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逆隋

作者:老茅
逆隋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三卷 開皇盛世 第一百十一六章 凱旋

第三卷 開皇盛世

第一百十一六章 凱旋

李綱,字文紀,觀州蓚人也。祖元則,後魏清河太守。父制,周車騎大將軍。綱少慷慨有志節,每以忠義自許。初名瑗,字子玉,讀《後漢書·張綱傳》,慕而改之。周齊王憲引為參軍。宣帝將害憲,召僚屬證成其罪,綱誓之以死,終無撓辭。及憲遇害,露車載屍而出,故吏皆散,唯綱撫棺號慟,躬自埋瘞,哭拜而去。
342年十一月,慕容皝先派遣長史王寓率兵1.5萬從北道大張旗鼓進發。高句麗故國原王果然中計,派王弟武帥精兵5萬把守北道的關馬山城,自己率部分老弱守南道。不料慕容皝親領精兵4萬,以慕容翰、慕容霸為先鋒,偃旗息鼓,從南路掩殺過來。結果不言而喻,高句麗軍大敗,兩員大將被斬。燕軍一鼓作氣,殺進了丸都城,故國原王落荒而逃。燕軍還抓獲了國王的母親和王妃。慕容皝本準備追擊,但北路的王寓因力弱戰敗陣亡,遂決定班師。燕軍將丸都劫掠一空,虜走了高句麗百姓五萬多口,還挖了國王父親美川王的墓,帶走了王父屍體。最後燕軍一把火焚毀了丸都,然後班師回國。
十月,隋冊封突利可汗為啟民可汗,並賜射于武安殿。隋文帝選善射者十二人,分為兩隊。啟民可汗說:「臣由長孫大使得見天子,今日賜射,願入其朋」(《隋書·長孫晟列傳》)。隋文帝同意。啟民可汗給長孫晟六支箭,發發皆中,結果啟民可汗一隊獲勝。時有群鳥飛過,隋文帝對長孫晟說:「公善彈,為我取之」(《隋書·長孫晟列傳》)。結果十發皆中,鳥應丸而落。是日,百官得賞,其中長孫晟居多。
這樣,從長壽王起,高句麗採取了南進的方針,重點打擊百濟、新羅;對中原諸朝採取事大納貢的策略。從五世紀初到六世紀末,將近兩個世紀,高句麗與中原沒有再發生大的戰事。朝貢的次數大大增加,從東漢到十六國近四百年,史書記載的高句麗入貢只有12次;而整個南北朝不到二百年,記載的入貢次數卻高達109次。是高句麗諸王接受南、北朝冊封的記載不絕於史:
502年,梁武帝蕭衍冊封文咨明王為車騎大將車;
在韓擒虎的公文來了沒幾天,皇帝地聖旨也已下來,聖旨中果然只是命令太子暫時解除楊素的職務,並讓高潁暫代看管楊素,對於如何處罰楊素,根本提也沒有提,可惜楊素此時的屍體已爛,高潁就是想看管也看管不了。
同年冬,太祖王合馬韓、穢貊共萬余攻玄菟郡,漢軍得到兩萬夫余軍的援助,擊退之;
燕榮頓時滿頭大汗,才忘了皇上和太子也在楊素的九族之內,雖然眾人都心知肚明是怎麼回事,到底是寫進祖廟之中,若是滅了楊家,等於也滅了皇帝的祖廟,如何使得,他頓時結結巴巴起來:「太子,臣不是……不是這個意思。」
陳叔寶及陳國諸王侯乘著牛車,手捧圖籍,戶冊等次序排列,在鐵甲騎士的簇擁下,一一來到楊堅面前,楊堅命李德林先是宣讀詔書慰勞,接著又令內史宣讀詔書對其相責,責備陳國君臣不能互相輔佐,以至陳國滅亡。
「太子,楊素謀反之事既然確切,自當通告天下,並請皇上下旨,誅除其九族。」說話地是青州總管燕榮,若是說聽到楊素死訊最高興地莫過於他,同為將領,他只不過是沒有阻止部下進入民居,導致建康城中數百人死亡,數百婦人被姦淫,若是擱以前,這算多大的事,可是他和手下許多高級軍官都被當眾棒打,還有數十人被殺頭,楊素可是下令屠城,若是楊素不受到懲罰,他當然會心裏不平衡。
562年,陳文帝授平原王寧東將軍。
唐太宗貞觀後期,大唐已空前強盛,東突厥也被消滅了,四夷威服,下面就開始著手收拾高句麗了,用太宗的話就是「為中國報子弟之仇」。貞觀十七年(643年),新羅遣使入朝,述說百濟攻佔其40餘城,並與高句麗圖謀斷絕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麗,命其停止爭戰,遭高句麗權臣、莫離支泉蓋蘇文拒絕,唐太宗遂決定發兵東征高麗。次年十一月,詔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太子詹事、左衛率李積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水陸大軍分道進擊高麗。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軍從洛陽出發,御駕親征。張亮率水軍渡海襲占卑沙城;李積軍攻克遼東重鎮遼東城,斬俘兩萬餘人。六月,唐軍進至安市城(駐:今遼寧海城東南營城子)。高麗北部耨薩高延壽、高惠真率15萬大軍前來救援,被唐太宗擊敗,餘眾歸降,高麗舉國震恐。七月,唐軍開始圍攻安市城。由於守軍殊死抵抗,使唐軍至九月仍未攻克。時近深秋,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唐太宗被迫於九月十八日班師還朝,沒有達到徵佔高麗的預期目的。唐太宗此次出征,攻佔遼東等十城,獲七萬余戶,斬殺高麗兵4萬餘人,唐軍陣亡數千人,戰馬損失十之七八。
形勢發展很快,隨著諸葛亮死於五丈原,魏國西南戰線壓力減輕,開始騰出手來收拾桀驁不訓的公孫淵。237年,司馬懿率四萬大軍分水陸兩路征遼東,並要求高句麗出兵相助。高句麗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天賜良機,派出主簿大加率數千精兵幫助魏軍作戰。幾個月後,襄平城破,公孫淵走死於梁水,公孫氏在遼東的勢力土崩瓦解。魏軍隨即潛軍浮海,又收樂浪、帶方二郡。魏在原公孫氏所轄地區設平州,轄遼東、昌黎、玄菟、樂浪、帶方五郡,並置東夷校尉于襄平以統管之。
數年後,史萬歲因大將軍爾朱績謀反被殺而受牽連,發配敦煌(今甘肅敦煌西)為戍卒。敦煌戍主甚勇武,常單騎深入突厥掠取羊馬,突厥無論眾寡都莫之敢當。因此戍主頗自負,常辱罵史萬歲。史萬歲非常憂慮,於是自言也精於騎射。戍主令其馳射,見果有功底,笑著說:「小人定可」(《隋書·史萬歲列傳》)。史萬歲又單騎馳馬入突厥境內,奪取六畜而歸。戍主這才改變了對史萬歲的態度,常與他同行,深入突厥境數百里,名振北夷。
點評:長孫晟「好奇計,務功名。性至孝,居憂毀瘠,為朝士所稱。」「晟體資英武,兼包奇略,因機制變,懷彼戎夷。傾巢盡落,屈膝稽顙,塞垣絕鳴鏑之旅,渭橋有單於之拜。惠流邊朔,功光王府,保茲爵祿,不亦宜乎」(《隋書·長孫晟列傳》)!
六月,李充部再敗突厥于馬邑(今山西朔縣)。達頭部攻蘭州,在可洛峐(今甘肅武威境)為涼州總管賀婁子干擊敗。十月,楊堅因關中形勢緊急,派太子楊勇屯兵咸陽,十二月又命大將軍虞慶則屯兵弘化(今甘肅慶陽)。時沙缽略率軍10餘萬進到周盤(今甘肅慶陽境),隋行軍總管達奚長儒率部2000人迎戰,殺傷其萬餘人。柱國馮昱屯兵乙弗泊、蘭州總管叱列長叉守御臨洮、上柱國李崇屯兵幽州,皆為突厥所敗。於是,突厥縱兵自木硤、石門(今寧夏固原西南和西北)分兩路進擊,盡掠武威、金城(今蘭州)、天水、安定(今甘肅涇川北)、上郡(今陝西富縣)、弘化、延安(今延安東北)等地。沙缽略可汗欲繼續南進,達頭可汗不從,引兵退走。長孫晟乘勢用計,讓沙缽略可汗之侄染干告訴沙缽略:「鐵勒(居突厥以北遊牧族)等反,欲襲其牙」(《隋書·長孫晟列傳》)。沙缽略可汗恐老營有失,遂撤兵出塞。
這年三月,隋軍進至遼水西岸展開。高句麗兵依遼水據守,隋先頭渡河的左屯衛大將軍麥鐵杖等戰死。數日後隋軍浮橋接成,依次渡河,殲滅東岸的高句麗軍萬餘人,乘勝進圍遼東城。每當城池將陷時,守軍便用緩兵之計,諸將為煬帝訓令束縛,不敢專擅,致使遼東城久攻不下,數十萬大軍困頓於一堅城之下。六月,隋煬帝親至遼東城督諸軍攻城,同時命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等九軍共30.5萬人,越過高句麗諸城,向鴨綠水挺進,與水軍配合攻打平壤。高句麗大將乙支文德採取誘敵深入的計策,宇文述軍一日七勝,很快渡過薩水(注:今朝鮮清川江),進至距平壤30里處。乙支文德佯為請和,宇文述見將士疲憊已極,且軍中糧盡,平壤城又堅固難拔,遂被迫還師。高句麗軍乘其後撤,從四面抄擊隋軍。宇文述等且戰且退,至薩水被高句麗軍半渡擊之,殿後的左屯衛大將軍辛世雄戰死,諸軍皆潰,退至遼東城時僅餘2700人。右翊衛大將軍來護兒率水軍經海道入浿水(注:今朝鮮大同江),在距平壤60里處擊敗高句麗軍,乘勝以精甲4萬攻城,遇伏大敗,還者不過數千人,退屯海邊。及聞宇文述兵敗,亦引軍還。八月底,煬帝下令撤軍,第一次征高句麗以慘敗告終。
