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錄》一書,是由朱熹(1130-1200)和呂祖謙(1137-1181)共同整理而成。其內容為摘錄北宋理學四家 - 周敦頤(1017-1073)、張載(1020-1077)、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的語錄。其目的一來具有保存、發揚北宋理學的思想,同時又可做為學子自修的入門書籍。而本書分為十四卷,共六百二十二條。《近思錄》之「近思」二字,取自於《論語‧子張》篇子夏之語:「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朱熹取此書名的用意在於,把《近思錄》當作學習四子著作的階梯,四子著作又為學習《六經》的階梯,以正「厭卑近而騖高遠」之失。
經由朱熹門人的推廣,《近思錄》自南宋以降,已成為後世學子進入理學殿堂之必備書籍,同時《近思錄》一書又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地,影響了當地的儒學發展。錢穆先生說:「後人治宋代理學,無不首讀《近思錄》。」
《四書章句集注》是儒家理學影響最大的著作,也是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大學》、《中庸》中的註釋稱為「章句」,《論語》、《孟子》中的註釋集合了眾人說法,稱為「集注」。後人合稱其為「四書章句集注」,簡稱「四書集注」。
朱熹編著《四書章句集注》,用了畢生的精力,字字咀嚼,逐字稱等,又屢次修改內容,一直到過世前,仍在修訂《大學》,可見朱熹對與此書的用力及重視。《四書章句集注》在中國經學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一、義理與訓詁並重。二、蘊涵儒家道統思想。三、新經學的形成,在教育上四書取代了六經。其後,《四書章句集注》先被頒布於大學,宗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將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列入科舉考試範圍,明朝統治者重視理學,《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官定的必讀注本和科舉考試的依據,一直延續至清末廢除科舉考試為止。可見朱熹此書對於後代經學發展以及科舉考試的影響十分深遠。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