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長生不死,我以氣運修仙

作者:明月共舉杯
長生不死,我以氣運修仙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四百一十八章 苟延殘喘

第四百一十八章 苟延殘喘

那就是對方缺糧。
河南、南陽二郡,魏軍固然還頑強抵抗著,甚至還控制了大半區域。
但是解決魏國臨時徵召的幾百萬大軍的吃飯問題,還是勉強能撐一會的。
有這份前提在,魏國向趙國求援,還是沒什麼問題的。
可如何養活這些人,就是個難題。
而河南郡作為魏國重點經營的一個郡,甚至連東都都設在了這裏,人口是要勝過南洋郡一籌的。
北伐開始之前,黃雲就彙報陸淵,魏國關內郡武風濃烈,民間鄉勇強勁,不遜一般府縣之兵。
因為這份報告,陸淵修改了北伐計劃,臨時增添了一個漢中行營。
別忘了,魏國的糧食,可是有近半來自楚國的。
這也勉強算,自己的一絲仁心吧。
原先魏國看不上這些人,覺得他們難以教化,吸收進來只是國中的隱患。
猶如雷霆,猶如疾風驟雨,根本不給任何人適應時間。
面對魏軍的死守,青雲子還真沒什麼太好的辦法。
大不了就返回兗州老家,重新和那些南遷蠻夷爭地盤去。
在經歷了初期的慌亂失措之後,反應過來的魏軍,很快就在兩郡徵召起了大量的鄉勇。
不過如今都生死存亡的時刻了,能不能養活大軍,誰還顧得上啊?
他們吃不飽飯,就只能活活餓死。
當然。
攻打這裏的時候,不能僅僅只算魏國的正規軍,還得算上這些從小生活在這種風氣中的民間男子。
並且這個困難,隨著時間推移,還將逐漸加深加重。
以這人口數量,進行爆兵的話,拉出三四百萬人,是不在話下的。
好在,在攻打魏國之前,楚國還提前使了一個調虎離山計,把他國內的一半主力給騙了出去。
這些要是真的爆發了,魏軍必然士氣暴跌,人心渙散。
楚軍突然就殺到了他們的城下,突然就攻破了城池,突然就肆虐了整個河南。
而河南、南陽二郡的魏軍,原本的戰兵,僅有五十萬。
因為有著南陽郡作為緩衝,得到消息及時,反應快了不少。
凡是還處在魏國控制之中的府縣、村鎮,只要是能拿到得動武器的男子,不論大小,全都被強征入伍,編為軍卒。
就彷彿一夜之間,天就變了。
楚國籌備了三十年的北伐,不知做了多少計劃,不知費了多少精力。
大半人將吃不飽飯。
如果再加上南陽郡的百萬魏軍,只拼數量的話,還要超過楚軍一籌。
應該說,魏國君臣這臨時作出的改變,確實挽回了一下他們的國運。
河南郡的魏軍,更是直接破了兩百萬人。
這樣所謂養大軍艱難的問題,m.hetubook.com.com其實也就不存在了。
在正面戰場上,完全是碾壓級別的。
是的,就是運糧。
好吧,現在魏國落魄了,對方肯定不願意當他的小弟。
魏國的長安君臣,對此看得很清楚。
因此試探了數次后,青雲子也只能放棄強攻,開始了對峙消耗。
而今全都化為了燃料,助力著大軍碾碎整個河南。
因此在痛快遷都,並留下重臣守備長安后。
因為楚軍來的實在太快,也太急了。
在兩郡之內,魏國控制的人口,約還有兩千萬左右。
再加上魏國略微彪悍尚武的風氣,實際上,這兩郡的戰爭潛力,一點也不小。
以三十萬戰兵對一百萬戰兵,這自然是極其懸殊的數量。
而且他們要是跑到那裡,楚國把關內、朔方一堵,他們可就真成瓮中鱉,插翅難逃了。
而今楚魏交戰,兩國已成敵國,楚國的糧食,自然也不可能再賣到魏國來了。
不過魏軍也知道自己的弱點,所以在經過初期交手,吃了好幾個大虧后,他們便放棄了正面交鋒,把楚軍趕出去的打算。
雖然這樣的大軍,實力差點,根本打不了正面戰場。
甚至就連想臨時徵發一些民夫,幫著他們守城,都有些困難。
原本魏國每年消耗的糧食,近半都購買自楚國。
最後真在雍州這邊呆不住了,跑回兗州老家,打服那些蠻人,再建一個魏國,也還有從頭再來的機會。
就如眼前。
僅僅一個缺糧問題,就是兩軍魏人的致命死穴。
不過即便如此,兩個想要速要滅魏國,依舊有著難度。
這麼多魏人,可都是三帝苗裔,和楚人並沒有太多的文化隔閡,能夠直接同化吸收的。
天下動蕩,蒼生何辜?
