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從驛卒開始當皇帝

作者:秋來2
從驛卒開始當皇帝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二卷 根據地 第1090章 五錢銀子

第二卷 根據地

第1090章 五錢銀子

而現在,一個只有七千人馬的總兵就如此驕橫跋扈。
當年京師第一次戒嚴的時候,袁崇煥率部千里馳援,兵力雄厚,卻不能不時時處處震懾于朝廷的威嚴,生死予奪聽憑天子之命。
便提出了許多刁難的問題,比如放棄關外之後,該怎麼個守法?
第二天,城牆就被轟開,清步騎一同湧入。
在這種壓力下,周延儒還是不願意接受「擬旨執行」第一方案,而是採取「必須再議」的第二方案。
洪承疇從松山大營出發,先虛晃再虛晃,最後不玩虛的了。
如今怎麼還顛倒過來了!
再加上範文程把自己的擔憂說出來了,萬一錘匪也在這裏準備借用明軍之手埋伏咱們大清,豈不是越發的吃虧?
王永吉則是抓住吳國俊的手臂感嘆,陛下依賴薊門的軍隊,但是能有多少人可以禦敵的?
在洪承疇率部走山路的時候,多爾袞移軍塔山,用紅夷大炮轟城。
不僅沒有俘虜他盼望了收降十年的男人祖大壽,更沒有俘虜洪承疇等一系列大明高官。
這種極難的撤軍路線,著實是出乎了皇太極等人的預料。
文官們一如既往地貪污納賄、榨取錢財,而且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勾結、排擠、咬噬,把朝廷攪得天翻地覆。
萬一闖賊在洪承疇回軍之前,就攻破京師,他們還得做順臣呢。
這樣,才有機會重振山河。
隨即靖遼侯吳國俊會同薊遼總督王永吉,作為負責薊門遼東軍事方面的大臣出來表態,請撤關外之軍,支持陛下收守關之卒,成就蕩寇之功的決策。
畢竟杏山等地已經有明軍跑回來報信。
正是因為他們都參与過劫掠大明,所以才會知道被劫掠過後有多慘。
並且一定要遼東的總督、巡撫、總兵商議出來個一二三具體實施細則來,朝廷方可以同意行動。
錘匪把盛京周遭攪和一通,大明朝廷根本就沒有什麼想法和消息。
雙方連續打了好幾場仗,連連沖戰。
結果被吳麟征聽和-圖-書到了,立即批評他們,今日這個坎都不一定過去,還想著明天?
而吳國俊也派人快馬加鞭把消息傳回京師。
各地握有重兵的大將們則把軍隊當成了自己的私人財產,常常為了保存實力而臨陣脫逃或是根本不聽調遣。
只能攻取塔山、杏山。
咱們兄弟為國效力與韃子拼殺,好不容易死裡逃生,就得五錢銀子,這他娘的不純純糊弄傻子呢嗎?
一有最新消息,立即上報陛下。
可實話實說,沒什麼屁用!
清軍歷時二年的奮戰,終於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但閣臣們依舊不敢給洪承疇等人下令,故意拖延。
還請皇帝下旨要遼東巡撫邱仰民表明態度在定奪。
要不然就閉嘴!
他再也不用恐慌了。
那大明的皇帝可是他吳國俊一早就打定主意,送給賀大帥的見面禮,同時也是自己的進身之階。
白廣恩也吊著胳膊,這些總兵幾乎個個身上帶傷。
無論崇禎寫了什麼上諭,明旨,都是朝廷內外的搪塞擺爛。
但是內閣首輔周延儒仍舊是消極態度,他認為皇帝的話不可信。
這些人乾脆放棄松錦,連洪承疇的死活都不在乎了。
他只希望洪承疇能夠取得大勝,返回關內,給他一丁點美好的嚮往。
但事急從權,因為還要用武將,也就無可奈何。
洪承疇等大批官軍都在齊化門外,面見了皇帝。
光是殘存的京營能抵擋的住闖賊的攻勢嗎?
