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砥礪前行
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1918年,中國境內約有紗錠510萬枚,革命委員會投資的紗錠約為250萬枚,英國人投資了20萬枚,日本投資了30萬枚,剩下的則屬於中國私人資本。雖然日本在華投資的紗錠超過了英國,但是相比起中國棉紡織業的快速發展,還是稍有遜色的。
就在寺內正毅在自己的辦公室內思考著日中關係的變化時,他的秘書官進來向他報告,陸軍大臣田中義一在等候他的接見。站在窗口的寺內走回了自己的座位,然後對著自己的秘書官吩咐道:「讓他進來吧,然後沏兩杯茶過來。」
參謀本部作戰課此前讓朝鮮軍製造了幾次小衝突,但是並沒有找到這道防線的薄弱點。因此作戰課認為,正面進攻這道防線並不明智,從防線後方進行登陸作戰,然後從防線後方消滅駐守陣地的朝鮮人才是最好的選擇。但是這樣一來,登陸作戰的部隊有可能遭到中國援助朝鮮人的部隊的夾擊,這一作戰計劃風險同樣不小。
田中雖然心裏有著這樣的覺悟,但是口中沒有停留的向寺內首相解釋道:「以菊池和大竹為首的青年將校以為,參照歐洲戰爭的經驗,日本和中國一旦開戰就應當是總體戰的形式。他們認為僅僅是軍隊方面的動員是不夠的,需要國家各個機關在經濟和工業方面進行動員。也就是說,日中再戰必然是一場國力之戰。
事實上兩派都不贊成現在和中國開戰,後者認為我們的常備軍還不夠多;前者則認為想要發動一場總體戰需要一塊資源豐富的土地,也就是說至少要把婆羅洲開發出來,才能解決帝國發動總體戰所需的資源。」
此外,根據本次中國人舉辦的防登陸演習來看,在中國人有所防備的開闊海岸進行登陸恐怕並不明智,有可能會重蹈英法進攻達達尼爾海峽的敗績。
田中義一能夠理解寺內首相的不滿,海軍強行從英國人控制的荷蘭小弟中挖出了半個婆羅洲,實際上已經打亂了英國在東南亞所建立的秩序。英國人並不是不眼饞荷屬東印度群島,也不是沒有力量迫使荷蘭人把東印度群島的管理權交給自己。
而且,革命委員會在北方,我們卻在南方登陸,中國南方的地方勢力和馮國璋等舊北洋勢力,顯然不可能相信我們是去幫助他們對抗革命委員會的。我們如www.hetubook.com.com果選擇了這一方案,中國國內反對革命委員會的勢力恐怕也會倒向革命委員會來對付我們了。
寺內正毅頓時語氣不善的說道:「上原是故意的,還是真的腦袋壞了?從長江口登陸當然是最簡單的,但是我們要是那樣做了,英國人首先就要把我們視為敵人了。只要革命委員會的軍隊不兵臨長江,英國人就不會允許包括我國在內的各國軍隊在長江口登陸。革命委員會在袁世凱去世之後,也沒有越過淮河一線向南方發展,估計就是不願意同英國人撕破臉。
在秘書官的引導下,田中義一進入了寺內的辦公室,兩人寒暄了幾句之後,田中義一就向著寺內彙報道:「當前在中國出差的各官送回的情報已經基本匯總于參謀本部,陸軍省也得到了一份。
在日俄戰爭中,在本次大戰中,英國人都是用著模稜兩可的言論,讓英國的對手自動的跳入了戰爭的泥潭,然後英國又站在了他們的對立面,從而給自己的對手以沉重的打擊。遏制中國的進步雖然是日本不少政治精英的共同認識,但是對於西方列強的步步進逼,日本人也不是不擔憂的。
但是日本政府並沒有為城市人口的急劇增長做好準備,城市郊區出現了大批的貧民窟,這些人不能獲得乾淨的食水和平價的食物,甚至連睡覺都不能有翻身的地方。同一時期中國東北地區的工廠就業人數從60萬人增長到了250萬人,但是從1912年開始革命委員會就已經對於東北工業城市進行了規劃和超前的基本建設投入,因此基本沒有出現過於激烈的階級矛盾。
1914年,日本紡織廠男工平均工資為450厘,女工為290厘。到了1918年,男工為513厘,女工為348厘,五年時間,增長不過14%(男工)20%(女工),而同期,物價指數卻增長了200%,1石米從十多日元瘋漲到了1918年3月的34日元。
而在政治上,當前的日本也不適合挑起一場戰爭。雖然1917年日本財政收入超過了10億日元,比1914年日本財政收入6.18億日元增長了將近一倍,但是增加的財政收入幾乎都投入到了造艦計劃、軍備整頓計劃和基礎設施的投入上,對於民生和圖書的投入幾乎沒什麼增長。
