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 遷民聯魏
這前後加起來,可就是上千萬人的衣食。
一時間,寧國帝都金陵,三面皆兵,四十萬叛賊與二十萬楚軍合流。
陸淵神情微冷,眸光看向身後的九州輿圖,視線在梁國周邊緩緩移動,最終落到了其西邊周魏兩國的位置上,露出冷笑:「梁人想要在西北和江南各插兩個釘子,用以屏蔽西南兩個方向的威脅。
而且先武平侯,今宋公謝寧,那也是出身六姓七族的,論起關係,和江東的這些世家們,也能稱的是一聲親戚。
這兩三年內,楚國就要用三千萬人去養一千萬人,其中壓力可想而知。
如今一口氣遷走六百萬人,雖然堪稱浩大,但以楚國如今底蘊,卻也並非做不到。
我不想趕盡殺絕,那樣太殘暴了。
人口僅剩一千三百萬,其中男子精壯還盡數被徵調為軍。
甚至一些六姓七族的祖宗之地,都已經被紫雲道給掌控住了,族人都握在紫雲道的手中,六姓七族真敢反抗的話,瞬間就是個舉族屠滅的下場。
而河南、南陽二郡,那是標準的中州之土,未來國祚長存的門票。
不算地盤的話,僅論底蘊,那是絲毫不亞於陸淵此時的楚國。
陸淵看著眼前皇城外司的指揮使杜信,面露微笑的問道。
這些人都清楚,在紫雲道都歸降了,祖國的情況下,僅靠自己那點實力,是根本守不住寧國的。
他們這些國主家族的人遷徙過去,照樣能在地方上作威作福,當個人上人。
所以這些六姓七族,每一家遷徙,基本都能帶到十萬人口,多一點可能有十幾萬。
身家性命都被把持著,誰敢反抗?
但他們兩個想死,沈家和上官家的人,可不願陪著一起滅亡啊。
所以最後梁國會來阻止此事,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哈哈哈。」
以前還是長沙國的時候,北伐周國取勝,陸淵就從西川、漢中二郡遷了兩百萬人回國,移民工程持續一年多,安定移民又持續了數年有餘。
孤先前既答應他們,只要歸降,便許封國之賞。
原本打造的鐵桶防線瞬間大開,楚軍輕鬆就能長驅直入,會合那些國中奸賊。
現在便令這三人前來天羅山受封,然後安排族人遷徙嶺南,儘快就國。
此事同樣重大,也不可有失。
「這麼說,臨海世家的七位先天中,已經有三位,傾向於歸降我大楚了。」
地只餘四郡,其中還兩郡殘破。
說不定就會惱羞成怒,想親自下場,和我戰上一場。
陸淵聞言,暢聲大笑,直抒心中喜悅之後,才收斂笑聲,hetubook.com•com開心道:「很好,紫雲道做的不錯。此次攻滅寧國,首功當在他們。
瞬間,寧國二郡十七府,轉眼有八府之地改換門庭,成為楚土。
但你們也別在地方上給我惹麻煩,全都給我滾到嶺南去,那邊任你們折騰。
陸淵欣喜過後,想到江東地面上,那些還在觀望和頑抗的人,沉吟片刻,便道:「你立刻去聯繫紫雲道,讓他們將已經投降的武江侯楚明、武鳴侯王修、武義侯于英,送來天羅山。
如今江東有先天的世家,就算包含沈丘這位寧國天子,數量也不過七家而已。
與其放棄尊嚴,還不如轟轟烈烈的去死,也能保全名節。
魏國奪了關內郡,也將和楚國接壤,成為大楚的鄰國。
雖然嶺南窮苦,比不得江東富庶,但那好歹也是一國之主啊。
不過眼下寧國還未盡降,其國中還有數十萬兵馬,先天也有數人,依舊不容小覷。
「不行,這兩件國策,絕不能讓梁國給毀了。」
神武十二年九月,寧國紫雲道反,公然舉旗易幟,宣布歸降楚國。
其中通海郡那邊,主要遷徙的是當地的楚人。
只是雖然支撐得起,但到底也是遷徙六百萬人,這件事辦下來,楚國近兩年的財政基本也要圍繞著此事進行,剩下就很難再辦其它大事了。
而陸淵在嶺南準備放棄的郡,正好是九真、通海、郁林,以及南海三郡半,剛剛夠這七人分的。
遷徙嶺南六百萬人,把他們安置到漢中、襄陽、洞庭、豫章、臨海、廣陵等靠近中州的邊郡,乃是為了日後北伐中州時,能更有效地調動錢糧人力。
若非陸淵有著西川、江漢、洞庭、彭蠡四大產糧地,又馬上能到手臨海郡,這個同樣以產量著稱的富庶之地。
紫雲道玄魚,則在臨海廣陵二郡交界起兵五萬,攻佔府縣,隔絕了金陵與廣陵的陸上交通。
富貴權位,總是不缺的。
且近幾年來,魏人不斷南下,先是奪取了周國的朔方郡,現在又在向周國國都所在的關內郡入侵,聲勢可謂洶洶。
此時終極目的就在眼前,魏人能夠甘心不動?