公元660年,唐滅百濟,高句麗失去盟國,陷入孤立境地。次年,高宗下令對高句麗發動大規模進攻,發35軍,水陸分道並進。蘇定方在壩江擊敗高句麗軍,屢戰屢勝,進圍平壤;契苾何力于鴨綠水大敗蓋蘇文之子男生,斬3萬人。時百濟舊將叛亂,而蘇定方圍平壤久攻不下,逢大雪天寒,高宗遂於662年二月命唐軍自高句麗班師。退軍時,左驍衛將軍、沃沮道總管龐孝泰在蛇水戰敗,龐孝泰和他的13個兒子(何其多也!)皆戰死。
同時韓擒虎還另外奏報,僅楊素個人就從湘州屠城中私留了價值上百萬貫之巨地財物了,這剛好印證了龐晃地證詞,楊素對湘州屠城完全是蓄意而為,目的是為了積累私財造反所用,這下本來心中對於龐晃證詞完全不信之人也變得半信半疑起來。
賀若弼被封爵為宋公,加上柱國,賜布帛八千段,韓擒虎同樣加上柱國,賜布帛八千段,加爵位壽光縣公,而高潁也因軍功受賞,加上柱國,晉爵為齊公。
唐平高句麗后,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並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以統之,任命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二萬鎮守其地。
對於這些賞賜,楊勇自然不會在乎,在乎的是楊堅對楊素一案的反應,只是好像楊堅對楊素已經忘記,既沒有追究楊素之意,也沒有下旨對楊約、楊玄感、楊玄獎、劉仁恩、薛冑這些人處理。
518年,北魏孝明帝冊封安藏王為安東將軍、領護東夷校尉、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
作品相關 李綱
時高祖拜舞人安叱奴為散騎常侍,綱上疏諫曰:「謹案《周禮》,均工、樂胥不得預于仕伍。雖復才如子野,妙等師襄,皆身終子繼,不易其業。故魏武使禰衡擊鼓,衡先解朝服,露體而擊之,雲不敢以先王法服為伶人之衣。雖齊高緯封曹妙達為王,授安馬駒為開府,既招物議,大絜彝倫,有國有家者以為殷鑒。方今新定天下,開太平之基。起義功臣,行賞未遍;高才碩學,猶滯草萊。而先令舞胡,致位五品;鳴玉曳組,趨馳廊廟,顧非創業垂統貽厥子孫之道也。」高祖不納。尋令參詳律令。
560年,北齊廢帝冊封平原王使持節領護東夷校尉、遼東郡公、高麗王。
隨後長孫晟率5萬人(此處《隋書·長孫晟列傳》記載為5千人,而《北史·長孫晟列傳》和《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七十八》記載為5萬,這裏以後者為準)在朔州西北築大利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給啟民可汗駐守,令其招撫突厥其它部落。從四月至此,前後歸附者萬余口,其中包括都藍可汗之弟都速等。長孫晟將歸附之人全部安置妥當,從此突厥歸附。可以說長孫晟為分化瓦解突厥,促進民族融合起了重要作用。時安義公主已卒,隋文帝又派長孫晟持節送宗女義成公主嫁給啟民可汗。
五月,竇榮定率9總管、步騎兵3萬出涼州(治今甘肅武威)道,在高越原(今甘肅民勤西北)數敗阿波可汗軍。正在竇榮定軍中任偏將的長孫晟,乘機離間突厥,派人對阿波可汗說:「攝圖每來,戰皆大勝。阿波才入,便即致敗,此乃突厥之恥,豈不內愧於心乎?且攝圖之與阿波,兵勢本敵。今攝圖日勝,為眾所崇,阿波不利,為國生辱。攝圖必當因以罪歸於阿波,成其夙計,滅北牙矣。願自量度,能御之乎」(《隋書·長孫晟列傳》)?阿波可汗使者到后,長孫晟又對使者說:「今達頭與隋連和,而攝圖不能制。可汗何不依附天子,連結達頭,相合為強,此萬全之計。豈若喪兵負罪,歸就攝圖,受其戮辱邪」(《隋書·長孫晟列傳》)?阿波可汗接受長孫晟的建議,留在塞上,派人隨長孫晟入朝。
413年,晉安帝冊封長壽王樂浪郡公,高句和_圖_書麗王;
6、高句麗與南北朝:封貢不絕
開皇八年,太子將秦王任命為江南大行台後,下令班師回京,除了留守在江南的兵員,二十多萬大軍押著攻佔南方后繳獲的各種財物,珍寶古玩,還有南陳皇帝以及文武百官,宮女妃嬪,一路浩浩蕩蕩返回京城。
經過此戰作戰,隋文帝深知突厥危害之大,為使隋立於不敗之地,隋文帝暫時實行戰略防禦,同時加強反攻準備,充實國力、軍力。至開皇三年(583年)四月,隋文帝乘突厥內部矛盾加劇與災荒嚴重之機,命楊爽、河間王楊弘、上柱國豆盧勤、秦州總管竇榮定等併為行軍元帥,率軍分道反擊突厥。
又過了十幾年,前燕被前秦所滅。高句麗將逃亡而來的燕太傅慕容評執送前秦,並向苻堅稱臣。高句麗與前秦的關係,值得一提的是372年前秦送僧人、佛像、佛經與高句麗,從此佛教傳入高句麗。
146年襲擾漢樂浪郡,殺帶方縣令,掠太守妻子。
「兩位王爺,各位大人,太子有請!」
南寧州(治味縣,今雲南曲靖西)羌族首領爨翫于隋初接受招撫,被任命為昆州(治在今雲南昆明市西郊馬街附近)刺史,后又叛隋。隋開皇十七年(597年)二月,隋文帝史萬歲為行軍總管擊爨翫。史萬歲率部經蜻蛉川(今雲南大姚)、弄棟(今雲南姚安北)、小勃弄、大勃弄(二地均在今雲南下關東南),進入南寧州地區。爨翫依險固守,均被史萬歲擊破。隋軍行數百里,經過諸葛亮紀功碑,見其背刻銘文:「萬歲之後,勝我者過此」(《隋書·史萬歲列傳》)。史萬歲令左右將碑倒置,繼續向西挺進,渡西洱河(今雲南洱海),入渠濫川(位於雲南下關東北),轉戰千余里,破西南羌族30餘部,俘2萬餘人,諸羌大懼,爨翫被迫再度請降。獻明珠寶物,表示願聽約束,並刻石勒銘,讚頌隋朝聖德。史萬歲遣使飛騎上奏,請將爨翫入朝,隋文帝准其所奏。但爨翫心懷二志,不想隨軍入朝,便以金寶賄賂史萬歲,於是史萬歲便放爨翫而還。當時蜀王楊秀正在益州(今四川省成都),知其受賄,派人索取。史萬歲聞知此事,將所得金寶全部沉于江底,楊秀無所獲,只得作罷。史萬歲以平定南方各部落之功,位進上柱國,又因與晉王楊廣友善,而兼督晉王府軍事。
他們今天一早接到楊素畏罪自盡時,誰都以為自己耳朵聽錯了,急急忙忙趕到太子府,親自見到楊素的屍體還無法相信這是真的,昨天楊素還好好的,怎麼才過了一夜就會自盡。若不是此事發生在太子府,恐怕大部分人都會跳出來指責楊素是被人暗害。
8、高句麗與唐朝:最終敗亡
眾人頓時一片嘩然,這是什麼東西可以導致清河公自盡,連忙伸長脖子,想看清是什麼,楊廣連忙從高潁手上接過狀紙,只看到一半。馬上驚呼出聲:「好,好個楊素,死有餘辜。」
好太王在順利打敗了百濟以後,把主要力量轉移到了遼東。公元404年,好大王一反臣服後燕的方針,與慕容氏進行了殊死的爭鬥,幾經反覆,終於將遼東地區據為已有。燕王慕容熙兩次出兵反擊,力圖奪回遼東地區,均未達到目的,遼東自此牢牢地掌握在高句麗手中。從太祖王首次進攻遼東,到好太王最後佔據遼東,整整經歷了300年,此間,經過了大小數十次戰役戰鬥,高句麗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實現了十幾代國王的夢想。
高潁一把從呂沐霖手上將狀紙搶過,快速看完,臉上的怒色頓時化為茫然,抖動著手問道:「這可是真的?」
長孫晟「性通敏,略涉書記,善彈工射,矯捷過人」(《隋書·長孫晟列傳》)。北周時崇尚武功,貴族子弟交遊皆以武藝相誇相敬,每次共同馳射,同輩皆在長孫晟之下。長孫晟十八歲時為司衛上士。起初沒有名氣,別人也不知其才能,唯楊堅一見,深贊其異才,攜其手並對人說:「長孫郎武藝逸群,適與其言,又多奇略。后之名將,非此子邪」(《隋書·長孫晟列傳》)?