這一旁觀也令日本發現,英國在東亞的霸權似乎沒那麼穩固,而荷蘭人完全就是一塊魚腩,誰都可以上去咬一口。日本海軍於是就試探的去咬了一口,結果也證實了當前的英國確實是被大戰耗盡了國力,面對這一挑釁行動,英國採取了退讓,順便還和法國人、美國人一起瓜分了荷屬東印度群島的一部分。
而且革命委員會雖然和日本一樣,在戰爭期間採取了以出口為經濟導向,但是革命委員會名下擁有的國有經濟規模遠超過日本政府,因此革命委員會能夠以法律對工人的工資和福利進行保障,而無需理會私人資本的叫囂。
因為在當前的滿洲地區,道路交通設施要比日俄戰爭時期完善的多,不僅幾條骨幹鐵路都完成了複線建設,其較為偏遠的地區也建立了大量的砂土公路同鐵路網進行了連接。按照這些資料的估算,從滿洲境內任一縣城出發,抵達哈爾濱、長春、瀋陽三座中心城市,時間都不會超過三天。
由於日本的資本家還沒有學會,「過於優厚的待遇是在養懶人……國企就是用國民的稅金養活一群懶人……他們是人民富豪而不是什麼壓迫工人的資本家,他們的企業是養活了大多數工人的民營企業而不是什麼私人企業……想想這些工人過去在農村連白米飯都吃不上的生活,現在吃上了白米飯的工人居然忘恩負義的攻擊養活了他們的資本家,他們既然不情願被資本家剝削,就應該滾回鄉下去吃番薯……」等等奇談怪論,因此只能要求政府加強對於工廠的保衛。這自然就引發了工人階級和政府之間的衝突。
而鑒於日本的弱小,其所擴張的海外市場只能是中國,至於海外其他地區,日本的棉紗棉布幾乎都沒有市場。這也就造成了中國政治經濟有個什麼風吹草動,日本的棉紡織業就先受到了打擊。為了抵禦外部市場的風險,日本棉紡織業進行了第一次整合,這不僅增強了日本紡織公司的實力,也極大的提高了日本棉產品的質量。
只不過英國人不希望給其他列強一個錯覺,以為強國可以從小國手中奪取殖民地。美國人從西班牙人手中奪走了古巴和菲律賓,結果就導致了德國認為自己也可以用武力奪取那些歐洲小國的海外殖民地。和-圖-書這種錯誤的示範,直接導致了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陣營的對抗。
特別是經濟界,他們反對現在參与任何戰爭,更是反對和中國開戰。在經濟界的人士看來,當前的戰爭景氣乃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因為日本的產品從來沒有那麼被外界需求過。
歐洲戰爭的爆發,首先就讓歐美的棉產品讓出了大部分的世界市場,從而給了日本棉產品一個對外擴張的機會。特別是在印度、東南亞和中國地區,日本的棉產品正在快速的填補英國產品退去后留下的空缺。
在1914年,日本全國5203.9萬人,有74%的人口居住在常住人口1萬人以下的鄉村中,可以說和中國一樣是一個農業國。但是戰爭景氣,使得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進入了城市,1914年日本工廠就業人數為85萬人,到了1918年已經達到了120萬人。
也就是說,我們想要複製日清、日俄戰爭的突襲作戰,成功的幾率已經不大。而且朝鮮人在中國人的支持下,已經初步建立起了一道把朝鮮半島分為兩半的防禦陣地。這道陣地在37度線和38度線之間,由鐵絲網、壕溝和機槍堡壘組成,部分地區還設置了地雷帶,其縱深超過了10公里,最厚的地區約有20餘公里。
但是在印度,因為蘭開夏的棉紗在戰時無法維持對於印度的輸出,日本的棉紗則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1913年,日本出口印度的棉紗也就3000包;但是到了1917年,日本棉紗已經佔據了印度市場64%的份額,英國降低到了21%,中國棉紗佔據了14%的印度市場。
在荷屬東印度的棉業市場,戰前荷蘭人和英國人各佔40%,但是到了1918年,荷蘭布降到了5%以下,日本布上升到30%,中國布上升到了50%的市場份額。日本國內紡織業的資本,幾乎比戰前翻了一倍。
「所以,他們就拿出了這樣一個作戰計劃敷衍我么?」寺內正毅不滿的摘下了眼鏡丟在了辦公桌上,田中頓時閉上了嘴,不過他也看出首相對華開戰的慾望正不斷的削弱,畢竟這場戰爭正遭到了舉國一致的反對。
寺內心裡其實也很明白,整個國家每一個階層此時都不願意打仗,就連出兵歐洲都遭到了議員們的大肆批評,如果不是中國已經出兵,和*圖*書日本不得不對英國盟友表明自己的立場,那麼出兵歐洲的議案都未必能夠通過。
