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將血

作者:河邊草
將血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八卷 繁華盡處是吾鄉 第691章 新鮮(三)

第八卷 繁華盡處是吾鄉

第691章 新鮮(三)

丈量田畝過後,就得工部來興修水利,整飭河道田壟,修繕各處道路關口,建設驛站等等等等,還有前幾年,宮內選秀,各處宮闈的修繕也被提了出來,工部哪裡敢怠慢?只能擠出人手來,將宮內一些地方修繕一新,很是費了些功夫。
而這邊趙石沉吟了良久,才笑道:「好,二十五萬就二十五萬,不過我這裏還缺幾個精通算術的教授……」
又接連見了幾個人,這才略略閑了下來,那邊已經有人粗聲粗氣的道:「老爺,飯菜已經準備停當多時了,再不吃,恐怕就涼了。」
自國武監創立以來,雖說國武監的一應工程一直由工部承攬,但工部在這個上面受益也實在不少,就說他韓春江,當初國武監初立的時候,他還只是個工部員外郎,而今卻是兩年一轉,晉身到了工部左丞的位置上,若非這幾年在國武監工程之上做的確實亮眼,又如何能夠從諸班同僚中脫穎而出,官運亨通?
這裏面的關節前面已經說過,也就不再贅述了,其中利弊得失,戶部之人哪裡會不明白?一旦此政施之於整個大秦,對於大秦來說,好處不言而喻,國庫盈餘定然倍增,但牽涉其中的那些大族豪門,才真正是讓人凜然生畏的阻力。
幾位上門的老大人聽的雲山霧繞,不過湊在一起一商量,有人就琢磨過味兒來了,蜀中局面大好?這個不假,自蜀中平定以來,稅賦上確實不是當年可比,但這花錢的地方也非當年可比不是……莫非……殿下指的是……那事定下了個五年之期,而朝中已不斷有人開始上書,議的便是此事,但陛下的意思一直模稜兩可,那些世家大族也是閉口不言,心意難測……
這其實怪不得戶部之人無能,沒到商業社會,有乃法制之國,你想讓戶部開源,那又談何容易?
國武監培養出來的工匠,沒在軍中大顯身手,卻先在工部展露了頭角,說起來有些可笑,實際上,這才是正常的學校體制帶來的好處,而經過這幾年下來,趙石也更加的確信,國武監出來的軍官將校,在將來很長一段日子里,必然會漸漸取代那些所謂的將門,成為大秦軍中真正的中流砥柱。
但世家豪門的利益被觸動,也斷不會和圖書就此善罷甘休,所以,這中間的碰撞,妥協還遠遠未到讓所有人都滿意的時候,而五年之期將近,也就快到要圖窮匕見的時候了……
沒等客氣兩句,這位就唯恐被人拽住般一溜煙兒的走了,趙石也不禁笑了,這位好像……好像忘了拿回執了……回去可怎麼交差?
其實,從景興四年到如今,朝廷六部之中,最忙的既非忙著丈量田畝,改革稅制的戶部,也非權力大漲,風風火火改革官制,隱隱已為六部之首的吏部,更非為蜀中剿匪事,忙的焦頭爛額的刑部,甚或是整編京軍禁軍的兵部,實際上,和一個人恨不能頂十個人來用的工部比起來,都是小巫見大巫了。
而這……就是他花費了數載時光,苦心孤詣打造出來的國武監,一所真正意義上的軍事學院,一年一年過去,源源不斷的人才補充,也許其中沒有什麼天才似的人物,但後世學校的最大優勢還是明確無疑的體現了出來……
這位戶部奉命而來的員外郎大人說話有如牙疼,表情很是痛苦,不過說的到也不算誇張,這幾年國庫情形確實有所好轉,但離豐盈還差著老遠,幾年下來,庫銀盈餘也不過百萬兩上下,還要備著有別的用處。
而其中最為工部諸位大人稱道的便是,國武監設匠作科時,他能當機立斷,將工部匠作監和國武監的匠作科緊密的聯結了起來,當時還不怎的,但幾年下來,從匠作科出來的國武監生員越來越多,其中一部分入了猛虎武勝軍,一部分卻被人手不足,求賢若渴的工部攬入了懷中。
幾年過去,差不多已經花費八十萬兩白銀,幾乎可以建一處行宮了,這真是個不小的窟窿,所以也不怪每次送錢過來,戶部來人都是這麼一副樣子了。
稍一點醒,幾位宦海沉浮多年的老大人都覺恍然大悟,卻也是滿嘴發苦,直道明白還不如裝糊塗的好,這一來,風高浪急的,說不定就有傾覆之憂啊……
由士子到工匠,其實這身份上的落差也是不小,但走到這個地步,可供他們選擇的餘地也並不多,何況總還有些盼頭,所以,這匠作科的生員反而年年漸漲,卻都是衝著這個機會來的。
二來呢,這些工匠各個都www.hetubook.com.com是年紀輕輕,年紀最大的也不過二十五六歲,年富力強,上手極快,加之會選擇進入工部匠作監的國武監生員,大多都是落魄士子的底子,不想在戰陣上搏什麼功名,而能直接進入工部,幹上幾年,說不定就能從流外轉入流內,也就算一步踏入宦途了不是?