也為日後向江北中州時,更輕鬆的遷移戶口做準備。
在魏國強大攻勢之下,周人時至如今,也已丟了半個關內郡了。
在紫雲道投降的第一刻,豫章郡黃玄督軍十萬,進逼臨海郡新安、東陽二府,匯合該地紫雲道玄音、玄儀所部二十萬叛軍,控制了金陵南部諸府。
唯有寧帝沈丘,以及武成侯上官明,這兩人態度
www.hetubook.com.com堅決,一直死硬不肯投降。但日子再好過,周國的體量也擺在那裡。
全族老小數千上萬人,死活皆在紫雲道一念之間,那三位武侯能怎麼做,也只能為了全族性命屈服了。
後面討伐西南,奪取了黔中西川二郡,又在國中各處遷移戶口,整項工程又持續了幾年。
臨海廣陵二郡的局勢,自此差不多可以穩定住了。
為宗族計,此二人或許最後也會歸降。」
而這些江東最大的抵抗勢力被瓦解,剩下一些野心之輩,也就翻不起風浪來了。
「不過通海、郁林二郡,都是地廣人稀之所,在那裡遷徙戶口百姓,左右不過幾十萬人,算不得麻煩。
郁林郡則是主要遷移平民,以及一些心向楚國的地方士紳豪族。
但家族所在的地盤,也和紫雲道緊鄰。
對於這些在地方根深蒂固的世家子弟,陸淵自然不可能讓他們留在臨海郡,繼續勾結地方,阻礙楚國的統治。
至於沈丘和上官明,此二人倒是真的想以死報國。
這股勸降的聲勢鬧得極大,聽說整個金陵城都轟動了,而沈丘與上官明也被弄得焦頭爛額,心神大震。
咱兩不相厭。
現在江南之局被我破了,讓其失了一臂。
心中定然不可能甘心的。
這種實力,哪怕有梁國扶持,短時間內,也能恢復多少元氣。
臨海世家兩千年的基業,砸在他們這一代人手上,沈丘這些人可以說有一個算一個,都能去羞愧自殺了。
杜信聽到指示,立刻領命離去。
「只要我派個使者,聯絡魏人一起,對周國河南、南陽二郡動手,怕是對方立刻就會答應吧。」陸淵想到。
在此期間,楚國基本是沒有餘力,來做其它事情了。
所以半推半就,也在投降和死守之間搖擺。
……
可六姓七族之中,除去這七位有著先天的家族,剩下還有六個家族沒有先天。
同樣的。
「回大王,確實如此。」
先天宗師只剩七人,面對魏國二十余位先天,可以說是處處虛弱。
陸淵皺著眉頭,神情不定。
如此倒也能勉強支撐起一個小國體量。
這前後數次百萬規模的移民下來,楚國之內對於移民的各種事項,可謂精熟無比了。
更別說附近還有魏人兵馬,虎視眈眈,隨時準備襲擊了。
而現在寧國被我用紫雲道和封國之策瓦解,江北梁國原先在江南之地扶持一個釘子,用以牽制我楚國的計謀破產。
可梁國那邊,一直緊盯著楚國,怎麼可能不清楚讓楚國順利完成這兩www.hetubook.com.com件事情,解決了所有隱患后,對自己威脅有多大?
