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文藝生活

作者:薪越
文藝生活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八百零二章 校慶

第八百零二章 校慶

所以,為了應對信息技術和傳媒產業的發展,應該把廣播學院建設成為一所以信息傳播為特色的綜合性大學。
同時建立一個助學基金,今後每年提供五十萬元資助貧困學生。
晚上八點鐘,校慶的文藝晚會在大禮堂拉開帷幕。
一旦成為「大學」,不僅叫起來好聽,在學科專業的設置上,在招生計劃上,在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培養上,在國家的經費劃撥上都有一定的優勢。
作為領導,該消失的時候就要消失,只看最終的結果。
在學生會學生的引領下,他們來到歡迎會的會場,現場來了五六十人,兩人被安排在第三排,前面是一些老同志。
「廣播大學」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體現新舊校名之間的傳承關係。
「希望各位校友同心同力,讓我們的廣播學院再創輝煌。」副校長慨然道。
有的校友是企業家,捐款建座教學樓,既能為學校發展做貢獻,還能留名。
吃了中飯,校方安排了招待和_圖_書所供眾人休息,也可以選擇回家。
有退休的老領導,也有正在崗位的實權幹部,以及教書育人的老教授,還有不少華國電視台的著名主持人和媒體記者。
他和崔永元約定兩天後校慶的時候再好好聊聊,緩和氛圍。
至於能不能談攏,要看雙方妥協的程度,林子軒的態度是不能影響電影的整體效果,否則只能得罪崔永元了。
林子軒和慕姍姍坐在前排,看著周圍青春洋溢的學生,感慨不已。
林子軒覺得叫廣播大學就挺好,有親切感,傳媒大學聽起來高端大氣上檔次,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不是年份特殊,而是廣播學院的領導想要有一番作為。
一位副校長介紹了當下學校的籌備情況。
校友捐贈是學校的一項收入來源,並不稀奇,在西方,很多大學的教學經費主要依靠的就是校友捐贈。
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有條件的高校都想升級為大學。
廣播學院這幾十年m.hetubook.com•com培養了大批人才,在廣播系統內基本上是廣播學院的天下。
按理說,直接叫京城廣播大學好了,可有人覺得「廣播」只是傳媒的一種方式,不夠全面,應該叫華國傳媒大學,和國際接軌。
很多年前,他們同樣如此,慕姍姍曾是校慶的主持人,站在台上,明艷無方。
上午是一場校友歡迎會,中午吃飯,下午休息,晚上是學生舉辦的文藝晚上。
教育部對此有規定,只有硬體和軟體都達標的學校才能批准成為大學,硬體指的是學校的教學設施,軟體指的是教學質量。
林子軒和慕姍姍自然接到了信函。
因為那代表著他們一去不返的青春年華。
林子軒和崔永元客套幾句便離開了,他過來只是表明自身的態度,以他的身份不會和崔永元討論細節性的問題。
校領導和在校學生肯定希望用「傳媒大學」,只有他們這些早就離開學校人喜歡原來的稱謂。
高校擴招,https://m.hetubook.com.com學費逐年遞增,學校的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商機無限……
十點鐘,校長帶著一眾校領導前來,和大家寒暄一番。
之所以要求的這麼詳細,主要是為了把錢用在該用的地方。
兩人是播音主持專業畢業,捐贈給院系理由充分,購買教學設備比建造教學樓更實際,助學金雖然不多,勝在每年都有,細水長流,能直接幫助學生,而不是搞所謂的形象工程。
這次參加校慶一方面是為母校升級大學助陣,另外也是為了改校名的事情。
林子軒看到了崔永元,打了招呼,他早已脫離廣播系統,和那些人不怎麼熟。
此次校慶邀請大家前來,就有這個意思。
重點討論的是改名字,「學院」聽起來就比「大學」低一個層次。
一般而言,逢五逢十的校慶會大辦,邀請著名校友參与,平時的校慶是學生們自娛自樂,不需要校友參加。
樹立「大傳媒」觀念,為報刊、廣播、電視、網路、新媒https://m•hetubook.com.com體提供全方位服務。
「學院」一般指專業性較強的院校,「大學」指綜合性的院校。
九月二十日上午,林子軒和慕姍姍開車來到京城廣播學院,在圖書館上懸挂著一條歡迎知名校友的紅色橫幅。
校領導準備把廣播學院建設成為一所綜合性的大學,並且更改校名。
別看崔永元是火遍全國的主持人,但對好夢公司的影響不大。
今年有所不同,包括林子軒和慕姍姍在內的不少人都接到了校方的邀請。
校方認為徵詢知名校友的意見是對他們的尊重,這些校友在社會上有著不小的影響力,對學校的發展有所助益。
林子軒一貫是以和為貴,不過這些年也得罪了不少人,怕得罪人不行,過於軟弱只能成為別人揉捏的對象。
他們的理由是傳統的學科結構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傳媒教育和研究的需求,需要進一步拓展學科領域,調整學科結構。
林子軒認識其中的大部分人。
京城廣播學院本身是教育部直hetubook.com.com屬的「211工程」重點大學,有良好的基礎,是國內廣播院校的最高學府,升級為大學問題不大。
再說了,他要是留下,手底下的人有所顧忌,不好開展工作。
改名的事情需要儘快定下來,因為要得到教育部門的批准,教育部會派人審查學校的各項指標,一共有三次審查,全部合格后才能升級為大學。
也有人表示反對,「廣播學院」在國內深入人心,這個牌子具有歷史和紀念價值,丟掉非常可惜。
京城廣播學院的校慶在九月份,今年是建校四十八周年。
這兩年,在國內的高校中,「學院」升級為「大學」成為一種大趨勢。
林子軒和慕姍姍來之前商量過,以他們的名義向學校的播音主持專業捐贈一千萬人民幣,用於教學設備的更新。
學校重視知名校友,不僅是因為這些人在社會上的影響,還有校友的捐贈。
為了一個名字,廣播學院以校長的名義向學校的知名校友或社會名人發出兩百多封的徵詢函,徵求大家的意見。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