既然是士子出身,那識文斷字自然也就不在話下了,幾年間,工部底層寫寫算算的活計差不多就都讓這些人給包攬了過去,而匠作監也好像吹氣的氣球般膨脹了起來,讓幾位工部主事的大人著實鬆了一口氣之餘,卻也有些頭疼,照這麼下去,一旦閑暇下來,工部哪裡養活得了這麼多人?尤其是這些人還都是那般的年輕,各個活力十足,卯著勁兒的邊學邊干,可能再過些年,那些垂垂老矣的工部老吏就該都讓這些年輕人頂回家獃著了吧?
道是什麼事能引得幾位重臣如此忌憚?卻是蜀中新政中的一條,不論官員士紳,皆要繳納稅賦,而一直在進行著的丈量田畝,也正是為了田稅之事做底……
「迴轉鄭大人,謝字不敢當,兩廂便利之事,何必相謝?這些年若無工部諸位大人鼎力相助,那裡有現在的國武監?要說謝,也應是趙某多謝工部諸位大人才是……」趙石正色道,所謂花花轎子人抬人,這個道理趙石早已經明白了的……
國武監西校場一處議事大廳中,已經身為工部左丞的韓春江稽首為禮,誠懇謝道,他這話自然非是空穴來風,也非虛詞相應,而是實實在在的感謝。
而話說回來,有了這些例子在前,對於後來之人的激勵實在不可小覷,而國武監草創時,匠作科乏人問津的可憐模樣也就再不復有了,漸漸的,國武監匠作科竟然成了國武監中,數一數二的科目,選這裏為晉身之階的人,更是一年比一年多了……
還好在這幾年,吏部那邊的官職鼎革一直在進行之中,官職出缺的真的不少,加之吐故納新的官場常態,幾年下來,已為這些年輕人提供了不少好去處,甚至其中有那麼幾個,在工部這裏呆了兩年,結下了人情,輾轉調入了其他各部任事,其中最顯眼的一個,竟是瞅著空子,進了御史台,https://m•hetubook.com.com在利州路按察使司衙門謀了一個差事,從七品,專掌利州路按察使司所屬監察道路通達事,說的仔細一些,那就是監督道路往來,修繕,驛館等等事務,官雖不大,職權著實不小,而且其中大多跟工部這裏相關,真真是讓人羡慕的眼睛發藍。
尤其是國武監這裏,年年要錢,而且已經漸漸增至每年二十萬兩白銀,其中自然包括猛虎武勝軍建軍的各種花費,但相比較其他各處的用項,還是讓戶部上下難以理解,為何一個國武監,一支猛虎武勝軍,就能靡費如此?
一篇文章,引起朝廷上下長達數年堪稱激烈的碰撞,御史台有數位言官被罷職,戶部有好幾個也辭官回家養老去了,連同門下平章事李圃也被罰俸一年,長安大閥鄭家的家主,鄭老爺子被兩個慷慨陳詞的孫子氣的差點歸了西……等等等等,朝堂之上,江湖之間,幾乎隨處都能聽到關於此事的議論和爭辯……最終這事也是懸而未決,但許多明眼人已經看出來了的,陛下那裡恐怕……所以,致力於改革朝政的一派漸漸佔據上風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但大廳之內還有旁人在等著回事,等趙石迴轉來坐定,來自戶部的員外郎大人已經一刻不等的拱手道:「大人,今歲十萬兩銀子已經運到,只等大人派人查驗入庫,還有,剩餘十萬兩,卻需等到秋末,才能撥下,不過……諸位大人商議了一下,關於大人上請明年增至三十萬兩的提議,諸位大人覺著不妥……大人也知道,國庫這幾年一直所余不多,每年撥付國武監二十萬兩白銀,已是勉強維持,若再多……恐怕……所以諸位大人讓下官代稟大人,能不能改為二十五萬兩,大人您看……」
所以再和這位打交道,都換成了些官職不太高的,銀錢也再沒有卡著不給的時候了,身段放的也低的很,而之前那番話裏面,商量都是輕的,說的懇求更確切一些,反正他也不過是個員外郎,和大將軍這麼說話,也能說的過去不是,若換個侍郎大人,這話斷不好出口的。
回到眼前,經過了這次事故,戶部這裏也真的是怕了這位皇帝寵臣,試想一下,人家在陛下面前歪了歪嘴,就鬧出這和_圖_書麼一場潑天大的風波出來,再歪歪嘴,還不定有多少戶部官員要倒霉呢,所以,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還是不要太計較的好。