河南、南陽臨時爆種,弄出來的三百萬魏軍,河陽行營想要將他打壓下去,就有些困難。
可等楚軍先鋒,用盡了最後一口銳氣后,反應過來的魏軍,很快便重新布置了防線,加強了對楚軍的防禦。
但太平不了兩月,就要陪著舉國臣民一起餓肚子,一起人競相食了。
可能過不了十幾年,兗州就完了。
到時糧食欠收,這兩郡未能的缺糧,問題可就不是二分之一,可能是三分之二,甚至四分之三了。
因此在這種危急時刻,魏國河南、南陽二郡的郡守和守將,只是稍加商討,便迅速達成了共識。
這對魏國實力的打擊,這倒也勉強能抵得上一個行營了。
河南郡總人口約在兩千萬,此時丟了五分之一,剩下人口也在一千五百萬以上。
請求這個曾經的小和_圖_書弟,現在的靠山,進行援助。
畢竟魏國現如今控制的人口,也有兩千多萬。
南邊是關內長安,這裏還留守了十萬大軍,還有那響應徵召而來,彙集的數十萬鄉勇民夫。
人就是當起了烏龜,縮在殼內,你能拿他怎麼辦?
雖然楚軍的輕兵急進,依舊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在交戰初期,丟了不少府縣。
接下來,就算想要征更多兵馬入伍,南陽郡的魏軍,也沒了那個潛力。
面對這種未來,傻了才會去那裡。
最前線的戰爭雖然依舊在打,但只是挑選一些精銳,時不時的騷擾一下河南的魏軍罷了。
給一袋大米,就能讓一個城池開門。
倒是河南郡這邊。
嗯,經過這麼一番折騰,魏國這個破落的小朝廷,在楚國一記重拳之下,倒是勉強立下了腳跟,繼續維持了下去。
而如今,兩國大戰,魏國原本作為腹地的河南、南陽二郡,都被楚軍殺了進來,攪了個天翻地覆。
試問,若你作為被強征入伍的魏人,在知曉了自己的妻兒老小,在家裡竟然是這種慘狀后,還有心思跟楚人打仗拚命嗎?
東邊則是趙國,是魏國的小弟。
所以魏國這邊,人口雖然不缺,只要想,隨時都能拉出大批兵馬。
所以毫無疑問,今年兩郡內,魏國控制區域的糧食產量,將迎來一輪|暴跌,是肯定的。
靠這些老弱婦孺,能種多少田,能耕幾畝地?