綱在東宮,隱太子建成初甚禮遇。建成常往溫湯,綱時以疾不從。有進生魚于建成者,將召饔人作鱠。時唐儉、趙元楷在座,各自贊能為鱠,建成從之,既而謂曰:「飛刀鱠鯉,調和鼎食,公實有之;至於審諭弼諧,固屬於李綱矣。」於是遣使送絹二百匹以遺之。建成后漸狎無行之徒,有猜忌之謀,不可諫止。又思筮者之言,頻乞骸骨。高祖漫罵之曰:「卿為潘仁長史,何乃羞為朕尚書?且建成在東宮,遣卿輔導,何為屢致辭乎?」綱頓首陳謝曰:「潘仁,賊也,誠在殺害,每諫便止,所活極多,為其長史,故得無愧。陛下功成業泰,頗自矜伐,臣以凡劣,才乖元凱,所言如水投石,安敢久為尚書?兼以愚臣事太子,所懷鄙見,復不探納,既無補益,所以請退。」高祖謝曰:「知公直士,勉弼我兒。」於是擢拜太子少保,尚書、詹事並如故。綱又上書諫太子曰:「綱耄矣,日過時流,墳樹已拱,幸未就土,許傅聖躬,無以酬恩,請效愚直,伏願殿下詳之。竊見飲酒過多,誠非養生之術。且凡為人子者,務于孝友,以慰君父之心,不宜聽受邪言,妄生猜忌。」建成覽書不懌,而所為如故。綱以數言事忤太子旨,道既不行,鬱郁不得志。武德二年,以老表辭職,優詔解尚書,仍為太子少保。高祖以綱隋代名臣,甚加優禮,每手敕未嘗稱名,其見重如此。
長孫晟(551—609年),字季晟,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隋朝著名軍事將領。
太子如此安排,正是穩妥的辦法,大家當然沒有什麼意見,楊素死都死了,他們又不是楊素什麼親戚,難道為了一個死楊素和太子作對不成,眾人都異口同聲同意,當天就將楊素的屍身裝進一口薄棺材中,就在建康城外的亂土
長孫晟深知沙缽略可汗及其叔侄兄弟達頭可汗、阿波可汗、突利可汗各統強兵,俱稱可汗,分居四面,內懷猜忌,外示和同等諸多情況,認為對付突厥難以力征,易可離間,於是上書隋文帝:「臣聞喪亂之極,必致昇平,是故上天啟其機,聖人成其務。伏惟皇帝陛下當百王之末,膺千載之期,諸夏雖安,戎場尚梗,興師致討,未是其時,棄于度外,又復侵擾。故宜密運籌策,漸以攘之,計失則百姓不寧,計得則萬代之福。吉凶所系,伏願詳思。臣于周末,忝充外使,匈奴倚伏,實所具知。玷厥之於攝圖,兵強而位下,外名相屬,內隙已彰,鼓動其情,必將自戰。又處羅侯者,攝圖之弟,奸多而勢弱,曲取于眾心,國人愛之,因為攝圖所忌,其心殊不自安,跡示彌縫,實懷疑懼。又阿波首鼠,介在其間,頗畏攝圖,受其牽率,唯強是與,未有定心。今宜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通使玷厥,說合阿波,則攝圖回兵,自防右地。又引處羅,遣連奚、霫,則攝圖分眾,還備左方。首尾猜嫌,腹心離阻,十數年後,承釁討之,必可一舉而空其國矣」(《隋書·長孫晟列傳》)。文中長孫晟詳細分析了突厥內部的情況,並針對此情況提出了「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提議。隋文帝覽表后大悅,召長孫晟面語。長孫晟「復口陳形勢,手畫山川,寫其虛實,皆如指掌」(《隋書·長孫晟列傳》)。隋文帝聽后深感新奇,遂採納了長孫晟的提議,即遣太僕元暉為使者出伊吾首至西面的達頭可汗處,特賜狼頭纛,故意表示欽敬,禮數甚優。達頭可汗回訪時,隋文帝又故意將其使者引于沙缽略可汗的使者之上。反間計實施后,沙缽略可汗與達頭可汗之間果然發生了猜疑。隋文帝又授長孫晟為車騎將軍,出黃龍道,攜帶大量錢財、賜予奚、契丹等部族。長孫晟至處羅侯處,廣布心腹,誘其內附。這樣一來,突厥內部被分化,沙缽略可汗變得孤立起來。
658年,程名振攻克高麗赤烽鎮(約在今遼寧海城境),斬首3000級;
公元666年,高句麗內亂,泉蓋蘇文死後,世子男生代為莫離支,但為二弟男建所逼,降於唐。唐高宗派契毖何力、龐同善等擊高句麗,援救泉男生。不久,唐高宗以李積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帥諸軍,分道合擊高句麗。以後一年多時間,各戰場捷報頻傳:李積攻取高麗軍事重鎮新城(注:今遼寧撫順北高爾山城),並趁勢將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薛仁貴在金山擊破高句麗大軍,斬首5萬余級,攻下南蘇、木底、蒼岩三城,與泉男生軍會師;李積等攻佔扶余城,斬俘萬餘人,扶余川中40餘城亦望風歸降,再戰薛賀水斬俘3萬餘人,乘勝攻佔大行城(注:今遼寧丹東西南娘娘城)。到了668年春夏,各路唐軍會師,推進至鴨綠柵。高麗發兵抵抗,唐軍奮勇出擊,大敗高句麗軍,追奔200餘里,攻拔辱夷城(今朝鮮永柔境),高句麗其他各城守軍或逃或降。唐軍進至平壤城下,圍平壤月余,高句麗王高藏派泉男產率首領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閉門拒守,並多次遣兵出戰,皆敗。九月十二日,高句麗僧信誠打開城門,唐軍衝進城中,俘男建,高句麗全部平定。
《唐史》記載:「相傳羅藝有子名成,事迹不詳」,具體事迹是說唐、隋唐演義等小說和評書中虛構的。其中隋唐時期有羅士信,羅士信是歷史上確有其人的,和小說中羅成有許多相似之處,後世羅士信是羅成的歷史原型。其相同處與不同處如同出一徹。疑為小說中記載的羅成就是取羅士信的事迹為題材塑造的人物。
4、高句麗與前燕:千鈞壓頂
作品相關 羅藝
公元412年廣開土王死後,其子長壽王即位。長壽王是高句麗諸王中精於分析形勢,善於掌握全局,敢作敢為,頗為難得的人才。面對高句麗疆域擴大的新形勢,他頭腦特別冷靜,採取了北和中原諸朝,南侵新羅、百濟的策略。其時,北魏咄咄逼人,中國北方即將統一,高句麗向中原內地擴張的可能性已經不大。長壽王於427年將首都遷往平壤,這一舉措具有兩方面的好處:1)為抵禦北部中原諸朝的進攻提供了彈性,保證了王都的安全,不會再輕易出現以前都城多次被毀那樣的情況了;2)為推進南進政策,創造了有利條件。後來的事態發展,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
高句麗與中原王朝的關係,或許可用「叛服不常」四字帶過,其實高句麗的戰略意圖還是很清楚的。打開地圖,高句麗建國之初僅在渾江、鴨綠江中游佔據一小片土地,四面皆敵:西面為漢遼東、玄菟〔注:第二玄菟郡〕二郡,南為樂浪、帶方二郡,北面是夫余,東邊有沃沮。因此,除了對周邊小邦和夫余、沃沮進行吞併、打擊外,對中國歷代王朝採取了時戰時和的態度,但中心是圍繞著蠶食、兼并上述四郡進行的。一旦中原王朝強大時採取稱臣納貢的恭順態度;中原一旦有事或國家分裂,即乘機入寇侵掠,以收漁人之利。中間雖幾經反覆,有幾次還因受到中原或地方朝廷的報復性討伐而幾乎亡國,但在五世紀初還是完全達到了其戰略目標:上述四郡先後入其囊中,夫余等也先後征服,西至遼河,東、北已無強敵,東南與百濟、新羅接壤。其後鑒於北魏已興,向中原內地進取的可能性不大,長壽王於427年從丸都城遷都平壤,致力於向朝鮮半島南部發展,以打擊百濟、新羅為主;對中國則以遼河為界,採取守勢。當中國再次統一起來后,高句麗以其倔強,擊敗了隋煬帝大軍的進討。後來又與唐朝斷斷續續地進行了二十余年的戰爭,最後終於在內部分裂,外部強敵壓境的局面下滅亡。
大業五年(609年),長孫晟去世,時年五十八。隋煬帝深表悼惜,賜贈甚厚。少子長孫無忌嗣。同年,誠心歸順隋朝的啟民可汗也去世。大業十一年(615年)八月,隋煬帝出塞北巡,于雁門為突厥始畢可汗(啟民可汗可汗之子,名為咄吉)所圍,隋煬帝慨嘆道:「向使長孫晟在,不令匈奴至此」(《隋書·長孫晟列傳》)!
為了賞賜歸來的有功將士,皇帝下令在廣陽門宴請眾人,從廣陽門外一直到南郭城的道路兩旁都堆滿了賞賜所用的布帛,銅錢和酒肉等物。
先是,巢王元吉授并州總管,於是縱其左右攘奪百姓,宇文歆頻諫不納,乃上表曰:「王在州之日,多出微行,常共竇誕遊獵,蹂踐谷稼,放縱親昵,公行攘奪,境內獸畜,取之殆盡。當衢而射,觀人避箭和-圖-書以為笑樂。分遣左右,戲為攻戰,至相擊刺疻傷致死。夜開府門,宣淫他室。百姓怨毒,各懷憤嘆。以此守城,安能自保!」元吉竟坐免。又諷父老詣闕請之,尋令復職。時劉武周率五千騎至黃蛇嶺,元吉遣車騎將軍張達以步卒百人先嘗之。達以步卒少,固請不行。元吉強遣之,至則盡沒于賊。達憤怒,因引武周攻陷榆次,進逼併州。元吉大懼,紿其司馬劉德威曰:「卿以老弱守城,吾以強兵出戰。」因夜出兵,攜其妻孥,棄軍奔還京師,并州遂陷。高祖怒甚,謂綱曰:「元吉幼小,未習時事,故遣竇誕、宇文歆輔之。強兵數萬,食支十年,起義興運之資,一朝而棄。宇文歆首畫此計,我當斬之。」綱曰:「賴歆令陛下不失愛子,臣以為有功。」高祖問其故,綱對曰:「罪由竇誕不能規諷,致令軍人怨憤。又齊王年少,肆行驕逸放縱,左右侵漁百姓,誕曾無諫止,乃隨順掩藏,以成其釁,此誕之罪。宇文歆論情則疏,向彼又淺,王之過失,悉以聞奏。且父子之際,人所難言,歆言之,豈非忠懇?今欲誅罪,不錄其心,臣愚竊以為過。」翌日,高祖召綱入,升御坐謂曰:「今我有公,遂使刑罰不濫。元吉自惡,結怨於人。歆既曾以表聞,誕亦焉能制禁?」
