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大秦帝國風雲錄

作者:猛子
大秦帝國風雲錄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367章 又是深秋

第367章 又是深秋

武烈侯公子寶鼎則從對未來的預測,從大秦的長治久安出發,堅持先變革。
李信、章邯在燕南戰場上取得勝利,他們攻佔了遼西重鎮令支城。太子丹戰死,燕王喜率殘兵逃亡遼東。
四月,寶鼎在代北戰場發動了主動攻擊,司馬尚帶著騎軍出無窮之門,與匈奴人爭奪鴻雁海的控制權,從戰場的側翼威脅大黑河和金河山一線。
公子扶蘇遵照寶鼎的命令,派遣李信率精銳主力向遼西方向攻擊。秦軍一路攻城拔寨,燕軍則一路後撤,試圖誘敵深入,但燕軍士氣低迷,有將領暗中投降秦軍,泄漏了軍事機密。李信隨即率軍長途奔襲,給了燕軍以重創。
疆土大了,邊疆遙遠了,需要更多的鎮戍軍固守邊疆和穩定新佔領土,這導致大秦四十萬大軍都在北方戰場上。四十萬大軍里,除了代北人外,其餘大部分將士來自大秦本土,還有一小部分來自中原。
也在盛夏時分,王翦以年老體衰身體不適為由,請辭上將軍一職,告老還鄉。
秦軍沒有能力遠征遼東,攻佔距離薊城八百里之外的令支城已經是極限,再想往前攻擊,糧草輜重就無法供應了。
咸陽面臨兩個選擇。
代北無戰事,燕地開始了春耕,河北形勢漸趨穩定,中原依舊是處於緊張的對峙之中,江南則全力以赴開鑿南嶺大渠,工程已經完成了一半以上。
河北糧食豐收。變相的土地私有化終於初見成效,讓河北迅速從大飢荒的重創中恢復了過來。
盛夏來臨。
寶鼎的職權也做了調整,以太傅領代北、燕兩地軍政大權,咸陽宮把河北的軍政大權收了回去。
不久秦王政下令,封公子高為長沙侯,領江南之地為封國。公子將閭為代侯,領雁門、代郡為封國。
此策最大的弊端就是誰也無法確定大秦能否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國策和制度的變革。從當前咸陽政局和朝堂上的激烈矛盾來說,難度非常非常大,而國策和制度上的變革牽一髮而動全身,甚至動搖王國根本,稍有不慎,不要說解決問題了,反而會催生更大的矛盾和危機,最終變革失敗,統一進程可能就此中斷,更嚴重的情況下很可能把前期戰果盡數丟失。
與此同時,燕南戰場也開始了攻擊。
秦王政手段犀利,先從北方戰場召回王翦,接著又把楊端和和羌廆從寶鼎的身邊調走,然後把北方戰場上的www.hetubook.com•com大軍一分為二,讓馮毋擇、蒙恬在兩支大軍里各領一半軍隊,這樣一來就大大削弱了寶鼎對軍隊的控制力。
寶鼎是北方戰場的最高軍政統率,而王翦是大秦的上將軍,是北方戰場上所有軍隊的最高統率。兵制改革關係到軍隊建設,王翦這時候理所當然應該返回咸陽參与兵制變革的討論和具體方案的擬制。
春暖花開之際,秦王政以此為由,調上將軍王翦回京。
秦王政和中樞需要統一的功業,更需要財富去緩解大秦所面臨的一系列危機,他們迫切需要進行中原決戰,而寶鼎和北疆統率們在此事上的目光未免過於「長遠」了,他們沒有站在秦王政和中樞的角度考慮他們所面臨的巨大壓力,只是一味地從國防戰略角度,從軍事角度去考慮,結果適得其反,沒有達到預期目的。
匈奴人的大軍一部分進入閃電河一帶,向東胡人發動攻擊,其主力依舊在代北戰場上虎視眈眈。秦軍的主動攻擊讓匈奴人非常惱火,於是雁門的蒼頭河、平城一帶戰火再起。
