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和
賴和(1894年5月28日-1943年1月31日),原名賴河,又名賴癸河,筆名懶雲、甫三、安都生、灰、走街先、浪等,是出身臺灣彰化的作家、詩人、醫師與社會運動者。
1894年5月28日,賴和出生於福建臺灣省臺灣府彰化縣。1909年,他考入台灣總督府醫學校(今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前身)。
醫學校畢業後回故鄉彰化開設「賴和醫院」,地方父老尊稱為「和仔先」。行醫之餘,從事抗日文化工作,不僅加入「臺灣文化協會」,又主編《臺灣民報》「學藝欄」,培植新文學作家。後因「治警事件」(1923年12月16日)被捕入獄。
1925年8月發表第一篇白話隨筆〈無題〉,同年十二月受彰化蔗農「二林事件」感發,撰就生平第一首白話詩〈覺悟下的犧牲——寄二林事件戰友〉,自此積極投入臺灣新文學的創作。後又發表〈鬥鬧熱〉、〈一桿『稱仔』〉小說,這些作品實際代表了賴和日後文學創作的主題及三○年代臺灣作家作品的共同主題與文學精神——殖民地人民被壓迫、榨取的慘況,與臺灣舊社會陋習的批判及弱者不屈不撓精神的發揚。此外,他也從各方面探討臺灣人的性格,表達了他的觀察與憂思。
1943年1月31日,他因心臟病發作過世。
賴和在臺灣新文學史上特別受到推崇與肯定,有「臺灣新文學之父」的美稱。實由於他激發了臺灣新文學的精神,樹立了臺灣作家的典範,提攜了不少年輕的文學工作者。他不僅開拓反殖民、反帝國主義、反傳統陋習的文學內容,更開創了臺灣話文的文學語言形式,他他的小說總是盡量融入閩南方言,使臺灣人民的口吻神情,活靈活現如在目前。
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說《一桿「稱仔」》、《不如意的過年》、《善訟的人的故事》、《浪漫外紀》等,新詩〈流離曲〉、〈覺悟下的犧牲:寄二林的同志〉、〈南國哀歌〉、〈種田人〉、〈可憐的乞婦〉、〈農民謠〉、〈農民嘆〉、〈冬到新穀收〉等。其中,以霧社事件為題材的〈南國哀歌〉,是日本時代臺灣新文學運動中字數最多的詩作之一。此外,他也創作許多受當時傳統中國儒家思想與文學影響,以文言文寫成的詩作,在該些作品中抒發他的志向與對於生活及時勢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