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清山變

作者:嵩山坳
清山變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三卷 第112章 借勢生威(四)

第三卷

第112章 借勢生威(四)

「這,學生也暫時摸不到頭腦。」曾國藩說:「皇上登基以來,滿漢並用,然究竟是我漢族官員在朝中更有地位,若說朝中有訥親、鄂爾泰之流的宗室親貴,能掣肘朝局,學生卻怎麼想也想不出來有這樣一個人。」
軍機處退下去擬旨,皇帝冷笑幾聲,忽然一指御案,「六福?」
「然彼等人驚駕於前,咆哮君父於後,刑部所擬,為斬立決之罪。」
「哦,你接著說,接著說。」
「是,臣一定盡心竭力,啟沃聖學。」
說是茶,實際上是參湯,六福答應著,雙手捧著康熙窯的五彩藍碗,小心翼翼的向殿外走去。
這份摺子看得皇帝無比好笑:人言曾國藩忠厚有餘,靈動不足,看這篇摺子上所言及的,根本不是那麼回事!踐祚十年,臣下的舉動、文字、言辭,認真想想,莫不通曉。便以這份奏摺而言,也一定是這師弟兩個苦思良久之後的手筆。還三年之內?這豈不是擺明了,為日後翁同龢的調轉打下一步基礎嗎?
「學生想,此事一出,不等旁人,孫英和便會第一個上表奏劾,與其等他第一個,不如交由學生,左右皇上有意藉此生事……」
「嗯,還有,你終究是年紀老邁,精力不濟,朕想,也不必天天入值,宋朝文彥博十日一上朝,有前例不妨援引。就照此辦理吧。」
「臣在。」
把文字認真的參詳了一番,確定沒有什麼違礙之處了,當下交人呈上。
考慮良久hetubook.com.com,方始說道:「准了,就照刑部所擬的罪責行刑吧。」
翁心存低頭默然良久,方始抬頭,「既然如此,一客不煩二主,就勞滌生擬個稿子吧。」說罷對外呼喝,「來人,把大少爺請過來。」
「二族本為江蘇巨族,其得官或自科目薦舉,或起襲蔭議敘,日增月益,今未能遽議裁汰,唯稍抑其遷除之路,使之戒滿引嫌,即所以保全而造就之也。請自盡三年內,非特旨擢用,概停升轉。」
皇帝伸出手去,拿起了翁心存所上的請求歸老的奏摺,目光向下,「翁心存?」
等翁同書出了書房走遠,翁心存才繼續和曾國藩說話,「皇上的意思是,要藉此機會,整肅朝臣了嗎?」
翁心存心中一涼,終於覺察出,是自己剛才說得太多了!這會兒不容他說旁的,恭恭敬敬的碰頭謝恩。
話問得很籠統,曾國藩的回答卻並沒有半點含糊,「正是如此!當年鶴舫公去職幽居,我去看他,穆相說,皇上登基年來,只是將前朝舊臣去職而止,並未更行臨以重課,總算是仁厚心腸了。」話題一轉,提到了今日之事,「此次事發,想讓皇上就此及身而止,怕是不可行了,倒不如順應帝意,徹底的整肅一番,老師以為呢?」
「這話不對。」皇帝辯才無礙,反駁道:「若是都像你這般,以泉石徜徉、高蹈才能適意的話,那諸葛武侯的鞠躬盡瘁,死而m•hetubook•com.com後已,又該怎麼說?」
這一邊,軍機章京王文韶擬好了上諭,遞到御前,等發下來的時候,才發現,已經給皇帝大為刪改了一番,只好另行謄錄,再行遞上。
於是,曾國藩掰著手指頭為他一一點算,「載垣不過以旗人領班,即便是鬧出再大的風波,也是礙不到他的頭上的;文祥掌理總署衙門,閻丹初奉旨管著戶部,這兩個人都是新晉之資,料想也不會受到什麼衝擊;餘下的,就是老師您、學生、還有孫英和了。」
「奴才在。」
「是。」
翁心存忽然打斷了他的話,帶著疑惑的口吻問道:「若是說,常熟翁氏佔盡一縣士紳大半,這話還算有點道理,皇上疑我,也是應有之義。只是,訥親所指者為何人呢?」
不過身為一國的天子,有時候就是明知道臣下在和自己耍心眼兒,也要裝作不知道!登基十年,皇帝卻覺得心境已經蒼老了很多了。
翁心存淚水哽咽,勉強擦擦淚水,心中覺得差不多了,若是再三懇請的話,一個弄不好,真的惹惱了皇帝,事情就不好收拾了。不過昨天在書房中,他和曾國藩商議過,若是能夠達到這樣的地步,接下來就是自請削權了!「皇上聖心慰婉,臣又怎麼能棄君父而去?只是,臣多年來蒙皇上不次撿拔,委派重任,臣深感精力難及,還請皇上酌次免除,另選賢能充任其間吧。」
