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人在洪武,從天師到帝師

作者:東鴨西樓
人在洪武,從天師到帝師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二卷 第七十一章 權力既然不能吞下,就分給更多人

第二卷

第七十一章 權力既然不能吞下,就分給更多人

秦時,大秦因為對地方的掌控太嚴,因此耗費了太多的國家治理成本,後世的王朝,引以為戒,所以在地方和中央之間的博弈中,逐漸放棄了一些權柄。
但這已經是最好的分化手段!」
「這是不是洪武皇帝會執行的政策?」
「百姓團結在宗法社會的架構下,宗法和族規就是他們的法,地方上,有威望的鄉紳,往往能影響到從地方走出去的官員。
他對於改革地方,早有自己的腹稿,可比起張異直接指點未來數十年的變化,他確實省了不少時間。
上可以挾民意對抗天子,下可以藉助天子的權威鎮壓百姓。
朱元璋此時雖然還沒想到張異所的里甲制,但提前從張異這裏知道也是一樣的。
這個辦法,就是一個光明正大的陽謀,利用地方上的富戶之間的利益糾葛,去分化他們。
朱元璋確實如張異所言,他不如張異能窺見未來,從上帝視角去回顧歷史。
這是他自己想出來的法子,難怪如此熟悉。
而要找人做事,就必須需要許多技術官員。這些人最好是出身貧苦,和地方上的利益糾葛不大。
連劉基這種在老朱看來是真正有家國情懷的人,也會忍不住想要干涉海盜案。
海盜案是一個契機,可以讓陛下提前許多年,完成他需要徐徐圖之的事!
就如大明對抗北元的過程中,可以算是明軍最大的敵人擴廓帖木兒的軍隊,前身其實就是地主們自己的鄉兵。
「打散?」
「什麼方法?」
「里甲制!」
想要掌控基層,最重要的是弄清楚這天下,尤其是他治下的百姓有多少人……
說白了,農耕為主的社會,想要擺脫宗法,鄉紳,是不可能的。
其實不是,貧道覺得這其實是它活該。
身為帝國儲君,未來的君王。
但這並非王道做法,天下其他地方,也不可能按照海盜案的方法行下去!
那就不用怪百姓不信任朝廷。
他想要改革,卻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做起?
「但https://m.hetubook.com.com這件事只能徐徐圖之,並非一蹴而就。
可如何從地方收回權柄?
這所謂的皇權不下縣,宗法社會。
朱元璋思索的時候,張異還說:
張異說到這裏,也不準備在這個話題上繼續下去。
可地方上的百姓和官員,他們在這件事上利益是一致的,百姓不希望朝廷知道他有多少土地,而官員同樣如此……
朝廷只管稅收、軍隊和教化等大事,將其他瑣事,丟給地方上的士紳管理!
但正如張異說的一樣,這同樣是治標不治本的政策。
他本應該有後來者繼承他的遺志,只可惜,靖難的出現,改變了這個國家的命運。
這些人同樣在這套規則下長大,雖然從儒教那裡學了另外一套道理,可並不影響他們對宗族的依賴!
如果將百姓當成牲畜,國法不正!
這是一個意義不大的問題,哪怕是皇帝想要改革,家天下的屬性,加上生產力不足的關係,就算是朱元璋也不可能扭轉這層社會關係。
而朱標則是一臉疑惑。
如果朝廷勢大,如我大明洪武皇帝一般,那地方上最多也就是選擇性的執行朝廷的命令,就如沿海一帶的海上貿易一般……
他這丈量土地的工作,沒有幾年功夫,也是做不成的……
從逐建自己的班底,到里甲制,到清查戶口和田地,從黃冊聊到老朱也並未完全來得及推行的魚鱗冊……
黃家叔叔似乎對這個問題很有興趣?
可張異往下說,他就動容了。
有張異幫他梳理未來三十年的改革之路,他至少有信心能在死之前,完成魚鱗冊的推廣。
可壞處是什麼?是地方上的利益集團壯大,逐漸架空朝廷。
張異雖然說得委婉,老朱也聽出來他的意思,大概就是等他死後,這個制度的執行肯定出了問題。
若是朝令夕改,民心不可得也!
