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圖書
简体版 | 繁體版

托瑪斯.曼

保羅.托瑪斯.曼(Paul Thomas Mann,1875年6月6日-1955年8月12日), 德國作家,192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托瑪斯.曼1875年生於德國北部小鎮呂貝克,父親經商,家境小康,童年時光「幸福且受關注」。十六歲那年父親去世,一家人靠變賣父親的公司生活,他對學校課業毫無興趣,提早輟學進入火災保險公司上班,工作之餘從事寫作。後來進入慕尼黑應用技術大學選 修歷史、文學等課程,當時的目標是成為記者,成年後繼承父親的遺產,成為一名自由作家。

第一次大戰爆發後,托瑪斯.曼起初支持帝國主義發動戰爭,認為戰爭原則上是必要的;之後遭到希特勒迫害,1933年流亡瑞士,1940年移居美國加州,發表了「我所在之處,就是德國文化」的名言。逃亡中一再宣揚反戰思想,晚年致力於創作長篇小說《浮士德博士》,作為一生的懺悔。1952年托瑪斯.曼一家人回到瑞士,1955年因動脈硬化症在蘇黎世的醫院逝世,享年80歲。

托瑪斯.曼26歲時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布頓柏魯克世家》,小說一經發行就在讀者和文學評論界引起積極的反響和共鳴,因為書中人物並非完全虛構而是真有其人其事。28年後,於1929年以此書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內容描述兩個家族橫跨四代人物的興衰,反映出資產階級的醜惡、壟斷與激烈競爭,有如德國當時的縮影。長篇重要著作包括《魔山》、《浮士德博士》,另有《魂斷威尼斯》、《馬里奧和魔術師》和《崔斯坦》等中篇小說。

作品總覽,總共1筆

魂斷威尼斯/ 外國小說 /

《魂斷威尼斯》是托馬斯.曼著名的中篇作品,1912年在德國出版,作品蔓延著古希臘埃斯庫羅斯式的古典悲劇精神,描述一位文學家在威尼斯邂逅波蘭少年後驟然爆發的激情,他的理性、尊嚴與知識,在對美和情感的追求中被擊潰。

作家阿申巴赫對於長年刻苦嚴謹的寫作生涯忽生倦怠,一次與旅人的眼神交匯,勾起了他前往威尼斯度假的想法。在那裡,他邂逅了俊美如希臘雕像般的十四歲波蘭少年達秋,從此深陷戀慕之中,無法自拔。

為了多看這位美少年一眼,他一步也不願意離開這座被瘟疫籠罩的城市。這種氣氛呼應了阿申巴赫內心的秘密,滋長了他的激情。他的理智與瘋狂愛戀在矛盾中共存,使他在心中展開對於這種情感的對話和思考。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網站簡介 | 商務合作 | 版權聲明 | 聯繫我們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