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火熱的年代

作者:富春山居
火熱的年代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三卷 砥礪前行 第七百二十七章

第三卷 砥礪前行

第七百二十七章

於是革命委員會同樣消減了北滿地區的兵力,並開始上馬佳木斯到俄國境內鐵礦區的鐵路建設,開始了進一步整合北滿和俄國遠東地區的經濟布局。
當然,按照俄國的傳統,外貝加爾邊疆區這種才是常態,如阿穆爾沿岸邊疆區和濱海邊疆區這樣快速的提供一支有質量的預備部隊,才是不正常的。不過在這個前線岌岌可危的時期,陸軍部的官員們自然更為信任後者,反而不肯把這樣一支有戰鬥力的部隊送去填壕溝了。
蔣百里被任命為觀察團團長,蔡鍔、葉聲作為其副手,整個觀察團約有近200人,其中軍政大學派出了一半人,總參謀部派出了四分之一,還有四分之一則是類似於蔡鍔這樣的南方進步軍人,他們大多打著個人的名義,想要趁著這個機會出去長長見識,順便和革命委員會拉一拉關係。
因此即便是在遠東布爾什維克組織的極力協助下,謝爾蓋和俄國的遠東官僚們也足足花了將近三個月才徵調了95600名士兵。當然,這個徵兵成績已經超過了彼得堡對於遠東地區的期望值的130%。
但是這些俄羅斯遠東官員顯然沒有預料到,中國勞工並沒有按照他們設想的那樣,逐步撤離從而好讓俄羅斯新移民逐步接手中國勞工空出的工作崗位。而且他們也沒有預料到,原本作為中國勞工離去後補充的朝鮮人,居然又有了一個自己的國家。
中國在這個時候派出如此規模的軍事觀察團,無疑是相當引人矚目的。在歐洲和*圖*書大戰進行了一年半后,開戰之初拒絕中國加入這場大戰的英國人和法國人其實已經有些後悔了,因為國內人力的枯竭,使得協約國開始尋找有著豐富人力資源的國家加入自己這一方了。
現在這麼一抽調部隊,遠東三省雖然使用了不少新徵召的士兵,可為了保證這些軍隊的戰鬥力,也不得不分出了一半正規軍隊用以充實徵召部隊的組織結構。於是整個遠東三省的俄軍兵力下降到了5萬左右,其中有2萬多是新兵,原本就難以和革命委員會抗衡的遠東俄軍,現在更是難以對革命委員會控制的邊疆地區造成什麼威脅了。
這也是吳川要把一批遠東護國主義者送去歐洲戰場,從而削弱俄國遠東地區排外主義瀰漫的社會氛圍,為遠東地區的合作打下一個基礎的想法。
12月中旬,在和英法交涉之後,英法兩國終於同意中國派出一個軍事觀察團,前往西線進行軍事觀察。該軍事觀察團雖然是以中國為名義派出,不過北京政府和各地軍閥並無意派人參加,於是這隻軍事觀察團最終完全落入了革命委員會手中。
同意中國方面向協約國派出軍事觀察團,正是協約國向中國示好的第一步。當然對於吳川來說,軍事觀察團不過是為了讓革命軍進一步了解什麼是工業國家之間的戰爭,順便把一些人員送去歐洲而已。
於是從1913年開始,俄國遠東地區有兩樣東西是一直快速上升的,酒精的銷售數量和排外主義分子。這也就和_圖_書是為什麼遠東布爾什維克組織的中下層分子為什麼會傾向於護國主義的原因,因為他們的日常生活中一直都在接觸這種情緒,如果不是一個堅定的布爾什維克主義者,就無法擺脫這種狹隘的民族主義意識,真正看清俄國無產階級的利益究竟是什麼。
只是這一舉動同樣刺|激到了一直在關注著革命委員會行動的日本,並迫使日本增加了對於歐洲戰事考察的軍官規模,這倒是讓吳川未曾預料到的事。
在彼得堡從遠東三省抽調軍隊之前,去掉警察及哥薩克,遠東三省的俄軍大約為7萬左右,其中阿穆爾沿岸邊疆區2.16萬人,濱海邊疆區1.5萬人,剩下的都在外貝加爾邊疆區。
但是,想要把這些遠東的護國主義者召集起來送去歐洲戰場,同樣也是一個相當麻煩的任務。坐在溫暖的家中,喝著伏特加高喊沙皇萬歲,和蹲在骯髒且老鼠橫行的狹小壕溝呢,冒著隨時可能被彈片擊殺的風險,去保衛沙皇小爸爸,這顯然不是一回事。
除了那些天真的護國主義者、夢想著通過戰爭出人頭地的小軍官、覺得沒有出路的破產者,只要覺得自己的生活還能過得下去的,就不會願意真的上戰場為沙皇陛下去犧牲。只是很可惜,最後一種人不管在哪個地方都是大多數,否則的話日俄戰爭中俄國也就不會失敗了。