這已經超出了他所持的立場,應該有的態度。
如果朝廷對天下田地和圖書了如指掌,地方官能做手腳的地方就少。
從戶貼到黃冊的順利推廣,再到魚鱗冊……
但從海盜案案發過程中,那些官員的動作,他隱約感覺到了危險。
「其實,皇帝為什麼要放任楊憲在江南的大地上屠殺。
這一步的話,就需要許多年的努力才能做到……
朱元璋頻頻點頭,問:
陛下就算有心去削弱這些人的力量,其實他也是很難做到的……
他們的培養,還是需要時間……」
這兩個字,朱家父子二人聞言表情各異,老朱是隱約有醍醐灌頂的感覺,張異給他的啟發十分重要。
「本來找你另有他事,卻被你這小子繞暈過去了……」
前邊貧道也說過,始皇帝試過,沒用,既然收不回,又管不住。
雖然這依然不可避免,在老子朝廷的壓力的時候,他們會聯合起來對抗朝廷。
不拘官員,鄉紳,都擁有極大的權力,甚至武力。
未來可期。
這些人出則為官,退則成為地方的鄉紳。
時也,命也!
明明是朝廷定下來的政策,到他們手裡,好的,就是為百姓謀福祉。
譬如收買人心,他似乎比那個朱元璋多了許多手段。
這天下有多少土地,叔叔您聽我說過,可皇帝不知道呀……
朱元璋忍不住誇獎一句,問:
如果按照張家弟弟說法,其實這基層的分權,也是一個道理。
朱元璋眉頭緊鎖,張異這樣的做法,和前朝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加上丈量土地也是一個耗費人力物力的大事,這就讓地方上的官吏和百姓有動機隱瞞土地……
在輪換過程中,家族和家族之間不可避免會產生矛盾!
這歷史上又不是沒有發生過……
生活在華夏,每個人,包括他老朱在內,都在宗法的籠罩之下……
只可惜自己早亡,卻沒能在這場改革中,幫助父皇推行下去,還因為自己的死亡,打斷了父皇的許多計劃。
為士紳,他們卻可以利用自己背後的民心,去獲取更多的利益https://m.hetubook.com.com
「這個法子,效果如何?」
皇帝的壽元終於等不到改革徹底完成。
這部分權利,其實是前邊的皇帝一點點放棄的,一直到宋時,皇權不下縣。基本成為事實。
他們並沒有隨著改朝換代被清算,而是成為大明的一員!
這樣做的好處是,朝廷省去大量的管理成本,抓大放小,執政效率大幅度提升。
這工程大不大,可是如果想要從地方收權,這是必須做的事……
「那具體怎麼做?」
這歷代王朝興替,這衰敗的根源,差不多也從地方失去控制開始……
君權和相權的爭鬥,中央和地方的鬥爭,是一個君王的必修課。
二道販子!
如果後世的皇帝改變主意,那就不好說了!」
這個比喻十分粗鄙,但朱元璋卻莫名覺得貼切。
「只是聽,就很難,但如果能如洪武皇帝一般走下去,也算有趣!」
帝王心術!
接下來,他還要弄清楚這天下有多少畝耕地。
他想不通,顯得有些著急。
張異所言的下策,原來是如此浩大的工程……
最後只能化成身邊父皇的嘆息……
魚鱗冊的推廣,在張異講述的故事結尾,老朱差了十年。
張異想都不想,就給出答案。
朱標從張異口中,知道了父皇所行的這條路有多難,那是需要大毅力,一步步走下去的道路。
按照朝廷的標準,前十輪換里長,後邊的人輪換甲首,任期一年……
他發現張異正在觀察自己,心中警戒,決定轉移話題。
君王收稅,就相當於碼頭那些混混收商家的保護費,不管如何,既然拿了錢,就當有義務保人平安……
為官,他們為儒教爭利!
在這百年中,這樣的地方勢力還多不勝數,許多人投了朝廷,這些人反而成為了朝廷的心腹大患。
「很好!」
在這樣的輪換制度下,可以避免前邊歷代王朝的慣例,讓某個家族做大!
所以陛下需要,用另外一種方式,逐漸繞開士紳,插手基層……
www.hetubook.com•com壞的,就是朝廷無能。
以上說的,為上策!
