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科舉從六歲搬遷開始

作者:榮歸
科舉從六歲搬遷開始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45章 夫子面試

第45章 夫子面試

三叩首,陳夫子大笑著的上前將他扶起,旁邊譚夫子上前恭喜陳夫子喜得佳徒,白子沐要離開時,譚夫子又問了一句:
「大概理解,再加上留音法,我記住每句的最後一個音,腦中自然會留下這句話的內容,這從出生我爺爺抱著我看書,就開始訓練,才有今天的成果。」白子沐說得半真半假,總不能跟古人講拼音吧,他可不想太引人注目。
接著是那個長得最精緻漂亮的男孩,他叫白青苓,進去一柱香,拿棕色木牌出來,跟他一個姓,五百年是一家,不愧是一個祖先,這顏值跟他有得一比;接著又兩個孩進去,哭著被送了出來,最後只有白子沐、蘇北喬,金玉赫,白錦書四人沒測了,首先喊的是白子沐。
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六七歲的孩子,哪有那麼大的遠大志向,空和圖書口白話誰都會說,我目光所及都是家人,不為他們,為誰?」白子沐狡黠一笑,「學生如白紙,全看夫子如何填寫,是雄鷹之志,還是螻蟻之志,全看夫子所教。」
「在下姓陳,這位夫子姓譚,介紹一下自己,還有你為何讀書?」
「後天帶家人來拜師。」
「第一關時,你和白錦書就過了。」陳夫人笑答。
譚夫子手拿拆扇,笑道:「別的孩子都是志在千里,你讀書卻只為家人?」
「白錦書和你是什麼關係?」
他出來錦書進去,半路碰頭,這小子對他擠眉弄眼,想讓他提示一下,時間不夠只能送他一個保重眼神。
這話意思是他通過了?「陳夫人,不是有第三關嗎?」
白子沐想了下,回答:「記憶法有很多種,最好用的就是理解記憶法,讀的時候要用腦子想、用心記,將詞句理解再背,會發現這比死記硬背快許多。」
這下夫子們來興趣了,「難不成記憶和-圖-書可訓練?」
兩夫子大吃一驚,「你有過目不忘之能?」譚夫子驚問,這孩子背得一字不差。
「回夫子,我和錦書是同族,比他高一輩。」譚夫子含笑點點頭,讓他下去了。
「說說看?」陳夫子也很感興趣。
這小子也是個有福的,他看譚夫子對錦書態度有些特別。
兩夫子眼裡閃過贊同,「你剛才背的,你能全理解?」
「動物都能訓練,更何況是人。」
他上前一步開始介紹,「白子沐,六歲,家住桃源鎮白家村,耕讀之家,上有爺奶,爹娘、叔嬸,七個姐姐,我爺爺是童生,我讀書只因家中高堂漸老,家姐漸大,想成為家人的依靠。」
「是,夫子。」白子沐深呼口氣,開始背誦:
「雄鷹焉知螻蟻之樂,都是自己的人生,何來怪別人一說。讀萬卷書,如插上雙翅,能不能飛全看個人。」
「哈哈哈,你這孩子有意思。」譚夫子笑了起來,他指著旁邊一本書,「和-圖-書你有沒有一雙能飛翅膀,我不知道,考過才知道。」
在他看來,白錦書能過的幾率不大,主要是陳秀才的要求太高,招的都是奇才,他雖聰慧,但還達不到奇才的要求,而且定力不夠,不像他兩世人生閱歷,不過也有優點,心地純善,待人真誠,讀書理解能力不錯,如能夠定下性子,考個功名決對沒問題。
「你這麼說以後你若沒遠大志向,還怪夫子沒教好不成?」陳夫子笑了起來。
兩夫子點點頭,眼裡閃過一道惋惜,早知道有這方法,他們也會抱著孫子念書,可惜現在太晚了。他們對視一眼,陳夫子從他左手邊拿出一塊木牌放在他手上,木牌純黑,帶香,上面刻了個舍六。
管家爺爺送他出來,白子沐沒走反上前見禮,「管家爺爺你好,請問貴姓啊?」頂著一張酒渦笑,上前問道。
「白子沐?」其中一穿青衣的夫子喊他名字。
兩盞茶時間很快過去,陳夫子提醒,「時間到,現和-圖-書在你可以背了。」
那就是十分鐘,靠,竟然是考記憶,白子拿起書就看,沒書名,這應該是夫子他們自己抄寫,打開第一頁《師說》。他開始逐字逐句的看,連記憶法都用上了,幸虧字數不多,他爭取一遍記下來,
白子沐不緊不慢回答,「正是學生。」
他跟著管家爺爺進了屋,一進屋就看到兩個五十多歲,身材中等,兩鬢斑白,臉龐清瘦,身穿秀才服的老夫子坐在那裡,他們眼睛炯炯有神,下巴都留著仔細修剪過的鬍鬚,沒有膽怯,兩手抱拳,深深一作揖,
顧凌進去沒一柱香就出來了,手裡也拿了塊木牌,朝他們搖了搖,就被管家爺爺送出去了。白子沐注意到他的木牌跟先前兩個過關的木牌不一樣,先前的是棕色,他手裡的是黑色,上面寫有兩字,舍一。
「見過兩位夫子。」
白子沐瞭然,原來第三關測的是德行,他和白錦書倆人救了金玉赫,足見他們品行不錯。將木牌一收,整整衣冠,www.hetubook.com.com雙腿一彎,就叩拜,「學生白子沐見過陳夫子。」
短短五百多字,他是一口氣背下來,中間停頓三次,這是正常的,畢竟才看了一遍,他連洪荒之力都使出來了,再不能過他也沒辦法了。
陳夫子說出考試任務,「白子沐,把這本書背給我們聽,兩盞茶時間。」
「並無,學生原本記憶不錯,一篇文章按正常背,三四遍能全背下來,只因有獨有的記憶之法,加之從小訓練,一篇短文一遍能過,長文需兩三遍才能全背下。」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