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浩瀚的大洋是賭場

作者:冰冷雨天
浩瀚的大洋是賭場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二十二章 「三駕馬車」的神話

第二十二章 「三駕馬車」的神話

身為「五強」之一的日本,離「世界大國」的標準無論是硬體還是軟體都還差得遠著呢。
一開始還有幾艘德國船舶衝破英法的封鎖回到了德國,但隨著英國海軍的封鎖進一步加緊,回國的希望變得很渺茫,1939年12月19日,德國客輪哥倫布號(SS COLUMBUS)在美國弗吉尼亞海岸自沉,不能資國,也決不能資敵。德國人到底沒幾個是張學良。
1894年7月,東鄉指揮浪速號巡洋艦擊沉英國籍客船高陞號時,英國國內也是民意沸騰,但英國遠東艦隊司令斐利曼特爾在上海舉行的英國海軍海事審判時做出了東鄉的行為是正當的證言,劍橋大學的維斯特雷克教授和牛津大學的霍蘭德教授也公開發表了東鄉平八郎沒有違反國際法的文章,平息了英國國內的反日輿論,而現在日本卻是從政府,知識人到海軍全在裝聾作啞,拒不向國民解釋說英國人的行為是正當的。
日本海軍的兩位代表人物,東鄉平八郎和山本五十六。東鄉當然不會對山本有什麼評論,東鄉去世之時,山本不過是一個少將,還沒有混到能夠接受東鄉評價的資格。但山本對於東鄉是很不為然的,因為在東鄉最後的時間對海軍人事的干預使得條約派將領大批離開海軍,這是山本五十六最不滿意東鄉平八郎的地方。
但是是不是英美在此之前對日本的看法就僅僅是從財迷心態出發,只是對日本影響了他們在中國大陸的經濟利益有點意見,對日本感到真正威脅還是從進駐法屬印度支那以後?也就是根據「海軍好,陸軍壞」的理論,如果陸軍不那麼胡來,日本是不是還能和美國不最後撕破臉?
日本從1942年開始從海南島運出鐵礦石。1943年從滿洲運出的鐵礦石是205萬噸,朝鮮運出23萬噸,而海南島已經達到了91萬噸,特別引人注目。
這位福田良三在油畫《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時》中是站在後排鞠躬的五名日軍軍官的正中間,他當時是支那方面艦隊中將司令官。作為乙級戰犯,福田良三在1948年被上海軍事法庭判處15年有期徒刑,但在1952年不知為什麼被提前釋放了。
海軍在處理2.26事件時表現不錯,特別是橫須賀鎮守府司令長官米內光政和參謀長井上成美立場堅定,所以米內光政以後的飛黃騰達是非常正常的,要不然無法解釋海兵29期128人中吊床號只有68名的米內光政如何能夠升上海軍大將,當上海軍大臣這個事實。
這種做法,往好處講是搞五湖四海,不搞小集團,但往壞處講就是和稀泥,所以整個聯合艦隊在山本的領導下也沒有個准主意,各搞一套,而山本也看不到,或者裝著看不到,因為他不知道看到了應該怎麼辦,山本的天性似乎不會炒人魷魚。
在美洲大陸的德國人們都集中到了美國,想從美國啟程回國。從東海岸直接回國是不可能的,大西洋成了英國海軍的內湖,他們一艘一艘地檢查所有客船和商船,發現德國水手就立即逮捕,因此德國人把目光放在了太平洋上。
看看這三駕馬車在主持海軍省的時候都幹了什麼就知道了。
1941年為了開戰而制定了180萬噸的三年商船製造計劃,其中的六分之一,30萬噸是一種5500噸的特製「礦石船」準備用來從海南島運礦石的。
不是這和圖書樣的,在日本陸軍進駐印度支那以前英美就已經直接感受到了來自日本的威脅,進駐印度支那已經是日本軍隊的南進準備工作的最後一步了,換句話也可以說是南進開始的第一步了,只不過是把這種感受變成了現實。英美並沒有像甲午戰爭時的李鴻章和日俄戰爭時的尼古拉二世那樣被一悶棍打得眼冒金星,而是有條不紊地在啟動應急方案,因為日軍進攻法屬印度支那是有前兆的,在英美的意料之中。