上千萬人口,整合一下,也是一個霸國之基。
唯一還算好消息的,大概就是南陽郡這邊,因為楚軍突然的偷襲,這裏的魏軍在反應過來前,南陽郡超過三分之二的府縣,便已被楚軍控制住了。
想想看。
它國內的糧食自給率,僅有一半而已。
各國都普及了全民軍事教育,即陸淵剛起家時推行的,農閑時候,民間鄉勇訓練。
魏國的長安君臣,若真的選擇東狩,固然能得一時之安寧。
但上千里奔襲,終究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但也只是苟延殘喘而已。
楚軍能夠搶下來的河南郡府縣,僅到該郡的五分之一。
魏國便宣布,在朔方郡城靈壽,設立北都,皇帝大臣駐蹕於此,處理國內政務。
這種情況下,魏軍拉出一批兵馬來,送到戰場上去,要不了多久,就會被消耗個乾淨。
說真的,這確實有些小瞧魏國了,穩妥一點,應該用三個行營才夠保險。
這也是為什麼陸淵預估魏國潛力之後,明明知曉對方實力不弱,僅靠兩個行營可能拿支不下,卻還依舊出兵的原因。
只要能撐住,魏國就還能頂住,國祚就還能保持和_圖_書
剩下還有一半的人,要餓肚子。
魏軍有著本土防守,能依賴堅城的優勢。
這個兵馬數量,說實在的,已經不遜於河陽行營了。
以三千四百萬的人口,如果直接徵召所有男丁的話,極限甚至能征出上千萬鄉勇民夫。
因為正當他們準備北狩的時候,楚國的河陽行營就已經分出了一路先鋒,約有四十萬楚軍輕兵急進,一路直接忽略了南陽的沿途府縣,直接殺進了河南郡境內。
怕是到時候,給一口吃的,就能輕易誘惑魏軍倒戈。
因此,此時在這兩郡的進展緩慢,青雲子並不著急。
你說解決全國人的吃飯問題,這的確勉強。
這五百萬人口,能爆出如今南陽郡的百萬大軍,就已經是極限了。
並且,這些適合生存的地盤,還在越來越縮小。
所以河陽行營的楚軍,雖然才三百萬人,可對上已經膨脹到近四百萬的魏軍,依然佔據了極大優勢。
就算最後真扛不住了。
但在這十幾年內,到底還能住人不是?
既然已經知道,魏國控制區域內,將要發生一個慘劇。
魏國到底是天下第三大國,當了十幾年的趙徐盟主,老大哥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然後做的最多的,就是傳訊後方,讓他們抓緊運糧過來了。
魏國在這裏還有三十萬大軍,和先鋒除菌人數相差並不大,又仗著本土地利,能夠調動的物力人力,不知多少。
因此為了解決這種問題,進行全民義務兵制度,就已經成了必然。
可這裏東邊是草原,那裡還有自己的百萬大軍。
楚軍這邊,自然也有著自己的優勢,那就是錢多糧多。
他雖然曾經說過,為了中州安穩,不惜殺光一半,乃至大半人。
這實力雖然不弱,但想要壓制住,殺進來的楚軍,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後續南陽郡雖然反應過來了,開始徵兵爆種,但僅靠他掌控的郡內三分之一府縣,總人口加起來,也才五百萬左右。
在朔方這裏,魏國也還有一條北方退路。
雖然如今的兗州,在寒潮的侵襲下,只剩下南部兩三個郡,還能供人生存。
這麼多的人口,只需稍加動員,便能拉出數之不盡的民團大軍。
楚軍來勢洶洶,兵馬以百萬計數,簡直是鋪天蓋地,黑雲壓城。
若能不殺人就安定地方,陸淵自然也不想去造殺孽。
只要趙國能給糧,那麼魏國最大的缺糧問題,便能得到緩解。
那些臨時徵召的民夫,打不了硬仗,但打守城戰卻沒什麼問題。
但這兩郡,實質上,已經成了死地。
你這邊在餓著肚子,在易子而食,和*圖*書在發生人倫慘劇。
那麼楚國怎麼可能不做準備?
一紙徵召令下去。
這些年的大爭之世,競爭越來越激烈,用兵規模也越來越大,各個國家都已經或多或少的,出現了兵力緊缺的現象。
這一幕,若是真的出現。
所以哪怕是魏人,可要是能救一個的話,他還是願意儘力去救的。
也就是說,哪怕在國內安穩的時候,它也只能滿足自身一半的糧食消耗。
我這邊頓頓吃飽,米飯飄香,甚至還有酒有肉,日子過得別提多瀟洒。
四十萬先鋒只是佔領了河南南部的一些輔線,在此立下腳跟后,就只能固守城池,進行休整,等待後援了。
靠著這個優勢,就能抹除雙方的差距了。
如今陸淵有志於掃平天下,還九州一個安寧,自然要從此時做起。
而在河南境內,留守的魏軍,僅有三十萬左右,先天同樣只有三人。
他只是讓人固守現有區域,同時清理佔領區域內的魏人抵抗力量,配合陸淵發動的鐵拳行動,對兩郡地方來一次凈化。
有著城池作為依靠,一個民夫對上一個楚軍,完全可以當戰兵來用。
作為魏國這十幾年來,重點經營的核心腹地,南陽和河南二郡,可謂灌注了魏國所有的心血和精力。
魏國落難了,楚國雄起了,開始威脅到了各國的安全。
這些人聚集起來,也是一股不容忽視的軍事力量。
在他們後面,還有二十萬楚軍精銳,以及上百萬民夫組成的后軍,正浩浩蕩蕩的開過來。
可拿來守守城,還是沒有絲毫問題的。
因此這些召集起來的魏國鄉勇,其實都經歷過一定的軍事訓練,稍加編練,就是一支可用的大軍。
有著這些優勢,足以抹平和楚軍不大的人數差距了。
兩邊一對比,你是魏軍,你會怎麼選擇?
