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四章 洛陽戰事(二)
當初你們在淮南摁著曹休痛揍的能耐都哪兒去了,面對一個空虛的荊州,居然打了這麼久還沒打下來?!
這種情況下,司馬懿一咬牙,找到了辛毗……尋求辛毗的同意,棄守洛陽城,退守虎牢關。
司馬懿有能力,還年輕,他可以走,為大魏留下將種帥才。
軍中士氣是相當的低落了。
現在還能堅持,司馬懿當然還是會繼續選擇堅守的,但如果堅守不住的話……司馬懿其實也考慮過,是不是帶兵從東門突圍,退守虎牢關,以觀局勢發展。
河東,河內兩郡還在自己手裡的話,也不算完全丟失河洛之地,將來到了天子面前,縱然要被問責,但至少不至於丟命。
司馬懿不知道自己能守到什麼時候去,當然,司馬懿也不會有跟洛陽城共存亡的決心……這個老狐狸,可是最惜命的人,他可沒有為了大魏而付出一切的決心。
但現在,隨著荊襄大地淅淅瀝瀝的小雨,察覺到天時對自己有利的王基,立刻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咬牙從江陵調了五千士卒去支援郢縣。
這種情況下,孫盛知道,繼續用兵,並不會有太好的結果。
但他這把老骨頭,就只能埋在這個洛陽城了。
而造成這個結果的重要因素,就是司馬懿手裡的兵力,再一次出現了減員。
因此,司馬懿私下找到辛毗,想通過這種試探,讓辛毗同意棄守洛陽。
呂岱依然在零陽跟石苞僵持不下,無法在短時
和圖書間內攻破零陽城。
可……東吳方面,真就一點都不給力啊。
因此,文聘只能選擇在漢津渡建立水寨,威脅江夏其他各縣,牽制住張承的水軍主力。
司馬懿一聽辛毗說出這話,頓時明白了辛毗的用意,但……司馬懿想說點什麼,卻發現自己無話可說。
不是孫盛不想打啊,而是不能打了。
孫盛雖然沒有經歷過第二次濡須之戰,但孫盛也不是那種缺乏常識的將軍,在這種細雨蒙蒙的環境下,不僅不利於作戰,對軍心士氣的影響也非常的大。
當然,這時候的司馬懿,還是有那麼一絲奢望的,奢望在自己守不住洛陽之前,蜀賊方面先承受不住後路的損失,撤軍救荊州……這樣守住洛陽雖然丟人了一點,但終究是守住了。
原因無他,張承雖敗,但東吳江夏水軍主力沒有多少損失,如今他率軍退守陸口,一旦文聘下令水軍棄船登陸,張承完全可以再率軍殺回來。
這種情況下,孫盛也不敢輕易向郢縣發動進攻,他只能是上奏大吳至尊,向大吳至尊尋求意見,是繼續進攻,還是退兵自保。
眼看著一月份還沒到月底呢,司馬懿手裡的守軍,已經戰損三成了。
「予老夫三千兵馬,余者,君可自決之。」
而孫盛,還真的是不負王基所託……費勁巴拉的領軍抵達了郢縣后,只發動了一次攻城后,孫盛就在郢縣城外三十里處,安營紮寨,不動彈了和*圖*書。
吳狗果然無能……司馬懿心裏如此的吐槽著。
也就說,已經出現了登上城樓,進行城牆爭奪戰的現象了。
而文聘,也不敢讓自家水軍士卒棄船登陸,全力救援江陵。
雖然對於東吳軍的進犯,張溪和王基都有所準備,但主要的作戰思路,還是主動收攏兵力,一步一步的放東吳軍進入江陵郡,最後在江陵城,依靠堅固的江陵城防,打一場防守戰。
而此時,被司馬懿狠狠吐槽的東吳軍們,依然在荊州舉步維艱。
而等孫盛好不容易抵達郢縣外圍的時候,郢縣守將州泰已經得到了王基調撥過來的五千援軍,如今整個郢縣,有八千守軍。
洛陽戰事,對魏軍來說,是越來越不利了。
因此,其實司馬懿這個時候,就已經開始考慮,自己的退路在哪裡了。
只能是一躬到底,表達對這位大魏老臣的尊敬。
這下壓力就小的多了。
這,就是司馬懿給自己謀划的後路。
在華容縣的時候還好,起碼有個縣城和房屋可以避雨,可最近的這十天左右的時間,大軍始終是在雨中行軍,晚上在野外紮營睡覺的時候,身上都感覺濕乎乎的……這樣下去怎麼得了嘛。
仗打到這個份上,東吳想要往江陵方向再次前進,已經是非常困難了,所以,司馬懿指望東吳能給力點,那純屬是想瞎了心了。
