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盛唐不遺憾

作者:朕御山河
盛唐不遺憾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八卷 海上絲路 第1677章

第八卷 海上絲路

第1677章

冶鍊是需要高爐的,而高爐是需要高嶺土製陶的,海島上自然沒有高嶺土,周圍的島嶼上也沒有,就算在驃國能夠找到,也未必有大唐本土的土質好,而高爐材料不好,製造出來的高爐的性能必然要受到一定的影響,冶鍊出來的鐵錠的性能自然也同樣受到一定的限制。
「也不怪掙不到錢,你們冶鍊好的生鐵,還要孝敬黑狼王不少,剩下的自然就沒有多少了。」
而時間一步步的進入大唐時代,技術則繼續進步,不但可以冶鐵鍊鋼,而且,還可以在鋼材之中加入鎢金等稀有金屬,從而極大的提高金屬武器的性能,普通鐵器之中只要加入金屬鎢,性能立馬能得到長足的進步,讓這種兵器可以輕鬆砍斷普通的兵器,在戰場上可以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同時,也能從一個側面說明,在齊桓公時期,華夏大地的冶鐵技術已經成熟,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證據。
牛二開口說道。
不難看出,華夏古代的內熱式陶尊煉銅爐很適於冶鍊塊煉鐵,歷史上最早的人工冶鐵產品當然也非塊煉鐵莫屬,在華夏的冶鐵史上,一開始就是塊煉鐵、白口鑄鐵和鋼同時出現,這是古代冶鐵工匠的勛業,是世界冶鐵史上的奇迹,總之,華夏冶鐵術在夏代就已開花,春秋戰國之際的鐵、鋼並出,到了大唐這個時代冶鐵術取得突破性進步,成為全天下遙遙領先的技術,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大唐帝國的冶鐵技術相提並論,差距非常的大。
這些工匠大部分都是大唐過來的工匠,他們的祖父輩都是大唐人,他們自然也是大唐人,他們的技術自然來源於大唐。
冶鐵的技術進步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事關生死的大事,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就是因為掌握了先進的冶鐵技術,同時由官方強制進行鹽鐵專營,這才奠定了齊桓公的霸業,若是沒有鹽鐵專營,就沒有https://www.hetubook.com•com齊桓公的霸業。
畢竟,李安等人都穿著商人的衣服,而一般情況下,商人的體力都是非常弱的,遠比不上幹活的工匠,而李安的力量卻很明顯的超越了這些工匠,這怎能不讓這些工匠大為敬佩,甚至,有幾名工匠都懷疑李安的身份了,畢竟,一個養尊處優的商人,應該不會有如此力量才對。
一名工匠說道。
而這時,擁有鑄造成形技術傳統的華夏冶鑄匠師,當然不會把液態生鐵及其凝集物視作廢物,他們必定會採用最得心應手也是最近便的鑄造成形方法來利用這些惡金,於是,鑄鐵技術宣告誕生,接下來當然是鑄鐵技術的不斷完善和發展,當社會終於認識到鑄鐵的作用,開始大力推廣時,這種最富革命性的金屬終於大搖大擺地登上了歷史舞台,而這一時刻,歷史的車輪正好行進到春秋中葉,距離冶鐵術的誕生,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之久。
工匠說道:「你問這些幹什麼,每天都不同,最多不過幾千斤罷了,掙不了幾個錢。」
冶鐵是一個辛苦活,需要開採鐵礦石,開採完之後還需要研磨和挑選,然後還需要一系列的步驟,沒有幾十上百人手,很難保證開採的正常進行,只有人手足夠多,幹活才能更有效率,也才能將生鐵的成本極大的降低下來。