子少植,隋武陽郡同功書佐,先綱卒。少植子安仁,永徽中為太子左庶子。屬太子被廢,歸於陳邸,宮僚皆逃散,無敢辭送者,安仁獨涕泣拜辭而去,朝野義之。后卒于恆州刺史。
此後高句麗與東漢中間維持了六十余年的和平,高句麗太祖王高宮在一世紀的下半期一直頻頻出擊,周邊小國陸續納入其麾下。待周圍統一,內部的王權經整合而大大增強后,於二世紀時重新寇邊。至146年太祖王傳為于弟次大王時〔注:太祖王在位91年傳位於弟,又活了近二十年才死,壽命之長真是罕見!〕,高句麗與東漢發生了以下的幾次較大的衝突:
廣開土王,又稱好太王,名談德。中國古籍中稱其為高句麗王安。他生於公元374年,公元391年18歲時即位,公元412年39歲卒,其謚號全稱為「國崗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在高句麗歷史上,廣開土王以武功顯赫而獲得讚頌。在好太王碑碑文中,稱他雄偉有奇才,「思澤洽于皇天,威武振被四海」,是高句麗各王中比較突出的人物。他即位后,先後打敗契丹、百濟、夫余,並出兵幫助新羅驅逐了盤據半島南部任那的倭人,聲威大震。
公元28年,東漢遼東郡太守發兵討伐高句麗。大武神王高無恤堅壁清野,退入國都〔注:時國都為國內城,今吉林集安縣〕附近的丸都山城〔注:今集安縣西之山城子〕據守。漢軍圍困了三個月,高句麗人糧食將盡,大武神王急中生智,以犒軍為名,派人給遼東太守送去了酒和捉到的鯉魚。太守以為城裡糧草充足,只好退兵。高句麗躲過了第一次幾乎亡國的厄運。四年後,漢光武帝因偃武修文,重新冊封恢復了高句麗的王號。但高句麗並未因此而停止對東漢的侵擾,公元37年大武神王向鴨綠江南的樂浪郡發動進攻,一度佔據。七年後,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復了樂浪,阻止了高句麗的擴張,並劃定朝鮮半島上的薩水〔注:今清川江〕以南地區歸東漢直轄,以北屬高句麗統領。從此時起,高句麗的觸角開始伸入了朝鮮半島。
小說記載,曾經對燕雲十八騎這樣評價:快如風,烈如火,所到之處,寸草不留。強弓彎刀,善騎善射,以一敵百,未嘗一敗。燕雲十八騎以號角為令,只聽命于其主人,羅藝死後,十八騎被解散,流於民間。
史萬歲自大斤山回京后,楊素妒忌其功,在隋文帝面前譖言史萬歲,說:「突厥本降,初不為寇,來於塞上畜牧耳」(《隋書·史萬歲列傳》)。遂埋沒其功,不予褒獎。史萬歲數次上表陳述,隋文帝仍未醒悟。此時隋文帝從仁壽宮初還京師,並剛廢掉太子楊勇,所以嚴防東宮結黨謀變。隋文帝問史萬歲現在何處,其時史萬歲正在朝堂,但楊素見隋文帝正怒,卻故意說:「萬歲謁東宮矣」(《隋書·史萬歲列傳》)。以激怒隋文帝。隋文帝果然信以為真,立即下令召見史萬歲。當時出征將士數百人在朝稱冤,史萬歲對眾人說:「吾今日為汝極言于上,事當決矣」(《隋書·史萬歲列傳》)。史萬歲見到隋文帝后,說:「將士有功,為朝廷所抑」(《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七十九》)!言辭憤激,有忤于上。楊堅越發震怒,令武士將史萬歲暴殺于朝堂。既而後悔,但已追之不及。只好下詔加罪于史萬歲:「柱國、太平公萬歲,拔擢委任,每總戎機。往以南寧逆亂,令其出討。而昆州刺史爨玩包藏逆心,為民興患。朕備有成敕,令將入朝。萬歲乃多受金銀,違敕令住,致爨玩尋為反逆,更勞師旅,方始平定。所司檢校,罪合極刑,舍過念功,恕其性命,年月未久,即複本官。近復總戎,進討蕃裔。突厥達頭可汗領其凶眾,欲相拒抗,既見軍威,便即奔退,兵不血刃,賊徒瓦解。如此稱捷,國家盛事,朕欲成其勛庸,復加褒賞。而萬歲、定和通簿之日,乃懷奸詐,妄稱逆面交兵,不以實陳,懷反覆之方,弄國家之法。若竭誠立節,心無虛罔者,乃為良將,至如萬歲,懷詐要功,便是國賊,朝憲難虧,不可再舍」(《隋書·史萬歲列傳》)。死之日(十月初九,即公元600年11月20日),天下人聞者,識與不識,莫不冤惜。有子史懷義。
慕容氏立國前後,與高句麗之間進行了多次戰爭。據記載,從293年至320年,高句麗先後七次入寇遼東、玄菟、樂浪、帶方諸郡;慕容廆也還以顏色,兩次進攻高句麗腹地,還掘了西川王的王陵。及慕容皝稱燕王后,為進圖中原,準備先一勞永逸地解決後方的高句麗問題。建威將軍慕容翰指出:通向高句麗有南、北兩道,南路險狹,北路平闊。建議佯攻北路,以精銳出南道直搗丸都。此建議為慕容皝採納。
唐朝建立后,時高句麗榮留王高建武在位,為緩和與中原關係,接連遣使入唐朝朝貢,積極與唐朝修好。唐高祖以國家初立,也對其採取了安撫政策,如冊封榮留王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麗王,並放回隋時虜獲的高句麗人;高句麗也放還華人萬余,並毀了由戰死隋軍屍體築成的紀念物「京觀」,讓唐收斂安葬隋軍骸骨等。雙方使者來往頻繁,高句麗曾派人11次入貢,甚至還曾派世子朝唐,一時表現出和平的景象。但背後,雙方都明白最終不免一戰。高句麗花費了巨大人工物力,在沿唐邊境修築了長城,自夫余城(注:今吉林四平市以西)至海,長千余里,十六年修成。
105年春,高句麗人寇略遼東六縣,被太守耿夔擊破,斬其渠帥;
不久,漢王楊諒在晉陽(今太原市西南)起兵反對其兄楊廣稱帝。楊諒系隋文帝的五子,曾任并州總管,統領西起太行山,東至渤海,北達燕門關,南距黃河的52個州,長年據守在當時天下出精兵之地。楊諒對楊廣奪取楊勇的太子地位心懷不滿。及蜀王楊秀得罪,尤不自安,恐殃及己身,暗中準備起兵。及隋文帝死後后,楊諒更感到安全難保,遂起兵反煬帝。
開皇十九年(599年)二月,突利可汗奏報都蘭可汗製造攻城器械,準備攻擊大同城(在今內蒙烏拉特前旗東北)。隋文帝命漢王楊諒為元帥(實際未親臨前線),以尚書左僕射高熲出朔州(治善陽,今山西朔縣),尚書右僕射楊素出靈州(治回樂,今寧夏靈武西南),上柱國燕榮出幽州(治薊縣,今北京城西南),三路進擊突厥。
時沙缽略可汗與衛王軍戰于白道,沙缽略可汗敗走至磧,聞阿波可汗心懷二意,加上平日素忌阿波可汗驍悍,沙缽略可汗一氣之下抄略了阿波可汗所據之北牙,盡獲其眾並殺其母。阿波可汗還無所歸,遂西奔達頭可汗,達頭可汗聞訊大怒,遂借兵十余萬與阿波可汗,東擊沙缽略可汗,復得故地,收聚散卒數萬,與沙缽略可汗對壘,阿波可汗頻勝,勢力益增。沙缽略可汗則從此由強變弱。於是又遣使向隋朝貢,並言公主自請改姓,乞為隋文帝女,隋文帝許之。
開皇八年(588年)十一月,莫何可汗繼續西擊鄰國,中流矢而死,都蘭可汗繼位。長孫晟奉命攜帶陳國所獻寶器的前去弔唁。
眾人默默無言的又看了看楊素蓋在白綾下的屍體一眼。楊素已死了半天。現在已快接見六月,屍體已經有味了,見到楊素確已死去。太子又有楊素謀反的證據,現場看楊素也確實死於自殺,誰都不願在這裏多待,很快都走出小院。
意挖了一個坑埋了。
520年,梁武帝冊封安藏王為寧東將軍、高麗王;
7、高句麗與隋朝:煬帝三征
龐晃所寫的證詞在眾人手中傳了一遍,院中頓時驚呼聲不斷,懷疑者有之,破口大罵者有之,不過,大家都知道,楊素是白死了。有了這份證詞,皇帝就算懷疑也不可能對太子作出追究,一時之間,心頭泛起一股寒意,太子以前給人的感覺一向仁厚無比,可是真是如此嗎?
沉默了一會兒,高潁才首先發話:「呂大人,清河公昨日還是好好的,為何到了晚上就會自盡,呂大人可否給本宮一個解釋?」他雖然不敢斥問太子,對呂沐霖則毫無顧慮,若是楊素的死有問題,呂沐霖無疑是一個知情者。
東漢末年,公孫氏雄踞遼東,遠近戎夷咸服。高句麗與公孫氏的關係初時較睦,還曾出兵幫助其剿滅山賊。但196年高句麗新大王初即位時,王兄拔奇曾得到公孫度之助,起兵爭位,旋敗死。從此高句麗與公孫氏就結下了墚子。公孫氏欲入中原爭鋒,必須要先解決高句麗這個後顧之憂;高句麗要想實現獨霸遼東的預想,也必須要排除掉公孫氏這個障礙。二者都心懷鬼胎,互相提防。但高句麗畢竟力弱,主要採取保境安民的守勢,待機而動。公孫康時曾給高句麗以重擊,並焚毀其國都國內城,高句麗被迫遷都山城丸都(吉林集安以西之山城子)。
步迦可汗逃至大斤山(即今內蒙大青山)時,與史萬歲一路隋軍相遇,結果大敗,慌忙引軍回撤。不久,步迦可汗又派他的侄子俟利伐從沙漠東面攻打啟民可汗,隋文帝再次發兵協助啟民可汗防守軍事要道,俟利伐只得退入沙漠。啟民可汗大為感動,表示願千世萬代永為隋臣。
太祖王之後,次大王、新大王、故國川王三代,對東漢採取了順服的態度,除偶爾小衝突外,基本上罷兵休戰,達半個多世紀。