就在眾人扯皮當中,吳國俊終於聯繫上了在蒙古境內橫行的洪承疇部。
崇禎站在城門樓子上,遠遠的瞧著這批兵馬,心裏突然就有了定海神針。
大部分臣子都不贊成棄地,除非皇帝在大庭廣眾之下承認,此事由他來承擔責任。
他已經派出大批夜不收,前往遼東等地打探消息。
如此行徑,就是再給頂風抗旨的大臣們施加壓力。
至於多爾袞等人部下,對於攻佔兩山,也沒什麼太大的情緒,因為他m.hetubook.com.com們也都想要回家看看。
女兒河沿岸一路躺下了許多人。
為此得到了被燒毀的錦州,他也只得下令把松山城夷為平地。
待到崇禎得到吳國俊的回復,說是大批人馬已經攻打瀋陽周遭,擾亂軍心,相信洪承疇等人必定會抓住機會與清軍決戰,然後返回關內。
士卒每人五錢銀子。
畢竟按照崇禎的習慣,他突然變了性子,主動決斷承擔責任,手底下的大臣們也得遲疑。
總之周延儒就是不往下推動,順便說朝廷沒錢了!
大明朝廷吵吵鬧鬧,不幹正事,也沒有人想要干正事了。
但不論朝中還是地方上的文武官員們卻絲毫也沒有表現出要振作起來複興圖強的意向。
面對崇禎制定的策略,手下的臣子,特別是內閣成員,第一條想的都是要如何保住自己的性命不掉進旋渦里,而不是幫助崇禎查漏補缺,看看能不能順利實行下去。
至於杏山,不等清軍集中發射火炮,轟擊杏山,便有城中百姓開門請降。
越來越多的人看清楚,大明藥丸!
他可不願意闖賊李自成殺進京師來。
一個人的本性不可能隨意改變。
對於這件事既然閣臣們不肯肩上扛起責任,崇禎只能在關外之地棄不棄上親自做出決斷,那就是放棄,然後退守山海關。
現在唯一的計策就是主動放棄關外的土地,朝廷再也支撐不住洪承疇等人的戰事。
直到明軍撤到山嶺,縱然連皇太極也不敢輕易派人追擊了。
目前而言,李自成的威脅遠超賀今朝,更遠超關外的愛新覺羅。
崇禎當皇帝后他真可謂殫精竭慮,朝干夕惕。
要知道李自成已經開始嘗試向北直隸進發了。
縱然被清軍圍困了許久,稍微碰上牧民,都立即把搶掠的事給回憶起來了,尤其還是洪承疇允許他們出手搶掠的。
撤退的軍民怎麼安頓?
吳國俊目前也沒有接到洪承疇是否安全返回的消息,只曉得洪承疇依照約定行m.hetubook.com.com事。
那咱們還幹什麼差事啊,能混一天是一天,待到錘匪或者闖賊來了,直接投降保住性命。
要不然皇帝的旨意,內閣有權力給退回去。
朱由檢又是賜宴,又是賞錢的,說了許多嘉獎的話。
大明關外重鎮八城已失過半,寧錦防線正在走向最後的崩潰。
吳麟征聽到這話都氣笑了。
洪承疇鬍鬚也沒整理,身上的衣服破了也不在意。
就剩下吳國俊這一支忠心耿耿的兵馬,崇禎認為不能輕動。
祖大壽騎著戰馬,遙望前後一望無際的明軍士卒。
因為他知道,就算是回到了京師,皇帝都不一定有銀子賞賜他們,莫不如先讓他們好好搶一搶蒙古人。
最好投降闖賊。
關外這些人正在與皇太極帶領的韃子廝殺,上哪裡去靜下心來相商這種事?
故而一直在派人詢問吳國俊,那些蒙古人的動作如何了,可有消息從草原上傳回來?
崇禎終於不在夜裡時不時的哀嚎,而是變得極為興奮。
因為賀今朝他殺人太狠!
這筆銀子花的實在是值,要是察哈爾部的蒙古人能夠殺死愛新覺羅家裡的幾個宗室,那可就更好了!
如果需要再議,叫想要發言的大臣先把提綱上報。
皇太極只是咬掉了明軍的兩三萬人,可己方也損失數千人馬。
如今得到的卻是這樣一個結果,悲憤、沮喪,甚至非常委屈。
朝廷上下辦事搪塞拖延,根本就不已國家安危為念。
崇禎要首輔周延儒決議,但他仍舊不決議。
莫不如先把洪承疇等人調集回來,方能有更多的實力,進行反制,也會讓闖賊李自成心生膽怯。
但還是要維持一個皇帝的體面,所謂的死要面子,在朱由檢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吃穿住行都十分的操蛋。
原因很簡單,閣臣們深知此舉意味著放棄寧錦防線以及大批國土,礙於名節考慮,他們故意推諉不決。
他們這夥人官軍的形象,可謂是極為成功。
就在明清雙方在女兒河河畔hetubook.com.com相互廝殺那幾日,馬科等人早就會同塔山明軍跑到寧遠城去了。
大明戶部能夠直接支配的銀兩所剩無幾。
吳三桂躺在大車上養傷,此番沒少與清軍廝殺。
這他娘的不是打發叫花子,又是幹什麼的?
