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論戰
李績當然沒有令他失望,因為,嶄露頭角的時候,必須強出頭。
王德眼尖,看見薛延駝舊將沙比和季霸有點浮躁,急忙轉過身來,小聲咳嗽。
大殿里又一次陷入寂靜之局。
都尉沙比面色一驚,忙忙閉上嘴巴。
李二不時地把李績放在火爐上烤。
誰也不想給出最佳的出兵時機。
他的話一落音,李二面色沉重。
作為一位穿越者來說,他所參照的史料更加詳實而具體。打?還是不打?這個問題不能久懸不決。
高句麗原本是朝鮮半島中部的國家,趁著華夏諸國處在亂世,不斷向外擴張,先是攻佔了樂浪郡和帶方郡,控制了朝鮮半島北部,接著遷都平壤,大敗北濟,佔領了朝鮮半島中部的漢江流域。
他歷經北境戰事,對於諫議大夫褚遂良的觀點,不以為然。帝國的威望,是打出來的,不是講出來的。對付蓋蘇文之流,必須打……
褚遂良又一次俯身向前,雙手合十,彎腰拜謝,「陛下,東征之事,還是緩一緩再做決定。當下,帝國百事待m.hetubook.com.com舉,經濟、文化、教育、生態文明建設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帝國發展,需要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這樣與高句麗開戰,勢必牽動陛下的精力,需要地方投入大量的人財物。老臣以為,發展才是硬道理,對位之戰,要慎重行事。」
官場向來就是這樣,不急不躁,才是見風使舵的最佳手段。
「此一時,彼一時。時勢易也。這遼東地形複雜,對手個個精於山地作戰,這可不是疆場賽馬,這是山地戰。」
這也難怪。
回到議題上來,那個消耗了隋王朝最後精力的國家就是高句麗。
楊廣的急不可耐的情緒和草率頻繁的政策變動,是惡化形勢的主要動因。尤其是隋朝在外交政策上的一次重大失策,將隋朝推到了崩潰的邊緣。
驍騎衛季霸,將腰間的馬刀使勁往上提一提,馬上正襟危坐,目光直視前方。
文武大臣們,有的低頭沉思,有的閉目養神,有的小聲交換意見和看法。
【一崗雙責】https://m.hetubook.com.com絕不是一句空話,套話!
李績從複雜的歷史事實中緩過神來,看看好幾個大臣昏昏欲睡的樣子,既好笑,又好氣。
「季霸,你可不要胡亂猜測王爺的心思。他主張打,自有打的辦法和策略。至於,誰出兵,還要看皇上的意思。」
楊廣也想過與民生息,安定國內,但是莽撞和好大喜功一旦佔據思維主線,個人的改變變得異常困難。
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結論未明,何必早下定論。
李績心裏更加明白大臣們的顧慮。在其位謀其政。這些帝國的柱石,絕不是碌碌無為之輩。更不是帝國安穩的局外之人。
「帝國武將中,能出兵遼東的,恐怕難以找到第二個人了。」
「諫議大夫的話,大家都聽懂了嗎。他的分析應該說有道理。帝國需要發展。但是,邊疆的安危,更加忽視不得。我倒是明白了,他沒有說不打。他說緩一緩,能緩到什麼時候。」
「諸位愛卿,暢所欲言嗎,朕也不是一言堂的主,和-圖-書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我心裏明白的很。」
國之大者,孰輕孰重,輕重緩急,這些經驗豐富的老臣們,都會好好地掂量一下分量。
前車之鑒,隋朝的結局,明擺著在那裡。
「都發表一下意見嗎。大戰在即,有些事需要集思廣益。我的看法,不打無準備之仗。高句麗王國,在前朝時候,也與中原發生過摩擦。實際上,前朝之兵,不是不能打仗,而是輸在估計不足,準備不足上。靖王爺的發言很好,眾愛卿,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來。」
大業七年(611)二月,楊廣下詔討伐高句麗,自己巡幸涿郡,命令天下官兵不論遠近,都要在明年春天到涿郡集結。
大殿里顯得沉悶,幾個頭髮灰白的老臣已經進入夢鄉,李二也不生氣,歷來的朝會就是這樣,這幾個遺老是來給自己裝門面的,他們能堅持參加朝會,已經不錯了。
第二次進軍高句麗,雖然進展順利,可是,禮部尚書楊玄感造反了。
隋朝第一次討伐高句麗的戰役,以慘敗告終。
國勢鼎盛的高句麗還侵入和*圖*書華夏的東北地區,佔領遼東,不斷與中原政權發生摩擦。
此時,李績又回到原地,在太師椅上坐下去,目光如炬,環顧四方。
其實,李二的態度不止一次流出來,對待高句麗這樣的小國家,不可一味地放縱。
大業十年(614)二月,楊廣召集百官商討第三次討伐高句麗。隋朝最終還是打贏了高句麗,不過這樣的勝利是隋朝用無法計算的物資付出將一個小國給活生生拖垮、托投降的,結局是兩敗俱傷,沒有任何可以炫耀的內容。
結果,高句麗採取詐降的方式,多次騙取隋朝官兵的信任,最後,遼東城久攻不下,隋朝大軍困於城下,人疲馬乏,士氣和戰鬥力大減。
「沙比,你小子說錯了。我大唐人才濟濟,區區一個小國,還用的著靖王爺出山。你沒看到嗎,靖王爺已經入駐東宮,正在竭力輔佐和培養太子爺。帝國薪火相傳,沒有一個好的接班人可不行。」
局勢危險了,可還沒有到崩潰的程度。
這些久經官場的老臣們,此刻的大腦就像一部高速飛轉機械,轟隆和*圖*書隆的馬達聲,已經將人們帶入過去的歲月。
「靖王爺不是兩次深入漠北嗎,突厥軍和薛延駝部落不都被打敗了嗎。」
李績想到此處,一陣頭皮發麻。
可以說,每一位大臣,都會拿大唐的今天與隋朝的昨天對比分析,因為同樣面臨著一個險局。
武官們紛紛頷首,文官們有幾個竊竊私語。
政治氣氛渾濁不堪,政治生態遭到破壞。百姓也基本上是在各個大工地上頻于奔命,民怨沸騰。
過了一小會,李二端起水杯猛喝一口,乾淨利落吩咐道。
明年正月,應徵士兵全部集中於涿郡,共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人,號稱兩百萬,負責後勤運輸的民工幾倍於此。
「我倒有點擔心,楊廣三次東征遼東,都是無功而返,靖王爺一個相師出身,觀雲望氣可以,這領軍打仗,可不是吹牛皮的。」
楊廣接受隋朝的時候,國家積蓄豐裕,制度富有活力,楊廣本人又能力不凡,滿懷大志。
當時的局面似乎是一個偉大時代開始的標誌,但是,就在四五年之後,隋朝的國庫就空了。
「靖王爺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