長孫晟在其一生中,同突厥交往達20餘年,雖未指揮過大的作戰,但憑其出眾的謀略,為分化瓦解突厥,保持隋北境安寧,作出了重大貢獻。可以說一個強大的突厥帝國,從根本上就是毀於長孫晟之手,此功非常人所能及也!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突厥首領沙缽略可汗(即攝圖)求婚于北周,周宣帝以趙王宇文招之女許之。娉娶時,北周與沙缽略可汗各自炫耀本土能事,並精選驍勇之士充為使者。因此長孫晟被派遣為使者,做汝南公宇文神慶的副手,送千金公主至沙缽略可汗處。北周曾先後派數十名倒使者前往,但沙缽略可汗多輕視不禮,卻獨喜愛長孫晟,並常與長孫晟遊獵,以至長孫晟留住其處竟達一年之久。一次出遊,遇二雕飛而爭肉,沙缽略可汗給長孫晟兩枝箭,並說:「請射取之」(《隋書·長孫晟列傳》)。長孫晟馳馬而奔,正遇雙鵰相攫,遂一箭而貫雙鵰。沙缽略可汗大喜,命諸子弟貴人皆與長孫晟親近,學習其射箭的本事。當時沙缽略可汗之弟處羅侯(號突利設)甚得眾心,結果遭到沙缽略可汗的猜忌,處羅侯便暗中托心腹之人與長孫晟結盟。從此,長孫晟在突厥乘遊獵之機,察知突厥山川形勢及部眾強弱。長孫晟歸來后,楊堅已為北周丞相,長孫晟便將突厥的情況詳細地告訴了楊堅,楊堅聞后大喜,遂將長孫晟遷為奉車都尉。
1、高句麗與東漢:打打停停
隋開皇末,為太子洗馬。皇太子勇嘗以歲首宴宮臣,左庶子唐令則自請奏琵琶,又歌《武媚娘》之曲。綱自勇曰:「令則身任宮卿,職當調護,乃于宴座自比倡優,進淫聲,穢視聽。事若上聞,令則罪不測,豈不累于殿下?臣請遽正其罪。」勇曰:「我欲為樂耳,君勿多事。」綱趨而出。及勇廢黜,文帝召東宮官屬切讓之,無敢對者。綱對曰:「今m•hetubook•com.com日之事,乃陛下之過,非太子罪也。勇器非上品,性是常人,若得賢明之士輔導之,足堪繼嗣皇業。方今多士盈朝,當擇賢者居其任,奈何以弦歌鷹犬之才侍側,至令致此?乃陛下訓導不足,豈太子之罪耶!」辭氣凜然,左右皆為之失色。文帝曰:「令汝在彼,豈非擇人?」綱曰:「臣在東宮,非得言者。」帝奇其對,擢拜尚書右丞。時左僕射楊素、蘇威當朝用事,綱每固執所見,不與之同,由是二人深惡之。會遣大將軍劉方誅討林邑,楊素言于文帝曰:「林邑多珍寶,自非正人不可委。」因言綱可任,文帝以為行軍司馬。劉方承素之意,屈辱綱,幾至於死。及軍還,久不得調。后拜齊王府司馬。未幾,蘇威復令綱詣南海應接林邑,久而不召。綱后自來奏事,威復言綱擅離所職,以之屬吏。綱見善卜者,令筮之,遇《鼎》,因謂綱曰:「公易姓之後,方可得志而為卿輔。宜早退;不然,有折足之敗也。」尋會赦免,屏居於鄠。
5、高句麗與後燕:攫取遼東
史萬歲的父親史靜,為北周滄州刺史。史萬歲「少英武,善騎射,驍捷若飛。好讀兵書,兼精占候」(《隋書·史萬歲列傳》)。北周保定四年(564年),北周和北齊戰于洛陽城北之北邙山(今河南洛陽市北)。15歲的史萬歲隨父從軍,他觀察戰場形勢,認為周軍將敗,並令左右換裝離去。不久,周軍果然大敗,其父因此奇之。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周武帝宇文邕率軍平齊,其父史靜戰死,史萬歲以忠臣之子,拜開府儀同三司,襲爵為太平縣公。
公孫氏敗亡后,遼東諸郡盡入魏手。當時魏正忙於與吳、蜀的戰爭,內部司馬氏與曹氏又斗得正歡,無暇回顧。高句麗故態復萌,東川王又開始頻頻入寇,攻打遼東幾個小城,獲得一些小勝,便自以為兵強馬壯,大吹大擂。有大臣沛者得來絕食死諫,勸國王不要惹惱大魏,招來亡國之運,東川王哪裡聽得進去。
燕雲十八騎相傳是由羅藝領導的殺手騎兵部隊,是羅藝的殺手王牌。他們身著寒衣,腰佩彎刀,臉帶面罩,頭蒙黑巾,只露雙眼,外身還披著黑色長披風,腳踏胡人馬靴,馬靴配有匕首,眾人背負大弓,另外他們每個人身上也帶著十八隻箭。燕雲十八騎是一隻非常恐怖的殺手部隊,每次燕雲十八騎出現時,那都將帶來一次慘絕人寰的大殺戮。相傳有胡人侵入幽州時,燕雲十八一次就殺掉胡人數千人,令得胡人長年不敢再犯一步。
都蘭可汗得知隋軍來攻,大懼,遂與達頭可汗結盟,合兵掩擊突利,雙方在長城下展開激戰,突利可汗大敗。都蘭盡殺突利的兄弟子侄,然後率部渡河進入蔚州(治靈丘,今屬山西)。突利與長孫晟獨率五騎趁夜南逃,天明時行約百余里,並收集數百名散騎。此時突利可汗卻對長孫晟說:「今兵敗入朝,一降人耳,大隋天子豈禮我乎?玷厥雖來,本無冤隙,若往投之,必相存濟」(《隋書·長孫晟列傳》)。長孫晟聞后,知其有二心,遂暗中派人入伏遠鎮(今山西大同西北),令鎮中速舉烽火。突利可汗見四處烽火俱燃,便問長孫晟:「城上然烽何也?」長孫晟謊稱:「城高地迥,必遙見賊來。我國家法,若賊少舉二烽,來多舉三烽,大逼舉四烽,使見賊多而又近耳」(《隋書·長孫晟列傳》)。突利可汗聞后大懼,對其部眾說:「追兵已逼,且可投城」(《隋書·長孫晟列傳》)。入鎮后,長孫晟留其達官執室以領其眾,自帶突利可汗於四月入朝。隋文帝聞后,大喜,進授長孫晟左勛衛驃騎將軍,持節護突厥。
420年,宋武帝封長壽王征東大將軍;
不久,毋丘儉再征高句麗,東川王奔買溝(注:今朝鮮咸北會寧)。毋丘儉派玄菟太守王頎緊追東川王,過沃沮千有餘里,至肅慎氏南界,刻石紀功而還〔注:1904年毋丘儉刻石記功碑在吉林輯安被發現,現存於遼寧省博物館〕。東川王在逃亡中抑鬱死去。〔注:據《三國史記》載,高句麗以詐降計刺殺王頎,打敗魏追兵。此事不見於中國史籍,應為其吹噓之語。〕魏軍兩次征討,每次均俘獲高句麗人口數千,將他們遷入內地。
貞觀四年,拜太子少師。時綱有腳疾,不堪踐履,太宗特賜步輿,令綱乘至閣下,數引入禁中,問以政道。又令輿入東宮,皇太子引上殿,親拜之。綱於是陳君臣父子之道、問寢視膳之方,理順辭直,聽者忘倦。太子每親政事,太宗必令綱及左僕射房玄齡、侍中王珪侍坐。太子嘗商略古來君臣名教竭忠盡節之事,綱凜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為難,綱以為易。」每吐論發言,皆辭色慷慨,有不可奪之志。及遇疾,太宗遣尚書左僕射房玄齡詣宅存問,賜絹二百匹。五年卒,年八十五。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曰貞。太子為之立碑。初,周齊王憲女孀居孑立,綱自以齊王故吏,贍恤甚厚。及綱卒,其女被發號哭,如喪所生焉。
同年夏,太祖王合鮮卑共八千人侵遼東,太守蔡諷以下百餘人戰死;
長孫晟乘機上奏說:「今王師臨境,戰數有功,賊內攜離,其主被殺,乘此招誘,必並來降,請遣染幹部下分頭招慰」(《隋書·長孫晟列傳》)。隋文帝許之,都蘭部果然盡來歸附。
開皇十七年(597年),突利可汗派500騎隨長孫晟來迎娶,隋以宗女封安義公主妻之。突利可汗依長孫晟之說,率眾南徙,居度斤舊鎮。此時都藍可汗氣怒,常率部抄略隋境。突利可汗察知其動靜,即派人報隋。因此都藍可汗每次入邊,都因隋邊境都先有防備而未能得逞。
羅藝:字子延。隋襄州襄陽人。隋末任虎賁郎將,駐守涿郡。616年(隋煬帝大業十二年)起兵,取得柳城、懷遠等地,自稱幽州總管。619年初(唐高祖李淵武德元年底)歸唐后,賜其姓李,封燕郡王,助唐擊敗劉黑闥,統領天節軍,鎮守涇州。627年(唐太宗貞觀元年),率軍反唐,進據豳州,后被擊敗,逃往烏氏,為其部下所殺。
3、高句麗與曹魏:毋丘東征
「南方天氣炎熱,屍體不易久存,清河公懸樑而死,諸位既然沒有異議,清河公的屍體也將儘快使其入土為安,如何?。」
史萬歲(549—600.11.20),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市東南)人,隋朝名將。
四月,高熲命上柱國趙仲卿率兵3000為前鋒,大破突厥,都蘭可汗敗逃,后被其部下所殺。楊素軍在靈州以北地區與達頭可汗部遭遇,也大敗突厥,達頭可汗帶著重傷逃跑,其眾死傷不可勝數。
648年,太宗派右武衛大將軍薛萬徹率3萬大軍乘樓船渡海,入鴨綠水,于泊灼城(今遼寧丹東東北)大敗高麗軍;
開皇七年(587年)四月,沙缽略可汗卒,其部眾立其弟處羅侯為莫何可汗,請隋廷承認。隋廷遣長孫晟持節前去祝賀,並賜以鼓吹旗幡,拜其弟處羅侯為莫何可汗,其子雍閭為都蘭可汗(即葉護可汗)。處羅侯趁機對長孫晟說:「阿波為天所滅,與五六千騎在山谷間,伏聽詔旨,當取之以獻」(《隋書·長孫晟列傳》)。當時隋文帝正召集文武官商議此事,樂安公元諧認為:「請就彼梟首,以懲其惡」(《隋書·長孫晟列傳》)。而武陽公李充則認為應「請生將入朝,顯戮以示百姓」(《隋書·長孫晟列傳》)。隋文帝問長孫晟:「于卿何如?」長孫晟回答說:「若突厥背誕,須齊之以刑。今其昆弟自相夷滅,阿波之惡,非負國家,因其困窮,取而為戮,恐非招遠之道,不如兩存之」(《隋書·長孫晟列傳》)。隋文帝納其言。莫何可汗隨即率部打著隋所賜旗鼓西擊阿波可汗。阿波部下以為莫何已得隋兵助陣,喪失鬥志,望風歸降。莫何可汗遂生擒阿波可汗。
659年,唐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在橫山(今遼寧遼陽附近華表山)大敗高麗軍。
598年,高句麗王率靺鞨騎兵萬余進攻遼西,被營州總管韋衝擊退。隋文帝十分惱怒,命漢王楊諒、上柱國王世積為行軍元帥,周羅喉為水軍總管,率大軍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麗,並下詔黜除高麗王高元官爵。漢王楊諒率陸路隋軍出臨渝關(注:今山海關)。時逢雨季,道路泥濘,糧草供應不上,軍中疫病流行,雖勉強進至遼水,但已無力投入戰鬥;水路隋軍由周羅喉率領,自東萊出海,直趨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風,船多沉沒。於是水陸兩路被迫退還,死者十之八九。高麗王懾于隋軍威,亦遣使謝罪,上表自稱「遼東糞土臣元」。隋文帝於是罷兵。