當然,不論李安的身份是什麼,這對於這些幹活的工匠來說,都是沒有什麼關係的,他們並不在意這些,也只是想了想就放到一邊去了。
此時,大唐京城的冶鐵技術已經用上了李安帶來的技術,大唐本土的技術也頗為先進,而紅鐵島上冶鍊技術還停留在隋朝末年的水平,技術水平大大落後于大唐本土,雖然這些工匠來自於大唐本土,但他們顯然沒有學會更先進的技術,又或者當地的條件太差,好多設備沒法製造,所以和圖書,只能使用較為落後的冶鍊方式了。
因為此時大風還在呼呼的刮著,這對於開採鐵礦石非常的不方便,所以,開採暫時已經停止了,所有工匠都在房子里休息,等待大風變小,若是大風刮一天,那他們這一天就不會幹活了。
紅鐵島除了兵器作坊之外,還有冶鐵作坊,這才是紅鐵島的主營業務,也是人員最多的產業,這個島嶼的鐵礦石,足有他們開採幾百年的了。
牛二笑著走進了房間,拿出早已準備好的酒肉,送給這些等待幹活的眾人,這些人比較多,足有百餘人,不過,李安一行人是坐船過來的,可以攜帶的酒菜數量自然比較多,就算幾百人吃一頓也足夠了,當然,不是吃飽的那種,是嘗嘗味道罷了,酒水足夠保證沒人喝一碗。
塊煉鐵也稱為鍛鐵,是在較低的冶鍊溫度下由鐵礦石固態還原得到的鐵塊,在西南亞和歐洲等地區,直到十四世紀煉出生鐵之前,一直採用塊煉法煉鐵,比大唐落後許多,冶鍊塊煉鐵,一般是在平地或山麓挖穴為爐,裝入高品位的鐵礦石和木炭,點燃后,鼓風加熱,當溫度達到一千度左右時,礦石中的氧化鐵就會還原成金屬鐵,而脈石成為渣子,由於礦石中其它未還原的氧化物和雜質不能除去,只能趁熱鍛打擠出一部或大部,仍然會有較多的大塊夾雜物留在鐵里,由於冶鍊溫度不高,化學反應較慢,加之取出固體產品需要扒爐,所以產量低,費工多,勞動強度也大,與生鐵不同,塊煉鐵含碳極低,質地柔軟,適於鍛造成形,由於塊煉鐵在鍛打前疏鬆多孔,故也被稱為海綿鐵。
李安拿著這些鐵錠,非常無奈的搖了搖頭,輕輕的將這些鐵錠放在了遠處。
李安只是輕輕的在鐵錠的頂部敲了敲,便可以判定鐵錠的內部有蜂窩狀的結構,而這顯然不是什麼好事兒,說明冶鍊的質量不行,鐵錠的和圖書檔次比較低,自然也賣不出比較可觀的價錢。
因為此行的明面目的就是為了購買捕鯨重弩,所以,樣子還是要裝一下的,在參觀完這間兵器作坊之後,李安當即就購買了兩套捕鯨重弩,兩日後就可以交貨了。
這些鐵錠,一個都有幾十斤的重量,一般都是需要兩隻手抱著才能那得動的,而李安卻是用一隻手輕輕的就將其拿了起來,這份實力讓眾工匠目瞪口呆,對李安不禁高看了一分。
工匠無奈的說道。
不過,華夏先祖在學會煉鐵之前,先學會了煉銅,這不僅已為考古文物和歷史文獻所證實,而且也符合冶金技術的發展規律,原因很簡單,就像從樹上摘蘋果總是從低處摘起一樣,由於煉銅較煉鐵容易,最早誕生的當然是煉銅術。
「牛二,又遇到大財主了,這麼多酒菜,這能值不少錢呢?」
房間內正在幹活的工匠足有幾十人,各種已經製造完成的弓弩有幾十個,旁邊堆積的弩矢數量不低於一千,這些武器有些是用來販賣的,也有些是為海盜製作的,販賣的弓弩和箭矢可以賺取利潤,而為海盜打造的弓弩箭矢則是他們的任務,是他們享受海盜保護所必須要付出的代價,而且,不接受保護還不行,這是沒有選擇的,這些勞動就相當於是保護費了。
李安拿起一些已經做好的鐵錠,發現這些鐵錠的質量確實不怎樣,看樣子他們冶鍊的技術很是一般。
「這些鐵錠裏面有蜂窩啊!」
鐵的情形與銅不同,鐵很易被氧化,除隕鐵外,自然界中的鐵都呈氧化物或其它化合物的形態存在,純鐵的熔點為一千多度,直接熔鐵在新石器時代根本就不可能,鐵礦石的還原溫度雖然並不需要這麼高,但溫度低時還原速度很慢,對實際生產沒有意義,同時,低溫還原出來的鐵在冷卻時很容易被重新氧化,又變成了鐵鏽。
牛二嘿嘿一笑,開口說道:www.hetubook.com.com「咱這是運氣好,遇到了欣賞我的人,這一日最多能生產多少鐵錠。」