當時太平洋兩邊的美國,中國,蘇聯都是中立國,日本雖然和德國有同盟條約,但此時還沒有參戰,也算中立國。因此德國人都從西海岸的舊金山乘坐越洋客輪到日本,然後在中國登陸以後利用西伯利亞鐵路輾轉回國。
日本海軍是絕不肯放棄這個「好地方」海南島的,海南島問題一直鬧到了日美開戰前夕的日美談判桌上。在日本準備最後向美國提出的妥結案中有這樣的文字內容:「(A)有關在支那駐兵及撤軍由於支那事變而向支那派遣之日本國軍隊除在北支,蒙疆的一定地區以及海南島等需要在實現日支和平之後一段時間內繼續駐紮之外,其餘兵力除日支間另有協定之外在日支間和平實現時開始撤退,在確立治安的前提下兩年之內撤完。(注)如果美方質問『一段時間』,則以『目前以大約25年為目標』予以回答」
軍務局派去調查的是對美最強硬派的高田利種中佐,就在連高田也不得不承認是日本海軍飛機所為之後,海軍次官山本五十六還在堅持:「如果英法在蘇伊士地區打仗,日本大使的車隊經過受到射擊,英法會不會賠償?弄不好還要問你一個『妨礙戰鬥』的罪名呢」這才是「三駕馬車」他們並不像現在被神話了的那樣。
這二位加上山本五十六被稱為海軍省內的三駕馬車,長期以來被人吹噓的神乎其神的,到底是不是這麼回事?
日軍佔領海南島以後福田良三又出任「海南根據地司令官」根據「台灣總督府」的構成和機能組織了「海南總督府」進海軍以後幾乎一直是在船上,沒有在陸地上干過的福田良三在海南島還親自帶兵討伐「匪賊」非常賣力。
「滿洲事變」「諾門罕事件」和「法屬印度支那進駐事件」被稱為「昭和三大下克上事件」都是陸軍搞出來的,尤其是1940年9月23日日軍進駐北部法屬印度支那和以後9月27日27日締結的《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引起了日本和英美徹底反目,美國立即宣布了對日本的廢鋼鐵禁運,可以說法屬印度支那進駐事件是太平洋戰爭的直接導火線。
後來日本軍方對這幾起事件都進行了賠禮道歉,賠償損失,處分責任者。
1939年2月13日,中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在重慶召開中外記者招待會,譴責日本軍隊侵佔中國領土海南島的行徑,指出:「進攻海南島和1931年日軍進攻奉天一樣,換句話說進攻海南島就是太平洋上的9.18事變,奉天是滿洲事變的發源地,海南島是太平洋事變的發源地」日軍在1938年進行的一連串作戰行動,侵佔汕頭,南寧,海南島就是將戰火燒到法屬印度支那的前奏。
歐美諸外國是怎樣看日軍的這次行動的呢?
山人是艦隊派,但不意味著他對條約派將領就恨之入骨。長期在軍政領域混的山本在用人有獨到和圖書之處,雖然不是政治家,但很有政治手腕。在山看來,條約派,艦隊派,航空主兵派,大艦巨炮派都是日本軍人,爭論的只是技術問題,沒有必要上綱上線,弄得你死我活,所以在山本手下五花八門的人彙集一堂。艦隊派的主力南雲忠一,大艦巨炮派的福留繁當然不要說了,航空主兵派的大西瀧治郎也能混的如魚得水,最後居然爬上軍令部次長。要知道沒有海大學歷的大西瀧治郎如果在陸軍的話是連參謀本部的大門都進不去的。
攻佔海南島的計劃當然是軍令部提出來的,海軍省對軍令部作戰課長草鹿龍之介大佐所制定的計劃雖然不是那麼積極支持,但也不是那麼積極的反對,除了山本五十六次長在一開始有過反對意見之外,海軍大臣米內光政的意見是「如果在作戰上和軍事上有必要的話」當然在作戰上和軍事上有必要,但是提出這個計劃的日本海軍還有著其他的目的,就是為了海南島的鐵礦石。海南島原來就有號稱貯藏量500萬噸的田獨鐵礦,日軍佔領后發現的石碌鐵礦更是儲藏量號稱兩億五千萬噸的巨礦,尤其重要的是石碌鐵礦的礦石品位高達62%。