這些人還在固守西都長安,還在關內郡的各個重城死守,同樣可以作為南部屏障。
青雲子調集大量糧食,囤積在河南南陽二郡,本身也有瓦解魏軍抵抗的用處。
而且兗州南部之地,南遷的蠻人,人口也差不多有近千萬。
吃土,吃草,甚至互相食人,這種種慘劇,都將在這片土地上的上演。
青雲子率領的河陽行營,約由一百萬戰兵組成。
所以,河南是死地,朔方才是生機。
對於陸淵來說,這些人更是給自己提供氣運,提供兵馬,並且生產各種資源的寶貴財富。
可如今自己都落魄成這樣了,哪還有資格挑三揀四?
此時只不過才拉出了兩百多萬人,都稱不上極限動員,只能算是初步動員而已。
只靠一個趙國,確實養不起。和-圖-書
最最重要的是。
魏軍不跟楚軍打正面戰,而想打守城消耗戰,不然是利用了自己的優點,但何嘗又不是幫楚軍發揮了楚軍自身的優勢。
最終的未來前途,實在渺茫難料。
不過數量雖然佔據優勢,但質量方面,魏軍就被楚軍給徹底碾壓了。
兩郡男丁幾乎全都被徵召入伍,剩下留在地方的,只有一些老弱婦孺。
雖然楚軍來得快,也確實打了魏軍一個措手不及。
滅魏,則只有兩個行營。
等楚軍殺到河南,並打出了第一波攻勢后,差不多也成強弩之末了。
九州群雄為了那一尊帝位爭霸,本就已經苦了太多百姓。
所以隨時間過去,等魏國慢慢反應過來,魏軍後續的數量,還會進一步增加,在現有基礎上繼續膨脹。
屯糧,囤的不是糧,而是人心,是大勢,是天下。
只是短短半月間,南陽郡的魏軍數量,就激增到了百萬之數。
楚國想要驟然間將他滅亡,確實有些難度,至少不能說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原本魏國的移民,大半都已經遷移到了此二郡,再加上原本的周國移民,這兩郡的總人口加起來,差不多有著三千四百萬了。
而在南陽、河南二郡,此地魏人的武風,雖然比關內、朔方二郡的差了些,但依舊讓人不能小覷。
快到他們來不及反應,急到他們來不及抵抗。
另外傳命,設立關內防區與河陽防區,分派重臣和宗室之王,前往兩處防區,籌備抵抗楚軍之事。
滅梁,陸淵用了四個行營。
但好歹,兩國也是幾十年的盟友了。
徵兵,敞開了徵兵。
但這也只是表決心而已。
別說打仗了,不來個嘩變起義,殺光造反,都是太陽打西邊出來了。
所以楚國在這裏要對付的魏軍,差不多也就一百萬人左右了。
唯一的缺點,大概也就是糧食緊缺的問題罷了。
趙國就算不出兵相助,但學著徐國幫梁國一樣,給魏國提供一些錢糧資助,還是沒有絲毫問題的。
這不是笑話,而是為了生存做出的血淋淋的事實。
當然,他也並不是純做聖母。
而是採取了死守城池,專註防禦的策略。
甚至,可能他們自己都要餓肚子,親身經歷這種慘狀。
視各國百姓為自己百姓,是九州天下為自己天下,是蒼生黎明為自己庶子,方不負自己通過他們攫取的一切。
反倒是北狩朔方,固然偏遠了些,也窮苦了些。
只要抓住了這個要害,便抓住了整個魏國。
同時派出使者,出使趙國。
如今在楚軍的突然襲擊下,這些魏軍又損失慘重,最終剩下的,應該不到三十萬人。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