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家兄朱由校

作者:北城二千
家兄朱由校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三百零一章 內外有難題

第三百零一章 內外有難題

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漂雷,主要以燃香為定時引信的定時水雷。
「我的語氣如何?」朱由檢抬起腳踩在椅子上,手扶著額頭,坐沒坐樣。
按照人均耕地數量來說,大明的人均耕地數量是八畝七分的程度。
四國之上原有人口五十余萬人,只是經歷大半年的征戰,人口數量驟減至三十余萬,而耕地數量也從原本的六十多萬畝,荒廢到了四十多萬畝。
在這一戰中,讓朱由檢最為滿意的,就是水底龍王炮的威力。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哈哈哈哈……」聽到李定國的話,朱由校一下子被逗笑了起來,而朱由檢也看著李定國道:「兵家的教材呢?」
忽的、朱由校開始勐烈的咳嗽了起來,劉若愚連忙去攙扶他,而朱由校卻咳嗽道:「風雪太大,還是養心殿暖和些。」
六歲的李定國有些懵懵懂懂,見楊媛愛和楊愛跪下,他還傻乎乎的站著。
除此之外,田畝數也相當不得了,達到了八百六十多萬頃,也就是八億六千三百余萬畝的程度。
儘管不如柳如是那麼有風采,但只要知道是一個人就行。
加上綢緞和其他的折色,也就是一千六百萬兩左右。
這其中緣故,或許是因為大明羈縻了吐蕃高原和直接統治雲貴,以及羈縻三宣六慰的緣故。
「末將於冬月(十一)十二徹底擊敗蜂須賀家族,殲敵三萬餘人,奪取四國全境,幕府軍隊自德島城敗退回京都……」
朱由校的話,是指當初朱由檢作畫,給秦良玉的贈詩。
楊如是開口訓斥李定國,一副姐姐的做派,只是那話里話外的意思,顯然是在催促朱由檢放下奏疏,快點吃飯。
成吉思汗到死前也不過就是打下了蒙古草原和西夏、以及西域和中亞,還有黃河北部地區,尚未能滅亡金國。
不過在這期間,朱由檢卻看向了楊愛詢問道:「如是,你呢?」
「是……」王承恩也看了一眼伶牙俐齒的楊如是,無奈搖了搖頭走出書房。
「無礙,國家大事,怎能因為我一人而止步不前?」
「行吧、吃飯……吃完飯還得處理這些奏疏……」朱由檢帶著三分無奈的語氣起身。
「氣概?有點意思。」聽到楊如是居然用女子之身說出了南宋詩詞氣概不行,朱由校倒是露出了很感興趣的模樣。
「學了些燕山的教材,不過看不懂!」李定國理直氣壯。
話里的話朱由檢自然能聽懂,但他在詩詞上確實是個半吊子。
不過架不住朱由校哀怨的眼神,朱由檢只能嘆氣道:「我作詩一般,但這次北上卻聽到過一首詩詞,倒是很適合哥哥。」
不過這並不是說大明眼下的情況就已經吊打後世了,相反、大明人均擁有糧食的數量雖然多,但手段卻十分原始。
一成六分,也就是16%,儘管這還達不到土法化肥巔峰的20%~30%,但也夠用了。
「奴婢領命。」
他走進書房,這裏看看,那裡摸摸,似乎在看自己當和_圖_書初完成的傢具作品。
加上楊如是的本名和柳如是一樣,朱由檢也就不想了,全當她就是柳如是了。
「除了少部分,大多詩詞少了些氣概,不想學……」
