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砥礪前行
第六百六十一章
對於大英帝國來說,日本是維護其全球殖民秩序的一個有力夥伴。但是對於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印度等殖民地政府來說,日本的海上力量卻是一個真實的威脅。
只是等林權助到了北京之後才發現,他在東京以為的麻煩和在北京實際遇到的麻煩根本就不是一個層次的。在東京時他曾經以為,革命委員會之所以敢和日本發生衝突,肯定是避不開袁世凱在背後的支持的,他不能相信革命委員會這樣一個地方勢力敢在沒有和中央政府做好協調前,擅自和日本這樣一個東亞大國開戰。
日支這種長期對立的局面,對於正在開戰的歐洲各方來說是求之不得的,但是對於我國來說卻是一個災難,除非我們完全放棄朝鮮半島,否則支那人光是支持朝鮮人的反叛就能把日本的血流干。現在北京那位日置益公使完全不明白什麼是外交,所以讓日支關係惡化至此。我現在只能指望你去北京幫助我們挽回這個局面了……」
所以日本必須結束這場和支那無謂的戰爭了,當然如何結束這場戰爭也有兩個選擇,一種是以雙方能夠接受的方式結束戰爭,這樣日本和支那就能在停戰後迅速恢復友好提攜的關係,這對於日本和支那都是最好的選擇。
基於現實的考慮,日本的內閣和陸軍已經達成了撤兵的結論,但是為了贏得一個較為體面的和平,陸軍不僅沒有在山東戰場停火,反而於10月初又增派了一個混成旅團抵達了山東戰場,使得日軍在山東達到了4個旅團近五萬人的總兵力。
到了這個時候,澳大利亞殖民地政府倒是第一個在大英帝國內部反對破壞中國中立國地位的堅hetubook•com.com定主張者了。而澳大利亞、紐西蘭等英國殖民地政府對於日英聯軍在山東軍事行動的反對聲音,也正迫使倫敦進一步的尋求和平解決中國問題。
唯一讓林權助感到憂心不已的,是英國人拒絕了派兵登陸龍口的日軍請求,英國人聲稱在中國人反對設立戰區的局面下,派兵登陸山東有違國際條約,英國人只主張在膠澳租借地內登陸作戰。
雖然日本在華報紙猛烈的攻擊這首歌:「這是歇斯底里婦人的瘋狂囈語,完全惘顧了日支過去相互提攜親善的關係……事實上眼下在東亞最危險的是大和民族,支那革命委員會正從山東半島、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建立起一道反日的高牆,把日本從這一地區驅逐出去……」
向來以頑固著稱的復辟派張勳,在失敗逃回徐州之後不及謝絕了賓客,躲在自己的宅邸中安心靜養,還向北京輸誠,表示自己從始至終都是擁戴袁大總統的。這場敗仗能夠讓這位僅次於北洋三傑的北洋將領如此垂頭喪氣,就已經讓北洋諸軍喪失了和日本人聯手對付革命委員會的勇氣。
在加藤上任外相之後被邊緣化的林權助,固然因此有揚眉吐氣的暢快之意,但是一直關注著時局的他也清楚,這趟支那之行可不是什麼輕鬆寫意的觀光之旅。
只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革命委員會根本不理會北京的指示,甚至連表面上的敷衍都沒有。而缺乏實力的北京政府,也只能對革命委員會來了個默不作聲。在這種中央和地方對立的局勢下,只要革命委員會在戰場上遭遇一兩場失敗,就會陷入被內外夾擊的困境。
然而到了北京之後他hetubook.com.com才發現,曾經被日本人視為中國唯一強人的袁世凱,實際上已經完全蛻變了。現在的袁世凱就和昔日的李鴻章差不多,心裏只想著兩件事,如何保住手中的權力和考慮自己的身後名聲。
而同時英國人對於日本盟友的不滿也正在英國報紙上慢慢的顯露了出來,此時的英國其實應當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大英帝國,一個是英國本土和各海外殖民地政府。雖然在歐洲大戰爆發時,英國海外各殖民地對於維護大英帝國的榮譽踴躍爭先,紛紛組織了殖民地師準備參加這場大戰。
而林權助抵達北京之後和袁世凱的接觸,也讓他意識到這位北洋領袖雖然表現出了親近日本政府的意思,但是袁世凱卻並無意為日本火中取栗去對付革命委員會,只是想要藉助日本之勢去壓製革命委員會,從而確立中央政府的威信而已。
英國人的這份聲明對於日軍來說是一個重大打擊,畢竟在日軍準備登陸山東龍口時,英國並沒有表現出堅定的反對意見。但是現在日軍已經登上了山東半島的時候,英國人卻認為這是一種違反國際法的行動,這無疑讓日本人產生了一種被英國人出賣的感覺。
而加藤外相親近英國,疏遠俄、法、美,輕視支那的外交政策,更是讓日本陷入了一個孤立無援的國際關係當中。俄、法雖然和日本都在協約國體系之內,但是對於這場戰爭卻並不支持,而美國人更是反對日本藉助戰爭擴大在華利益。