現在再加一個移民,財政都有些支持不住了。」陸淵有些頭痛。
五大糧倉在手,否則還真不敢上馬這個計劃。
這次一口氣分出去三個小國,雖然小國裏面的人口少了點,但承諾最少是兌現了的。
他們尋死容易,可帶著兩族五六萬口人一起去死,這就過分了。
所以此次在嶺南封出去的小國,大概也就只有七個了。
嶺南那邊,也有六百萬人等著遷移。
如今不過是靠著堅城固守,不斷拿人命和城池,來和魏國拼消耗,拖時間罷了。
所以哪怕周人想要遷都,一時間也逃不得去。
這是利國利民的大計,是絕不容放棄的。
或許等寧國全都大勢已去了,兵臨城下之時,這二人也會投降。
現在正被紫雲道的人派兵盯著,或者包圍著,也是時刻受到了威脅。
所過之處,沿途寧軍非降擊潰。
但剩下的九真、南海二郡,戶口加起來只有六百萬,想把他們全部遷走,這可是個大工程啊。」
魏國只需在向東,奪下河南郡,或者南陽郡,便可和梁人接壤。
而當地一些蘇國餘孽,主要是原先出自九川劍派的弟子家屬,還有一些敵視楚國的地方豪族,這些不穩定分子,則被留了下來。
「支撐西北戰事和嶺南移民,基本就是這兩三年楚國的最大國策了。
不過那些臨海世家,一個個都家大業大,族群繁衍兩千余年,可謂家家都人口眾多。
另外,那些沒有先天的臨海世家,孤也准許他們隨著就國的世家一起遷徙,每一國都可挑選一個世家追隨,跟著一起赴國。
人大楚都開出條件了。
此些人沒有歸降,江東就還有變數。」
魏人的前鋒兵馬,已經抵達周國長安城下。
眼下西邊這個釘子,也別想留下來。
如今數月過去,那些可控的順民,大概六十萬人,都被陸淵陸續遷到了江北的襄陽郡,以充實當地戶口。
消息傳回,金陵震動,朝堂震動,臨海世家震動。
而周國在它的打擊之下,幾乎有亡國之憂。
自打前兩月,陸淵決定提前發動紫雲道,以儘快逼降寧國,並且將那些臨海世家分封到嶺南、西南各郡之後。
而想要和魏國對抗,就更加艱難了。
雖然近半年來,隨著梁國改變國策,開始扶持江南、關西的勢力,想要屏障自己西、南二面,使得受到扶持的周國漸漸多了幾分元氣,日子好過了些。
原先周國朝堂提出的遷都之事,現在已無人爭辯,朝野上下www.hetubook.com.com,皆是贊成皇帝東狩。
這六個沒有先天的家族,就只能自己挑選一個國家,按照一國一家族的分配,自行選擇遷移之國了。
而楚國也反應迅速。
而通海、郁林二郡,則各留了十萬人左右,人煙可謂進一步稀少。
此外武明侯穆長卿,武宣侯楊景,皆有些動搖。
近些時日,卻是沒再提什麼寧死不降的話了。
另外,這兩人見到紫雲道反叛之後,也是清楚,寧國是真的大勢已去了。
但即便如此。
建安郡青雲子督軍十萬,進逼臨海郡永嘉、臨海一帶,會合紫雲道玄溪、玄羽、玄露等部十五萬兵馬,控制了臨海東部諸府。
八十萬大軍,有四十萬改變服色,向楚王效忠。
至於穆長卿和楊景,這二人全族老小,雖未被紫雲道掌控。
這樣按照一國族,一世家的分配方法,再加上陸淵給他們留的封國人口,每一個半郡之國,差不多也都有二三十萬人了。
沈家與上官家,那可都是六姓七族裡面的上家,近幾百年來極為紅火,族人不下數萬。
杜信恭恭敬敬的回道:「武江侯楚明,武鳴侯王修,武義侯于英,這三位六姓七族之代表,皆表示願意在我大楚舉兵西進的時候,舉旗易幟,歸降楚國。
再抵抗下去,除了平添死傷外,根本毫無意義。
未能拼著死傷那麼多兵馬南下,求的不就是周國手中的,這兩張門票嗎?