中樞大臣也分成了兩派,一派支持秦王政,一派支持武烈侯,但複雜的是,武烈侯所屬的利益集團在此事上持有不同觀點,像右丞相隗狀、少府王戊,甚至駟車庶長公子豹、內史公子成等人也支持秦王政,強烈要求進行中原決戰。在地方軍政官員中,像中原、河北、東南等地的軍政官長們也紛紛上奏,懇請咸陽馬上進行中原大戰。
武烈侯得到消息,心情沉重。
秦國已經基本穩住了北方形勢,接下來咸陽肯定要決戰于中原,這從咸陽激烈討論兵制改革就能窺見一斑。
燕南大捷,李信、章邯受到封賞。
※※※
地方官府看到了危機,秦王政和中樞也看到了危機,所以統一進程必須加快,所以中原大戰必須馬上打,這就是兵制修改被提上日程並展開激烈爭論的重要原因。
大秦本土軍隊的主力基本上都在北方戰場,造成的問題不僅僅是咸陽在兵力調度上捉襟見肘,更嚴重的問題是造成了本土兵役的無度徵發,讓本土國人的生活越來越艱難。
王翦沒有回來的時候咸陽各方勢力之間因為利益上的衝突倒是爭論不休,現在王翦回來了,把武烈侯及其支持者的觀點闡述之後,反而適得其反,反而讓咸陽在此策上逐漸和*圖*書形成了統一,馬上進行中原決戰的呼聲反而是越來越大。
誰來出任大秦的上將軍?
草原雨季到了,代北停戰。
督亢糧食豐收。去年底,寶鼎逼迫王翦發動攻燕大戰,這一刻其好處終於體現了出來。督亢的糧食不但可以幫助代北,還可以幫助更多的軍隊遠征遼西。夏糧收割后,章邯隨即率五萬大軍趕赴遼西戰場支援李信。
寶鼎不為所動,向秦王政和中樞奏請,在代北和江南建封國。
河北土地私有化已經既成事實,咸陽權貴,豪門巨賈都從中受利,王國和地方也從中受益,民眾也從中受益,但它違背了大秦的土地制度,需要有人出面承擔責任。
一是放慢統一進程的速度,在維持當前中土諸侯格局的情況下,進行國策和制度上的一系列修改和調整,解決問題,緩和矛盾,化解危機,同時蓄積實力,厚積而薄發,最終一舉擊敗關東諸侯國,統一天下。
河北因為大飢荒和兩次轉徙,人口數量銳減,在加上趙人對秦國的仇恨,未來幾年內在河北徵兵上戰場的可能性很小,河北人的兵役使用主要還是在運輸糧草、修建城垣和道路等方面。燕南之地剛剛征服,而燕王喜還在遼西遼東頑強堅持,這種情況下,燕南之地的兵役徵發也主要集中在後勤,而不會把燕人推上戰場。
這基本上就是本末倒置。現在是統一重要還是開拓邊疆重要?有限的國力是用在統一戰場上重要還是用在蠻荒之地重要?取得中原決戰的勝利,摧毀齊楚兩國,帶來的不僅僅是統一大業,還包括富饒的土地和源源不斷的財富。相反,開拓邊疆,除了損耗國力還是損耗國力,對現在的大秦沒有任何好處。
統一進程到了這一步,尤其是遠征燕國,更多的大秦軍隊進入遙遠的戰場以後,各種各樣的問題、矛盾、危機一起爆發了,國策和制度已經無法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必須改,而且還要儘快改,否則必將影響或阻礙統一大業,甚至有可能讓統一大業功虧一簣。
寶鼎的意圖很明確,在戰場的側翼以騎軍騷擾匈奴人,迫使匈奴人在正面戰場上發動強攻,以自己的長處打擊敵人的短處,消耗敵人。
中土人的目光都放在咸陽,各國使者的身影也在咸陽城中往來穿梭。
公子扶蘇領封國,掌封國軍政大權。秦王政下令,凡燕國郡縣皆屬長https://www.hetubook.com.com平侯公子扶蘇之封國。目前公子扶蘇實際擁有的郡縣只有一個廣陽郡,外加薊城及其周邊地區,不過這兩塊地方都是燕國的富裕之地,靠督亢的糧食足以養活鎮戍軍。
然而,中原的富饒,齊國的富裕,楚國的江淮糧倉,讓咸陽垂涎三尺。在秦王政和大部分士卿貴族看來,只要取得中原決戰的勝利,摧毀齊楚兩國,大秦的國力就會飆升,大秦當前所面臨的大部分問題、矛盾和危機都能得到有效解決。
爭論的焦點就在這裏,是先完成統一,還是先變革?
