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穿進賽博遊戲后幹掉BOSS成功上位

作者:桉柏
穿進賽博遊戲后幹掉BOSS成功上位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賽博朋克到底是什麼意思(轉自網路)

賽博朋克到底是什麼意思(轉自網路)

由於科技對環境的破壞,賽博朋克的世界里總是黑雲密布,導致自然光不足,所以常常用人造光源進行補充;同時,人造光源也用於對科技的展示和信息的傳遞,比如全息投影、廣告屏、霓虹燈……無處不在的人造光源塑造了未來世界的繁華表象,但是也造成了二次污染——光污染。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銀翼殺手》里充滿了大量的霓虹燈場景,導致霓虹燈作為賽博朋克的經典元素,反覆出現在後續的作品里。其實,這也是一個偶然,是當時劇組為了掩飾臨時搭建的場景,使其不在強光源下露出破綻而作出的取巧之舉。
「控制論」和「賽博格」為賽博朋克的發展奠定了科學依據和理論基礎,終於在不久之後的科幻小說「新浪潮運動」中大放異彩。
1、代表「高科技」的,比如摩天建築、機械義肢:
賽博朋克就建立在這種種矛盾上,試圖通過反思和反叛,去衡量科技將會在未來的生活中造成多大的社會影響。
亞洲文化
義體人
空曠的室內和逼仄的室外,是矛盾的;
2、代表「低生活」的,比如貧民窟、漢字/亞洲文化:
斯特林說,「有些主題在賽博朋克中反覆出現,比如身體入侵:機械義肢、植入晶元、面部模擬手術和基因突變;更重要的主題是心靈入侵:人腦—電腦交互、人工智慧、神經化學——這都是從根本上重新定義了人性本質和自我本質的技術。」
1982年,菲里普·迪克的科幻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掀開了賽博朋克的扉頁,據其改編拍https://www•hetubook.com•com攝的電影《銀翼殺手》,開創了賽博朋克的視覺先河。
「新浪潮運動」起於英國科幻,是科幻文學史上繼坎貝爾主導的「黃金時代」之後又一次有意識的文學探索。在此之前,科幻小說幾乎被太空冒險題材所壟斷,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少英國科幻作家逐漸對這種題材幻想、手法寫實的美式科幻感到厭倦。
賽博朋克是一個音譯詞,其英文名稱Cyberpunk,是Cyber和punk的合成詞。Cyber:即控制論(Cybernetics),由美國數學家諾伯特·維納,於1948年在著名的《控制論:動物與機器的控制與交流》一書中發明並提出,他認為信息的傳遞與反饋在人類神經和機器系統中達到的結果是一致的。這個名詞聽上去非常學術,不好理解,所以它還有另一種翻譯,叫作「神經機械學」。
賽博朋克里密集而高聳的摩天樓,是未來工業水平的體現,它們佔據著高層次的空間地位,同時也暗示著擁有者高不可攀的社會地位。在有些近乎宗教宮殿式的宏偉建築面前,社會底層的個人力量更顯得微不足道。
對於科技而言,科技本身是無罪的,卻導致了人類社會的變遷,在促進科技發展的同時,也形成了對社會進步的禁錮;
貧民窟
肢體、器官、皮膚,甚至「人」都可以由機械製造,用機體強化人體的「賽博格」,是賽博朋克世界的常客,代表著科幻感和虛幻感。機械的冰冷和人性的溫暖,往往在這種混搭的設定中發生置換,從而更和圖書加容易觸及賽博朋克的實質。
四、賽博朋克的視覺特徵
經過歷代科幻作品的描述,賽博朋克發生的背景已然成為共識。這些誕生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作品,正經歷著科技迅猛發展的高速時代,當時的人們開始呈現出一種對科技發展的擔憂,他們從起初的樂觀和期待,逐漸轉變成憂慮和恐懼。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不懂配色,賽博朋克。」如果簡單地將賽博朋克的元素進行拼湊,而不去正視賽博朋克的精神內核,那麼,賽博朋克的作品,遲早會淪為風格大於實質的空殼,最終成為笑談。而那些起源於新浪潮運動的求索,終究也會消散在更新一代的後浪中。
賽博朋克世界的天氣時常不好,雨水是環境惡劣的一種反映(酸雨)。連綿的雨天,有時用於烘托悲涼的氛圍,有時用於呈現錯亂的視覺——地上積窪的雨水,倒映著城市上空絢麗的燈光,既是對光源的補充,也延展了這種虛偽的繁華。
賽博朋克的世界里有很多的亞洲文化元素,漢語、日文、藝伎等等,這並不是歧視,而是源於東西方文化的差別和隔閡,使得亞洲古老文化對於西方世界有一種神秘性和新奇感。高端科技代表著對未來的未知,亞洲文化代表著對過去的未知,兩者互為對照,都被填充進了賽博朋克的世界中。
……
三、賽博朋克的精神實質