他抬手將放在了桌上上百奏疏上,對朱由校皺眉道:「哥哥若是不偷懶,這些本該是哥哥處理的。」
看了半天,他還有些滿意的點頭,好像是在說「不愧是朕的作品,就是耐用」。
「殿下,下南洋的消息回來了,您可以看看。」
想到這裏、朱由檢手書一份手書,隨後吹乾墨跡,將手書遞給旁邊的王承恩道:「承恩、傳令孫應元,調北軍都督府四營兵馬走朝鮮拿下對馬島,登陸九州,讓顏思齊策應拿下九州后,再伺機北上石見。」
不過他留下來的水底龍王炮改進版,倒是為大明的海軍做出了顯著的貢獻。
不止是明代、包括漢代、唐代雖然因為種植品種不同而導致的糧食產量低下,但田多人少都導致了只要官府的賦稅征的別太多,百姓都能過的很滋潤。
「軍備院若是研究出了雷酸汞,大明的許多火器便威力劇增了……」
歷史上的崇禎能文能武,不僅能開三石弓,還能作畫吟詩。
「近來學了些詩詞和書畫,不過奴婢不太喜歡學南宋的詩詞,因此被教習教訓了一下。」
【鹽茶兩司共繳稅銀五百二十七萬三千六百零四兩八錢三分二厘】
他看向了朱由檢,卻對楊如是說道:「那你可要好好學學你們殿下,他當初可是為秦老夫人作詩一首,把秦老夫人說的氣概十足……」
「授命孫元化為農業司侍郎,著手天下化肥廠的建設,御馬監撥銀三百萬兩,夜香夫每日工錢三十文。」
「且說來聽聽……」朱由校有些感興趣,而朱由檢也只能硬著頭皮道:「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不過對此、王承恩也沒有說什麼,而是作揖應下后,退下去開始操辦了起來。
這麼說或許不是特別明顯,但如果把清代的數據搬出來,那就顯得很明顯了。
過了半天,李定國才道:「殿下、再不吃飯,飯菜就涼了……」
聽到朱由校的話,朱由檢驟然語塞,一時間在想「您也好意思說這話」。
別的他不敢說,但若是只是從疆域版圖,文治武功來說,眼下的大明絕對不輸以上的人物。
直到被楊媛愛拉了一下,李定國才跪在地上,但還是抬著頭看向朱由校,一點不怕生。
朱由校被揭穿,也不遮不掩,背負著雙手便走進了齊王府的書房,身後還跟著劉若愚。
「去去去!就知道去!吃東西也堵不住你的嘴,不知道胃裡沒東西走不遠?」
楊如是九歲,伶牙俐齒的性格和態度讓她吃不得虧,有什麼都告訴朱由檢,想讓朱由檢給她做主。
別說戶部,便是御馬監也遭受到了波及。
「無礙,征討建虜也必然是以上直十六衛軍為主,況且具體能不能征討,還是得看看錢糧。」朱由檢說著,將目光放和圖書到了一旁由戶部交來的奏疏。
不過朱由檢聞言還沒開口,朱由校卻好奇道:「南宋詩詞為何不學?」
對朱由檢,楊如是還能伶牙俐齒,但是對於朱由校這位皇帝,楊如是卻只能低著頭老實回答了。
只是在他退下去后,朱由檢再度扶額,看著桌上滿滿當當的文書,眉頭緊鎖,不知道在想什麼。
「那些倒是看懂了,不過殿下,這些東西就和我在家鄉與同村玩鬧時用的辦法一樣,沒什麼難的。」
「今歲御馬監的軍屯糧徵收的如何……」朱由檢扶額似乎已經知道了結果不會太好。
「皇莊、市舶司鹽場、茶場、船廠等地歲入七百二十七萬六百余兩。」王承恩又補充了一句,但卻沒有緩解朱由檢的頭疼。
糧食畝產下降了10%,放在一畝地上來說不算什麼,但如果放在大明朝……
「呵呵……」無奈一笑,朱由檢將奏疏遞給王承恩:「去吧、這飯我若再不吃,怕是有人連桌子都快掀翻了。」
至於明代便是集大成者,不管是糧食畝產還是田地數量,百姓過的滋潤都不奇怪。
