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火熱的年代

作者:富春山居
火熱的年代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三卷 砥礪前行 第七百二十章

第三卷 砥礪前行

第七百二十章

據說此次不僅要治理淮河,就連魯南的沂、沭、泗諸河也要一併治理。因此今年不過是第一期工程,今年主要是對淮陰閘上下、張福河上下進行疏浚整理;維修洪澤湖的湖堤;還有就是要引洪澤湖水從廢黃河以南里下河地區穿過淮安、鹽城,挖出一條入海口來,從扁擔港口入海……」
但是,雖然他不願再政治上親近革命委員會,卻不代表他不關注山東革命委員會的行動。因此在秋收之後,隨著革命委員會在魯南、蘇北搞出的大修水利的架勢,他也就趕緊派人去蘇北打聽了。
此外淮河下游一旦治理完成,洪水退去后至少能夠獲得100萬畝的上田和76萬畝的中田,按照上田50元每畝,中田30元每畝的價格,光是這些公地就價值7、8千萬元了。更不必提,淮河治理完成後,每年對於航運利益的增加,也不會少於750萬元。
只是,不管是孫中山還是袁世凱,對於民生的關注也都停留在口頭上,他們手中要是真有了幾個錢,也是先謀划著購買武器招兵買馬,而不是拿出來興辦水利工程。
「這和明搶有什麼區別?」張謇恨恨得吐了口唾沫說道,這下邊上的親信倒是不敢吱聲了,不過他倒是覺得革命委員會比那些督軍的吃相可好多了。比如張勳在徐州,王占元在武漢,那才真是明搶,商人要是不給兩位督軍老爺上供,那就休想在他們的地盤立足。
這人趕緊彎腰答道:「是,老爺。根據我打聽到的消息,武同舉擔任了淮河治理工程總指揮,革命和_圖_書委員會還請了一個美國工程師作為整個水利工程的總指揮,原先德華大學的畢業生充當了淮河治理工程的助理工程師。
據說魯南和蘇北的那些地主最後都選擇了上繳土地,以避免罰款。安徽的倪督軍和馮督軍也沒逃過去,不過據說革命委員會用他們購買土地的價格回收了那些土地,算是給兩位督軍一個面子了……」
說起來,這個水利總長還不及他另一個頭銜導淮局督辦更值得蘇北民眾尊敬,畢竟前者什麼都給不了,而後者卻有可能讓蘇北民眾減輕淮河帶給他們的損害。
雖然他還在同革命委員會投資的工廠做生意,但也僅限於談生意。在政治上,他一點也不想親近革命委員會了,畢竟張家現在就是南通、海門一帶最大的地主,他可不想自己半生的積累都落入到革命委員會的口袋之中去。
第二是對土地超過1000畝以上的地主進行地稅核查,凡是過去三十年內無法證明自己足額納稅的,必須在規定時間內補交稅款,在稅款未繳納完成前不得進行土地買賣。超過日期不補交稅款的,將視情況追加3到10倍的罰款。
因此從清末開始,治理淮河,或者說把淮水引入大海或長江,就成為了蘇北、安徽一帶民眾最為迫切的需求。只是清末政局動蕩,對於這種大型水利工程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等到了民國,江蘇士紳民眾不免對新政府寄託了新的希望,而不管是孫中山宣揚的建國方略,還是袁世凱的鼓勵實業等政策,無不展示了對和*圖*書於民生事業的重視。
張謇在心裏盤算了一下,蘇北鄉紳的治理方案大約能夠惠及到300萬畝良田,而他的方案是1400萬畝耕地,至於革命委員會這一系列的操作,明顯是想把魯南、蘇北5000餘萬畝土地都納入到水利灌溉系統當中來了。
這確實是一個更為有利的方案,但是這也是一個耗資極大的方案,絕不是2000萬美元能夠拿的下的。因此他不由脫口問道:「革命委員會難道和美國人借了款了?那些蘇北的鄉紳肯接受?我記得安徽的倪嗣沖和南京的馮國璋都在淮河中下游買過土地,革命委員會總不可能為他人做嫁衣裳吧?」
只是革命委員會在山東實施的土地改革運動,就讓張謇很難受了。在他看來,革命委員會簡直就是瞎胡鬧,學李自成、洪秀全這些賊頭打擊縉紳,破壞社會秩序,豈是治理國家的道理。因此原本在戰後對革命委員會頗為讚賞的張謇,對於革命委員會的態度又冷淡了下去。
張謇皺著眉頭打斷了他說道:「鐵路的事就先不提了,你先說說他們都搞了些什麼水利工程吧。」
「回老爺話,我倒是沒聽說革命委員會向美國人借款了。不過今年秋收之前,革命委員會就開始對魯南、蘇北的土地進行地權清理了,第一是允許那些因為欠了高利貸抵押自己土地的農民按照平價贖回自己的土地,凡是歸還的欠款超過本金2倍以上就不必再還,超過3倍以上的應當退回債息,民間借債利息不得超過25%,否則視為無和*圖*書效契約,不得拿人作為抵押物。