大軍前後綿延上百里,一路上經村過鎮,所有百姓都扶老攜幼出來觀看,同時也傳頌著隋軍這次滅陳的功績,賀若弼,韓擒虎的名聲固然可以使小兒止啼,晉王,秦王也得到巨大的榮譽,而太子作為監軍,統領著數十萬大軍一舉滅陳,自然更是倍受矚目,唯有楊素身為三路行軍元帥,無聲無息,被人刻意遺忘。
長期以來,高句麗一直沒有忘記向遼東的擴張。然而一直沒有如願,還多次遭到中原王朝和遼東地方政權的大規模討伐,幾次使其邑落殘破,王都被毀,瀕臨滅亡。因此在那個時期,高句麗的疆域很不穩定,經常是得而復失。
果然,不久吳蜀方面戰事稍息,魏國派毋丘儉東征,以報高句麗侵寇之仇。公元246年,毋丘儉帶領魏軍步騎萬人,東出玄菟郡,向高句麗進發。高句麗東川王親自率領步騎2萬餘人迎敵至沸流水,戰魏軍于梁口(注:今通化市江口村)。兩軍對陣,以死相搏,魏軍以方陣迎敵。東川王被打得大敗,魏軍斬首數千級。東川王率少數殘軍狼狽逃回,據守堅固的丸都城。毋丘儉圍城后,見山城的西北面山體陡峭,上面的守兵也不多,就採用避實就虛,正面佯攻,西北偷襲的戰法,選派一些身強體壯善於攀登的士兵,帶著兵器長繩,偷偷地順著山崖爬上去,先殺死上面的守兵,「束馬懸車」,攻破了丸都山城。據《三國志》所載,魏兵「屠丸都」,採取了燒光殺光的策略,唯獨對當初勸說國王不要侵犯魏國的沛者得來一家網開一面,「儉令諸軍不壞其墓,不伐其樹,得其妻子,皆放遣之。」
121年春,漢幽州刺史馮煥等擊高句麗,被高句麗用詐降計打敗,死傷二千餘人;
這封狀紙既然是楊素親信所寫,自然有一定的可信度。楊素既然打著謀反的主意。他們身為親王。無論如何也不能容忍。
559年,北周高祖封平原王為開府儀同三司大將軍、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
長孫晟長子長孫行布,也多謀略,有父風。後漢王楊諒起兵,長孫行布奉命守城,遂于豆盧毓等閉門拒楊諒入城,城破遇害。次子長孫恆安,以兄功授鷹揚郎將。少子長孫無忌為唐朝貞觀名臣。其女嫁於李世民,李世民登基后,立其為皇后,她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孫皇后,為中國婦女的傑出代表。因此在唐貞觀中期,長孫晟被追贈為司空、上柱國、齊國公,謚曰獻。
作品相關 叛服不常的高句麗
「二哥,這上面寫的是什麼?」楊俊湊頭上去,看完之後也是勃然大怒:「叛臣賊子,死地如此輕鬆,簡直太便宜了。」
大業三年(607年),煬帝欲北巡至榆林,欲出塞外,陳兵耀武。因怕啟民可汗驚懼,便先派長孫晟到啟民可汗部喻旨。啟民可汗聞后,便召所部奚、室韋等數十個部落的酋長齊集迎帝。長孫晟見此處雜草叢生,欲令啟民可汗親自除之,並讓各部酋長看到,使之明白天子之威重。於是長孫晟手指帳前之草說:「此根大香。」啟民可汗聞后說:「殊不香也。」長孫晟又說:「天子行幸所在,諸侯躬親洒掃,耘除御路,以表至敬之心。今牙中蕪穢,謂是留香草耳!」啟民可汗這才悟其本意,說:「奴罪過。奴之骨肉,皆天子賜也,得效筋力,豈敢有辭?特以邊人不知法耳,賴將軍恩澤而教導之。將軍之惠,奴之幸也」(《隋書·長孫晟列傳》)。遂拔佩刀,親自除草。其餘各部族長見后,爭相效之。啟民可汗又發命舉國就役開御道,西起榆林,東達于薊,長3000里,寬百步。隋煬帝聽到此事,對長孫晟的辦法非常讚賞。后長孫晟除淮陽太守,未赴任,復為右驍衛將軍。
仁壽二年(602年)三月,軍至黃河,正值突厥思力俟斤(官名)等率部渡過黃河,襲擾已經歸降隋王朝的突厥啟民可汗,掠走男女6000人、m.hetubook.com.com牲畜20餘萬頭。長孫晟與上大將軍梁默奉楊素之命率輕騎追擊,轉戰60餘里,大敗突厥。長孫晟又教啟民可汗分遣使者,往北方鐵勒等部招撫歸附。
435年,北魏世祖冊封長壽王都督遼海諸軍事、征東將軍、領護東夷中郎將、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
步迦可汗得此消息后,大為恐怖,遂于開皇二十年(600年)四月率兵進犯隋邊。隋文帝命晉王楊廣、尚書右僕射楊素出靈州(治回樂,今寧夏靈武西南),漢王楊諒、柱國史萬歲出朔州(治善陽,今山西朔縣),合擊步迦可汗。文帝詔長孫晟為秦川行軍總管,率突厥歸附各部為前鋒,隨與晉王楊廣出征。時步迦可汗正與楊廣對峙不下,長孫晟由於熟悉突厥民俗風情,知其人馬均需飲用泉水,便獻計說:「突厥飲泉,易可行毒」(《隋書·長孫晟列傳》)。於是命人在泉水上游撒放毒藥。突厥人、畜飲水后很多被毒死,人心惶惶,在驚道:「天雨惡水,其亡我乎」(《隋書·長孫晟列傳》)?遂連夜遁逃。長孫晟率部追擊,斬殺突厥千餘人,俘百余口,六畜數千頭。楊廣大喜,遂引長孫晟入內帳,把酒言歡。時有突厥達官來降,坐在帳內,說「突厥之內,大畏長孫總管,聞其弓聲,謂為霹靂,見其走馬,稱為閃電。」楊廣笑著說:「將軍震怒,威行域外,遂與雷霆為此,一何壯哉」(《隋書·長孫晟列傳》)!凱旋迴京后,授長孫晟上開府儀同三司,並再次還大利城,安撫新歸附之眾。
第二年,爨翫又反叛。蜀王楊秀彈劾史萬歲受賄縱賊,致生邊患,毫無大臣氣節。隋文帝下令嚴查此事,查對屬實,其罪當死。隋文帝責問他:「受金放賊,重勞士馬。朕念將士暴露,寢不安席,食不甘味,卿豈社稷臣也?」史萬歲辯解說:「臣留爨翫者,恐其州有變,留以鎮撫。臣還至瀘水,詔書方到,由是不將入朝,實不受賂。」隋文帝見史萬歲心有欺隱,大怒道:「朕以卿為好人,何乃官高祿重,翻為國賊也?」並對有司說:「明日將斬之」(《隋書·史萬歲列傳》)。史萬歲懼而服罪,向隋文帝頓首請命。左僕射高熲和左衛大將軍元旻等見他已認罪,便也為他說情:「史萬歲雄略過人,每行兵用師之處,未嘗不身先士卒,尤善撫御,將士樂為致力,雖古名將未能過也」(《隋書·史萬歲列傳》)。隋文帝聽后,怒氣稍解,將他削官為民。一年後,恢復官爵,授河州(今甘肅省臨夏東北)刺史,兼領行軍總管,以防備胡人來犯。
這樣當然省事,大家也不用承擔責任,一時齊時頌道:「太子英明!」
大業九年(613年),隋煬帝再次御駕親征高句麗。此次出征煬帝接受上次教訓,允許諸將「便宜從事」。隋軍包圍遼東城,晝夜不停地連續攻城20餘日。正當遼東岌岌可危時,禮部尚書楊玄感在黎陽起兵反隋。煬帝大驚,不得不密令撤軍,軍資、器械、攻具及營壘等皆棄之而去。第二次征高句麗又虎頭蛇尾地收場了。
六月從建康出發,大軍行進三月,至到開皇八年的九月才到達京城,皇帝親自駕臨驪山,慰勞凱旋而歸的壯士,在太廟按古禮舉行獻俘儀式,楊勇身為太子,站在最前面,後面是楊廣,高潁,賀若弼,韓擒虎等有功將士。
118年,高句麗與穢貊聯合寇漢玄菟郡,攻華麗城;
2、高句麗與公孫氏:遠交近攻
高句麗在外交上對待公孫氏的一招就是遠交近攻,分別與吳、魏建立了關係。233年,東吳曾派使者出使遼東公孫淵處,後來公孫淵反目,殺死為首的兩使者。使者團中有幾個逃亡到高句麗,假稱奉孫權之命而來。從此高句麗與東吳一度打得火熱,東吳還賜予高句麗東川王為「單于」的稱號。但好景不長,曹魏當然不願看到這種關係繼續發展下去,頻頻派人出使高句麗,促其與東吳斷交。幾年後高句麗迫於魏國壓力,與吳絕交,斬吳使胡衛等,送首級與幽州。
毋丘儉東征,是中原王朝對東北地區有史以來最遠的一次征討,魏之勢力遠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原屬高句麗統轄的朝鮮半島嶺東穢貊地區,也歸入了樂浪、帶方二郡。高句麗幾遭滅頂之災,僥倖苟延殘喘了下來。以後四十余年,高句麗不敢再向遼東入寇,並頻頻向魏、晉納表稱臣,過了一段太平的日子。
655年,因高麗與百濟、靺鞨聯兵入侵新羅,新羅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營州都督程名振和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率兵擊高麗;
斗轉星移,到了西晉末年,國內狼煙四起,高句麗也欲借中原衰微之機東山再起,並先後蠶食吞併了朝鮮半島上的樂浪和帶方二郡。不料,一個強大的對手――漢化的鮮卑慕容氏政權在遼西崛起了。慕容氏本為東部鮮卑三大部之一,時其首領慕容廆受晉封為「持節都督幽平二州東夷諸軍事、平州牧,封遼東郡公」。使慕容氏取得統轄遼西、遼東、玄菟、樂浪、帶方五郡的合法權力。333年,慕容廆死後,第三子皝繼立,337年稱燕王,正式建立前燕政權。
長孫晟又上奏說:「染幹部落歸者既眾,雖在長城之內,猶被雍閭抄略,往來辛苦,不得寧居。請徙五原,以河為固,于夏、勝兩州之間,東西至河,南北四百里,掘為橫塹,令處其內,任情放牧,免於抄略,人必自安」(《隋書·長孫晟列傳》)。此舉得到隋文帝的同意。
