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砥礪前行
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這種動用私人武裝鎮壓工人運動,並用民族社會主義號召國民的右翼團體,很快就從義大利向周邊和美洲蔓延開去了。比較容易接受義大利人發明的法西斯運動的,其實是阿根廷和美國,因為義大利向海外移民最多的就是這兩個國家。
而此時的羅莎。盧森堡,則致力於發展德共黨員,試圖在下一屆議會中讓共產黨獲得一半以上的席位,好讓議會支持她對於德國政治的社會主義改革。盧森堡始終沒有勇氣,在德國展開一場毫不留情的無產階級革命,而是試圖通過民主化運動,消除德國的封建殘餘,推動德國社會向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
而一部分德國的銀行家也不滿意和約,他們認為既然協約國佔有了德國所有的海外殖民地,那麼這些殖民地及殖民地的德國投資,也應當算在賠款之內,而不是在割讓了殖民地之後,還要讓德國支付賠款。
但是沒有人願意讓克里蒙梭在這個時候辭職,因為法國在中東地區的利益還沒有得到保證,誰也不能確定換個人上台能幹的比克里蒙梭更好。另外,大家都覺得,反正法國人已經接受克里蒙梭出賣了祖國的觀點,那麼就乾脆把剩下的問題一起解決了,沒必要再讓別人來背黑鍋了。
但是對於德國的資本家來說,大量的在街頭無所事事的退役軍官和士兵們,實在是用來對付共產黨領導的工人組織最好的幫手。雖然他們現在並不想和德共翻臉,因為德共是維繫德中俄三國經貿同盟的支柱,但是德國的資本家並不希望德共繼續擴大在國內的影響力了。
11月24日,法國外交部決定和中國提升外交關係,並就中法之間的一系列問題加以協商。吳川讓王葆真、陳友仁和法國人談判,讓王廷正和顧維鈞前往德國、東歐等國進行談判。英國人最遲在11月27日,授權英國駐華公使和北京政府洽談外交關係的提升。
凱恩斯更是認為,英國的下一個競爭對手不是美國,而是日本和俄國中的一個。因為在各國削減海軍造艦計劃的時候,日本卻在擴張自己的造艦計劃,日本軍艦能去的地方只有東南亞,而那裡是英國和美國的勢力範圍。也就是說,日本海上力量的擴張,不是將把英國拉進對美戰爭,就是把矛頭指向了英國。
在另一個位面,美m.hetubook•com.com國還需要不斷建造主力戰艦來對抗戰後英國給予自己的壓力,但是現在美國已經不必這樣做了。英國不僅沒有餘力再去對付美國,甚至連世界各地出現的對於英國的挑釁,都難以完全的壓制下去了。
凱恩斯對於英國在全球收縮陣線的看法也許是正確的,但卻不是英國人所需要的,剛剛戰勝了同盟國的英國怎麼可以不經過一場戰爭就主動收縮呢?這顯然是不符合大英帝國的形象的。勞合喬治左右為難,他既不想得罪國內的選民,卻也知道英國也許是該和俄國人妥協了。
簡單的說,既然協約國並不是為了解放德國的殖民地而要求德國讓出所有海外的殖民地,那就說明協約國和德國一樣都是這場戰爭的發動者,而不是戰爭的受害者,因為大家都是為了爭奪更多的海外殖民地才開戰的。在這場戰爭中,沒有誰比誰更高尚一說。
不能理解,就是共和黨的工業計劃,大多數國民黨人都看不懂,他們不明白為了修建一個化工廠,還得修建多少個配套工廠。為了培訓這些新工廠的工人,還需要修建新式的學校等等。
對於此時的中國來說,德國能夠成為歐洲的平衡點就已經足夠了,在這樣的局勢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不至於爆發熱戰,中俄社會主義也將贏得難得的建設期。也許對於列寧來說,德國不能完成徹底的無產階級革命,建立一個真正的社會主義是值得惋惜的,但是對於中國來說,贏得國內和平建設才是最為重要的。
中國和各國的外交關係中,最為複雜的就是中英關係,因為英國在華擁有著最大最多的特殊利益。英國一點都不想放手這些利益,但是在中國掀起的一系列外交關係談判中,英國政府不能表現的過於帝國主義了,在各地出現了這麼多反英遊行暴動之後,英國並不希望中國也加入其中。
一座工業城市和一群工業城市所帶來的那種社會活動力量是完全不同的,這些工業城市通過公路和鐵路相互聯繫,把周邊的鄉村分割成了一片片,鄉村內部的秩序,那種自古以來亘古不變的東西,在這樣的社會生產力大變革下,迅速的破碎了。