大好前途放在那裡,誰願意放著新國權貴不做,反而陪著家主在這裏轟轟烈烈的去死啊。
若能破了周國,放魏人這頭虎狼入關,怕是梁人西境,就要日夜烽火,難以安寢了吧。」
看這趨勢,估計這兩位也要降了。
江東的那些世家豪族們,一個個都是擅於見風使舵的聰明人。
而陸淵則是原地繼續想著。
這等關鍵時刻,絕不可因其,壞了未來百年大計。」
也就是說。
這其中還要減去正在遷徙的嶺南六百萬人,這些人從遷徙嶺北各郡,到最後安定下來,重新恢復生產,沒個兩三年時間是不可能的。
「還有西涼那邊,這幾月為了支持黃欣的固守消耗戰略,國中為此付出了數百萬兩銀子以及五百萬石糧食,後面開銷還在繼續擴大。
寧國危亡,只在旦夕。
畢竟,國中近一半的先天宗師和一半的軍隊,都被紫雲道這些內奸掌控了。
這種情況下,他們剩下的七位先天和四十萬兵馬,又能做什麼?
有對方在嶺南幫著照應著,想要立足也能輕鬆許多。
天羅山。
只是遷都事大,長安周遭數百萬之民,想要一時https://m.hetubook.com.com遷走,也沒那麼容易。
所以對待這些前朝餘孽,他的辦法就是全都遷走。
「是,臣遵命。」
原本一些當地被征服的夷人,因為懶得管理同化的緣故,就丟在本地,打算扔給那些臨海世家去處理了。
所以在江東世家降旗一片的時候,沈家和上官家的人卻急得要死。
而周國一旦遷都,放棄了關內郡,剩下的地盤就只有南陽、河南兩個完整的郡,以及小半個襄陽郡了。
你告訴他們,孤準備以郁林郡和通海郡,分建寧海國、南寧國、通海國,用以酬勞三家之功。
而且向陸淵屈膝臣服,這兩個出身世家的人也根本不願,放不下那個面子來。
只要六姓七族願降,凡是族中有先天者,皆可割半郡封公,去嶺南那邊立邦建國。
死似乎成了他們最好的選擇。
有著這三個例子擺在眼前,那些正在觀望中的臨海世家,應當也能放下心來,安心投靠了。
不過他們兩人的宗族之人,也有大半對我大楚畏懼傾慕,正一直加緊勸說。
我大楚不做阻攔。」
對於通海、郁林二郡的當地戶口,陸淵就開始了遷徙。
畢竟有著數個產糧地在手,馬上還要到手臨海廣陵這兩個富庶的地盤,國中每年多餘的糧食數不計數,完全可以支撐得起這些消耗。
杜信所說的,那三位明確表達了投靠意向的先天武侯,就是家族被紫雲道給控制住了的。
如今這三家已經投靠於我,自當該兌現諾言。
這種情況之下,自然無顏面苟活於世。
一個個族老輪番來勸,一群群婦孺抱著孩童來哭,就為了勸沈丘和上官明回心轉意,別鬧著死扛到底,想想他們這些老弱婦孺。
基本上六姓七族任何一個拉出來,本族人口都有數萬,如果再算上一些沾親帶故的,便是十萬也等閑。
沒有人想死,在有的選,而且那個選擇還比較好的情況下,願意死的人就更少了。
魏國可是大國,雖然地盤沒能完全統一魏國所在的兗州,疆域僅僅有十郡之地,但人口卻有三千余萬,兵馬有兩百萬眾。
在策反了紫雲道后,楚國對江東的一系列拉攏分化行動,可謂如虎添翼,像插上了翅膀一樣,順利至極。
至於遏制西北的西涼國,則是為楚國扼殺一大敵,解決西北邊患,好能夠調集全國資源全力向北,圖謀中州。
西北蕃人那邊,有四五百萬人等著楚國接濟。
遷徙戶口,對於楚國來說,算是家常便飯了。
而楚國的總人口,現在也不過兩千八百七十萬人罷了。哪怕算上很快就要到手的江東,也才三千六百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