因為他們各個可以讀書識字,各個朝氣蓬勃,各個頭腦靈活,不拘成規,而且各個都有一技之長,也許其中很多人將來會泯然于眾,但其中也必然會有那麼一個兩個綻放出耀眼的光芒,這不會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
還有就是皇陵所在,也已多年未曾翻修,大秦氣象漸顯,這個事情也被提了出來,加之當今皇帝陛下的陵墓也開始建造,更是一番不小的工程,一樁樁一件件,工部上下這些年可是一點沒閑著,身兼數職的人不在少數,忙的叫人看了都心酸,甚至侍郎大人都累倒在了任上,但諸般事物皆為國朝大事,耽擱不得,朝廷上下,這幾年都在忙,叫苦的人多了,誰又能真箇撒手不管不顧?只能硬挺著干下來而已……
剛走了兩步,外面親兵統領趙幽燕已經滿臉喜色,三步並作兩步的小跑了進來……
不過自從眼前這位得勝伯,國武監督學大人在皇上面前不知道說了些什麼,戶部的幾位主事大人在皇上面前很是被申斥了幾句,更是當著幾位戶部重臣的面,言道羽林中郎將趙柱國就說,開源節流,開源節流,不能光想著怎麼節省,拆了東牆補西牆,而要多想想怎麼開源,之後陛下又來了一句,朕可不是叫你們去琢磨著怎麼弄些苛捐雜稅出來……
站起身來,舒展了下筋骨,和幾年前相比,如今的他已經是個真真正正的彪形大漢了,足有一米八出頭的身高在這個時代絕對是鶴立雞群般的存在,肩寬背後,撐的一身袍服緊緊繃繃的,蘊含其中的力量好似隨時都能噴薄而出一般,頜下也留了短須,成熟中滿蘊威嚴……
話猶未盡,那邊已經笑成了花兒一般,連連點頭應承,「大人放心,回去之後,下官定調幾個老實得用的老吏過來給大人調用……大人公務繁忙,下官就不多擾了……」
趙石微微點頭,現在他身邊常伴左右的已經非是那些親兵,而是兩個四十多歲的僕人,不用說,都是拜火神教出身,身手極為硬朗,又經過戰陣殺伐,伺候人不成,但有了這幾個人在家宅之中,確和_圖_書是讓人安心不少,唯一可慮的是,這幾個人的身份也不能為外人所知,不然麻煩可就大了……
「大帥,大喜……您猜猜,是誰來了……」
但你讓戶部花錢,幾位老大人也許還能大手一揮,將白花花的銀子花出去,但你讓戶部琢磨怎麼開源?又不讓加那些苛捐雜稅,要於民休息,這可真是個天大的難題。
「大人放心,今年講武堂一定完工,南校場也能如期開工,工期定為兩年,也是整飭河道事太過重大,一直騰不出多餘的人手,不然的話,也不會拖到現在,不過鄭大人也說,國武監于工部幫襯甚多,這個是要投桃報李的,所以今明兩年,國武監一應所需,皆由工部措置……鄭大人還讓下官代傳謝意,多謝大人這些年鼎力相助……」
韓春江自然是連連謙遜,又多說了兩句,才喜滋滋的走了……
於是,之後不多時,便有那戶部小官上書言政,其中細節就不提了,反正就是說,歷朝歷代,身居高位者,刑不加於身,稅不加於族,誠為國家之大害……今蜀中之政,乃利在千秋之良法,或可行之於天下……定之為國之大政……如此云云,一石激起千層浪……
而就在這般局面之下,國武監匠作科源源不斷的為工部提供工匠,真的是令工部上下感激不已的一件事,這些工匠自然不比匠作監那些老工匠得用,要說上來就能獨當一面,那純屬胡扯,但一個是人數一年比一年多,且源源不斷,這種後世批量生產人才,以數目來補足質量的不足的缺陷的方式,應景的緩解了工部人手不足帶來的壓力。
話說的是真不見外,但戶部幾位老大人可就有些灰頭土臉了,也知道原來是那位陛下的心腹寵臣歪了嘴,心裏這個恨啊,不過陛下這些話說的可是重的很,若沒個章程拿出來,還真不成。
最終這事卻是有人去求見了太子殿下,而太子殿下聽了,琢磨良久,遂微微一笑,點了一句,蜀中大好局面,國庫充盈指日可待,幾位大人何必憂心如此?說完這麼一句沒頭沒腦的話,也就端茶送客了。
廢話也不多說,就這麼,不知道這事是不是陛下真正心意,來了個項莊舞劍志在沛公,還是自己胡亂揣測,但既然已經想到了,誰也不敢等閑視之。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