冬月二十,伴隨著顏思齊的上疏送到朱由檢的面前,他成功奪取四國的消息也隨之而來。
儘管在朱由檢看來,從羈縻來說,漢人疆域最大的還是唐代。
水底龍王炮也就是水雷,而水雷這種水中兵器則是大明在萬曆十八年研究出來的。
「一畝地化肥的成本我記得是二十四文,算上運費是三十一文,那麼賣給百姓便按照三十文算吧。」
說罷、朱由校一邊咳嗽,一邊走出了書房,而劉若愚和門口的錦衣衛也連忙為他披上大裘,護送撐傘。
想到這裏、朱由檢就想起了燕山兵家學院里的那群宗室子弟,轉頭對王承恩說道:「讓人備車,吃完飯送我去一趟兵家學院。」
本來應該能徵收近九千萬石的兩套班子,今年卻只徵收到了不足七千萬石田賦,災害對於農業王朝的打擊可見一斑。
「這孩子倒是有意思,弟弟從延安帶來的?」
這也就很輕鬆解釋,為什麼清代是中原人身高急劇下降的一個時期了。
「我怎麼聽著這話的意思不對呢?」
大明的糧食畝產雖然很低,經過朱由檢命錦衣衛的計算,每畝平均為二石,去掉糧殼,折算成後世單位不過二百五十斤左右。
這麼看來,似乎有一種被連年大旱嚇到的過激行為。
朱由檢到現在就沒有見到御馬監的田賦突破五千萬的時候,今年甚至降到了四千萬以下。
唐太宗李世民時期的版圖雖大,但明代對唐代的評價並不算高。
「化肥的研究如何?」
不過這也就是他的看法,在朱由校這種典型的明代人來看,他在這首詞中最高興的是自己能和秦皇漢武來對比。
若是七千萬石糧食按照北直隸的米價折色,頂多也就是二千一百萬兩銀子,合計三千七百萬兩銀子。
到了萬曆二十七年,將領王鳴鶴又根據水底龍王炮,發明了以繩索為碰線的和-圖-書「水底鳴雷」,天啟元年又其改進為觸線漂雷,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觸髮漂雷。
他拿起奏疏打開一看,上面用剛勁有力的閣體寫滿了今歲的總結。
清代的人均擁糧註定了吃肉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這也是歐洲學者在遊歷明清之後,寫出截然不同兩種世界的原因。
「由齊王府下令,工部新設農業司,天下府縣鄉野的夜香夫都歸入農業司,所有百姓、牲畜的夜香都統一集中到當地縣城外。」
結果才過去一年,雖然現銀多了二百萬兩,但田賦卻驟降一千萬石……
似乎他在埋怨自家弟弟作詩作的不錯,但卻沒有送他一首。
人口問題不用多說,移民實邊就是變相的統計人口,而大明的人口也居然達到了九千九百余萬的數量,看樣子明歲的人口數量便能破億。
朱由檢有注意江南的事情,然而在名妓鵲起的江南,柳如是這個人卻和失蹤了一樣。
理論上,今年御馬監的軍糧徵收在不遭遇大災,不經歷降低田賦的情況下,可以收到五千三百萬石的田賦,但實際上……
奏疏里顏思齊希望再調三營兵馬給他,不過這對於朱由檢來說倒顯得有些小家子氣了。
「奴婢領命……」王承恩先應下,隨後才詢問道:「殿下不是還在想明歲要不要征討建虜嗎?現在調走東軍都督府四營兵馬,會不會……」
朱由檢硬著頭皮把自己認為具有帝王氣概的這首沁園春給念了出來,雖然這詞體和明代的不符,但意境卻在。
這點從戶部比去年還要少的米麥田賦就能看出。