1984年,威廉·吉布森創作的《神經漫遊者》問世,探索了賽博朋克作為一種科幻類型的範疇,從而正式確立了賽博朋克的哲學體系和文學地位。這部同時獲得「雨果獎」、「星雲獎」與「菲利普·狄克獎」三大科幻小說大獎的著作和*圖*書,被公認為是《黑客帝國》的靈感起源。作者在書中,神一般地預言了20世紀90年代的計算機網路世界,他設定了一個計算機網路里的虛擬現實,並將其命名為賽博空間(Cyberspace)。
高等科技導致財富和武力流向科技型寡頭企業,社會群落不再以國家和地區劃分,而是全都籠罩在由信息技術控制的巨大網路之下,導致社會制度崩壞,貧富差距懸殊。
高端的科技和低等的生活,是矛盾的;
科幻作家布魯斯·斯特林(Bruce Sterling)曾經對此有過非常經典的描述,一直被認為是對賽博朋克的高度概括:在賽博朋克的世界里,掌握未來科技和無力負擔科技成本的人之間形成了巨大的鴻溝,因此高科技與低生活的現象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這些對比足以引發衝突,就構成了推動故事發展的矛盾。
他們認為,科幻小說不應該只重視外在探索而淡化人性本身;更不應該只強調對靈感和創意的追求,而忽略了文學和藝術上的缺陷,因此——科幻小說已經到了必須改革的時刻。在這些原因的推動下,新浪潮運動(new wave)開始了。
繁榮的社會和破敗的社區,是矛盾的;
人造光
華麗的燈光和悲涼的氣氛,是矛盾的。
這些同樣是矛盾的,也是值得思辨的:科學技術是人類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為什麼能夠讓人解放的技術,往往會因為社會背景而成為一種枷鎖?
對於人類而言,他們對機械義肢所代表的高端科技,從期待、歡迎,到m.hetubook.com.com恐懼、厭惡,卻又不得不與之共生,直到習以為常。
說完了上面那些,最終我們還是需要回到起初的話題。之所以說簡單拼湊的作品,並不能代表賽博朋克,是因為賽博朋克的視覺元素是與其背景緊密關聯的:
二、賽博朋克的科幻作品
賽博朋克(英文:Cyberpunk)又稱作「賽伯朋克」,是「控制論、神經機械學」與「朋克」的結合詞。該背景大多描繪在未來,建立於「低端生活與高等科技結合」的基礎上,擁有先進科學技術,再以一定程度崩壞的社會結構做對比。本文將對賽博朋克進行詳細解讀。
朋克音樂誕生於二戰之後的英國,在那樣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下,本就脫胎于搖滾的朋克音樂,更是天生就帶有著解放自由和反叛主流的精神特質。
富有的企業和貧困的難民,是矛盾的;
一、什麼才是「賽博朋克」?
新浪潮作品一反美國科幻重視科技發展的傳統,將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乃至神學作為題材選擇,將現代文學思潮和哲學思潮帶入科幻創作中。同時,受歐洲文化界內省和悲觀主義傾向的影響,這些作家不再抱有美國科幻作家的樂觀精神,冒險主義和英雄主義也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常常是個人在巨大災難前面的消極和無奈。
Punk:即朋克,是20世紀七十年代的一種搖滾樂,不過,幾經演變,朋克已經逐漸脫離了搖滾,甚至超出了音樂的範疇,形成了一種獨立的文化符號。
摩天樓
時代背景
賽博朋克,就起源於這種文學背景之下。
科技的和*圖*書發展帶來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雙重破壞,酸雨、沙塵暴、遮天蔽日的烏雲,廢棄的無人區、擁擠的貧民窟、密集的摩天樓、晦暗的地下城,隨處可見。
於是,這就形成了一個經典的科幻命題:是人類控制科技,還是科技控制人類?當這個疑問融入在賽博朋克反烏托邦式的背景里,答案則顯得格外悲觀:
環境背景
作為富有的對比,貧民窟代表著賽博朋克的底層世界,低下、擁擠、骯髒、混亂。香港的九龍寨城是現實中的典型範例。在動蕩的20世紀,在中英的政治博弈中淪為「三不管地帶」的九龍寨城,奇迹地發展出自成一體的蠻荒生態,這種社會形態啟發了很多的賽博朋克作品。
不久的未來,科技的高速發展改變了社會生活,高智能產品層出不窮,義體人和仿生人屢見不鮮。但是,改變並不意味著改善,大多數人的生活水平並未因此提高。
不只是霓虹燈,貧民窟、賽博格、FUI等等,也都只是賽博朋克的表現形式,它們可以指向,但是不能真正代表賽博朋克。
社會背景
1960年,基於控制論的理論,NASA的兩位科學家弗雷德•克林斯和內森•克蘭提出了一個大胆的設想:是否可以通過機械或醫學手段增強人類的身體機能,讓人類不|穿宇航服也能夠在外太空中生存?兩位科學家將「控制論」(cybernetics)和「有機體」(organism)進行結合,首次將這種被機械技術強化了肢體和體能的增強人類命名為賽博格(Cyborg),即後來科幻作品里常見的「義體人」。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