百姓納稅,就給予他們應有的待遇。
張異問:
終元一朝,蒙古人對漢人的統治雖然殘酷,可卻有一點,那就是因為他們懶得管理,整個元朝對地方是放權的。
而關於技術官僚的培養,他也提前了一年。
他和朱標對視一眼,朱標苦笑,關他什麼事?
張異將史書上,朱元璋對這件事的做法沒有絲毫隱瞞,和盤托出。
在張異能看到的未來,他在老朱之前早就死了,要算賬,找朱老四去。
里長直接對縣衙負責,代表官府征糧納稅……」
前路很難,可老朱的表情卻很歡喜。
張異並沒有打算將功勞攬在自己身上,無聲點頭。
咱們大明現在基本的情況,卻不可能實現!
不對,他一定能完成魚鱗冊的推廣。
這片時空和張異窺見的未來已經有所不同,這小子在潛移默化之中,對這個世界改變也有許多。
老朱眼睛的光芒逐漸亮起來,張異這個法子確實不錯。
朱元璋面面沉如水,想聽張異繼續說下去。
只是可笑的是,無論是上層的朝廷還是下層的百姓,其實都是吃虧的……」
張異所訴說的歷史,於他而言卻是未來。
這種危險,來自於基層的士紳對於朝廷的影響。
所謂政令不出皇城,或者皇帝被架空,成為傀儡。
朱元璋的心情複雜,張異講的史書,卻是關於他的【歷史】。
他不能讓父皇,一人獨行。
「你需要去外邊避避風頭?」
甚至,張異所言的上策能完成的契機,也有可能會隨著出海的船隻回來,徹底改變。
這是前提,當這個社會關係開始出現鬆動的時候,皇權才有掌控基層的可能。
「很簡單,當天下的生產力可以初步擺脫農耕,而進入工商業發展,百姓可以不依靠宗族獲得溫飽之後,基於農耕社會而凝聚起來宗族關係會有一定的解脫。
一個皇帝波瀾壯闊的改革史,在張異口中微微道來。
這朝廷想要弄清楚這件www.hetubook.com.com事,可不是容易的事,按照以往朝廷的做法,就是百姓申報,官員核對……
就算是一個群體之中,每個人的利益訴求也不一樣,如果放任不同的勢力爭鬥,君王在平衡百官中,才能坐得安穩。
在他成為皇帝之前適應的東西,如今看來卻非常不順眼。
而朱標的眼裡滿是對父皇的崇拜。
他要活下去。
那隻能走另外一條路,就是將基層的權利打散,分給更多人……」
「那如何改變呢?」
「效果是好的,如果大明的皇帝能夠嚴格執行祖制,大概是不會錯,不過這法子確實動了地方的利益,那地方自然也會和朝廷博弈……
洪武皇帝為了完成對基層的控制,可不僅僅用了里甲制。
而我估計,咱們那位陛下藉助海盜案,很有可能要推動改革……
老朱突然問了一句,張異意味深長地看了對方一眼。
「叔叔是否覺得我為朝廷抱不平?
可如果咱們這位陛下百年之後,朱家的子孫不如他英明,那就不僅僅是陽奉陰違這麼簡單。
「如果暫時完全控制,不如換一個思路,既然朝廷暫時控制不了基層,那不如將基層的打散……」
對於士紳的警戒,陛下不會等到一切條件成熟,他也許會用另外一種方法,先加強對基層的掌控!」
朱標眼睛一亮,父皇一直說,帝王之術就是平衡之道。
將百姓的民心從士紳那裡拉過來,除了需要溫飽,也需要安全,所謂安全者,法有所依。
這本來就是洪武皇帝未來會花許多年慢慢布局,逐漸控制基層的手段之一。
朱元璋想到自己手裡的籌碼,對於未來似乎也不用那麼迷茫了。
您看吧,這要幾年,那要幾年,可能忙活下來,十幾年就過去了。
「縣城之下的百姓,十戶一甲,從中選出一位甲首,十位甲首中,選出一位里長,管理這些甲首……
「里長和甲首,不由官府任命,而是朝廷選一百戶人家,讓他們輪換……
在這三者的關係中,唯有百姓是沒有選擇的……」
「嗯……」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