負責開採項目的「日本窒素肥料株式會社」的人是這樣描述石碌鐵礦的:「石碌山整座山全部是品位65%的赤鐵礦,儲藏量估計在四億到五億噸,你能在石碌山找到一塊不是鐵礦石的石頭,拿來我給你換一瓶啤酒」這個「日本窒素肥料株式會社」現在沒有了,不能只從字面上去理解這隻是個化肥公司,日本在朝鮮半島和中國進行的礦山開發基本上都是由它承包的。所以麥克阿瑟來了以後把它指定為「財閥」給解散了。像旭化成,積水化學工業,信越化學工業,三菱材料等現在世界有名的日本化工企業都是出於它這裏。剩下一個繼承了「日本窒素」這個名字的企業就是有名的「チッソ株式會社(CHISSO CORPORATION)」那個名氣更多地是來自於它是有機汞污染而造成的「水俁病」的元兇。
日本當時的鐵礦石基本上來自朝鮮和中國東北,但這兩個地方都是陸軍的控制地區,就是說鐵礦石在陸軍手上。日本的陸海軍是生死仇人,同樣生產軍需品的工廠車間絕對不會在同一個車間里為海軍和陸軍同時生產,而是蓋上兩個車間,一個門口掛上「陸軍大臣指定生產場所」另一個門口掛上「海軍大臣指定生產場所」的牌子進行生產。海軍要鋼鐵,只能看手裡有鐵礦石的陸軍的眼色。
1939年8月28日,軍令部次長古賀峰一在向山本五十六海軍次官提交的名為《有關事變后南支北支方面警備兵力配備及設施整備標準的目標》的提案中對於海南島是這樣定位的:「和台灣一樣,是南方作戰時有力的前進根據地」地位如此重要,所以需要一支龐大得兵力來維持,那個提案中是這麼寫的:常駐兵力:陸上兵力:五千名;航空兵力:陸攻兩隊,艦戰一隊,分駐三亞,海口和三島;海上兵力,驅逐艦一隊或者魚雷艇一隊,炮艇12艘;戰時兵力:航空兵力:陸攻10隊,艦戰6隊,水偵2隊,飛行船4隊;海上兵力:高速戰艦戰隊或者巡洋艦戰隊兩隊,魚雷艇戰隊一隊,航空戰隊一隊,運輸船50艘,補給艦隻10艘,其餘小型艦艇數十艘。
淞滬會戰開始后,日本海軍https://m.hetubook.com.com積极參与轟炸中國大陸。1937年12月12日,美國炮艦帕納伊(USS PANAY(PR-5))和三艘油輪在南京江面上遭到從常州基地起飛的三架96式艦上攻擊機,六架96式艦上爆擊機的轟炸和九架95式艦上戰鬥機的掃射而被擊沉,三人死亡,四十八人受傷。當時停泊在帕納伊旁邊的英國炮艇瓢蟲號(HMS LADYBIRD(1916))和蜜蜂號(HMS BEE(1915))參加了營救。而瓢蟲和蜜蜂是剛剛在蕪湖受到了日本陸海軍的炮擊倉皇逃到南京來的。這兩起襲擊事件都與後來的甲級戰犯,當時的野戰重炮兵第二聯隊長橋本欣五郎大佐有關。
要指出的是,1939年底日汪談判日本方面提出的具體要求事項的根據在1938年11月30日御前會議上決定的《日支新關係調整方針》那還是在日軍佔領海南島兩個月以前!就是說在海南島作戰兩個月以前,日本海軍就已經視海南島為己有了。
後來的甲級戰犯島田繁太郎當時是支那方面艦隊司令,他去過兩次海南島。島田在日記里是這樣寫的:「海南島有糧食,有鐵礦,是個好地方。加上從台灣招來了大量技術人員,所以開發非常順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受到德國軍隊突然襲擊還有航行在世界各地的德國商船隊,為了逃脫被英法擒拿的下場,這些商船慌慌忙忙躲進各中立國的港口。因為當時戰火還沒燒出歐洲大陸,所以這些所謂「中立國」基本上都是南北美洲和亞洲的各個港口。
英國曾經是日本的盟國,在日俄戰爭和以後日本海軍建設航空兵力量時給過大量援助,知道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日英關係其實已經惡化了的還只是上層的少數人,對於絕大多數老百姓來說英國的形象還是很好的。軍部要開戰,要翻臉不認人總得有個理由,不是對外,而是對國民能解說得過去。這個理由就是英國在「援蔣」要不是有英國人在援蔣,蔣介石早投降了,頭一年1939年6月陸軍的山下奉文在天津找碴子封鎖天津的英租界,這一下子出來「淺間丸事件」就給了日本人惡化日英關係一個最好的借口。
