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三國之幫爹當軍閥

作者:終南道
三國之幫爹當軍閥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五卷 關中之亂 第四七二章 天不佑大漢

第五卷 關中之亂

第四七二章 天不佑大漢

按照杜佑《通典》里的記載,蜀國在劉禪登基時,人口是九十萬,到了蜀國滅亡時,人口增長到九十四萬,這一年平定蜀國的魏國將魏蜀人口加在一起,華夏的北方加上四川,一共是五百三十七萬人。而《晉書》里記載,吳國在蜀國滅亡時的人口,有兩百三十萬。這樣加起來,華夏的總人口也不超過八百萬。這還是后三國時代進入了相對和平的時期后,長期恢復人口所達到的數字。
在漢末,瘟疫和自然災害才是導致人口大量死亡的誘因,而軍閥混戰,百姓不停的造反,只是瘟疫和自然災害不斷發生之後,產生的連鎖反應。
持續不斷的自然災害,勢必造成大面積的飢荒,國家的經濟儲備會在飢荒中漸被掏空。這時候的東漢帝國,已經進入了門閥政治時期,世家大族的力量,逐漸超過中央。在一些州郡,朝廷只是保留了名義上的節制權,在正常的年景,這樣的情況還算和諧,但一旦國家爆發戰爭和自然災害,因為中央控制的減弱,勢必造成災害破壞力加大。畢竟世家大族們都會選擇囤積居奇,關門自保,中央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賑濟,走投無路的老百姓,也就只能選擇造反。
後世各類史學家列出的漢末的人口數字統計,出入雖然比較大,但整體大幅度下降的情況,卻是保持了一致。
又比如東漢末年各地崛起的軍閥們,都是漠視民力、濫殺無辜的劊子手。權臣董卓在把持朝政后,採取的是殘暴壓榨的統治政策,為了擴充軍力更是不斷抓取壯丁,導致司隸地區的百姓大量逃亡。當時北方的各路軍閥,喜歡拿老百姓來做擋箭牌,在攻城掠地時,經常抓無辜的百姓當做「人肉盾牌」擋在部隊前面,阻擋敵人的進攻。
朝堂上的官員還未補充結束,袁術又在壽春鬧著稱帝,劉虞又把精力放在對袁術的聲討和逼迫袁術周邊勢力討袁上,等到袁術覆滅之後,劉虞本來打算按照兒子和-圖-書的建議,對大漢各州現有的人口進行一次清查,結果各地雪片一般上報來的各種災害和混亂,讓劉虞應接不暇,愁眉不展。
這一次,打破平靜局勢的不是人禍,而是天災。
魏國建立初期,大臣陳群曾說此時魏國的人口,也就跟文帝、景帝時期的一個大郡差不多。比如人口眾多的南陽郡,在最繁華的時期,一郡便有四百多萬人,而魏國在建立初期,也就四五百萬人口。
漢末至三國時的戰亂,是全國往複循環的,老百姓就算想要逃難,都是求生無門,無路可逃。如在北方剛打完官渡之戰,過不了多久南方又爆發赤壁之戰,在東面有闕宣、笮融等人的叛亂,在西面有北宮伯玉和馬騰、韓遂造反……那個時期,帝國的疆土,除了邊遠的西域之外,幾乎全被捲入了戰火,沒有受戰爭破壞的地方,只能是偏遠無人煙的交州和夷洲這些地方。
隴西郭汜報告,湟中發生瘟疫,人畜死傷無數,大量百姓向東遷移,只恐瘟疫會傳到關中乃至整個司隸。
在華夏的歷史上,曾經多次出現過人口大規模減少的現象,而在東漢末年的五十年間,更是達到了令人駭人聽聞的地步。在這段時期內,華夏人口的數量下降之大,人民非正常死亡之慘重,在前代和後世,都很難找出第二個可以與之相比的時代。
就連一向平穩的幽州,近日也向洛陽方向報告,發現蝗災和旱災的跡象。
劉和記得,三國時期華夏人口的下降幅度之大,在整個華夏歷史上都是絕無僅有。在三國之後,華夏人口下降最快的時期,也就是宋末元初。當時的蒙古人,從東面一口氣殺到西面,消滅了世界上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口,而華夏人口也下降了百分之四十左右,這已經算得上近千年來華夏最大規模的一次災難,但與漢末三國時代的慘景相比,依然是「小巫見大巫」。