「……眼下整個蘇北都像是一個大工地,那些冬閑的百姓大約都被革命委員會發動起來了。至少有一兩百萬人吧,他們一天的工錢大約為2毛5到5毛大洋不等,每人每天還有1毛錢的伙食補貼。那麼粗略的算一算,一天大概要花上30多萬大洋,據說至少要幹上一百天,那就是3000多萬……」
但是在張謇看來,蘇北士紳太過顧及自己的利益,對於該工程的不斷阻擾,才是讓美國人半途而廢的主要原因。畢竟美國人正數億數億的向歐洲貸款,又怎麼會拿不出2000萬美元呢?
張謇身為中華民國農商總長兼全國水利總長,卻一般不在北京辦公,而是常年居住于南通。畢竟這裏不僅有他一手創辦的大生紗廠,還有著許多親朋好友。對他來說,公職更像是一個挂名,而不是一份真正的職業。
如果不是革命委員會展現出來的強大實力,震懾住了那些試圖復辟的遺老和袁世凱的野心,中華民國估計撐不到五年。因此就維護共和體制的這一點出發,張謇也是不能不支持革命委員會的。
而水利總長也是如此,不要說現在的北京政府,就是過去的滿清朝廷都知道,治國首要之事就是興修水利。不過國庫空空如也,張謇哪裡拿的出錢來給地方興修水利?而沒有錢撥給地方,地方上自然也就無視中央發布的政策命令了。
因此即便他好不容易同美國公使達成了協議,向美國紅十字會借款2000萬美元興修淮河,可是蘇北的士https://m.hetubook.com.com紳們還是硬生生的把這件事給攪黃了。雖然歐洲爆發和美國政府插手借款協議太過深入,使得芮恩施公使認為這有可能損壞中國民眾對於美國政府的印象,讓他對於該項工程失去了興趣,最終導致該項目不了了之。
張謇對此也是感到非常的不滿,雖說去歲革命委員會擊退了日本人,從而給國民大漲了志氣,因此他也並不反對革命委員會就勢入住北京,反正在袁世凱親近那些滿清遺老之後,作為立憲派領袖之一的張謇就遠離了北京。
和農商總長和水利總長兩個職務相比,他更看重兩淮鹽政使和導淮局督辦這兩個職位,畢竟前兩者只是虛名,而後兩者卻帶給了他相當大的實利。
作為本省士紳領袖的張謇,自然是要比孫、袁兩人對家鄉的事業熱情的多。畢竟導淮工程還是有利可圖的,先不說導淮工程完成之後,1400萬畝耕地至少有五分之一成為水澆地,另外五分之四的耕地也不必再受旱澇災害的影響,每年光是增產的糧食就至少超過了800萬元。
想到這裏張謇就感到惋惜不已,不過現在更讓他感到不舒服的,還是革命委員會。自從革命委員會打著清算辮子軍的名義進入魯南、蘇北之後,不管是隴海路的修建工程還是導淮工程都落入了革命委員會的手裡,他這個兩淮鹽政使和導淮局督辦已經管不到蘇北的事務了。
因此,這顯然是一項有利可圖的生意。導淮局督辦的名頭,自然也就比華而不實的水利總長,更得張謇看重了。只是,作為江蘇士紳和實業界https://m.hetubook.com.com的領袖,張謇固然可以帶領江蘇士紳抵抗南京或北京國民政府對於地方事務的插手,可蘇北的士紳民眾也對他這個蘇南士紳領袖提防的很。
張謇發泄了一陣之後,突然又笑了起來,「呵呵,倪丹忱、馮華甫這兩個混蛋也有今日。當日要不是他們勾結蘇北鄉紳大肆購買淮河兩岸的土地,搞的美國人不肯貸款了,我的導淮工程又怎麼會黃。也好,也好,且讓他們斗去,我倒要看看革命委員會這是作秀還是真能做事的……」
比如兩淮鹽政使這個南京國民政府給他的頭銜,讓他幾乎拿下了兩淮鹽業最為豐厚的利益,這當然比什麼農商總長要值錢的多,北京政府財政匱乏,除了袁世凱重視的外交和軍事外,其他部門幾乎常年處於財政赤字之中。這個農商總長也不過就是一個空頭名號,張謇如果不自家往裡貼錢,幾乎就什麼都幹不了。
在張謇看來,袁世凱這就是在玩火,不管他是想要復辟大清還是想要自己坐上那個位置,都是要和立憲派決裂的結局。因為不管誰上台當皇帝,清算革命黨和立憲派都是避免不了的,不清算則無以彰顯皇權之神聖。
11月8日,他派出的親信從蘇北返回,下車后連家都沒回,就跑到了他的大宅中,向他原原本本的報道了,革命委員會在魯南、蘇北做了些什麼。
自從1855年黃河北徙后,淮河同沂沭泗水系的入海通道就被廢黃河給阻斷了。而淮河通往長江的入江通道也是斷斷續續,因此每到夏秋汛期,淮河下游就是洪水橫流,下遊民眾幾乎無法生活下去了。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