曾國藩的奏摺是昨天臨近圓明園下https://m•hetubook•com•com鑰的時候,同翁心存的奏摺一起遞進去的,內容大約是說:「大學士翁心存歷事兩朝,遭逢極盛,然晚節當備,責備恆多……」在把咸豐九年三月十三日之事贅述一遍之後,曾國藩寫道,「竊聞輿論動雲:翁氏一族,占常熟半數士紳。翁氏登士版者,有翁同書、翁同爵、翁同龢等十九人,湯氏與翁氏世婚,仕宦者有湯修、湯金釗、湯蒙槐者十二人。」
翁心存真的是做官做得久了,越來越膽小,「那,我當如何呢?」
父子師弟幾個在書房中商談良久,擬了兩份奏稿,一份是曾國藩個人所上,參劾翁心存「治家不嚴,縱奴為害鄉里」的;還有一份也是曾國藩代筆,但是卻是翁心存所上,請求以年過花甲為由,請旨告老還鄉的奏稿。其中引《漢書·薛光德傳》說,「七十懸車,古之同義」——七十歲退休,戶懸車,不預政事,又引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認為自己年近七旬,不應戀棧。
「這件事啊,容朕想一想。」皇帝思考著說道:「不過,旁的差事也就罷了,只有一個上書房總師傅的事情,還是要你多多擔待吧。孩子們也熟悉你了,換了旁的人,怕他們不聽話。」
皇帝高坐在御案之後,面無表情的聽著,一直到曾國藩說完,他沉默了片刻,心中有些無奈:翁德海幾個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份,何來驚駕之罪?不過他懲辦這幾個人,並不是要就事論https://www.hetubook.com.com事,而是要藉此打擊朝中這種越來越頹廢的風氣!故而明知道這幾個人罪不至死,也顧不得那麼許多了。
翁心存心中暗喜,皇帝這樣說話,可見於自己並未有什麼成見,能夠落得這樣的結果,可稱是最好。「皇上,老臣虛度七十一春,去日無多,近年來,每每夢回故鄉,請皇上俯准所請,容臣回歸林下,泉石徜徉吧?」
一夜無話,到了第二天,軍機處照常入值,昨天皇帝出院子踏青,與民同樂,卻鬧出了這樣大的一場風波,翁府的幾個奴才給押到刑部,詳加勘問,一早上起來,曾國藩先奏陳其事,「刑部奏陳,翁府家奴翁德海,翁得善幾人,本是為本府老大人安危計,按常例,行以警戒之法,並無仗勢欺人,殘害百姓之情。」
接下來皇帝又動之以情,說日日朝堂相處,一旦遠離,就是朋友也有所不忍,不說先皇和自己相待之厚,即便提及這近十年來中的種種眷顧,也不應言去。他如果真心要走,亦當為皇帝想一想,捨不得和他分離的這番情誼呢!
六福少不得又再跑一趟,到了二宮門外的軍機處直廬,翁心存正在啜飲御賜的參湯,臉色比之在慎德堂中要好看一些,等六福傳過旨,望著慎德堂碰頭謝恩。接下來,找西凌阿,讓他派人護送翁心存出園子而去。
過了片刻,六福轉了回來,皇帝又吩咐,「傳旨,派御前侍衛一名,護送大學士翁心存回賜邸。」
「君子知恥而後勇。你能夠見和圖書識及此,今後詳加料理改過,也算是逆事順辦。至於你摺子中說的,雖然老子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話,但那是指一般的臣子,如你這般的白頭宰相,正可謂彰顯我天朝氣度,對不對?再說,你說七十懸車,為必然之事,那八十仗廟呢?又怎麼說?」
「如今之勢,只有行以退為進之法,皇上看在老師年紀老邁,更是多年來於朝政有大功勛的份上,將奏摺留中不發,是為最美;同時請老師修書與叔平、崇白水等人,上章求懇,一來為朝局穩妥計,二來為舊情縈心,皇上也不會斷然處置的。」
「你是受先皇和朕兩朝恩遇的老臣子,更且是士林楷模,怎麼……這麼受不得委屈嗎?朕訓斥你幾句,你就心懷怨懟,要離朕而去了?」
除了上諭之外,另外還有兩份東西,一份是曾國藩所上的,奏劾翁心存的奏稿,另外一份則是一頁素箋,白紙紅字,一看就知道是皇帝的御筆。
「把朕這碗茶,拿去給翁心存吃,不必謝恩。」
翁心存趕忙碰頭,「臣惶恐。臣多年以來,受先皇,皇上榮寵恩重,更得蒙皇上多次天語教誨,寸心之間,小有驕矜,自以為論及臣心,並無半點恃功而驕之意,于府中下人,更加是料理有方。卻不料昨日方知,家中刁奴,有此大不義之行!思及皇上昨日之言:『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臣自感愧對君父,以致惶悚無地,不敢以此無能庸碌之才,侍奉君父,更加不敢以顏面掃地之資,立身朝堂。」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