公元607年,隋煬帝北巡至突厥啟民可汗大營,遇到高麗使者。煬帝以高麗本是箕子所封之地,漢、晉時皆為所轄的郡縣,命使者轉告高麗國王高元速來朝見,不然將率大軍巡遊高麗國土。高句麗王聞報甚為恐懼,一直未前來。結果611年(大業七年),煬帝以高麗不遵臣禮為由,下詔征討高麗,命天下兵卒,不論遠近,都於明年春天到涿郡集中。次年正月,全國應徵的士卒全部到達涿郡。煬帝將軍隊分成左、右12軍,史稱全軍隊共計113.38萬人,號稱200萬,統由煬帝親自指揮。各軍首尾相接,鼓角相聞,旌旗相連長達千里,聲勢浩大,史稱「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
唐太宗回朝後,群臣建議對高句麗派偏師進襲騷擾,使其國人疲於應付,耽誤農時,幾年後即可使高句麗因糧荒而土崩瓦解,太宗採取了這一建議。以後,唐軍採取了對高句麗發動騷擾性攻擊的策略,共有以下幾次:
一旁的賀若弼聽得好笑,輕輕的喝斥道:「糊塗,別忘了當今皇上也是弘農楊家一脈。」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大丞相楊堅廢周立隋,是為隋文帝,並改元開皇。十二月,沙缽略可汗因隋朝對其禮薄,說:「我周家親也,今隋公自立而不能制,復何面目見可賀敦乎」(《隋書·長孫晟列傳》)?遂借口為其妻北周千金公主的宗室復讎,與前北齊營州刺史高寶寧聯兵攻陷臨榆關(今河北撫寧東,一說今山海關),並約同各部落準備大舉攻隋。時隋朝新立,隋文帝因此心中大懼,遂下令于北方邊地增築亭障,修繕長城,命陰壽鎮幽州、虞慶則鎮并州,加強幽州(治薊縣,今北京城西南)、并州(治晉陽,今太原市西南)、乙弗泊(今青海樂都西)、臨洮(今甘肅岷縣)、武威(今屬甘肅)等地守備。
作品相關 長孫晟
然而,廣開土王的最大業績,是使高句麗終於佔據遼東,稱雄東北。在廣開土王執政的前期,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征伐百濟的戰爭中,還騰不出力量進攻遼東,又加上當時控制遼東的慕容氏政權(後燕)還很強大,高句麗人還無力戰勝慕容氏,不得不對慕容氏採取臣附朝貢,接受封王的策略。如公元396年,慕容寶嗣位后,曾封廣開土王為平州牧、遼東、帶方二國王。400年,後燕以廣開土王「事燕禮慢」為借口,發起進攻,慕容盛親統3萬人馬前來討伐,高句麗不能敵,連失新城、南蘇兩邑,僅此一役,慕容氏拓地700餘里,掠得高句麗5000戶。當時,高句麗和後燕相比,後燕還佔有一定的優勢。
眾人一時都將目光對準了呂沐霖,看呂沐霖如何分說,呂沐霖微微一笑,從懷中掏出一份狀紙:「當然可以,這就是楊素自殺的原因?」
492年,北魏孝文帝冊封文咨王為使持節都督遼海諸軍事、征東將軍、領護東夷中朗將、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
491年,北魏孝文帝冊封長壽王為車騎大將軍、太傅、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
高句麗立國之初,主要精力在於吞併周邊小國以及應付像夫余這樣的大國,還沒有力量敢向天朝叫板。高句麗建國稱王后,西漢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也承認其高句麗王號,並令玄菟郡管理。事情還是從王莽同志那裡搞糟的,這個王皇帝一來比較講究禮儀規矩,像高句麗這樣的小國怎麼好僭越稱王?於是降一級為侯;二者還有給別人改名字的喜好,比如「匈奴單于」改作「降奴服於」,等等。待匈奴反了,就集三十萬大軍準備討擊,並徵發高句麗人助攻。高句麗人不願和匈奴打仗,派去的兵紛紛逃亡塞外為盜寇,還打死了遼西大尹田譚。這還了得,王皇帝派大將嚴尤來討,嚴尤擺了個鴻門宴,斬了高句麗邊將延丕,大獲全勝。王皇帝大悅,又發揮了一下自己的嗜好:下旨貶高句麗為「下句麗」,高句麗王為「下句麗侯」。高句麗從此以後就成為東北的一大邊患。公元14年高句麗人佔領了屬於玄菟郡的高句麗縣〔注:高句麗既是族國名,也是縣名〕,這是第一次攻陷了漢家的郡縣。
494年,南齊郁林王冊封文咨王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營平二州諸軍事、征東大將軍、高句麗王、樂浪公;
隋代周后,又於589年滅陳而統一中原。然而,高句麗在隋滅陳作戰時,就擔心禍將臨頭,積極備武積糧,「治兵積穀,為守拒之策」,引起隋文帝極大不滿,在給高句麗的詔書中很不客氣地威脅說:「王謂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一將軍,何待多力!殷勤曉示,許王自新耳。宜得朕懷,自求多福。」滅陳的次年,高句麗的嬰陽王高元即位,隋文帝冊封其為開府儀同三司、遼東郡公、高麗王。
隋開皇九年(589年),因參加隋滅陳之戰有功,加上開府。
呂沐霖從容道:「當然是真的,楊素見過後,自知難逃死罪,才會搶先自盡。」
楊廣被任命為太尉,楊俊的江南大行台被廢除,只是楊堅依然給予楊俊揚州總管之職,總轄四十四州軍事,鎮守廣陵,而楊勇已是太子,賞無可賞,皇帝賜下布帛萬匹、宮女數十、賜予輅車、乘馬、袞冕之服、玄圭、白壁。
開皇二年(582年)二月,隋文帝下令撤回準備進攻江南陳朝的軍隊,集中兵力抗拒突厥。四月前,突厥大軍進犯隋邊。四月,隋上柱國李充部擊破突厥于河北山(今綏遠包頭西黃河以北)。大將軍韓僧壽部擊破突厥于雞頭山(今甘肅乾涼西)。五月,高寶寧引突厥兵攻平州(治今河北盧龍)。突厥悉發40萬騎兵,突入長城,分路攻隋。
「各位愛卿,你們已經看到清河公地屍體了,此事該如何處理善後?」
隋開皇十九年(599年),突厥都蘭可汗被部下所殺,其部落大亂。為挽救突厥頹勢,達頭可汗自立為步迦可汗,于開皇二十年(600年)四月率兵進犯隋邊。隋文帝命晉王楊廣、尚書右僕射楊素出靈州(治回樂,今寧夏靈武西南),漢王楊諒與史萬歲出朔州(治善陽,今山西朔縣),合擊步迦可汗。史萬歲率柱國張定和、大將軍李藥王、楊義臣出塞,軍至大斤山(即今內蒙大青山),與步迦可汗軍遭遇。步迦可汗派人問:「隋將為誰?」偵察騎兵報告說:「史萬歲也。」步迦可汗又問:「得非敦煌戍卒乎?」偵察騎兵說:「是也」(《隋書·史萬歲列傳》)。步迦確定隋軍統兵將帥是當年威震敦煌的史萬歲后,慌忙引軍回撤。史萬歲揮馬追擊百余里,大破突厥軍,斬殺數千。又繼續跟蹤追入沙漠數百里,凱旋而歸。
仁壽三年(603年),有鐵勒、思結、伏和具、渾、斛薩、阿拔、仆骨等十余部背離步迦可汗,降於啟民可汗。步迦可汗部潰不成軍,西奔吐谷渾。長孫晟送啟民可汗安置於磧口(今呼和浩特北),啟民可汗於是盡得步迦可汗之眾。隨後多年,啟民可汗與隋一直保持親善。
仁壽元年(601年),長孫晟上奏說:「臣夜登城樓,望見磧北有和_圖_書赤氣,長百余里,皆如雨足,下垂被地。謹驗兵書,此名灑血,其下之國必且破亡。欲滅匈奴,宜在今日」(《隋書·長孫晟列傳》)。隋文帝詔令楊素為行軍元帥,長孫晟為受降使者,援助啟民可汗北擊步迦可汗。
又過了十余天,韓擒虎的公文已經到了建康,第三路大軍已經穩定下來,除了少部分人聽到楊素被捕想反抗外,大部分人聽到太子赦免其屠城罪行的詔令都安份守紀,而楊約,楊玄感,劉仁恩,薛冑等與楊素親近之人,韓擒虎已將他們下獄,隨時可以押解進京。
作品相關 史萬歲
這封聖旨楊勇只看了一眼就丟下,此刻楊素懸樑自盡的消息應當到了京城,楊勇不去想皇帝接到這個消息時會有什麼表情,是暴跳如雷還是一言不發,總之楊勇不相信,一個死人能再動搖自己的位置。
時隋文帝為完成統一大業,正與突厥作戰。隋在抗禦突厥進攻的同時,已完成了反擊準備。隋開皇三年(583年)四月,隋軍發起全面反擊。隋文帝楊堅命秦州總管竇榮定率9總管、步騎兵3萬,由涼州(治今甘肅武威)道北擊突厥。五月二十四日,與突厥阿波可汗所部在高越原(今甘肅民勤西北)地區相拒。高越原地處沙漠地帶,乾枯無水。竇榮定軍刺馬血解渴;死者十分之二三。忽然遇雨,隋軍士氣大振。竇榮定乘勢揮軍奮力衝擊,多次挫敗阿波軍。史萬歲此時自投軍門請求報效,要求立功贖罪。竇榮定數聞其驍勇,便於二十五日派人向突厥提出:「士卒何罪過,令殺之,但當各遣一壯士決勝負耳」(《隋書·史萬歲列傳》)。阿波可汗應允,遂派一名騎將挑戰,竇榮定派萬歲出馬應戰,萬歲馳斬其將而還。突厥大驚,不敢再戰,即請議和而退。了因此被授上儀同,兼車騎將軍。
508年,梁武帝加封文咨明王撫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是年,都藍可汗又向隋朝上表請婚,朝廷準備答應時,長孫晟上奏說:「臣觀雍閭反覆無信,特共玷厥有隙,所以依倚國家。縱與為婚,終當必叛。今若得尚公主,承藉威靈,玷厥、染干必又受其徵發。強而更反,后恐難圖。且染干者,處羅侯之子,素有誠款,於今兩世。臣前與相見,亦乞通婚,不如許之,招令南徙。兵少力弱,易可撫馴,使敵雍閭,以為邊捍」(《隋書·長孫晟列傳》)。隋文帝准其所奏,並派長孫晟告知突利可汗(即染干)許配公主之事。
開皇四年(584年),隋文帝遣長孫晟以副使職隨虞慶則出使沙缽略可汗,賜公主姓為楊氏,改封大義公主。沙缽略可汗奉詔時不行跪拜之禮。長孫晟勸說道:「突厥與隋俱是大國天子,可汗不起,安敢違意。但可賀敦為帝女,則可汗是大隋女婿,奈何無禮,不敬婦公乎?」沙缽略可汗這才笑著對左右官員說:「須拜婦公,我從之耳」(《隋書·長孫晟列傳》)。於是乃拜詔書。長孫晟還朝後授儀同三司、左勛衛車騎將軍。
