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紅樓從遼東開始

作者:鍵盤戰鬥家
紅樓從遼東開始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四百一十九章 事定

第四百一十九章 事定

「只希望平遼侯不要自誤,既害了自己,又害了遼東的百姓才好。」
其實很多債主都心知肚明,對方在賴,不過拿對方沒有辦法,只能麻痹自己,認為對方會還。
吳文華是南京周邊的文人,當地很多讀書人結社。
他從遼西抵達遼東,由海州城到瀋陽,只海州和鞍山兩地之間直道路上。
真要是讓對方下定決心與城池共存亡,也會造成金江軍的傷亡。
遲早引禍上身,最後還是害了自個。」
唐清安懂這個道理。
瀋陽。
等等讓人震撼而激動的語言。
現在只有他和幕僚兩人,出自同一個書社,當然能暢所欲言。
真正能決定朝廷和金江鎮之間的矛盾,不在吳文華。
謝友成得知情況后,一下子就看破了濟爾哈朗的目的。
「當年先是陝西行都司有叛軍作亂,朝廷調各地精兵,苗兵遠赴此地平亂。
平遼侯小小的施恩,就能獲得百信的人心,他遍觀一路所見所聞,知道平遼侯如果造反,定然能糜爛遼東。
信誓旦旦的說。
他來了,他見了,他告辭。
猶如當初聖人講道理,說讓陝西百姓們忍受一年之苦,結果百姓們卻違背了聖人的初衷。
鐵嶺城的濟爾哈朗,面對城外的金江軍,選擇了投降,但是他要平遼侯親自前來。
否則。
在亦馬忽山一帶,失去了蹤跡。
有了這層皮,所以無奈的選擇了無視,留下了僥倖。
濟爾哈朗和皇台吉從小一起長大,深的皇台吉信任和圖書,在蠻族中威望不小。
坐在馮勝之親自為他安排的遼東特色四輪馬車上,感受著四輪馬車,新工藝的軸承和彈簧,平坦的行駛在直道上。
唐清安讓馮勝之送走了御史,並沒有浪費太多的精力,在對方的身上。
帶領數千人出城,向劉承敏投降。
吳文華貴為御史,知道有些話,私下可以說,明著不能說,否則豈不是讓百姓們看清了道理。
「我觀遼東百姓,只知平遼侯,不知朝廷,如此下去,未來難料啊。」
最後還是被招安,何苦來哉,不然災情早已解決。
百姓是愚昧和愚蠢的,明明聽官府的話才是遠謀,非要只顧自己的利益。」
吳文華很憂心。
數年前,這裏還是荒地。
吳文華沒有看到百姓們當年在官府的組織下,艱難的砍伐森林,平整土地,開挖溝渠。
這遼東之事,和陝西有異曲同工之妙。」
朝廷不是傻子。
所以濟爾哈朗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能避免戰事,劉承敏也不願增加多餘的傷亡。
「難怪忠順王如此敵視平遼侯。」
「因為重稅,百姓們逃避,闖入了奴兒干司,不少人被老奴收攏,壯大了實力。
又快又穩,配以長凳上的褥墊,使人充分的體驗到了乘坐的舒適感。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還有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是會犯錯的。
如今的朝廷和金江鎮,就是這個道理和-圖-書,還沒有撕破臉皮。
還不是百姓!
「告訴濟爾哈朗,多爾袞已經逃離了遼東,讓他不要無謂的抗守。」
朝廷不會輕易的採取武力,更多的是政治上的手段。
「吳府院有何高見?」
讓這些書社名聲大震。
不是大忠就是大奸。
吳文華暗自感嘆。
糜爛數省,徒耗了國家本不多的積蓄,讓國家雪上加霜。
而朝廷這些年困頓,自身都陷入泥潭。
這等人。
他出身鄉紳之家,從小讀書,是當地有名的神童,科道一事上,過五關斬六將。
戰事陷入了尾端,而諸事卻沒有減少,甚至更多更複雜。
百姓是愚昧的,不懂的大道理,只看到眼前的小利。
得知探馬打探到多爾袞,帶領剩餘的蠻人往奴兒干司逃離后,唐清安知道多爾袞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所以多爾袞能下魄力,直接放棄所有城池,退回了奴兒干司。
「吳府院高見。」
當然。
所以我才感嘆,百姓們的短視啊。
而且平遼侯藏得深。
皇台吉和代善,乃至他登上汗位后,面對莽古爾泰的挑釁,皆是政治手段居多,以此壓服多方。
數十萬民需要安置和處置。
對下拉攏了民心,對上拉攏了國內勛貴,實在是不好輕易的對付。
朝廷拿自己無可奈何。
幕僚欽佩的稱道,也感到了疑慮。
有不小的儀仗隊伍。
車廂的窗戶外,道路兩旁的農田,一塊接一塊的飛掠而過,遠處高高的水渠,一直延伸到m.hetubook.com.com蛤蜊河。