不過上原、田中等人認為:缺乏自給自足能力的帝國進行歐戰這樣的長期戰爭絕對是個禁物。因此,作為陸軍的作戰指導方針是,在開戰初期就要集中儘可能多的精幹部隊……在開戰初期就要給與敵人巨大的打擊使其不能夠有重新振作的機會……據此,帝國陸軍如果能夠做到就應有必要……擁有多數的常備軍。
而滿洲之革命委員會雖然已經把勢力向華北地區滲透,但是除了山東和河北之外,其他地區並未駐紮其所宣稱的甲等師團。雖然我們並沒有完全找到這些甲等師團的駐紮地點,但是我們推斷至少有7-9個甲等師團依舊駐紮在滿洲地區,至少3-4個甲等師團駐紮在南滿地區。
日俄戰爭的爆發刺|激了對於棉紗的需求,不僅讓日本全國的紗錠超過了150萬枚,年產棉紗達到了90萬包,也開始了日本紡織公司在海外的投資設廠。如果不是革命委員會的崛起,日本對於南滿鐵路控制權的失去,那麼日本幾乎已經控制了東北的棉紗市場和粗布市場。
海軍的行動雖然給日本帶來了極大的利益,至少有四分之一個日本列島的新土地被納入了日本,但是英日之間的同盟互信關係也走到了破裂的邊緣。在這樣的形勢下,日本對於英國也存有了幾許疑慮,日本人擔心在日本和中國開戰之後,英國也許會違背自己的承諾,從而讓日本騎虎難下。
比如對於日本越來越重要的棉紡織業,在1899年日本全國的紗錠已經超過了100萬枚,資本額在3300萬日元以上,當年日本棉紗出口超過34萬包,進口只有2萬7千包,日本的棉紗棉布市場基本飽和。從這一年開始,日本棉紡織業想要發展,就只能向海外擴張了。
只是這場歐洲大戰確實耗盡了英國的國力,而不在英國計算之內的革命委員會的崛起,又打破了東亞地區美日的勢力均衡。革命委員會站在美國立場上向荷蘭人對東印度群島的主權提出質疑,日本不能也無法對抗這兩國勢力的擠壓,因此只能看著荷蘭人向中美兩國低頭。
1915年下半年,日本紡織公司的股息是15.5%;1916年下半年為23.5%;1917年則達到了41.https://www.hetubook.com.com1%;在這樣豐厚的利潤支持下,日本經濟界只覺得人力資源不足,哪裡還願意讓陸軍和自己爭奪勞動力呢。
因此,只要荷蘭人屈從於英國所建立的全球殖民體系,那麼英國人並不在意荷蘭人在名義上享有東印度群島的宗主權力。有著英國人的保護,英國人原本以為不會有什麼傻大胆敢於挑戰荷屬東印度群島的歸屬。
軍務局的幕僚官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之後,得出了一個結論。假如這些派往中國出差軍官搜集到的資料沒有多少出入的話,那麼在鐵路較為密集的滿洲地區和中國軍隊決戰,我國並無勝算,即便有英國盟友在背後支持我們也一樣。
僅僅是對付一個還沒有消化北中國的革命委員會,我們已經要拿出最大的力量了,現在如果中國人統一在革命委員會的旗幟下對抗我們,那麼我們還有勝利的可能嗎?這就是一個看似美妙,卻一無是處的計劃,參謀本部中難道就沒有其他聲音了嗎?」
惹惱了英國人之後,再去和中國人拼個你死我活,這顯然不會是日本上層人士的認識。哪怕如寺內正毅,想要的也是一場如日清戰爭這樣的輝煌勝利,而不是如日俄戰爭這樣的慘勝。前者可以打斷中國的進步,和讓日本汲取中國的財富以發展日本的經濟;後者則只會讓日本倒退到日清戰爭之前。
在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湧入城市之後,工人工資的增長速度顯然是不能超過物價上漲的幅度的,畢竟在充足的勞動力的保證下,資本家只會雇傭接受較低工資和無需保險的農民工。
因此參謀本部認為,我軍想要進攻中國最好應當遠離滿洲地區,並獲得足夠的運力,至少一次能夠運輸兩師團以上的兵力,方才能夠在中國沿海建立起一個穩固的登陸點。因此最為合適的登陸作戰地區,其實應當是上海到南京這段長江口。」
而在東北,以1914年的物價指數和工人工資指數為100的話,那麼1918年的物價指數大概才升到135,工人工資的指數則達到了185。在日本社會主義者將兩國的經濟發展狀況和工人生活水準加以比較之後,就開始對日本資本家和政府進行了極力的批評,認為日本的資本家把戰爭景氣的紅利都放入了自己的腰包,而人民幾乎一無所獲,日本政府對此則視若無睹,這簡直就是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