463年,宋孝武帝冊封長壽王為使持節散騎常侍、督平營二州諸軍事、征東大將軍、高句麗王、樂浪公;
到長壽王末年時,高句麗疆域空前擴大,其南境自牙山灣經鳥嶺、竹嶺到平海與百濟、新羅相接,擴大到今朝鮮大同江、載寧江、臨津江、漢江沿岸,為高句麗全盛時期。據《魏書·:高句麗列傳》載,其「民戶三倍於前魏時,其地東西二千里,南北一千余里」。即東臨日本海,西濱黃海,南到漢江流域,北抵遼河為界,是東北亞地區最為強大的王國之一。
故國原王返回后只好重建家園,這次不敢再和燕人抬杠,而是收集了各種珍寶和虎皮、人蔘、鹿茸等特產,派王弟到燕國稱臣納貢。慕容皝只把國王父親的屍體還給了高句麗。過了十三年後,慕容皝看到高句麗還算俯首聽命,又接到送來了大量貢品,才把國王的母親送回了高句麗,並封故國原王為「征東大將軍、營州刺史、樂浪公、高句麗王」。
十二月,突厥都蘭可汗被部下所殺(都蘭可汗被殺的時間《隋書·長孫晟列傳》和《北史·長孫晟列傳》均記載為開皇二十年,有誤,這裏以《隋書·高祖紀》《北史·高祖紀》及《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七十八》中的記載為準),其部落大亂。為挽救突厥頹勢,達頭可汗自立為步迦可汗。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北周宣帝宇文贊病死。周靜帝宇文衍年幼,左丞相楊堅專政。六月,相州(今河北省臨漳西南鄴鎮)總管尉遲迥(北周文帝宇文恭外甥)恐楊堅專權對北周不利,公開起兵反對楊堅。史萬歲隨行軍總管梁士彥前往征討。軍至馮翊(今陝西大荔縣),有群雁飛來,史萬歲對梁士彥說:「請射行中第三者」(《隋書·史萬歲列傳》)。於是發弓射去,雁應弦而落。三軍見史萬歲射技如此高超,無不心悅誠服。軍至河北,與尉遲迥軍相遇,史萬歲每戰先登,勇冠三軍。鄴城(今河北省臨漳西南)之戰,官軍初戰不利,稍稍退卻,情勢十分危急,史萬歲大呼:「事急矣,吾當破之」(《隋書·史萬歲列傳》)。於是身先士卒,馳馬奮擊,連擊數十人。在眾人的協助政,官軍士氣復振,迅速扭轉了戰局。平叛后,史萬歲因功拜為上將軍。
開皇十三年(593年),流民楊欽流亡至都蘭可汗處,謊稱彭國公劉昶與宇文氏女共謀反隋,特遣其來密告于大義公主。對此,都蘭可汗深信不已,從此不向隋朝進貢。為探聽突厥動向,長孫晟奉命出使突厥。大義公主見到長孫晟后,言辭不遜,並派心腹安遂迦與楊欽計議,煽動都蘭可汗反隋。
不久,後燕滅亡,北燕據有遼西。待北魏興起,北燕滅亡時,高句麗迎北燕末主馮弘及北燕遺民至遼東。后因馮弘欲去劉宋,被高句麗長壽王(廣開土王之子)遣人殺害。高句麗乘機兼并了北燕一部分遺民,並穩固了在遼東的地位,從中原內戰中漁利。
開皇五年(585年)七月,沙缽略可汗向隋請和稱藩。從此北部邊患基本消除,解除了隋朝南下滅陳的後顧之憂。
647年,太宗命牛進達和李積率軍從水陸兩路進擾高麗,拔石城,高句麗王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謝罪;
論生前如何叱吒風雲,文才武略,此時的楊素只是一體,望著楊素脖子上系著的白凌,楊廣、楊俊、高潁等人都怔怔的站著,所有人都彷彿傻了一般。
江南自東晉以來,世家士族一直欺壓寒門庶族。隋滅陳統一中國后,南方士族豪強因對隋實行的限制政策不滿,便利用民間對隋欲移民關中流言的驚恐心理,乘機煽動叛亂。隋開皇十年十一月,婺州(治今浙江金華)汪文進、越州(治今浙江紹興)高智慧、蘇州沈玄儈等均舉兵反隋,自稱天子,署置百官,起兵攻陷州縣,反亂大抵遍及原陳屬地。其規模大者數萬人,小者數千人,互相呼應,殘殺隋朝官吏。隋文帝楊堅命內史令楊素為行軍總管率軍平叛。
479年,齊高帝冊封長壽王為驃騎大將軍;
楊勇恨恨的瞪了他一眼,才回過頭道:「不管如何,清河公於我大隋立下頗多功勞,本宮若知道楊素會如此決烈,昨晚也不會將謀反證據給他,如今死者已逝,若是多追究下去,于江南地穩定不利,本宮想以秘報的形式呈送給皇上,具體處理,還是請皇上決斷如何?」
事畢,長孫晟回朝,時為仁壽四年(604年),適遇隋文帝崩,煬帝匿喪未發。由於隋煬帝和長孫晟有過舊交,加上要拉攏長孫晟,遂以長孫晟為內衙宿衛,知門禁事,即日拜左領軍將軍。
楊素初敗高智慧后,即派史萬歲(時為行軍總管)率軍2000人進攻婺州,楊素則率主力由海道追擊逃入海中的高智慧,直趨溫州。史萬歲率軍從東陽(今浙江省中部金華江上游)別道而進,平定蔡道人、汪文進,翻嶺越海,轉戰千余里,歷經700多次戰鬥,擊敗叛軍無數。史萬歲軍數十日杳無音信,遠近皆以為其部已全軍。由於水陸交通阻絕,信使不通,史萬歲只得置書信于竹筒之中,浮於水上,順流而下。有取水之人得到竹筒后,報告給楊素。楊素大喜,並上奏報于隋文帝。隋文帝接報后讚嘆不已,賜史萬歲家錢十萬,官拜左領軍將軍。楊素軍也繼續追擊反隋散兵,抓獲高智慧,平定了叛亂。
大業十年,隋煬帝發動第三次攻高句麗之戰。右驍衛大將軍來護兒在畢奢城(注:即卑沙城,在今遼寧金縣東大黑山)大敗高句麗軍,並乘勝向平壤進發。時高句麗因連年作戰,已困弊不堪,無力再戰,乃遣使請降,並將去年叛隋奔高句麗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還。煬帝見已挽回兩敗之辱,遂班師還朝。
526年,梁武帝令安藏王之子安原王延襲其父爵,為寧東將軍高麗王;
上述諸多冊封中,值得注意的是領護東夷校尉一官職,本是為加強東北地區少數民族管轄而設立,原由中原王朝派人擔任,后改由少數民族首領兼任,仍為中原政權的官員之一。在這個問題上,北魏與東晉南朝諸政權有些區別,北魏視高句麗為屬國,故封此官;而東晉南朝諸政權以高句麗為藩屬國,故在高句麗王前加「都督營平二州諸軍事」、「征東大將軍」等稱號。從公元520年起,中原各王朝不再稱其為高句麗王,而稱高麗王,這都是由冊封詔令而起。但是在《三國史記》中,始終稱高句麗,就連中原冊封之號,均記做「高句麗王」。可見,「高麗王」是中原王朝所加之號。
545年,陽原王嗣位,梁武帝其襲父爵位;
422年,宋武帝加封長壽王散騎常侍、都督平州諸軍事;
大業末,賊帥何潘仁以綱為長史。義師至京城,綱來謁見。高祖大悅,授丞相府司錄,封新昌縣公,專掌選。高祖踐祚,拜禮部尚書,兼太子詹事,典選如故。
陳叔寶和群臣都是十分恐懼,無言以答,眼下大隋皇帝一言就可以讓他們生,一言也可以讓他們死,令他們意外的是楊堅顯得非常大度,責備完后,馬上下令陳叔寶可以位同三卿,並賞賜了宅院,各種物質以供陳叔寶享用,由於陳叔寶的子嗣眾多,楊堅還擔心日後這些人無以為生,賞賜了城外大片肥沃的農田作為他們日後的用度。
此戰,沙缽略可汗乘隋朝新立,實力尚不夠充實之機,依靠大騎兵集團的快速機動,全面攻掠隋北方要地,迫隋進行戰略防禦,處處抗拒,或作有限還擊,敗多勝少。隋在加強各地守御作戰的同時,施用分化突厥,削弱和孤立沙缽略的策略,終於遏制了突厥大規模攻勢的發展,長孫晟可謂居功至偉。
長孫晟回京后,將此事俱奏。隋文帝再次派長孫晟出使突厥,向都藍可汗索要楊欽。都藍可汗不願交出楊欽,便謊稱:「檢校客內,無此色人」(《隋書·長孫晟列傳》)。長孫晟遂便買通其帳下達官,探知楊欽之所在,趁夜將其抓獲,並帶到都藍可汗面前質問。結果公主謀反之事被揭露,突厥人聞后大為恥辱。都藍可汗不得已,只好將安遂迦等人拘捕,交給長孫晟帶回。回京后,隋文帝大喜,為長孫晟加授開府,並遣其再次入藩,誅殺大義公主。
550年,北齊文宣帝冊封陽原王為使持節侍中、驃騎大將軍、領護東夷校尉、寧東將軍、高麗王;
496年,齊明帝冊封文咨明王為車騎將軍;
風水輪流轉,明天到我家。到了東晉末年,高句麗第十九代廣開土王時,形勢發生了有利於高句麗向外擴張的變化。中原地區的東晉政權已衰敗不堪,早已失去了對周邊地區的控制能力;各割據勢力紛紛擁兵稱雄;慕容氏的後燕政權也因內訌疊起,失去了對高句麗爭雄的資本;北魏政權剛剛建立,其勢力還達不到遼東;南面的百濟政權也因天災人禍,呈現衰敗之象。此時,歷史為廣開土王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能的廣闊舞台。
559年,陳文帝詔授平原王為寧東將軍;
由於綦良、余公理等各路隋軍出師不利,節節敗退。隋煬帝採納了楊素的推薦,以前江州刺史李子雄為上大將軍,並以長孫晟為相州刺史,徵集山東兵,與李子雄共同配合鎮壓諒軍。由於長孫晟的兒子在楊諒部下,所以長孫晟推辭說:「有男行布,今在逆地,忽蒙此任,情所不安。」隋煬帝說:「公著勤誠,朕之所悉。今相州之地,本是齊都,人俗澆浮,易可騷擾。儻生變動,賊勢即張,思所以鎮之,非公莫可。公體國之深,終不可以兒害義,故用相委,公其勿辭」(《隋書·長孫晟列傳》)。長孫晟奉命出兵,破楊諒,回軍後轉為武衛將軍。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