東鄉和山本都是被人認為是具有「國際派視點」的聯合艦隊司令,理由是東鄉在甲午戰爭時擊沉「高陞號」被英國人確認符合國際法,而山本在太平洋戰爭開戰以前再三要求一定要在開展以前向美國宣戰。但和山本所有其他地方一樣,「淺間丸事件」使得山本在這個「國際派觀點」問題上也很可疑。
但對於這些德國商船和船上的船員來說,祖國在戰爭,祖國需要他們,需要他們的船,他們應該回國去參加戰爭,這是作為德國人所義不容辭的。德國統帥部也正在通過各地使館召喚這些商船和船員他們回國,同時英國和法國也正使盡解數不讓這些商船和船員回國。
除了海南島之外,這個方案還對廈門,汕頭等華南九個地區的兵力列述了具體數字。要注意「平時」這個字的用法。日本陸軍的參謀系統有專門負責佔領區民政的組織,佔領之前進行滲透和收集情報,佔領了以後就負責管理。但日本海軍不進行地面作戰,佔領土地不是海軍作戰的目的,所以日本海軍的參謀系統沒有這樣的組織。按理講佔領海南島之後應該交給陸軍,可是日本海軍在和圖書海南島不是這麼做的。
這就是「淺間丸」號事件。
犬養毅的老三犬養健參加了談判,犬養健在戰後出版的回憶錄中說:「整個談判就只有一點,那就是強化(日本的)佔領。日本方面所提出的原案精神就是華北從中國事實上獨立,海南島成為日本海軍所有,世界上沒有這樣的傀儡政權」但是世界上是有這樣的傀儡政權的,汪精衛就同意。日本海軍參加談判的須賀彥次郎少將,對手是陳公博。按理說汪精衛已經點了頭的事,在陳公博這裏不應該有問題,但是就是陳公博也知道這裏面的關係,不敢點頭。12月8日,日本海軍駐上海武官岩村清中將帶了須賀彥次郎少將面見汪精衛專門談這件事,得到了汪精衛肯定說服陳公博的擔保。陳公博對於《有關南支沿岸特定島嶼軍事機密了解事項》的最後同意是12月24日,條約正式簽訂的六天以前。
有人誤以為這裏面的華北,蒙疆和海南島都是陸軍在作梗,其實不是這樣。
如果要說英國人在這件事上做的有欠考慮的地方那就是在離日本海岸只有海里的地方未免太近了一些,但在沒有GPS系統的1940年,一條甚至沒有裝備雷達的輕型巡洋艦除了到進港的必經之路上去守著淺間丸進港之外實在也沒有別的方法。
侵佔海南島,並不是像日軍宣稱的為了切斷「援蔣路線」的單純作戰行動,如果想象成當時戰火已經燒遍了華北,華東,華中和華南,再加上一個海南島也只不過是日本人在中國又擴大了一點戰區範圍而已的話那就錯了。日軍進攻海南島有著更加重要的原因。
除了這些現役的商船和船員之外,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以後由於受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德國不能研究發展軍事工業,這樣大量的軍事和軍工人才流向了世界各國,最多的是南北美。收留德國海軍人才最多的是航海業,游標准石油公司雇傭的德國人就多達一千多人。裏面甚至能夠操縱潛水艇的都不罕見。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這些人的絕大多數都自發地想回國參加戰鬥,而納粹政府也向駐各地使領館下達了接這些人回國的正式命令。英國人的目光也在緊緊監視著這些技藝高超,經驗豐富的老兵們,決心不惜一切代價要阻止他們歸國。
海軍就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了。