據他所知,喀喇沁部落也都降了皇太極,正是該搶的對象。
二人不敢言語,待到退下之後,竊竊私語,皇帝想要行此事,待到事情敲定,必以棄地之事殺了我們,該當如何?
他還不優待前朝的高官,不說官職給往上調調,還要進入什麼戰俘監獄去,那誰願意投降賀今朝啊?
這種地形及其容易打埋伏。
況且不都是朝廷制定政策下發,讓底下的人執行?
待到他們遇到吳國俊親自來接應的時候,眾多明軍忍不住歡呼起來。
清軍表面上取得了大捷。
清軍撤了,剩下的便是長途跋涉,獲得充足的糧草返回京師。
這道諭旨顯然是帶著最後通牒的意思,叫周延儒立即擬旨進行。
被驅趕走的山東總兵劉澤清得不到朝廷的軍餉,又失去了原有地盤,只能縱兵搶掠,就當給自己麾下士卒發軍餉了。
經此一戰,清軍軍心、戰心已散,無心再戰,都想著回去保住自己的家產。
當然了,他名義上還是勤王軍呢,被放在東邊,用來防備闖賊的。
於是周延儒召集內閣六部台省等官在德政殿的旁室緊急會議,有幾個大臣按照皇帝的意思,極力主張放棄關外,全都應對京師周遭的威脅。
在吳國俊看來,寧錦防線已經被破開,在守著寧遠等地又有什麼屁用?
其中以吏部給事中吳麟征爭辯的最為激烈,大明都到了如今這個地步,還想著魚和熊掌都要兼得,簡直是痴想妄想。
皇太極只能率領大軍返回盛京,以此來安穩軍心。
他在無人的時候哀嚎時運不濟,痛恨朝臣的腐敗無能,但身為大明的皇帝,他卻不能不獨自挑起挽救危亡的重擔。
崇禎一直都在期盼著能夠把洪承疇這支兵馬調進關內剿滅叛和圖書亂。
王永吉再次聯合吳國俊上書表態,崇禎拿著二人的奏疏叫周延儒等人看。
可是在錘匪的攪和下,這個大捷顯得那麼的蒼白無力。
有了帝國無雙上將的回信,崇禎心裏踏實多了。
不管範文程怎麼想,明軍撤退,清軍深入追擊。
現在大明根本就用不著面臨攘外還是安內的兩難選擇,直到此時他們才確切的認識到,不安內根本就無法攘外。
他就要穿著這身衣服回京。
洪承疇則是執行以攻為守的策略,叫人猛打猛衝。
他再一次下定了奮發圖強的決心,要通過不懈的努力來改變命運,改變大明的面貌。
崇禎真是不勝感慨。
他們的心情都極好,總算是離開遼東這個鬼地方了。
現如今大明的情況越發的糜爛了。
崇禎如此強硬的態度,更是讓周延儒等人恐慌,到了最後時刻,皇帝是不是還想著要殺人?
最終賞給唐通、吳三桂等總兵每人四十兩銀子,屬實是翻了好幾倍呢。
回了中原,那還不是廣闊天下任我闖,而不是被狗韃子困在一個小地方。
畢竟闖賊、錘匪的威脅就在眼前,至於救援松山之事,根本就無暇關心了。
為此也只是舊事重提,繼續採取挖掘壕溝圍困的法子對付堅守的明軍。
你們的腦子被驢踢了吧?
但這件事在內閣大臣們討論數日都沒有結果。
因為大家都不想承擔責任,甚至反對皇帝的建議。
有了底氣的崇禎立即給閣臣們發去諭旨,叫他們速速決斷,不要再猶豫了,否則到時候連百姓帶土地全都保不住。
這點錢,當真讓這群廝殺回京的明軍士卒們,無法對著崇禎山呼萬歲!
故而,京城的這些京官都背地裡達成了共識,咱們要投也都投闖。
崇禎則是認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波人馬再不返回關內,那他這個皇帝真是要做到頭了。
唯一的遺憾便是,皇太極把殲滅戰,被拉扯打成了追擊戰。
除非皇帝自己要跟他們說決定放棄寧遠錦州等地,才能把他們全都調回關內。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