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 裁軍、圈子
在中期,這就是陸淵的分身。
這個時候,楚國的威脅,將直指徐國本土。
以楚國的核心勢力為主,這些外圍的半核心勢力為輔,一個代表楚國核心利益的江南集團,便一躍成型了。
「是。」
大樑沒了,梁國也就丟個梁郡而已。
這還只是開始。
至於西南那邊的夷人,有著近四十年的經營在,再有著李雄、黎川等示範代表下,更是早早的就被楚國吸納入了集團之中。
雖然圈層、階層、勢力等等,實際上對國政危害很大,但排除那些危害,這種劃分,對於朝廷的鞏固,也是不容忽視的。
可兵馬減少了,楚軍的實力,自然也會減少。
哪怕梁軍一路投降,楚軍想要在三個月的時間內,接收完整個梁國剩餘的地盤,都沒那麼快的行軍速度。
論起實力懸殊,比先前諸皇子領兵,攻打蒙山關還要誇張。
圍攻個兩三個月,最遲今年七月,大樑也就破了。
如舉宗投靠的蒼龍道七位先天,梁國被俘獲先天,也有三人先後投降。
涉及上千萬人的人事變動,可不是一件輕易的事情,需要循序推進,和眾多幕僚大臣,商議出一個可行計劃才行。
有陸淵這個長生者在,他倒是想要看看,那些祖輩們就是失敗者的傢伙,到了兒孫輩,又能比他們的祖輩厲害到哪去,玩出多少花樣來。
陸淵從思考中驚醒,微微頜首:「可以,卿去做吧。」
就如曾經的李雄、黎川等人,早早的就被他吸納進了楚國的半核心圈層一樣。
思考了一陣,陸淵最終還是決定,從那群民夫中,進行一輪擴招。
一個村子里,自己親戚,總比同村人走得更近。
同鄉的,總比同省的,更讓人親切。
經過三十年的考察,原先江東世家的那批人,也就是眼前的上官明為首的一批先天,也開始被陸淵嘗試著納入楚國的核心圈層。
望著他的背影,陸淵心中又陷入沉思。
況且。
完成這些事情,對陸淵也沒多大好處。
就讓人興奮。
而是將進一步擴大,再練個兩百多萬人出來,在補充了地方兵馬的基礎上,讓北伐大軍的規模,膨脹到八百萬眾的程度。
到那個時候,數百來源不同、利益不同、心思不同的降人先天湧入楚國,勢必會對楚國現有的政治格局產生衝擊,影響朝堂上下的穩定。
還有楚軍進入河南郡后,立刻靠攏過來的玉蟾道,也貢獻了六位先天為楚國效命。
梁國指望靠著外圍的三座府城,消耗楚軍,根本就是個奢望。
同班的,總比同校的,更讓人hetubook.com.com親近。
靠著這點分身,能統治整個帝國嗎?
早期的時候,就是陸淵的後宮妻妾,好友孫思文,以及幾個弟子。
因此,改變策略,由原本的短期戰,改為長期戰,就很有必要了。
最終形成皇帝核心——江南先天——中州先天——北方先天——圈外勢力,這五個圈層的形態。
這時上官明,又回來複命:「看來梁人那邊,是不敢出戰了。」
由速吞天下,改為了逐步蠶食。
剩下給別人留點邊角料,讓他們能夠在這個新生的帝國,保留些許地位,然後將他們收編為己用,這不好嗎。
但滅亡魏國、梁國,乃至鄭國,他卻是可以肯定,這是能做到的。
甚至只要陸淵一日在位,就不怕有人翻出風浪來。
它從去年以來,見到楚國北伐聲勢進展,如此之恐怖之後,就立刻改變了態度,由原本的敵視梁國,迅速轉為了支持梁國。
揀選出精銳,再編練出一支兵馬來,以補充地方郡府縣兵,以及各方行營兵的缺損。
可如果這個前提沒了,那唐國的態度,自然而然也會發生轉變。
與之相比,則是數量註定會達到兩三百人的它國先天。
即心腹、半核心、恭順臣子、可吸納分子、不可吸納分子,五個階層。
降人再多,他也不懼。
陸淵沉思。
臨海世家那邊,先天宗師還是有七人的,若是算上宋國謝寧的話,更是有八位,且都正值壯年。
……
後續隨著楚軍繼續攻克河南、南陽、東郡、梁郡等地,陸續覆滅魏、梁、趙、鄭等國之後,向楚國投靠的先天宗師,人數還會更多,以百來計數。
而楚軍主力沒被消耗,實力猶存,最終匯聚起來,攻打大樑,自然也很難出什麼意外。
這並不是極限,根據陸淵的規劃,後續這個集團,還將進一步擴張,逐漸吸納江北各國的勢力。
原先唐國能與楚國合作,為的是和楚國一起瓜分梁國。
但那樣一來,代價就太大了。
打破大樑之後,今年最多也就只剩下三個月的時間,讓楚軍進行攻略了。
大樑附近的梁兵,僅是梁國主力的一部分而已。
原先他想的,一年滅亡梁魏二國,在經過去年的實踐后,已經證明了不現實。
原本的緩衝區沒了,屏障自然也沒了成立條件。
現如今的情況,不僅梁國那邊看得清楚,陸淵這裏,其實也差不多看清楚局勢了。
依靠陸淵一個人的威望,壓制整個天下,確實能做到。
「是。」
在這些梁國主力滅亡之前,在那些
hetubook•com.com地盤丟失之前,梁國沒這麼容易滅亡。
可減去一千萬民夫,換來八百萬常備軍,對於糧食方面的消耗,就能減去將近一半了。
然後再用多多的朋友,去打擊少少的不可被轉化的朋友,最終達到剷除異己,逐步集權的目的嗎?