燕地有十五萬軍隊,楊端和、章邯、李信各領一軍,其任務是在確保封國安全的基礎上,向遼西展開攻擊,一方面擊殺燕國殘餘,一方面佔領更多的土地。
過去疆域小,戰場在千里之外,打完了就可以回家繼續種地。現在不行了,戰場在數千里之外,邊疆也在數千里之外,戰爭也是連續不斷,很多大秦本土將士已經幾年沒有回家了。可以想像一下,現在大秦本土國人所承擔的徭役之重,生活之艱難,所付出的代價之大,也可以想像到他們對戰爭的痛恨,對君王貴族們的怨恨,對未來的絕望,一旦對親人的無限思念轉化為對王國的無限憤懣,那麼王國必將陷入深重危機。
巴蜀、東南兩地的軍隊不能輕易調動,他們處在中原和江南之間,對兩地都可以起到支援作用,一旦進入中原戰場,江南則獨木難支,岌岌可危。
緊接著就是一連串的人事調動和任命,其範圍牽涉到河北、代北和燕三地的軍政官長和北方軍隊的諸軍統率。
秦王政和中樞的觀點事實上也沒有錯誤。從大秦目前的國力,從中土目前的局勢來說,讓咸陽暫緩攻擊中原,暫緩統一中土,集中力量進行國策變革,同時完成代北策略和西南策略,顯然不現實。
※※※
寶鼎向咸陽、河北和東南等地求援,希望得到種子、農具等各方面的支援,加大墾荒的速度和面積,以便在明年的夏收中贏得更大的豐收。
河北再獲豐收。督亢也是穀物滿倉。代北屯田再結碩果,平城的軍屯和代城的民屯基本成功,但距離自給的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
這樣一來,秦國在未來幾年內,軍隊數量的增加非常有限。扣除北方戰場上的四十萬大軍,戍守隴西、北地和上郡長城一線的鎮戍軍,江南鎮戍軍,和圖書咸陽能投到中原戰場上的只有關中、中原、東南和巴蜀四地的軍隊,其總兵力不超過二十萬。
王翦回到咸陽后,在內外廷反覆闡述武烈侯公子寶鼎對統一前後中土大勢的分析和預測,堅決反對馬上傾盡國力進行中原決戰。
這個時代的生產力有限,兵農一體,士卒們既是勇士,也是農夫。不打仗的時候兵役徵發有限,以保證農耕,打仗的時候則全民徵發,仗打完了就馬上回家種地。服兵役期間,士卒們的日常開度都是由家庭供給。家裡缺了一個勞動力,收入減少,這種情況下還要供養其在打仗期間的日常開度,對家庭生活的影響可想而知。假如家裡有三四個勞動力,父子幾個都上戰場,這個家庭基本上破產。立功了有獎賞,死了有撫恤,但事實上這種好事只有很少數人能夠享受到,大部分普通士卒都是空手而歸,死了的只有自怨倒霉了。
西南策略、代北策略能給大秦帶來什麼?蠻荒之地,鳥不拉屎的地方,即便拿到手了又能解決什麼問題?代北、遼西、遼東、西南等疆域的佔領和開拓只會讓大秦陷入更深重的危機,只會讓大秦喪失統一中土的機會。
墾荒屯田結出了果實,代北人的信心有了。在過去的幾個月里,寶鼎對墾荒常抓不懈,開墾的土地非常多,造成夏種的土地面積大為增加,但因為受制於諸種部落的抵制情緒以及轉徙人口對生存空間的爭奪,另外各方面的支援不足,代北又戰事頻繁,導致屯田的速度相當慢,距離沃野數百里的目標還差得太遠。
※※※
寶鼎這一系列的舉措讓咸陽也加快了控制軍隊的步伐。