北方四省和南方洪澇一起出現,直接讓原本接近四千萬石的田賦收入變成了不足三千萬石的收入情況。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凋。」
人口太多導致土地不夠分,而人均主糧必須保持在六百斤才能圈養牲畜來補充蛋白質。
在朱由檢的桌桉,放著的不止有軍情,還有四國的田畝文冊和人口黃冊也一併送來。
朱由檢安撫了一下楊媛愛,便打開奏疏看了看。
不僅如此,小冰河帶來的糧食減產也開始慢慢呈現了。
「告訴孫元化,一年之內,孤需要看到大明一千六百二十七縣都有化肥廠。」
只可惜王鳴鶴在天啟二年,朱由檢還沒有創建軍備院的時候壽終正寢,享年七十六歲。
到了朱由檢這裏,三石弓他倒是也能試試,作畫也不成問題,但是吟詩就有些難為他了。
就疆域而言,明代文官都認為自己「過於宋,敵于唐,不及於漢。」
「參見萬歲……」
「平身吧。」朱由校一聽,也示意三人平身,並在三人起身後對李定國詢問道:「今日學了些什麼?」
【是歲天下戶口田賦之數官民田土八百六十三萬九千三百一十九頃八十三畝八厘,人戶一千九百八十三萬五千四百二十六戶,人口九千九百一十七萬七百六十三口】
王承恩送上奏疏,卻不想朱由校一走,楊如是便伶牙俐齒道:「奏疏什麼時候不和圖書能看,殿下都已經兩個時辰沒吃飯了,飯都吃不飽,還處理什麼奏疏……」
李定國一聽朱由檢叫自己,也不管朱由校了,一路小跑到桌桉前,墊著腳,雙手趴在桌桉上。
朱由檢草草設立了農業司,這讓王承恩有些猝不及防。
以顏思齊他們這不到五千的兵力,想要控制四國的同時進軍九州島和本州島,確實有些困難。
密密麻麻的賦稅情況,讓朱由檢看的頭疼,而他最為關注的主要還是人口和田賦的情況。
後世有天災乾旱,可以通過各種手段來平抑,但大明不行。
「算是朝廷給百姓的一點補貼和惠利……」
「多餘的則是分配給其他作物,或是販賣給北直隸周邊百姓。」
「弟弟近來勞累,我先回養心殿,讓王安給你送些熊掌魚翅補補身子,咳咳咳……」
對此、朱由校看到了卻只是一笑:「帶著三分埋怨,四分委屈,二分惱怒,一分無奈……」
【半麥二百三十萬八十二石六斗九升,黍米二千七百四十九萬三千五百六十三石一斗一升】
顏思齊本來就是他用來試試德川幕府武力的試刀石,眼下既然試出了幕府外強中乾的局勢,那出兵拿下幕府就該提上計劃了。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咳咳……近來風雪大,染了風寒也不見好。」朱由校假裝咳嗽,而這個時候恰好一高兩低的身影從門外走了進來。
走進來的人是為朱由檢準備午膳的楊媛愛和楊愛,而跟在他們背後,是結束了早課的李定國。
「嗯?」朱由檢低頭一看,李定國一臉虛弱,似乎已經被餓壞。
「山舞銀……」
感嘆一句,朱由檢便把目光放到了顏思齊的奏疏上了。
「咳咳……」朱由檢咳嗽了一下,隨後才開口道:「這詞雖然適合哥哥,但哥哥想要做到詞上的程度,還需要努力才行,別的不說,就說這奏疏……」
大明眼下錢糧不足,但是藩王有錢糧。
楊媛愛和楊愛見狀只能對視一眼,然後把菜肴放在了書房會廳的桌上,然後為朱由校和劉若愚拉了椅子,並倒上了貢茶。
朱由檢看了一眼,對於黃蜚鎮守錫蘭島的安排十分滿意,而對於下西洋即將回歸的消息和情報也有了想法。
朱由檢坐在位置上還沒反應過來,朱由校便帶人走遠了。
如是,這是朱由檢這次北征回來后,為楊愛改的名字,由於她名字和楊媛愛太像,所以朱由檢將她名字改成了楊如是。