而利用天外隕鐵的歷史,則在原始時代就已經開始了,原始民族在早期就已經能夠利用天然隕鐵了,而至遲在商代中期,中華民族的先祖們已經掌握了一定水平的鍛鐵技術,熟悉鐵的加工性能,認識鐵與青銅在性質上的差別,顯然,華夏先祖對鐵的最初認識只能更早。
另外在冶鐵術誕生之初,需要鍛造成形的塊煉鐵佔主導地位,用於刻鏤的剛鐵只是偶然才能得到,數量極少,問題在於,當冶鐵術誕生的時候,青銅冶鑄技術已接近成熟,煉銅爐也已逐漸由矮小的陶尊爐向具有一定高度的鼓風豎爐發展,這一技術進步的趨勢遲早要對冶鐵術產生影響,當剛鐵由於技術進步變得越來越多,僅僅用於刻鏤已無法消化時,為剛鐵尋找新的出路就成了問題。
當然了,鎢金兵器與後世發現的先進冷兵器相比,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後世的科技極其先進,遠超大唐這個時代,哪怕李安可以帶來一些先進的技術,但也只是提高一些而已,並不能提高太多,太過於複雜的技術,李安也是掌握不了的,更是沒法交給這個時代的人。
從嚴格意義上講,煉鐵其實是一場制陶技術的變革,變革的內容主要是,用快輪制坯代替手制,改革陶窯火道和箅面火眼,使窯室內的火力更加均勻,擴大窯室直徑,窯壁由直立改為內收,窯壁內收是為了封窯的方便,在陶器燒到一定火候時密封飲窯,就會製造出還原氣氛而燒出灰陶,此時如果讓大量松煙進入,使其發生滲碳作用,就會燒出很好的黑陶,由敞口氧化燒制紅陶進步為密封飲窯製造還原氣氛燒制灰、黑陶,透露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人們已經掌握了對銅鐵冶鍊至關重要的知識,高溫下的還原,銅鐵礦共生的前提對於冶鐵術的誕生才有了實際意https://m.hetubook.com.com義,而煉鐵高爐首先在中國誕生也才有了根據。
而關於大唐的冶鍊技術,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在春秋戰國時期,華夏文明就已經冶鍊出鐵器了。
「你小子說的有道理,確實是這麼回事,咱們的利潤去掉給黑狼王上供的部分,幾乎沒有什麼剩餘了。」
而煉銅術起源於新石器時代的人們對自然銅的利用,絕大部分自然銅是含銅高達九成以上的紅銅,不僅具有金屬光澤,而且具備良好的加工性能,最初,人們也許只是把自然銅當成石料來打制石器,在實踐中必然會發現自然銅具有石頭無法比擬的延展性,容易按需要打製成形,接下來,人們自然也會發現,將自然銅放到火里燒過後,打制起來就會更加容易。如果火焰溫度足夠高,自然銅就會熔化,而熔化的銅水能夠流動,凝固以後又可隨容器成形,這一現象的反覆出現,必然導致煉銅技術與鑄造技術的萌生。
因此,儘管銅、鐵礦總是共生,在煉銅術誕生之後,冶鐵術的誕生仍須時日,需要一場深刻的技術革命為其準備足夠的條件,事實是,這場技術革命果然發生了,時間是公元前三千五百年至公元前兩千六百年,持續近千年之久,相當於中國銅石並用時代的早期。
冶鐵技術在春秋時期已經進入成熟,這是有許多證據的,後人並不懷疑這一點,而到了戰國時期,鍊鋼開始出現,技術進一步增長,從而讓華夏文明遠遠領先於周邊的文明。
華夏早期煉銅使用陶尊,外部塗有草拌泥,起絕熱保溫作用,內面塗有耐火泥層,銅礦和木炭直接放入爐內,這一裝置不同於從外部加熱的坩堝式熔爐,可以使爐內溫度提得更高,可以想象,在這種內熱式陶尊爐中,當混入銅礦中的氧化鐵礦較多時,在煉渣中還原出鐵來幾乎是一種必然現象。而塊煉鐵在冶鐵史中首先出現就是最好的證明。
「都在呢?哈哈!」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