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圖書
简体版 | 繁體版

舒國治

舒國治(1952年9月18日-),台灣作家。籍貫浙江奉化,出生於臺北市。先習電影,後注心思於文學。

六十年代薰陶於西洋與日本電影並同搖滾樂而成長的半城半鄉少年。與文學相較,影像與真實生活影響他更多。七十年代原有意創作電影,但終只能步入寫作,卻成稿不多。

一九七九年舒國治以短篇小說《村人遇難記》獲第二屆「時報文學獎」,登場文壇。一九八三至一九九零,七年浪跡美國,居無定所,遊經之州,凡四十四。自此之後,旅行或說飄泊,開始如影隨形,一九九七以〈香港獨遊〉獲第一屆華航旅行文學獎首獎,一九九八又以〈遙遠的公路〉獲長榮旅行文學獎首獎。遊記中擅寫庶民風土、讀書遊藝、吃飯睡覺、道途覽勝,有時更及電影與武俠。文體自成一格,文白相間,人稱「舒式風格」。一九九零年返台後,被「台灣新電影」導演順手抓去安插在不重要一角色,遂出現在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一》,余為彥《月光少年》,侯孝賢《最好的時光》、《刺客聶隱娘》片中。二零零零年以《理想的下午》一書,另闢旅行書寫文人風格,一時蔚為風潮。

出版有《讀金庸偶得》、《臺灣重遊》、《理想的下午:關於旅行也關於晃蕩》、《門外漢的京都》、《流浪集:也及走路、喝茶與睡覺》、《台北小吃札記》、《窮中談吃》、《水城臺北》、《台灣小吃行腳》、《宜蘭一瞥》、《台北游藝》、《雜寫》及《遙遠的公路》等。

作品總覽,總共2筆

窮中談吃/ 雜文隨筆 /

「台灣最美的吃,是窮中吃!」

舒國治被譽為「小吃教主」、卻自謙是「繞遠路達人」,家中沒有冰箱、冷氣、電視,完全稱得上「檢樸過日子」的楷模。本書內容概為五十年來在台灣吃飯吃麵之種種所見所思,作者說的是窮困中的吃所令人回憶無窮、詠嘆不盡的種種美好滋味。

從蛋炒飯到蔥油餅,從魯肉飯到餃子,從牛肉麵到回鍋肉,在書裡俱有獨到的觀察與描述,若說「窮中談吃」,甚至窮中還吃得好、吃得深有格調,舒國治最有資格!

作者特別注焦於此五十年間常民的平日所吃,故而像燒餅油條、陽春麵、便當、自助餐、蔥油餅等食目,以至〈四菜一湯〉、〈讚泡菜〉、〈讚蘿蔔〉、〈菜碼之美〉、〈讚炒飯〉等文題,皆於本書中探討詳盡。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理想的下午:關於旅行也關於晃蕩/ 雜文隨筆 /

本書寫簡單中的自由,說自在中的態度,是遊蕩,是生活,也是美學。

「生活」本是毫不規劃,用心品味,以感受接觸溫度,以「自己的時間」行走。汲汲營營、庸庸碌碌後的佳美時刻,未必常常都是「百分之一百的理想」,鬧中取靜,亂中取簡。就像在吵雜的街坊巷弄中,得一間寧靜的咖啡廳窩著。「理想的下午」,即是這特別的六小時,自是有限。有賴下午人們,享受外間的下午時光。

作家梁文道:「舒國治的散文不是一般意義的美文,儘管它的確與審美有關。這種審美是某種感官能力的開啟,常如靈光一閃,以清簡的文字短暫地照亮俗常世界之一隅。」

資深編輯人傅月庵:「舒國治有種老派的從容,人從容,文字也從容,讀他,約略即如宋人所云『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字裡行間散步走一走,落英繽紛,即見『理想的下午』。」

本書得獎紀錄

《聯合報.讀書人》二零零一年最佳書獎文學類

《中國時報.開卷》二零零一年十大好書中文創作類

《中央日報.出版與閱讀》二零零一年十大好書中文創作類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網站簡介 | 商務合作 | 版權聲明 | 聯繫我們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