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 當慎
且已經做好了打算,不管鄭璞舉薦何人擔任陰襲淮右的主將,他都會將此謀束之高閣,永不實施。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哪怕隱晦而行,亦會令江東從此君臣相疑。
「善!」
「其三,乃……」
「諾。」
言至此,鄭璞頓聲,將目光投在身側斟酒的谷利身上。
呃……
他凝眉而思久久無斷,乃是在思慮著如此行事,是否會引發江東各部的自疑或抵觸之心。
「阿利無需離席。」
「陰襲淮右,乃出其不意,務必速戰速決。合肥之城小而堅,臨戰,當不計傷亡而晝夜攻之!是故,督軍之人,軍出之前當效穰苴斬庄賈、魏絳戮楊干,仗鉞以斷斬示威臨眾,求將士死不旋踵之銳也!外臣雖不曾往來江東,但亦曾得聞陛下有仁君之風,尤恤下,難忍士卒死傷眾多之事,故而斗膽言陛下不臨陣。此一也。」
彼疤璞者,不負狠戾之謂也!
輕輕地將筆擱置於案,沉默了好久的孫權,再昂頭目視https://m.hetubook•com.com鄭璞時,已滿目肅然,「鄭卿以為,朕親臨武昌后,當留何人鎮守建業?」
頓時,孫權拊掌而贊,且舒懷大笑。
鄭璞囅然而笑,且向谷利拱手以示告罪后,方才繼續說道,「其三者,兵將臨陣,乃向死而生也。若使將士往戰如赴敵仇,當了卻其後顧之憂。故而,外臣竊以為,陛下鎮守後方護兵將家小,功更甚於親自臨陣耳。」
聞言,孫權頓時點墨揮毫猶如行雲流水。
緣由有三啊~~
確實,漢吳兩國如今共盟。
但于巴蜀而言,只要江東出兵牽制魏國兵力,便是得利好了,又何必毫無私心的助力江東強盛呢?
嘶~~
此與當面折辱他不善軍爭何異!若不是方才言之鑿鑿「朕不復言矣」,他差點抑制不住怒火,令谷利將之拿下了。
他雖問策于鄭璞,但彼非己臣子,焉能不慎之!
以他統御江東多年的帝王心術,不難聽出鄭璞的潛在之
m.hetubook.com.com
意——陰襲淮右之事,干係到江東國運,不容半點有失!但江東兵制,部曲私有、父死子繼,各將率亦常有保全自身實力之心,鮮有不計死傷鏖戰之事。故而,鄭璞建言他留在後方看護出征將士的家小,立戰事賞罰之責,以求將士死不旋踵之心。他倒是可以召集重臣細細研討一番,看有無實施的可能。
事實上,孫權對脅兵將家小的做法並不排斥。
鄭璞話語甫一落下,孫權便毫無形象的倒吸了一口氣。
心中詫異的鄭璞,正色而言,「昔趙奢、竇嬰之為將也,受賜千金,一朝散之,故能濟成大功,永世流聲。今陰襲淮右之謀,干係江東國運,外臣不敢置喙,望陛下自察之。」頓了頓,又緊著加了句,「外臣非是推脫,實乃不能也。還請陛下勿強之。」
此亦是他聽罷鄭璞所言,便眸含慍色的緣由。
谷利倒也識趣。
抑或是說,自董卓亂漢天下喪亂以來,豺狼當路而www•hetubook•com.com狐狸是先,道德敗壞,人心已不古、國士更難尋。
對於孫權而言,征伐之功乃他心病所在。
譬如先前江東就有過,身為功勛之後的韓綜竟領部曲私兵數千人叛吳入魏之事。
畢竟此舉太傷君臣情誼了。
再者,屆時臨陣不臨陣,抉擇者乃他而非今日之言。
孫權不敢不慎。
于破合肥下壽春之前,不善軍爭什麼的,都是可以暫且忍耐的,尤其是緣由充分。
「外臣嘗聞陛下曾令孫布詐降逆魏揚州刺史王陵之事。是戰,逆魏王陵中計而滿寵不與兵,由此可見,彼滿寵更富謀略也。故而,若陛下於臨戰之前,仍率軍揚威于江夏等地,或可迷惑滿寵無有察覺,甚至令逆魏曹叡將滿寵督軍往來屯豫州為荊襄後援。若成行,拔淮右,如探囊取物耳!此二也。」
甚至乃意在緩隴右守御時艱之餘,還令江東國力大損的一石二鳥之計!
問罷,不等鄭璞作答,便又緊著加了一句,「卿不必忌諱,亦無需以不
和-圖-書熟悉我江東各將為由推脫。我江東可擔此重任者,寥寥無幾,卿必皆早有耳聞矣!」
旋即,似是察覺失態,乃以口渴舉盞而飲掩飾,且闔目捋胡作思。
無他,若依著鄭璞之謀而行,江東竟數年之功方有陰襲淮右之機,他承受不起功虧一簣的結果。
至少出於昔日襄樊之戰、夷陵之戰的血仇,他便不可能毫無保留的信任鄭璞。
然而,令鄭璞詫異的是為何孫權會以此來問他。雖漢吳兩國共盟,然而一外臣安能預國政之事?
兄弟尚有鬩牆之時,共盟之國豈會欠缺爾虞我詐之心!
但心中數番掙扎與猶豫后,他還是復執筆點墨,在布帛上輕輕落下了「鎮后」兩字。
唉,不提也罷。
饒是掌國多年的孫權,心頭上都不由泛起如此念頭。
他是真的舒心了,因為他方才所問乃在試探鄭璞是否居心叵測。
鄭璞身為使者,且二人尊卑有別,竟不顧及他顏面,直白而道他不親自宜臨陣?
彼不畏我妄言,以報襄樊之仇、夷陵之恨乎www•hetubook.com•com?
因為一旦鄭璞舉薦了,便是巴蜀的蓄謀已久!
江東伐魏得利,亦是對巴蜀有利。
為今的江東謀私利者重,已不復先前一心為國的眾志成城。
能被假節督領數萬大軍、委以肩當國運之戰者,江東也就那麼寥寥數人可選。
不過,如今鄭璞沒有推舉人選嘛……
見狀,連忙起身,打算避席而去。
但不料,卻被孫權抬手而止,且側頭對鄭璞笑顏而道,「阿利素來慎微寡言,且久隨我左右,乃我可以性命託付之人。鄭卿無需顧忌,但說無妨。」
意思很明顯,接下來的話語並非好言,至少是臣子不宜旁聽的話語。
但鄭璞似是無所覺,仍舊續言道,「外臣以陛下不宜臨陣,緣由有三。」
兩害相權取其輕罷。
蓋因江東先前以舉國之兵往赴而他不親臨陣的大戰,如赤壁、夷陵與石亭之戰,皆大勝而歸。但他親自臨陣的大戰,勝負如何嘛……
確實,留鎮建業者,亦是他日督軍襲淮右者。
然而,他亦知道鄭璞此言並非無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