到了1913年,整個遠東三省人口差不多達到了320萬人,其中俄羅斯人口佔了180萬左右,剩下的依次是本地土著和-圖-書、華人和朝鮮人。
而在朝鮮民主共和國成立之後,大量遷移到俄國遠東地區的朝鮮人也在迴流北朝鮮地區。於是到了1915年年底的時候,俄國遠東三省的人口反而降至了280萬人,其中俄羅斯人口上升到了200萬人。大量勞動力的外力,對於俄國遠東三省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在1913年賓海洲的勞動力統計中,中國勞工占採金業勞動力總數的87.6%;占硅鹽酸工業勞動力總數的92.5%;占森林工業勞動力總數的67.1%;占碼頭行業勞動力總數的57.8%;占烏蘇里鐵路勞動力總數的53.3%。
當這些中國勞工返回本國之後,加上朝鮮人也在離去,於是俄國的遠東地區就出現了普遍性的勞動力緊缺。按照某些俄國遠東官員的說法:「現在好像是回到了1860年,除了土地之外,我們一無所有。」
遠東政治局勢的劇烈變化,給了俄國遠東三省的經濟一個沉重的打擊。在1913年,遠東三省在伐木行業上創造了1240萬盧布的產值;採掘了2100萬普特的煤炭;光是捷秋希銀鉛礦床當年就挖掘了3788萬普特的礦石。
將遠東的武裝力量抽調到歐洲去,這顯然不是一個命令下去就能完成的任務。遠東三省因為革命委員會的出現,從而獲得了一個穩定且不斷擴大的貿易市場,這就直接導致了遠東三省的移民情況要比另一個時刻好的多。
可以說,1913年的遠東三省和圖書簡直就是俄國各邊疆區經濟的典範,也是前主席大臣斯托雷平所設想的俄國邊疆區發展方向。
在辛亥革命之前,華人在俄國遠東地區的常住人口就超過了40萬人,非常住人口也有近20萬人。不過隨著1910年遠東鼠疫爆發引起的排華風潮和辛亥革命后東北三省的政局變化,從俄國遠東地區返回的華人也日漸增加,到了1915年底的時候,俄國遠東地區的華人常住人口已經不足10萬了。
從12月3日開始,每天都有二列裝滿了士兵和軍火的列車從哈爾濱開往了莫斯科。從濱海邊疆區和阿穆爾沿岸邊疆區徵召的俄軍士兵,都會先抵達哈爾濱集合,然後配齊了個人裝備及編組成團后,方才會向歐洲出發。
同年,阿穆爾河沿岸的糧食耕作區就為市場提供了5600萬普特的商品糧。在農業發展上,遠東三省的耕地機械化比率甚至超過了歐俄部分。而整個遠東三省的經濟比重中,工業產值達到了工農業總產值的46%。
不過這些事情對於遠在哈爾濱的吳川和共和黨來說,是不大關心的。隨著遠東俄軍部隊向歐洲的調動,革命委員會的外部形勢就變得越發的安全了。
從歐俄遷移過來的俄羅斯移民,在耕作技術、對於當地氣候的適應和工廠做工的效率上都不及中國勞工。正因為如此,俄國遠東的官員才會採取行政手段限制中國勞工和俄羅斯移民進行競爭,甚至乾脆用暴力驅逐的方式,把這些勤勞的中國勞工趕回國去,好讓俄羅斯和_圖_書新移民獲得工作。
大量廉價的中國商品的湧入,雖然滿足了俄國遠東地區的消費,但同時又打擊了俄國遠東地區的工農業,於是在勞動力價格上升的同時,又出現了失業率上升的奇景。
原則上來說,外貝加爾邊疆區人數佔了遠東三省的一半人口,因此本次徵召士兵的數量也佔了總人數的45%,不過在阿穆爾沿岸邊疆區和濱海邊疆區於12月底完成了徵召士兵輸送任務之後,外貝加爾邊疆區這邊卻直到1916年3月初才結束。
1915年冬天的哈爾濱是熱鬧的,不過在革命委員會的細緻安排和充足物資的供給下,及遠東布爾什維克的組織下,這種集結和編組又是井然有序的。相比起來,外貝加爾邊疆區徵召士兵的集結就顯得極為無序和混亂了,這一邊區輸送往歐洲方向的部隊不僅常常缺額,還存在普遍的個人用品配備不足的狀況。
不過到了1915年,失去了大量勞動力且因為歐洲大戰無從獲得中央補貼的遠東三省經濟終於陷入了困境。勞動力匱乏導致了勞動力價格的升高,勞動力價格上漲又拉升了一系列物價上漲的開始,於是俄國遠東地區的糧食、商品都失去了和東北三省糧食、商品的競爭能力。
而且相比起阿穆爾沿岸邊疆區和濱海邊疆區徵召部隊的有序組織,幾乎下了火車即可奔赴前線的狀態,外貝加爾邊疆區這邊卻需要再集中訓練一兩個月才能安排到前線去。這就讓彼得堡陸軍部的官員們,對於外貝加爾邊疆區頗為不滿了。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