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 入京
不論是蒙古,安南,朝鮮,日本等等國家,都受到其文化的影響,朝鮮則全盤接受。
朴明源見到平遼侯,極其的恭敬,自居為下臣,不敢有絲毫的使者之態。
幾位有品級的朝鮮官員免於搜身,其餘的不論何人,都被披衣摸胯,解視行裝。
上朝節度使默默的翻看他弟弟的筆跡,他坐在凳子上,滿頭是汗。
都說金江鎮新立,年年大戰,百姓困苦不堪,他所見之局面,卻是一派安寧、平和之景。
這做法就令他滿眼震驚了。
唐清安神情溫和,表示對方一路辛苦了。
他不知道自己回國后,自己的這些記載會不會被認可。
正使,副使和東溝官員溝通,朴周源則去城裡遊歷。
朴周源習以為常,和大哥吃完飯,用雜役送來的毛巾銅盆洗漱完,躺在床上。
就是這般的氣象。
到了落腳處,本來他是要和人通鋪而睡,他哥哥照顧他,讓雜役去擠,為他安排了單間。
突然坐起。
朝鮮幾百年來都有使團入京,也沒見把所見所聞的好東西推廣開來。
可是真切的是。
這些在朝鮮地位低下的軍戶,看著這些穿著長衫,國內趾高氣揚的貴人,狼狽不堪的模樣。
哪怕是歷史上崇禎時期,國內的文化,經濟,科技,農業等等,都遠不是朝鮮可比擬。
雖牛欄脈柵,莫不疏直有度。柴堆奠痔,亦皆精麗如畫。
朴周源忽然意沮,失去了遊覽之意,想要回去歇息,心裏卻滾燙的一片。
上至金江鎮城牆,水利等大型工事,下至各色農具,耕作之法,令朴周源眼花繚亂。
那蠻族在赫圖阿拉和圖書時,才三十余萬人口,數萬之兵,為何就能壓迫朝鮮呢。
眾使團還未看到東溝城,就見到堤壩上放牧的百姓,或羊群,或耕牛。
先是到了鎮江。
雖然臉上沒有笑,眼睛里卻笑意十足。
因為有朝鮮國主的國書,以及東江鎮的檢驗放行文勘,因此東溝放了使者入城。
周視屋置,皆整傷端方,無一事苟且彌縫之法,無一物委頓雜亂之形。
上國哪怕是民間的百態,也是朝鮮這等國家羡慕的對象。
只憑眼前所跡象,朴周源就斷定已經臨近東溝。
鎮江的軍兵沒有因為其是使者團就放行,仍然嚴格的檢查使者團的物品。
他萬萬沒有想到,這本大名鼎鼎的朝鮮筆記,誕生在了他的金江鎮。
可惜卻沒有推廣百姓家中,不過他又想到兩班勛臣的做派,如何會費這般力氣,因此越發的感嘆。
使團終於離開了東溝。
朴明源連忙起身,激動不已。
朴周源就彷彿來到了一個滿是寶藏的世界。
這位兩班低級勛臣子弟,同樣因為所見所聞,激烈的情緒衝擊下,心生了強烈的愛國情懷。
這筆記雖好,可惜朝鮮兩班勛貴卻不瞧在眼裡。
金江鎮的「繁榮」和「先進」,讓他從原本低落的情緒轉為激動,極為五味雜陳。
門戶整齊,街術平直,兩沿若引繩然,牆垣磚木築各有,雖然不奢卻新潔。
這也是朴周源困惑的地方。
他倒是不怎麼在意,唯獨對鎮江兵摸胯這一塊,感覺十分的羞恥,特別是身旁明顯有不少朝鮮兵。
正如劉興祚雖然成長於蠻族,和*圖*書可是當看見蠻族屠戮漢民時,他覺醒了民族主義。
唐清安終於看完了。
他壓下心裏的妒忌,又看到東構城百姓的細緻處。
抵達東溝前,景色從野外荒蕪漸變,猶如沙漠綠洲般的發現,朴周源彷彿看到了一個充滿生機的新世界。
他想要好好的看一看金江鎮,看一看上國,希望從中找出解救朝鮮的道路。
卻讓這名朝鮮勛臣子弟激動感慨的全部記載下來。
金江鎮才起幾年,且連年大戰,只這東溝就是如此,那更富於的金州又是如何?
