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文藝生活

作者:薪越
文藝生活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三百九十章 定位

第三百九十章 定位

沒有多少人願意在學校里學理論,有了點經驗就想著找資金拍片子,在國際影壇上揚名。
林曉玲沒有告訴那位假扮記者的小導遊問什麼問題,小導遊覺得好玩,問的話題很隨性。
等到二十年後,就能大致判斷影片的地位,五十年後,會有一個較為客觀公正的評價,從而被寫進華國電影史里,蓋棺論定。
當然,只是有可能,能不能成為鞏俐還要看她今後的作品和表現。
作為電影理論家,鄭洞添對《小城之春》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覺得這是對傳統的回歸。
以鄭洞添此時的地位,不怎麼在乎這種虛名,他更多的是一種對田狀狀的保護。
這種傳統是華國前幾代導演創立和發展起來的,和華國的傳統文化緊密相連。
倒不是因為他是這部片子的挂名導演才這麼說,這是鄭洞添的真實想法。
「這次多謝鄭教授了。」散場后,林子軒致謝道。
也有人覺得姜文偏離了藝術創www.hetubook.com.com作的軌道,過於顛覆傳統,不是正道。
鄭洞添是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還是電影局審查委員會的委員,在電影理論上頗有建樹,在國內電影圈子裡有不小的影響力。
在電影圈子裡,前輩對後輩的提攜和幫助,這同樣是華國電影的傳統。
這些年來,從第五代導演開始,華國電影人一直推崇西方的電影,文藝片模仿歐洲電影,商業片借鑒好萊塢模式,唯獨沒有了自己的傳統。
兩人閑聊了幾句,談到了林曉玲。
林曉玲在其中夾雜著媒體對香港回歸的新聞報道,還有各種娛樂小報。
《小城之春》剛剛被拍出來,沒有人會匆忙下定論說這是一部能流傳下去的經典。
時代不同了,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大家有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
《小城之春》里就有傳統的東西,這個需要現在的電影工作者仔細體會。
有一張正是葛優和林https://m.hetubook.com.com子軒被報道的報紙,從報紙上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各色人生。
演員最終還是要靠作品說話,如果她以後碰不到好的角色,那就只能泯然于眾了。
有人覺得姜文突破了第五代導演的困境,給國產電影帶來了新氣象。
比如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國內的電影界對這部片子的評價不算高,普遍的共識是姜文拍出了新意,不過這部片子在國產電影中的具體定位還拿不準。
這部紀錄片的場景囊括了香港大部分的旅遊景點,採訪的對象包括香港本地人,內地人,外國遊客等等,看起來非常的不專業。
看完《小城之春》,大家普遍認為這是一部好片子,但好到什麼程度,不好評價。
俞飛鴻成了一個驚喜,陳道明和王志文的精湛演繹大家認為理所當然,俞飛鴻還很年輕,在這部片子里挑起了大樑,成功塑造了周玉紋這個淫|婦的形象。
在時間無情的hetubook.com.com沖刷下,絕大部分電影消失在了歷史之中,留在人們記憶中的才算是經典。
基本上是想到什麼問什麼,這就讓紀錄片看起來不同於傳統的紀錄片,帶著活潑和俏皮。
這是她一時興起弄出來的東西,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製作剪輯,就當是給自己練手了。
她想反映的是回歸前夕整個香港的狀態,不是以一種政府的官方態度,而是私人的視角,和官方報道的角度有所不同。
「咱們說好的,出問題我來擔著,有榮譽也是我的。」鄭洞添笑著說道。
而且,他的這番話肯定會傳出去,其他人聽過後就要掂量一下,值不值得在這件事上和鄭洞添鬧出矛盾,電影圈子真的不大。
這樣的爭論隨著時間的流逝會越來越趨於一致。
吸收和借鑒西方的藝術形式可以,卻不能丟掉本民族的文化傳承,在這個越來越浮躁的社會裡,拍片子更多的是追求利益,缺少了文化氣息。
所以說,姜還hetubook.com.com是老的辣,這是鄭洞添有意為之。
林曉玲自從拿了畢業證后開始弄她從香港帶回來的素材,那些在香港採訪的影像。
大家對田狀狀表示了祝賀,從九三年起,田狀狀四年沒有拍片子,一出手就是一部佳作。
這就是紀錄片的作用,不是給現在的人看的,而是留給後來者的一種紀念。
「咱們國內的女性導演不多,我覺得小林有這個潛力,能拍出好片子,你這個做哥哥可要多看著。」鄭洞添交代道。
這就是玩笑話了,圈子裡的人都知道片子是田狀狀拍的,就算拿到最佳導演獎什麼的,明白的人都不會算在鄭洞添的頭上,那只是一種虛名。
這次的內部放映非常成功,兩天後影片送到總局過審,還需要鄭洞添在圈子裡的影響力。
各人根據自己的印象泛泛的談論了影片的鏡頭語言,所表達的意境,以及演員的表演。
這部片子劇本好,演員好,導演同樣功不可沒。
現在的林曉玲還不太成熟,恐怕和-圖-書會遇到不少的挫折。
在京城電影學院,鄭洞添是導演系研究生導師,讓林曉玲上研究生就是他一句話的事兒。
鄭洞添強調年輕導演要積累,有耐心,等待機會,不能盲目的就去拍片子,要清楚自己想拍什麼,只是,他不太了解現在年輕人的心態。
林曉玲給這部紀錄片起了個名字,叫做《下一站,香港》。
林子軒看了覺得還算有意思,林曉玲在紀錄片方面有才華,很會把握角度。
這是前輩級的人物,他這麼說就是給這部片子一個定位。
這不是說在座的人不專業,不懂得鑒賞電影,而是一部影片需要經受住時間的考驗。
鄭洞添覺得林曉玲應該上完研究生再出來拍片子,那時候無論是對電影的理解和心智方面都趨於理性和成熟,能少走彎路。
這部紀錄片現在看來或許沒什麼,十年後再來看興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二十年後的話,林子軒覺得會成為很有意義的影像資料。
有人甚至覺得她有可能成為下一個鞏俐。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