唐清安笑了笑。
他的幕僚,和他共乘一輛馬車,忍不住開口,擔憂車廂外的車夫聽到,聲音很低沉。
要麼朝廷的積弊一掃而空,恢復國力,實力遠強過金江鎮,或者平遼侯現在就舉起反旗。
知道金江鎮已經尾大難掉,知道平遼侯多次違反制度,但是平遼侯嘴上喊著忠義,乃至京城有人幫助搖旗吶喊。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他深受聖人恩惠,食君之祿,如果有正義之心,理當主動歸京敘職。
而多爾袞敢賭,不會有太多的顧忌。
聽到幕僚的擔憂,吳文華點了點頭,同意了幕僚的看法。
皇台吉在乎國家,不願意輕易的放棄,加上範文程的計策,以及科爾沁之前的猶豫,讓他心生僥倖,選擇留守。
所以吳文華沒有以普通下屬對待他,而是亦師亦友,結下一份恩情因果。
這些儒家文人發出了赫赫吶喊。
幕僚是舉人,受人引薦,成為吳文華的幕僚,雖然如此,幕僚還在準備來年的京城的會試。
看到的是龐大的良田。
道路兩旁的田畝,他默默的放在心上,預計不下十數萬畝。
他是欽差大臣。
原來的衛所全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各地的州縣衙門。
「陝西之事,聖人有愛民之心,曾言只需忍耐一年之苦,可惜陝西亂民辜負聖恩。
吳文華最後長嘆一聲,滿臉的憂色,一副看清事態的智者模樣。
吳文華理解為只能讓百姓順從,不可讓m.hetubook.com.com他們明白道理,不然只會壞事。
戰事連綿,國庫空虛,各地徵收重稅,乃至礦稅改革云云。
「又是一個違制的舉動啊。」
~~~~~~
鐵嶺才多少人,已經無足輕重,影響不了勝利。
例如歷史上,得到了吳三桂的口信,立馬就徵集大軍,不顧困難,直撲山海關。
加上金江軍不了解奴兒干司地形,謝友成不建議孤軍深入,追擊多爾袞。
多爾袞組織了蠻人逃離遼東,遠遁入了奴兒干司,也沒有前去赫圖阿拉城。
更何況他的恩師乃劉一儒,皇帝的老師,內閣的首輔。
繼續北上收復舊地的軍事,交給了劉承敏。
一邊威逼濟爾哈朗,一邊派人去瀋陽。
想要改變。
幕僚來了興趣。
就像前世有人欠錢,就是不還,但是每次催促,都答應明天還,後天還,下個月還。
我在瀋陽見其人,據我了解,恐怕他不是忠義之人啊。」
每日都會消耗眾多的物資和精力。
他們不光害了自己,還害了朝廷,多少將領官員犧牲,國家消耗了多少的人力物力。
「他想要為多爾袞爭取時間。」
最後蠻族禍亂遼東,露出了真面目,最後苦的是誰?
如今,他們不知悔改,上不懂為君分憂,下不懂為國效力,只知平遼侯。
所以劉承敏帶領兩萬大軍,去解決遼東境內最後的蠻族,是頑抗還是投降,任其選擇。
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吳文華,他不是遼人,沒有經歷過遼人的痛苦,面對遼東百姓自發https://m.hetubook.com.com慶賀的行為,他以為自己明白,實際上他不明白。
濟爾哈朗從金江軍口中,得知多爾袞已經順利逃入了奴兒干司,雖然無法確保信息的真實性,但他也的確無能為力。
鐵嶺城。
目前品級不高,卻已貴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實乃貴不可言,按部就班的情況下,未來也是大周的舵手。
「皇台吉和多爾袞是兩個性子,所以他們的做事方法也不一樣。」
兩萬大軍,抵達了鐵嶺城。
「既然如此,那朝廷應該如何對待平遼侯?」
遼東的百姓們,實在是令他失望,缺乏教化,不懂禮教。
只要見到平遼侯的旗幟,平遼侯親口答應善待百姓,他就帶領軍民出城投降。
「國家當修生養息,恰好陝西民亂已平,說明天時在我大周,只需要積蓄數年,方可騰出手對付平遼侯。
探馬們帶回眾多的情報,整個遼東境內,只有鐵嶺的濟爾哈朗。
幕僚的求知,讓吳文華沉吟了起來。
至少數年內如此。
除非對方撕破臉,直接告知不還,才能逼的債主走投無路,逼著自己強硬起來。
他的眼中。
在遼西的時候,和國內無異,到了遼東,入鄉隨俗,不在乘坐轎子,改乘四輪馬車。
遼東的百姓,不願承受,逃入奴兒干司,間接的壯大了老奴,增添了蠻族的實力。
最後。
後來又入朝作戰,耗盡不可計數的物資,兵力,才打敗倭寇,結果貴州土司作亂,然後是兩廣民亂。
而金江軍經歷了多年的戰火,實在是精銳,不可小覷。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