日置益公使在北京的舉措,在林權助看來倒是沒有什麼錯誤,對待這樣的人物倒是好辦的很,一邊威脅要打擊他手中的權力,一邊則給與利益上和圖書的引誘,那麼袁世凱政府也就不得不隨著日本的外交翩翩起舞了。
在這種國民和政府之間互不信任的危急時刻,大隈重信召見了林權助,向他懇切的說道:「日本現在正面臨著比日清、日俄戰爭時更大的危機之中,那個時候國民雖然對於戰爭還有所懷疑,但是日本的軍人還是堅持勝利會屬於自己。
日本海軍的行動,實質上就是在逼迫倫敦在自己的海外殖民地和日本這個盟友之間做出選擇。也許現在的英國人因為需要日本這個盟友,會選擇壓制澳大利亞等殖民地的意見,但是一旦這場大戰結束,倫敦是否還會把維護日英同盟放在首位,恐怕是不言而喻的事了。
第二種則是以日支關係完全破裂的方式結束戰爭,我們不僅將會失去在支那北方的商業利益,也將令日支陷入長期的對立之中。雖然我國佔有海上的優勢,但是支那革命委員會已經表現出了陸上的優勢,也就是說我們和支那將會陷入一種長期的僵持局面。
林權助是被日本政界稱之為伊藤博文之下的「治韓三傑」,另外兩傑是桂太郎和小村壽太郎,同時他也是日本外務省官僚中的核心人物。大隈重信在這個時候啟用他,其實無疑已經否定了此前加藤高明上任以來所主張的獨立的政黨政治。
聽說革命委員會派出了交涉小組到京參加談判后,從日本國內匆匆趕來的全權代表林權助也是鬆了口氣。9月24日井上宅密會之後,大隈內閣便開始全力緩和國內民眾的反支情緒,對支那留日學生、商人進行了嚴密的保護,在報刊輿論上引導國民把憤怒指向了背叛了日本的朝鮮人身上,為日支和談創造條件。
10月和-圖-書5日,日海軍又奪取了庫塞島;10月7日第二南遣支隊又佔領加洛林群島中的亞普島。日本海軍在太平洋上的活躍,首先就引起了澳大利亞的恐懼和反對。人口不過500萬的澳大利亞,唯恐日本藉機登陸澳洲,從而把北部、西部的大片土地變為日本移民的領地。
於是林權助很快就得出了一個結論,如果陸軍無法在山東戰場上獲得一個像樣的勝利,那麼就別想讓袁世凱政府下場站在日本這一方,雖然在壓製革命委員會的目標上,雙方是有著相同的立場的。
而陸軍之所以還不肯停下戰爭,不斷的把軍隊送去朝鮮、山東,那是因為陸軍上下都知道不能再打了,可高層卻沒有肯站出來負責的人。
不過政府這種在短時間內對戰爭態度180度的轉彎,同樣是惹起了大多數國民的懷疑,原本只是在小範圍流傳的戰敗消息,現在倒是可以光明正大的在街頭巷尾熱議了。由政友會控制的報紙和一些獨立的報紙輿論開始向政府要求公開正式的闢謠,以安定國民的情緒。
對於一個官僚系統來說,大家都知道的事和自己應當要做的工作這是兩回事。只要自己的上級一天不發話,哪怕就是他知道自己正在做著埋葬日本的蠢事,也不敢自動的停下來,否則他就先要成為組織中的異類了,這是日本人最難以接受的一件事,比讓他們面對死亡還要恐懼。
但是在另一方面,各殖民地的上層精英也把這場大戰視為了一次機會,他們在戰爭中派出兵力和支援物資向母國效忠;同時母國應當放鬆對於各殖民地的控制,以給這些英國海外殖民地以更大的政治和經濟自由。
不管是山縣派的官僚還hetubook.com•com是立憲同志會都沒人願意出來作這種政治自殺式的闢謠,這些對日支交戰情報了解的最多的政治精英們都很清楚,陸軍幾乎已經打不動了。這個時候站出來對國民闢謠,事後不給國民清算是不可能的,這可不是什麼貪污罪,回家吃幾天老米飯又可以復出了。
可是讓日本人預料不及的是,不管是在朝鮮戰場還是在山東戰場,革命委員會都沒有敗上一場,反倒是搶先挑出來的張勳部隊,在革命委員會的一隻偏師的反擊下被打了個落花流水。
作為一名資深的外交官,林權助已經意識到了日本在外交上所陷入的危險境地。加藤高明外相所主張的以日英同盟為主導的外交方針,實質上不過是自說自話而已。當日本海軍不顧英國方面的反對南下太平洋搶佔了德國的殖民地時,日英同盟已經很難再外交立場上取得共同一致了。
特別是歐洲大戰爆發之後,就在英國太平洋分艦隊追擊德國斯佩艦隊的時候,日本第一、二南遣支隊卻跑去了太平洋,開始搶奪從馬里亞納到密克羅尼西亞的大片殖民地。9月29日日本南下艦隊開始炮擊馬紹爾群島的亞爾特島,10月3日佔領亞爾特島。
但是今日,軍隊高層已經放棄了戰勝支那軍隊的信心,只是一心想要保住軍隊的榮譽;國民對於政府充滿了不信任,不管政府做什麼都被視為是針對平民的陰謀;而經濟界也認為此時和支那發動戰爭,這是讓日本經濟走向清水寺的開始。
支那人就更不必說了,作為戰爭受害者的支那人已經把日本視為了最危險的敵人。在山東的支那民眾中開始流傳著這樣一首義勇軍進行曲,內容是;「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