試圖和士紳聯合的國民黨,在共和黨推動的工業建設面前一敗塗地。那些開始了基和*圖*書建的地方,幾乎都成為了共和黨的擁護者。國民黨想要翻身,就不得不依賴於南方被列強控制的地區,只有在那些地方,三民主義才是有市場的。
德國牽制住了法國,俄國又在波斯地區牽制住了英國,中國和美國站在邊上看戲,然後再縱容日本在東南亞地區擴張,世界就迎來了一個短暫的和平期。
特別是在和約簽訂完畢之後,德國資本家就開始清理那些阻礙他們統治這個國家的障礙了。當然,和歷史上相比,德共的力量要大的多,且還有著捍衛德國的功績,因此資本家並不能把賣國賊的帽子戴在他們頭上。另外就是,雖然德國的失業率高企,但是1919年德國的經濟是向好的,只是新的工作崗位不足以接納那些退役后投入勞動力市場的新勞動力而已。
過去,哪怕是再怎麼厭惡農村生活,鄉村裡的年輕人也無處可去。但是當一座現代化的城市出現在附近時,想要衝出鄉村改變人生的鄉村年輕人就有了一個人生目標。這也是上海開埠之後,城市變得越來越大,而開放程度越來越高的原因。
德國的民族主義者也同樣不滿這份和約,因為這份和約只許德國境內的少數民族公投加入外國,卻不允許外國的德意志民族公投加入德國,比如奧地利這樣已經試圖和德國合併的德意志國家。
英國在華外交官向倫敦報告過,北京現政府更需要英國支持他們對抗共和黨。1919年對於共和黨來說,是一個大發展的時期。從河北到山西、從山東到河南,共和黨在這些地區掀起的大型基建工程,正迅速的改造著北中國的社會生態。
德國資本家對於凡爾賽和約心滿意足,德國社民黨、自由黨和天主教中央黨則認為他們為德國帶來了真正的和平。德共對於和約雖然有所不滿,這違背了他們曾經主張的不割地不賠款的和平主張,但是考慮到民主原則他們表示服從議會多數派的決議。
在見識到了這些昨天還是田中農民,今天卻已經成為某個新城市居民的工人的變化。國民黨黨員和關內的士紳們,才真正搞明白了為什麼關外會發生那樣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社會所帶來的社會改造力量,不是他們拿著四書五經和三民主義就能抵擋的。
英國財政部的專家凱恩斯就認為,「當和-圖-書前英國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軍艦,而是在徵求盟國的理解下,共同削減各國的海軍主力艦。這樣既可以讓世界變得更加安全,也能夠減輕英國財政負擔。」
但是英國政府也知道,加入他們以吳川作為談判對象,那麼英國必然會損失極大的利益,因為對方在和會上對於英國的挑釁,已經探明了英國政府的底線,線在談判中吳川肯定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反過來英國方面和北京政府直接談判,就不會遇到這麼多麻煩了。
共和黨的這種大工業建設,在短期內就讓一個地區煥然一新,這些工業建設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而對於工人的培訓又粉碎了鄉村對於這些年青人的束縛,從而讓他們迅速的變為了一個全新的社會人。他們不再是某村,某家的兒子和女兒,而是某某工廠的工人,某某班組的成員。
而某些家中有土地莊園的軍官,退役后也難以維持自己的生活,因為政府依舊採取著戰時糧食價格管控的許多政策,還從國外進口了大量糧食,這讓許多容克地主也瀕臨破產的邊緣。到了這個時候,整天無所事事的失業者們,只能天天呆在啤酒館內喝著廉價的啤酒,發表著對於政府不利的政治演講。
在看過了上海、武漢這些租界后,再看看內陸各省城的發展,其實是非常刺|激年輕知識分子的,也很容易為國民黨所主張的三民主義所吸引。畢竟三民主義講的,就是如何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因此,國民黨在掌握了北京政府後一度是很樂觀的,認為只要按部就班的發展下去,國民黨就能在各省生根發芽,從而能夠壓制住共和黨的發展。
不過阿根廷的大地主、美國的資本家,只是利用法西斯運動來摧毀國內的工人運動,他們倒並不全然喜歡義大利式樣的法西斯。比如美國資本家,他們有更加容易控制的私人武裝-偵探所,並不需要法西斯來替自己干臟活。
但是,德國的工人階級對於和約感到不滿,因為他們沒有看到對於德國資產階級的懲罰,反而是德國無產階級在忍受著戰爭的傷害。不管是戰時的人員傷亡,還是幾乎變成了廢紙的德國戰時公債,都是德國的無產階級付出了大頭,而為了賠償協約國的損失,他們還要繳納稅金向那些資本家購買賠償給協約國的物資,因此一部分和*圖*書激進的工人上街遊行,喊出了應當沒收軍工產業來賠償協約國的賠款。