【撮絲綿折絹二十萬六千二百八十二疋三……】
反倒是到了清代,在歷朝歷代糧食畝產節節高陞的時候,清代反而在氣溫比明代略高一些的情況下,糧食畝產連明代都不如。
「好!」聽到自家弟弟把自己和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來做對比,朱由校也不由的挺了挺嵴背。
「我也想去!」
如果能再明年下西洋船隊回歸前,狠狠地敲一筆諸藩的竹竿,那敲出來的銀子足夠大明花上大半年的了。
朱由校吩咐劉hetubook.com.com若愚,然而他不知道自己已經踏入了自家弟弟的陷阱中。
過了片刻,他忽的耳朵一動,聽到了有些熟悉的腳步聲,便無奈開口道:「哥哥既然來了,就不要躲在門口觀望了……」
「……」一時間朱由檢不知道該怎麼說,也不知道該從何下手。
這份奏疏是九月的時候,李旦讓人北送的奏疏,其中包括了錫蘭島的情報,以及下西洋船隊回歸的消息和情報。
加上人口劇增,間接留下了一個爛攤子給後世……
朱由檢睜開了眼睛,將臉上的手撤開,皺緊眉頭詢問王承恩,而王承恩也作揖道:「殿下所制的化肥確實有用,應用了幾種化肥的田地,糧食畝產比有用的要高出一成六分。」
朱由校看著直勾勾望著自己的李定國,轉頭對朱由檢詢問,而朱由檢也嘆氣道:「鄉野小子,隨他任性……」
倒是在他走後,楊如是終於閉上了嘴,也不再譏諷人了……
「若愚,把這份詞手抄下來,放在養心殿內,以後朕要夜夜臨摹。」
朱由檢仔細研究過,萬曆三十八年以前,北直隸燕山腳下的田地畝產是二石一斗左右,然而到了今歲,便只有一石九鬥了。
果然、王承恩欲言又止,最後才說道:「今歲共收上來米麥三千九千百八十余萬石……」
只不過剛剛坐到位置上,才動快吃了一口水盆羊肉,結果王承恩就拿著一份奏疏快走進了書房內。
更讓他猝不及防的是,自家殿下沒有把如此金貴的化肥投入到米麥上,反而投入到了畝產極高的番薯上。
「御馬監撥銀子,皇店著手,工部協同。」
楊媛愛也忍不住開口了,顯然是看不慣朱由檢一整日都在處理奏疏,想讓他好好休息休息。
這看上去像是他在誇朱由檢,實際上倒有些像埋怨。
簡單八個字,算是說足了朱由檢對李定國的偏袒和包容。
他試著算了一下,也就是說在田賦不足七千萬石的局面下,大明今年的各項現銀收入只有一千四百萬兩不到。
「化肥廠所生產化肥,盡數交給御馬監,御馬監將軍屯田中所有番薯田設為賑災田,化肥盡數運用其中。」
天啟五年時,大明在兩省遭遇大災的情況下,依舊入了一千四百萬兩銀子,八千萬石田賦。
收回目光,朱由檢將目光放到了北鎮撫司對此戰軍報上的書寫。
宋代引進了占城稻,雖然沒有漢唐那麼明顯的田地優勢,但畝產上去了。
聽到要去兵家學院,李定國也不吃東西了,蹭地一下站了起來。
明代勝在田多人少,人均擁糧二千一百多斤,而清末四億人,耕地只有十二億畝,人均三畝,畝產比明代還要低不少,人均擁糧不過七百三十斤。
「然、部眾折損千餘人,特請殿下支援三營兵馬,明歲必定收復石見……」
「咳咳咳!咳咳咳咳……」
「殿下還是邊看邊吃吧。」
「你這小妮子……」王承恩被楊如是說的露出無奈的表情,而朱由檢則是笑著搖了搖頭,接過奏疏便要看。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