劉虞從幽州回到洛陽主持朝hetubook•com•com政已有半年時間,一開始他忙著理順朝堂上的官員職位,補充年輕的官員充任僚佐屬官,把朝堂上的架子搭好。被呂布扣在安邑的官員,劉虞沒打算多用,按照兒子劉和的建議,這次劉虞大量啟用了從燕京大學和幽燕書館完成了學業的士子。
事實上,後來蔓延整個東漢帝國的黃巾起義,就和持續多年的飢荒有很大關係。黃巾軍通過布施恩惠,收買人心的措施,迅速聚攏了幾十萬信徒。而黃巾起義的結果,是造成了北方大規模戰亂。這是一個痛苦的惡性循環,人口銳減,就是其中的代價之一。
而這個時候,華夏的自然天氣,也進入了「反常」階段,中原各地紛紛鬧災,比如豫州的旱災,按照正史的記載,一次性就餓死了300多萬人,數字雖然有些誇張,但在當時,中央政府都自身難保,哪裡還管得了老百姓?後來董卓在關東諸侯的打擊下逃離洛陽,將整個洛陽的人口全都遷到了長安,結果活著到長安的,只有區區10萬人不到,其他大部分都倒斃在了路上。
江東孫堅報告,豫章、會稽境內山越為禍,侵掠漢民,屢次鎮壓未能奏效。
荊州劉表報告,長沙發生洪災,淹沒良田數十萬頃,幾十萬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并州方向報告,全州大旱,河水斷流,人畜連飲水都無法保證,更不談播種耕耘。
瘟疫的發生,是從西漢中期開始,歷代政府都要面臨的一個難題。因為與匈奴的戰爭以及後來南匈奴的歸附,產生於北方草原地區的「草原鼠疫病」,在之後的一百多年中,被不斷地帶到了中原地區。華夏的大規模瘟疫,從西漢武帝開始就周而復始,西漢的滅亡,導火索就是山東地區因為瘟疫而激發的農民起義。而且這種瘟疫以當時的中醫水平來看,基本屬於毫無辦法的絕症。
兗州曹操報告,東郡發生地震,房屋塌陷數萬間,百姓死傷數萬。和-圖-書
益州劉璋報告,南中蠻人作亂,殺官奪城,已經蔓延數郡。
放眼望去,除了關中和涼州還在軍閥混戰之外,其餘的地方都停止了爭鬥,至少保持了表面上的安寧與平靜。
然而,老天爺似乎誠心要跟大漢作對,就連這來之不易的短暫安寧,也不願意給大漢百姓。剛剛有所好轉的局勢,因為一些人力無法控制的原因,很快就變得急轉直下,甚至於更加的惡化……
唐人杜佑在《通典》中記錄,東漢桓帝、靈帝時期黃巾之亂始,歷經董卓之亂,到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建安初期,當時華夏的人口「人戶所存,十無一二」,也就是與鼎盛時期相比,只剩下了兩成。但這時候的華夏,依然沒有和平,在這種十不存一二的嚴峻形勢下,又先後發生了曹操與袁紹的爭霸之戰,曹操南下平定荊州、鏖戰赤壁的統一戰爭,以及劉備奪取巴蜀,曹操收復河西的兼并之戰。直到吳蜀兩國彝陵大戰之後,華夏才進入了一個相對的平穩期。這些大規模的戰爭,場場都是傷亡慘重的殊死搏鬥,對於本就少得可憐的大漢人口,不啻為雪上加霜。
劉虞當時的做法,無疑不是一個合格的軍閥,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一味的愛惜民力,保護人口,最終就是自己成了別人眼中的肥羊,在沒有自保能力的情況下,白白便宜了公孫瓚和袁紹。當時袁紹吞併了幽州和冀州之後,軍隊數量暴漲,一度達到四十萬之巨,便是因為享受了劉虞和韓馥留給他的「人口紅利」。
太傅府中,劉虞仰頭嘆息,他很想學兒子劉和那樣,衝著天空做一個動作,那就是直直地豎起中指,然後大罵一句:賊老天,你到底還讓大漢活不活?