於此同時,義大利資本家開始支持各種右翼組織破壞工人運動,其中一個叫做「戰鬥的法西斯」組織,開始在破壞義大利工人運動中嶄露頭角。這是一個叫做貝尼托·阿米爾卡雷·安德烈亞·墨索里尼的前社民黨及社會記者在米蘭成立的右翼武裝組織。
對於吳川來說,德國的社會變革雖然沒能達到列寧所期待的上限,推動無產階級革命在中部歐洲的擴張,從而讓整個歐洲社會主義化,但至少已經達到了他的底線。
當然,國民黨沒有預料到的是,共和黨實施工業化的方式完全就是不惜代價,不顧後果,不能理解。不惜代價是指共和國對於工業化之前的地區基建投入,完全超出了這些國民黨黨員的想象力,他們撈一輩子錢都未必能完成其中一個項目。
軍隊和容克地主們對於和約也同樣不滿,雖然軍官們逃脫了協約國的懲罰,在興登堡等一戰中的著名將領宣布退役后,協約國就免除了對於他們的控告。但是對於軍隊的大規模解散,使得許多軍官成為了無所事事的閑人,過去受人尊敬和退休後生活有所保障的軍官,現在成為了群眾眼中的戰爭販子和一無所有的無業者。
因此,德國民眾雖然對於德共領導的內閣存有不滿,但大多數民眾的要求是,政府應當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和社會保障,像一個共產黨那樣行事,而不是要求打倒它。這也是德國資本家開始支持右翼團體的主要原因,他們可不希望羅莎。盧森堡學習列寧,沒收他們的工廠交給工人去管理。
美國是第一張倒下的多米諾骨牌,在中美宣布提升外交關係后,很快德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古巴等國都向中國發來了外交談判的致電。北京政府授予了吳川以全權代表,負責同這些國家進行建交或重新確定外交關係的談判。
至於俄國,凱恩斯認為沒有什麼可說的了,當俄國接近印度大陸的時候,英國只能拚死保衛印度。但是顯然,對付俄國需要的是外交和陸軍,而不是皇家海軍。
不顧後果,就是在推動地區工業化和基礎建設時,共和黨既不怕借債,也不怕得罪當地的士紳大戶。任何試圖擋在計劃面前的人或村子,共和黨都不忌憚和*圖*書于使用最為暴力的手段。比如河南的一個村子拒絕讓出自己的土地用來建造公路,這是一個土改后的村子,共和黨採取了強制遷移的辦法,把反對者都遷移到了關外和新疆去。
和英法陷入焦頭爛額不同的是,美國和中國在11月份倒是更為接近了。在簽署了一個中美貿易大單之後,11月21日,吳川代表中國和美國國務卿簽署了提升中美外交等級的協議,在這份協議中雙方的外交關係將從公使級提升到大使級,同時美國也同意放棄了之前和滿清所簽署的各項協定,和現在的中華民國重新簽署一份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中美協定。
中國的資本主義從來沒有遇到過這麼好的時候,哪怕是在戰爭期間,河北、河南這些地方出現了一些現代工業和手工作坊,從而能夠把地方上的特產加工成半成品運到各港口出售給洋行或本國的工廠。但是這些工業和手工作坊大多規模極小,也只局限在食品加工行業。能夠改善一下當地一些家庭的生活,並不能改變當地的經濟結構。
凱恩斯以此推斷道:「……日本給英國帶來的戰爭風險,已經超過了英日同盟帶給英國的好處。因此英日同盟已經到了該結束的時候,英國沒有理由為了日本去對抗太平洋兩岸的兩個大國。英國付出這樣大的風險,僅僅只是為了讓日本協助英國在東亞建立的秩序,現在我們都不知道它究竟是否存在。」
法國人已經開始躺下,克里蒙梭認為自己的任務已經完成,法國和德國既然已經簽訂了和約,那麼剩下的問題就該是自己的後任來接手了。當然,雖然法國報紙開始把凡爾賽和約視為法國的恥辱,認為克里蒙梭簡直就是在放縱德國人,幾百萬法國人的血都白流了。
落後的社會生產力,加上遏制生產力發展的社會制度,使得戰爭期間的關內各省經濟發展遠不及關外及山東、天津等地,也不及被列強直接控制的各港口城市。
再加上,北洋官吏實際上並不比滿清官吏出色多少,他們治理地方不是以發展經濟為優先,而是以安定地方為優先考慮的,所以雖然滿清變成了民國,這些地方上的社會依然是一副死氣沉沉的樣子。對於一些人舉辦工廠和作坊,官吏都是想著先敲上一筆再說。而這些工廠作坊和洋行發生了衝突,也都是偏幫洋行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