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安貧
試問,一旦《千字文》在河西之地傳開,各家豪右及寒門皆抄錄歸去給子侄啟蒙,是否會多些誠意與鄭璞商談呢?是否會覺得大漢對河西士庶比魏國更加仁義呢?
「魏得神器,巴蜀有漢室苗裔玄德公興起、江東有吳郡寒門孫氏雄踞,天下鼎立,昭昭天命落誰家,孰能斷言哉!」
大致敘罷緣由,龐淯還叮囑了一句。
「然也!正是你所往刺之人,漢中護軍鄭子瑾。」
但龐淯對此卻不以為然。
默默目視院落左隅胡楊樹下的稚童少時,又側頭對隨在身後的李簡叮囑道,「我身已老,時日無多,授業亦難久矣。文策你近些時日若是得閑暇,便將我家中藏書皆抄錄歸去罷,他日亦能傳與鄉梓後進。」
「光武之後,外戚臨朝、宦官干政。至桓靈二帝,賣官鬻爵、朝廷失綱、吏治腐敗,以至蛾賊肆虐、豎夫並起,乃有董卓亂漢之禍、曹魏代漢之舉,此非咎由自取乎?」
李簡一時語塞。
「魏承天和圖書命也好,漢祚未絕亦罷,彼正朔之爭,與小民而言皆是戰禍不斷、朝不保夕。」
原來,丞相諸葛亮在籌謀涼州之戰時,為減少漢軍征伐的阻力,曾遣使者來河西投書,勸各郡縣豪右或權勢者棄魏歸漢。
至於為何以《千字文》相贈,則是因為丞相讓鄭璞處理河西事務。
而龐淯接下來的話語,更是令他心神震怖,「此新字書,乃是漢丞相諸葛孔明遣人送與我的。」
亦俯首而拜,肅容而道,「謝先生不吝教誨。簡日後必不受他議所惑,守德積善,但以鄉梓為念耳!」
「文策,興文教乃是大善之舉。你莫要因有刺鄭之舉,便覺得無顏抄錄其所作的新字書。」
呃……
李簡聽了,連忙斂容拱手而應。
因而,他按捺不住好奇,壓低了聲音問道,「巴蜀丞相竟以字書相贈,莫非先生與之乃故交乎?」
「我等微末士人,無有易勢之力,便卻身歸家,隱修經業,安貧樂道和_圖_書。」
「善。」
「昔日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故漢室乃興。而前漢末年,民不聊生、餓殍千里,時有王莽,天下之望也,譽可當古之聖人,其代漢之舉,此非人心所向乎?」
如素來忌憚他名聲的酒泉郡守黃華。
原來是新問世的字書啊,難怪我不知。
或許,是想淡化那種看不到的感傷吧,他輕聲將話題轉去稚童身上,「先生,此些稚童所誦乃字書乎?不知哪位先賢所作,我竟未曾有聞。」
棄官歸隱的龐淯與楊豐也在此列中。
但很快他就反應了過來——已垂垂老矣的龐淯,絕不會如此葬送名聲。
屏息聽教的李簡,又是好一陣的沉默。
「諾,簡定如先生所言。」
「故而,文策何執迷哉!」
李簡恍然。
他才剛過弱冠之年不久,心中尚在嚮往著男兒志在四方的抱負中。
含笑頷首,龐淯憑案起身,緩緩步至屋檐。
「然王莽稱帝之後,托古改制,倒行逆施、朝令夕改,失m.hetubook.com.com天下之望,故有光武復祚,亦可謂漢室未絕邪?」
且龐淯雖棄官而隱了,但仍舊擁有魏國關內侯的爵位,享受免賦稅等優待。
那是為何?
享魏爵位,而以漢臣之書授學,終究不太合適。
不過,少時后,他雙眸便恢復了清明之色。
簡陋的堂內,形容枯槁的龐淯,以蒼老沙啞的聲音為李簡解惑。
李簡聽罷,心中更加詫異了。
旋即,又倏然睜大了雙眸。
「非也,我與諸葛孔明平生未謀面。」
「以德自守,平心率物,為黎庶曉譬曲直,力所能及造鄉梓安寧;奉先賢之言、考先儒經訓,以詩書授業,不令鄉梓寡禮鮮文。」
的確,若是大漢戰敗、河西走廊不易幟,龐淯用鄭璞所作的字書授學,定會被些有心人以此為由詰難。
只不過,人情練達的丞相,並沒有勸他們二人擁漢。
不是覺得李簡杞人憂天,而是心有所倚,「文策無須憂心。戰事雖方啟,然賈督將兵出河西之時和-圖-書,便是敗局已定了。」
他只知道用《千字文》給鄉梓稚童啟蒙更勝於《急就章》,如此理由就足夠了。
滿是愕然的他,儘管心有所悟,但還是支支吾吾著求證,然後被龐淯打斷了。
聞言,龐淯輕聲而笑。
「如此,乃士者之善也。」
龐淯亦沒有令他迷惑太久,低聲道出了緣由。
「呵呵~~~」
「我早年仕漢,目睹天下洶洶、刀兵不得休,雍涼之地生民十不存五。入魏后,又逢巴蜀兵出,魏與之戰,連頻敗績,乃縱容豪右暴戾郡縣,調役索資無度,小民生計難繼。」
因為表氏縣的士庶們都習慣了,若遇事便來尋信譽甚著的龐淯決之,而不是依著黃華定頒的政令。
難理解龐淯那種歷經世事的滄桑,亦需要時間來揣摩其中滋味。
且語氣隱隱有些作謔而道,「此新字書名為《千字文》,問世不過十載,不曾傳入河西,文策自然不得聞。所作之人亦非先賢,似是今歲方而立之年,乃廣漢郡什邡桑園www.hetubook•com•com鄭郎。」
先生與巴蜀有勾連?!
他已退隱了,亦老了,對漢魏軍爭已不想關注。
嗯?!
而龐淯獲贈字書時,也能隱約猜到諸葛丞相之意。
瞬息間,李簡心中閃過這個念頭。
但還是毫不猶豫的開設了蒙學。
什邡桑園鄭郎!?
既是感長者的厚饋,亦是哀歲月奔流不息的無情。
而是請他們以自身威信,勸說鄉梓黎庶不要受魏國官府以資財所誘從軍,淪為填溝壑的白骨。
是故,他再度語塞且神情獃滯。
旋即,似是想起來什麼,又面有急切勸說道,「先生,漢魏之戰方興,勝負未見分曉。今先生以巴蜀什邡鄭子瑾《千字文》授學,恐河西督將與郡守將以此為由,對先生不利矣!簡知先生自身不懼,然還請念及家人,將此字書暫且藏之。」
「先……生,那桑園鄭郎乃是……」
如敦煌張家、盧水胡等。
將黎庶生逢亂世的無奈,士人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世理盡化作殷殷切切的叮囑。
卻是不想,龐淯微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