其中並沒有什麼。
不過是些漢民生活的習慣,用物之類的。
扁擔矣。
然後菩薩廟,大旬,小旬,東窪,西窪……十井……
井蓋上設轆護,下垂雙埂,結柳為桊,其形如狐而深,一上一下,終日沒不勞人力。
只這東溝新城,就遠超過朝鮮各地。
可是年輕人心中美好,現實卻很殘酷。
連國主都交好對方,與對方結親,自己家族勢衰,又有什麼資格擺譜。
「聽說令弟十分有才,記載了不少關於金江鎮的筆跡,可否讓我一觀?」
有木屋,石屋,乃至磚屋。
又水性本陰,故使蔽陽養活水也。
因此也並沒有放在心上。
朴周源是使者的弟弟,不需要做活,雖然煩悶卻輕鬆些,不像雜役們。
雖然穿著簡樸,乃至滿身的補丁,面色也瘦弱,卻自有一股安寧之氣,讓人殷羡。
無他。
羊豕彌山,朝煙繚青。
朴周源下意識的想到了這句詩。
每個人的覺悟是不一樣的。
因為他們心中沒有百姓。
漢城大戶之家雖然有這井,www.hetubook•com•com卻也沒這等便法。
他看重的是朝鮮國主答應,今年近百萬石的援助,乃至每年數十萬石的援助。
日本比朝鮮國土強大,人口繁多,大周更不提。
鎮江乃軍事重城,所以不招待朝鮮使者,朝鮮使團要麼繼續趕路,要麼城外紮營。
如果平遼侯能看重自己,對自己家族的前程,有極大的幫助。
這就是漢民族的文化,為何成為東方文化基礎的原因所在。
朝鮮百姓多用器物取水後背在身上,不光容易打濕衣物,而且在窄路隙巷中要小心躲避,更費力氣。
至少崇禎十年後,南方還是如此。
他睡不著了,披著外衣在屋子裡東面而立,良久才轉身。
眼前原野平闊,溝渠遍地,處處耕地,根姊狼藉,牛蹄轍跡,縱橫草間。
好一副悠然富庶的農間之態。
哪怕是用來向上朝朝貢的貢品,也一一清點入冊。
又有東溝城裡的飲水井,用磨石覆蓋,穿其兩傍,劣容沒器,所以防人墮溺,且障塵土。
東溝是鎮江到金州第一個新城。
都是令他震撼的景物物件。
人們皆以為上國是因為人多,面積大,因此被成為上國,靠武力傳播文化。
大周民生凋零,可是對比朝鮮,仍然是遠超于朝鮮的。
唐清安把筆記讓侍衛還了回去。
內心感嘆。
朴明源如何敢拒,不等他答覆,節度府親衛就出門向朴周源處,搜出了他的筆記。
「此嫉妒心也。」
不但要照顧貨物,還要尋乾柴等各事,在雨中狼狽不堪。
在朝鮮貴族子弟中,扁擔的確是令人振奮之物,值得學習之法。
在上國百姓
和*圖*書
中,乃是尋常之物。就連取水的百姓的做法,也令他大為驚奇。
朴周源不同於一般的朝鮮兩班貴族,是一名異類,對官場不怎麼上心,反而注重民生。
可是他知道朝鮮國內是個什麼情形。
不同於他的是,他的哥哥所見所聞,升起的感懷,則是金江鎮的確如傳聞那般強大,值得討好對方。
使者團又連忙安營扎帳,可是帳篷雖然搭起來了,地上全是泥漿,無處落腳。
國內兩班貴族還有人看不起金江鎮,常把金江鎮困苦,需要朝鮮支援掛在嘴邊。
如果哪個人對上國百姓說,此物乃大利,那名百姓估計得笑的喘不過氣來。
大周國為上國,文化乃是世界的中心。
可是又無能為力,只此一事,就把他打擊的灰心。
朝鮮國內卻沒有這種,唯獨漢城大戶之家是此做派,原來是學習上國。
朴周源一路的做派,被人瞧在眼裡,提前上報。
可是先進的文化,是自發自上而下,被落後文化所汲取學習的。
不禁感嘆,自己素心淡薄,以此為榮,不想才入金江鎮一偏城,所見不過百一,就如此慕羡猜妒。
明明全盤學習數百年,為何朝鮮還是這般的落後,不光國內民不聊生,國外也都能欺負。
朝鮮國土遠比金江鎮大數倍十倍,而百姓數百萬。
「朴大使,希望你去京后,能為我金江鎮多向朝廷解釋一二,如果功成,我親自設宴為你接風。」
唐清安得知后,雖然覺得東岸各地,沒有什麼不能讓人瞧得機密事務,謹慎起見還是提了出來。
總之,一路艱辛的朝鮮使團,終於到達了金州。
送到將軍和_圖_書處,朴明源坐立不安,生怕自己的弟弟記載了一些不恭敬的事。
見天色還早,使者團選擇了繼續趕路。
百姓雖然不富,卻也偶有說笑。
又有野外蚊蟲肆起,不敢掀開帳篷帘子,導致帳篷內熱氣飆升。
第二日。
還年輕的朴周源,心中留有抱負。
接過送上來的禮單,看了幾眼,對比他個人來說,的確是頗豐,不過對比金江鎮數百萬民,則是可有可無罷了。
這才是對金江鎮有用的。
為了早日到達京城,使者團日夜兼程,渡江涉水,克服艱難。
上國。
成群結隊的百姓,衣不蔽體,空手沿村乞討,皆無家產,各處徒留枯骨。
可朝鮮卻處在愚昧落後,百弊叢生的生態,這令朴周源眼色複雜的看著自己記載下來的一路所見。
使團繼續上路。
一番大動下來,使者隊伍亂成一團,各自皮箱紙匣狼藉草莽,爭自收拾。
一條扁擔。
區區禮單,哪怕再琳琅富貴,他也不放在眼裡。
隨處望去,隨處摸去。
金江鎮是軍事重城,眾人無法進去,所以未看到全貌。
第二日。
如果沒有這些朝鮮兵,朴周源還不覺得被冒犯,正是因為這些人在,他臉上羞怒通紅。
結果沒走多久,春雨突降。
朝鮮立國數百年,民生卻比不上這金江鎮一偏城也。
朴周源雖然是使者的弟弟,卻沒有特殊對待。
一路下來,他已經抄錄了好幾本,因為他皆認為值得學習。
雨停了,天也黑了。
兩班勛貴不認可,不推廣,這筆記也不過是一本無用之物罷了。
又有數百年根基。
一條扁擔,就讓兩班勛貴之後的朴周源大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