高澄要禮敬天子,一出宮城高隆之就給忘了。
高澄大喜,當即授封述大將軍府從事中郎一職,由他召集過去三年所結識的深諳律法之人,重新修訂律令。
作為僅存的兩名侍中,高澄居中書省,高隆之居尚書省,新任黃門侍郎崔昂得以代為管理門下省。
而文選司的設立,也表明高澄另一想法即將實施:科舉。
「澄于君義,有大用,君義也該有所了解,大魏律令頻更,吏民深受其苦,澄欲修訂新制,非君義不能受此任。」
高澄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卻讓張師齊的內心掀起驚濤駭浪。
高澄對於這一部新的律法,抱有極大的期望,他認為有自己的審閱,新的律令,無論如何成就都應該高於《麟趾格》。
曾經高澄打擊過怠政官員,但三公九卿制下,各府庫的大小官員,因為沒有實權,也做不得事,這一群體也就逃過了那場治理運動。
將來的《齊律》,也必定要以這部律法為藍本。
此言也得到了包括尚書左僕射高隆之等諸多大臣的認同。
大量府寺遭到裁撤,朝野為之嘩然。
存世盡八百年的三公九卿制被高澄廢除,被確立的三省六部制也沒有逃過被動刀的命運。
但元善見心中並無喜悅,甚至一想到即將遭受的屈辱,隱隱生出幾分悲憤。
「當年和圖書御史台眾人,唯杜弼勇於任事,述不過尸位素餐之輩,卻蒙大將軍寄予厚望,又怎敢心生懈怠。」
高澄聞言,在大殿之上,舌戰群臣,一番慷慨激昂的長篇大論后,高澄總結道:
相反,勝利者北周所奉行的《北周律》,卻被隋唐統治者拋棄。
欺君這種事,高隆之可太熟了,不是欺騙,是欺負。
他難掩激動,叩首謝恩道:
高澄這一舉動,大幅精簡了中央朝官數量,有效改善了人浮於事的風氣。
直至翌日清晨,爾朱英娥帶人來伺候高澄洗漱,才將封述放回。
封述確實早有心理準備,高澄讓他學法,自是用在此時。
高澄在殿上暢談變法革新之利,群臣皆服。
畢竟能為後世培養一位優秀的史學家,才是更重要的事情,將來還要靠他去修魏史。
三年之期已到,也該是用到他的時候。
當然,這些都是後事,高澄受命以大將軍一職,主持變法維新,當然不能光喊口號。
天子元善見卻猶疑,認為祖宗之法不可變,希望高澄能夠再做考量。
「蒙大將軍提攜,仆又怎敢不盡心竭力。」
歷史上北齊雖亡,但以《麟趾格》為藍本的《北齊律》卻是兩漢魏晉南北朝以來,成就最高的一部法典,隋朝《開皇律》與唐朝《唐律疏議》直接受其影響。
高澄勉勵道:
滿心不願,元善見還是定下了明日召開朝議,商定高澄所奏變革事宜。
「天變不足懼,人和-圖-書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非變法維新,無以強國,臣請陛下明察。」
對她,早就不是一開始的提防與利用,已然動了真情。
而原有六部三十六曹,也進一步縮減為六部二十四司。
安排好幕府職位調動,高澄又與親信們就官制改革一事,繼續深入討論,直至天色將黑,眾人才離開中書省府衙。
「述願一展才學,以助大將軍。」
便在高皇后的喝罵聲中,揚長而去。
據後世考證,千年以後,有個姓羅的讀書人在寫一部歷史演義小說的時候,就曾借鑒高澄故事,對其筆下的歷史人物進行了加工。
「君義甘於沉寂三年,今朝一鳴驚人,澄當刮目相待。」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這些年高皇后對自己的維護,元善見統統看在眼裡。
張師齊沒有顯赫的家世背景,若非高澄的賞識,也許一輩子就是一個不配擁有姓名的卑微小吏。
高隆之見高皇後來了,也沒久留,只丟下一句:
升張師齊為大將軍府主薄,只不過是高澄犒賞他多年辛苦,但本職工作還是要放在記錄自己言行之上。
在場群臣,包括強烈反對變法的高隆之,都為高澄所折服,紛紛轉變立場,請求元善見准許由高澄主持變法。
「起來吧,往後更需用心任事。」
夜色深沉,高澄談興不減,將封述留在渤海王府,與他徹夜長談。
拿六部之中最貴重的吏部舉例,整合后的吏部,由原有考公曹等六和*圖*書曹,精簡為考功、文選、驗封、稽勛四司。
作為一個現代人的高澄,深知有法可依的重要性,北魏律令,先後經過九次修訂,卻依然存在諸多疏漏。
高澄在三年前就找到未來《麟趾格》的刪定者封述,為將來修訂律法做準備。
封述才回洛陽不久,得知高澄召見,也明白他的用意,但今時不同往日。
雖然沒有過具體時間約定,但到了如今太昌六年(537年),恰好三年。
而杜弼所領銜的御史台,早就得了高澄的命令,大力打擊貪腐,無數朝官因此落馬,而年老卻又碌碌無為之輩,也多被勸退。
高澄聞言,朗聲笑道:
「得大將軍看重,述感激涕零,願受大將軍驅使,以獻綿薄之力。」
高澄就是洛陽的天,而他元善見卻只是天子。
計劃改革官制,無論如何也避不開九品中正制這一環。
太昌六年(537年)三月十八,與一眾親信就官制改革協商妥當后,高澄上萬字言,痛陳元魏積弊,請求天子准允變法革新。
直到口乾舌燥,趁著呼喚奴婢進來添茶水的空隙,高澄由衷誇讚道:
「仆,叩謝大將軍賞識。」
不過嘩然歸嘩然,倒也沒有激起太大的風浪。
高皇后聽說高隆之這個欺負天子的老慣犯入宮,急匆匆趕了過去,將他威脅天子的姿態看得清楚。
三年裡,他不止閉門苦讀,更聽從高澄當初的建議,憑著他的手令,往各地調研學習,于律法一道,別有造詣和*圖*書
面對高澄拋來的橄欖枝,封述不敢遲疑:
待得職位空缺,高澄也開始了他的變法維新,首先觸碰的就是官制。
三月二十三,高澄上奏,請廢三公九卿制,專以三省六部主持中央運行。
封述倒是沒有說假話,當年丟了御史的官職,被高澄逼著學法,其中深意,他心知肚明,若非往後要加以重用,又何必苦心安排,還特意賜下手令,任他來往各地府衙。
太昌三年(534年)時,高澄整頓貪腐,給予御史台不以言獲罪的權力,封述作為一名御史,卻在風口上被高澄免職,趕去鑽研律令。
廢度支等舊名,以吏、戶、禮、兵、刑、工命名六部,對於各部職權,也依名重新分配。
隨著孫騰入洛陽,段榮途經虎牢,也被段韶親自送來養病,高歡徵調李元忠往晉陽任職的命令也終於抵達。
「你替我問一句阿兄,父王尚且禮敬天子,又何曾教過他如此行事。」
「師齊,就由你來代替主薄一職。」
將滿十四歲的元善見握著高皇后的手,感動道。
三月十九,開朝議。
當場便質問道:
畢竟高澄也為被撤銷府寺的官員們提前準備好了空缺,吏部侍郎崔暹這段時日算是忙昏了頭,他所兼管的考公曹甚至數日連轉,就是為了能將合適的人安排在適當的職位。
高皇后在一旁安慰,說著說著,自己也忍不住掉下眼淚。
高澄回到渤海王府用過晚膳,沒有急著享受溫柔,而是命人將封述招來。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