到了那個時候,上了岸的襄陽水軍,可就無法在水上再跟東吳水和_圖_書軍一較高下了。
但,現在暫時還用不上,畢竟,還能繼續堅守。
要是周瑜領兵,王基還得擔心,以周瑜的能力,州泰不一定能守得住郢縣……但換成這個孫盛,那王基就真的不擔心了。
而王基也沒有想到的是,除了天時配合自己外,對手居然也這麼配合自己……領兵進攻郢縣的人,不再是名將周瑜,周瑜因病回建業休養去了,現在的領兵大將換成了孫盛。
因此,孫權嚴令孫盛,必須儘快攻下郢縣,吸引蜀賊回軍自救。
那意思就是給我三千兵馬,我來守洛陽,你帶著剩下的兵馬,要退守哪裡,你自己去做決定吧,我絕不阻攔。
至於兩個兒子,司馬懿也替他們想好了退路……聯繫河東世家,準備船隻,從孟津渡撤過黃河,駐守河內郡,防止蜀賊就地過河。
孫盛不是周瑜,軍中沒有那麼多的自主權利……既然孫權這麼要求了,孫盛能怎麼辦,就硬著頭皮進攻唄。
司馬懿必須這麼做,因為辛毗同樣有持節節制全軍的權利。
這仗打的,孫盛都覺得,自己跟個蠢豬一樣……但又不能不打。
而南線戰事依然膠著,水軍方面,朱然在一步一步的逐漸清理烏龜陣外圍的江陵水軍走軻,想用這種水磨功夫的辦法,解決江陵水軍。
辛毗也知道這個洛陽,是早晚要守不住的,也不可能等來河北的援軍……但他這個三朝老臣,不能不給天下做個榜樣。
這個和-圖-書順利,不是說大軍已經攻入洛陽了,而是說,在經過十余天的進攻后,北伐軍已經可以對洛陽的城牆,造成實質性的威脅了。
張承已經在漢津渡的水戰中,被文聘抓住指揮破綻一舉擊敗,奪回了漢津口,張承率領剩下的東吳水軍退守夏口。
但這還需要時間。
其實吧,一開始的時候,王基是真沒想在郢縣徹底擋住東吳軍的進犯的。
司馬懿本來準備了很多的說辭,比如說退保虎牢關,守住反攻的底線,比如說保住河東,河內二郡,司隸也不算丟失……但辛毗只聽了司馬懿要棄守洛陽后,只說了一句話。
原本有一萬四千人的守軍,經過漢軍十余天的攻城后,銳減到只有一萬人左右了。
在郢縣打一場阻擊戰,總比在江陵打守城戰來的好……江陵畢竟是郡治中心,城外也是整個江陵郡規模最大的可耕種土地聚集區,在這裏打仗,對賦稅收入很不利的。
從華容縣停兵不進,到現在進軍到郢縣外圍,東吳軍的士卒們,已經淋了快半個月的雨了。
甚至,如果長時間淋雨,引發軍中大規模的傷寒,甚至是造成瘟疫的話,那問題可就大了。
如果司馬懿不徵得辛毗的同意,下令撤軍,而辛毗又非要堅守洛陽的話……持節剝奪自己的軍權,辛毗是有能力干出這種事情來的。
而最有希望的孫盛,率領三萬東吳陸軍,倒是抵達了郢縣……但這一路行軍走的,那叫一個龜速。和*圖*書
但問題是……孫權不允許啊。
有虎牢關在手,再加上曹真大將軍的大批援軍到來的話,縱然一時失守洛陽,也未必沒有奪回來的機會。
雖然司馬懿通過臨陣指揮,輕鬆擊退了這支登上城樓的小部隊,重新堵住了缺口,但這也意味著,僅靠常規的辦法,魏軍已經沒有辦法完全守住城牆了。
能被孫權提拔上來重用的宗室將領,孫盛還是有那麼一點能力的,畢竟孫權看人的眼光還是在的。
道路太過泥濘不堪,實在不好走,也不好運輸兵糧軍械。
人家蜀軍是有城池要守,有百姓和田地財產要守護,不得不戰,東吳這邊……你指望普通士卒能理解上頭大人物的所謂「戰略意圖」么?!
文聘沒辦法,他又不能直接領兵南下去進攻夏口,那裡是東吳水軍大本營,這麼貿然的殺過去,非常的冒險。
荊州方面,東吳進軍困難,而河洛方面,大漢的北伐軍進攻洛陽,倒是還算順利。
但,進攻效果真的很差……誰會願意在細雨綿綿的天氣,上陣去廝殺啊。
到了這個地步,不管是司馬懿還是辛毗,其實都知道,這個洛陽城,是肯定守不到二月份去了。
所以,郢縣方向,雖然安排了州泰去駐守,但一開始的作戰目的,是讓州泰能撐多久撐多久,實在撐不住就撤回江陵……純粹只是拖延時間用的。
就這麼退兵的話,什麼目的都沒有達到,卻空耗錢糧……你讓孫權的面子往哪兒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