戰亂和反抗,或許是導致漢末三國時期人口銳減的主要原因,但這僅僅是個果,而不是因。
如果按照這樣的趨勢向前發展,就算中央朝廷對於地方的控制力無法恢復到鼎盛時期那樣,但至少可以hetubook.com.com讓大漢緩緩地從連年混戰和各種自然災害的泥潭之中恢復元氣,增加人口,儲備糧食,最終走向復甦興旺的道路。
而另一個原因,就是從東漢中前期開始,華夏持續不斷的自然災害。後世之人提到東漢的科技成就,自然少不了要說張衡發明出來的地動儀,而地動儀這個偉大發明的產生,就是拜東漢時期頻繁的自然災害所賜。
與此同時,東漢最後的五十年裡,黃河有四次發生決口,長江流域的荊州與江東,先後發生了五次水災。而在同一時期,北方游牧民族居住的草原地區,也連續多年發生大規模旱災,北方少數民族為了躲災,紛紛南下到中原地區求內附,華夏的人口遷移和流動,在這時期開始漸成高峰。
比如剛剛結束了戰爭的江淮地區,朝廷任命的揚州牧王邑因為沒有地方可去,只能呆在洛陽混日子,而江淮則被曹操、劉表和孫堅等大小勢力瓜分,其間還夾雜一些佔山為王的匪寇和流竄于湖泊江河之間的水賊。這些軍閥只想著如何攫取,卻不思恢復生產和建設,一旦瘟疫和飢荒在江淮兩岸爆發,又是一副慘烈的哀鴻遍野圖。
實際上,當時劉虞主政的幽州,因為很好地控制了民亂和邊患,在黃巾大亂時吸引了上百萬人口到來,如果劉虞想要「暴兵」,隨便就能召到十幾萬人,而有了這十幾萬大軍,對付公孫瓚和立足渤海未穩的袁紹等人,完全可以是碾壓。
建安元年,初,隨著袁術的覆滅,大漢的南方暫時歸於平靜,而整個北方在劉和的治理下,比南方更加井然有序。
在劉和沒有重生的那個時空當中,劉虞是位忠厚仁慈的長者,他明明知道公孫瓚有不臣之心,但卻沒有大肆在北方招兵買馬,擴充自己的軍隊。而當劉虞匆匆發起對公孫瓚的討伐之戰時,他還要求麾下士兵要愛惜百姓的房屋,不許焚燒城池,結果對上了拿著百姓充當「肉盾」的公孫瓚這種賴皮,然後被公孫瓚和圖書輕鬆逆襲,最終丟了性命。
在東漢末期,還出現了極其反常的大規模蝗災與旱災,比如東漢桓帝到靈帝的幾十年裡,北方大規模的蝗災出現過五次,其中最嚴重的一次,幾乎波及到整個長江以北的中原地區。這麼大範圍的蝗災,在日後的華夏歷史上,也就是唐朝開元年間以及元朝末年的幾次可以相比,堪稱是「百年不遇」。
談起漢末至三國時期的人口銳減,原因可以總結出很多,比如從黃巾起義開始的全國性內部混戰。當時的黃巾起義,採取的是各地同時舉事的策略,從一爆發就是全面的國內戰爭,戰火幾乎蔓延到了整個大漢。
僅以地震而論,東漢中後期地震發生的頻繁程度,在整個華夏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比如東漢的隴西地區,在東漢和帝、桓帝、靈帝、獻帝時期都曾爆發大規模地震,正是因為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才促成了與地震有關的發明相繼湧現。
即使是西漢滅亡,東漢改朝換代,瘟疫也依然沒有收斂,基本是每隔一二十年,就會在某個地方突然爆發。這種情況,基本貫穿了整個東漢時代,一直到東漢末年最傑出的醫學家張仲景橫空出世,寫出了流芳百世的《傷寒雜病論》,大規模瘟疫的破壞力,才從此開始得到遏制。
……
縱觀整個東漢王朝,人口數量最多的時候,是在和帝、順帝在位的時期,那個時候大漢的人口已經接近了六千萬。然而,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華夏的人口開始負增長,但是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口下降的幅度並不明顯。到了桓帝在位的時候,朝廷曾經組織過一次大規模的全國性的戶口清查行動,在這次「人口普查」中,得出的數據是大漢有人口五千六百多萬,略低於和帝時期近六千萬的最高峰,下降的幅度不是太大。但是經過隨後的黃巾起義和董卓之亂,以及中原群雄的相互內戰,到了赤壁之戰結束的時候,大漢的人口竟然下降到了一個令人觸目驚心的地步。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