法國政府認為:「作為一個更加龐大計劃的一部分,日本是不會放棄海南島的,因為日本企圖支配北部灣」英國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把這個行動解釋為:「這是日本企圖把英屬汶萊和馬來亞納入日本經濟自給圈的長期計劃的一部分,下一步就應該是在遠東和英法直接衝突和德國和義大利在歐洲的出擊了」而美國駐日大使約瑟夫·格魯在發給美國國務院的報告中說:「日本得到了能夠建設強有力的海軍空軍基地的地方,從海南島開始日本向美國,法國,英國或者荷蘭領土的進攻範圍擴大了600英里,能夠及其容易地截斷香港和馬來。佔領海南島是日本南進政策中最有邏輯的第一步」走出這第一步的,就是這個三駕馬車主持海軍省的時候。
三國同盟是日美衝突的一個重要題目,但不是全部內容。日本和英美衝突的根本是在中國和東南亞的利益上。只要存在著這種利益衝突,不走向全面戰爭是不可能的,這才是三國同盟最終能夠成立的真正原因。即使按照一些日人的願望,假設海和_圖_書軍省繼續由這三駕馬車主持,而且也確實沒有結成三國同盟的話,日美也還會走向全面戰爭。
當時的「台灣總督府」在山本五十六的強烈要求下成立了一個「海軍武官府」山本五十六親自挑選了負責人福田良三少將,這個福田良三到台北以後的工作就是制定所謂「海南島處理方針」這個方針主要的三點是:1.全體海南島居民取得日本國籍;2.全體產業經濟實行計劃經濟;3.具體政策以台灣經驗為基本,以台灣同等統治成績為目標。
他們反對締結「德意日三國同盟」是事實,反對的理由是三國同盟會導致和英美直接衝突也是事實,確實他們不希望和英美開戰。但是能不能推導出不少日本人所相信的:如果這三駕馬車繼續主持海軍省,日本就不會和英美直接衝突,所以日本也就不會走上那條不歸路的神話呢?
不能。
至於那個「三駕馬車」中的井上成美的吊床號是37期的第二名,以少將軍銜出任軍務局長本來就算正常,更不要說井上成美長期就是米內光政的參謀長了。
斷送日美談判的,不止陸軍一家。海南島問題是海軍在作梗,而製造出這個「太平洋上的滿洲國」的,正是三駕馬車主持時候的日本海軍。
但是堅決反對這種處理方式的就是海軍。在此之前的8月26日英國大使克納茨伯爾—休蓋森先生在江蘇太倉附近遭到日本飛機掃射而受傷事件,負責調查的海軍軍務局就堅持是中國飛機塗了太陽標誌去攻擊懸挂米字旗的英國大使車隊。
英國人注意到了這條通道,也通過外交途徑向日本提出了呼籲,但日本一直置之不理,當然有可能是不知道這種行為實際上是違反中立,資助參戰一方的行為,然而更大的可能是有意在為他們的盟友提供方便。最後直到1940年1月21日,皇家海軍巡洋艦利物浦號在千葉縣房總半島攔截了日本郵船株式會社所有的「淺間丸」號客輪,從舊金山出航去往橫濱的淺間丸號上船的旅客中有21名哥倫布號上的合符兵役年齡的海員。其實開船之前英國駐舊金山總領事就照會了日本郵船,要求日本郵船拒絕這些德國海員,但日本郵船根本就沒有理會英國人的要求。
汪精衛偽政權是在1940年3月成立的,這個偽政權成立的前提是1939年12月底雙方簽訂的《有關日支新關係的協議文件》這個協議中明確貫徹了日本海軍有關「戰爭結束以後也要保有海南島」的「海南島特殊區域化」方針。
這種在公海上臨檢的行為看起來很蠻不講理,但實際上是合乎國際法的。
這一下不得了,日本政府向英國政府提出了嚴重抗議,說這是無視日本主權,侵犯日本利益的海盜行為,剛剛成立的「東亞建設國民同盟」更是連天舉行抗議遊行示威,要政府去找回這個場子來。那屆政府的首相不是別人,就是海軍大將米內光政,那個「東亞建設國民同盟」的會長又是誰呢?海軍大將末次信正,顧問是松井石根,中央委員名單里有建川美次,橋本欣五郎這些陸軍高級軍官。這些陸大海大畢業的陸海軍精英軍官會不知道英國人的這種行動除了有點不給日本人面子之外,其實是合理合法的嗎?只是裝聾作啞,至於上任還不到三個月的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中將乾脆發話說只要政府容許,他立即就帶兵去給班輪護航,看到英國老雜毛就剿了他。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