中土迎來了幾個月的平靜日子。
變革是個長期的,需要摸索和實踐,需要不斷妥協的過程,不存在一蹴而就的可能,但中土大勢瞬息萬變,尤其在統一進程已經進行到關鍵時刻,誰會給你變革的時間?誰會給你變革的環境?所以咸陽只有選擇第二個辦法,那就是加速統一進程的速度,先摧毀中土諸侯,先把中土統一了,先獲得變革的環境和條件,然後再去變革。
寶鼎和王翦上奏,闡述他們對兵制變革的看法。
秦王政和中樞不是穿越者,他們只看到大秦國民目前已經難以承受戰爭所到來的巨大傷害,他們必須馬上解決當前的危機,至於中土統一后的事情,他們目前無暇考慮,即便做長遠打算,他們也https://www.hetubook.com.com有信心在獲得整個中土的財富之後,大秦軍隊有實力在南北邊疆同時陷入更大規模的戰爭的情況下獲得勝利,他們對外虜不屑一顧,他們認為南北邊疆的戰爭規模絕對沒有統一戰爭的規模大。
中土統一就在眼前,唾手可得,而中土統一帶來的利益太大了。在這個時代,在這個時刻,有幾個上位者能像武烈侯一樣看到未來,看到其中所蘊含的可怕危機?
關中的中央衛戍軍不到迫不得已的時候不能動。藍田大營現在基本上形同虛設,兵力極其有限。藍田大營的主力前幾年隨同武烈侯進入中原作戰,後來成為中原常備軍的主要組成部分,現在都在北方戰場。
代北的墾荒屯田有了成果。去年的墾荒是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實施的,播種的土地有限,但這些播種的土地都收穫了糧食,這足以說明在代北實施墾荒屯田是可行的,只要播種的土地足夠多,耕種技術和灌溉設施都能跟得上,那麼代北不但可以養活自己,還可以給軍隊提供一定數量的糧食。有了這些自產的糧食,再加上咸陽方面的支援,代北大軍完全有能力長途遠征。
代北有二十五萬軍隊,司馬尚、羌廆、王賁、蒙恬、辛勝各領一軍,其任務是確保雁門、代和上谷三地的安全,並伺機向雲中發動攻擊。
正是因為這種認識上的錯誤,導致統一后的戰爭讓國民們不堪重負,最終讓帝國一夜間轟然傾覆。這能歸罪於秦王政和大秦的文武大臣們嗎?他們在這個時代,這個時刻,怎麼可能會想到匈奴人也在這一刻崛起強大並成為中土最大的敵人?
寶鼎堅持自己的觀點,他反覆思考,權衡,還是認為自己的策略是正確的,雖然咸陽方面在兵制改革的大原則上、在統一的進程上正取得一致,自己所承受的壓力將越來越大,但他不想退卻,更不想妥協,他要堅持到底。
※※※
兵制改革就此啟動。秦王政一口氣封了五個上將軍。蒙武以上將軍職統領中原大軍。楊端和以上將軍職統領東南軍隊,包括東南水師。羌廆以上將軍職統領隴西、北地兩地鎮戍軍。司馬尚以上將軍職統領代北軍隊,蒙恬副之。馮毋擇以上將軍職統領燕南軍隊,李信副之。
中土不統一,沒有超強的國力,拿什麼去鎮戍邊疆?拿什麼去開拓邊疆?
又是深秋。
秦王政從實際出發,從眼前利益出發,堅持先完成統一大業。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