徐國只把梁國當做一個屏障,一個緩衝區,用來阻擋楚國北上的衝擊。
在與整個天下為敵的情況下,哪怕是陸淵,也不敢說能輕鬆取勝。
以上這些加起來,僅去年一年,新投靠楚國的先天宗師,就足有十六位。
不僅是拉攏臨海世家,就連內附雪原蕃人、西涼國人,這兩大勢力,也都各有數位先天宗師,同樣是楚國拉攏的重點對象。
在保證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力的前提下,他是不介意和其他追隨自己的人,一起分享整個帝國的利益的。
近些年來,隨著楚國戰略逐步朝著北伐靠攏,未來註定,或者說現在就已經收降了大量北方先天。
陸淵沒那麼多的興緻,與天斗,與人斗,把整個帝國作為棋盤,和那些降人臣子們斗。
這些領頭人物,如果是普通世界,那就是高官政客。
所以直接出兵和楚國交手,就成了必然。
這不是他昏了頭,成了個戰爭瘋子。
除非他直接屠殺、清理整個原有階級,將各箇舊帝國的一切,通通推倒重來,自己打造一個新的社會,才有可能做到。
所以有時候,哪怕心中不願意,但想要在這個世道生存,你不知不覺間,也會選擇下意識的抱團,本能的劃分出各種圈子來。
看著他們用盡一切辦法,卻連自己一根毫毛都傷不到,這該有多爽。
讓前陣大軍,繼續監視梁人一會,等後方大營修建好了,就直接撤軍回營吧。」
在梁郡之後,在山陽、任城、營陵等地,梁國還有近兩百萬的大軍。
這又何必呢?
不是自己人,又怎麼能信任你?
以上這些設想,都是很有可能會發生的。
陸淵就沒這種硬要逞強的心思。
這種情況下,徐國怎麼可能坐得住?
自己再是厲害,哪怕有點豆成兵這種手段,頂天了,也就分出幾百來個分身而已。
拳打養老院,腳踢幼兒園,欺負老弱,那才是人間快樂。
其它地區,都還有大量的梁國主力盤聚,並且控制著許多富庶的地盤。
陸淵看了一眼,這個用圈子拉攏住的原寧國大將,此時在對方身上,你看不到半點當初對楚國的敵意,有的僅是歸心和認同。
在天下各國,都敵視楚國的情況下,唐國也跟著出兵討伐楚國,也是很和*圖*書有可能的事情。
然後等百余年後,他們那些連先天都不到,或者說已經忘卻的先天可怕的子孫輩們,想起自己主備受的委屈,怒而反抗,最終被陸淵分身以先天之威,強勢鎮壓的場景。
三十余年的同化和利益分配,原本那些瞧不上自己的臨海世家,其實也乖乖的當起了楚國的走狗。
這種情況下,陸淵對於中州戰略的進度,期望自然是一降再降,從原本的一年滅梁魏,到如今的一步一腳印。
至於不斬草除根,這些舊勢力會潛伏下去,靜靜等候著機會,將來再進行反撲的隱患……
可若是按照這個計劃進行改變,那麼便能將這場戰爭,繼續維持五到十年以上。
就像徐國。
「陛下,前軍已經列陣完畢,是否現在就向梁軍邀戰?」
這就更好笑了。
楚國的國力,也根本無法支持他,做到這點。
這不僅毫無意義,更是會損害帝國的利益。
這種惡趣味,才有意思。
被推到了絕對對立面,無法存活的舊勢力,面對楚國的逼迫,絕對會拚死抵抗的。
原本的速戰速決,已經不可能了。
而今年的第二次北伐,想要一戰攻破大樑,大概是可以做到的。
像這樣的勢力,在確認對方已經沒多少威脅后,陸淵自然會去拉攏。
不過這個時候,徐國的支持,也僅僅只是限於給梁國提供一些錢糧,幫他們供養大軍而已。
楚國想長期和天下各國對抗,就必須進行調整,主動縮減兵馬,以減少自己的負擔。
『所以等打下大樑后,裁撤民夫、整編軍隊的事情,不能再拖了。今年後半年,就要推行此事。』
甚至都不僅是徐國。
統一天下后,哪怕只是統一了整個中州天下,想維持這麼一個龐大帝國,需要的人才,也是以萬來計的。
而以上這些,若是都能做到了,那麼這個九州,楚國也就算佔了一半了。
去年北伐后,投靠來的中州梁魏二國先天,經過一年觀察,彼此交了投名狀后,也各自表明了態度。
這就是一挑五了,比以前獨戰天下的梁國,還要誇張。
畢竟楚國這邊的實力,可比梁國君臣所猜測的,要強上不止一籌。
所以攻破周邊三府,基本上是沒什麼問題的。
在東部地區,梁國還有百萬大軍。
如果楚國打下了大樑之後,繼續東進,那麼要不了多久,就將與唐國接壤。
這樣一環套一環,逐步招降下去,楚國的基本盤將一步步擴大,最終達到階級穩固,徹底無法撼動的地步。
以現在的消耗,楚國打完今年這場戰後,頂多再能支和*圖*書持明年的一次北伐,後面便底蘊耗盡,不得不進行休戰了。
「陛下,使者去大樑城下邀戰十余回,現已過半個時辰,梁人依舊沒有反應。」
在這種仙俠末尾的世界,這是掌握了最高力量的先天宗師。
可那又何必呢?
屆時,楚國能否擁有一個穩定且強大的基本盤,就尤為重要了。
與強敵對抗,越階對敵什麼的,有什麼意思?
被分出去的三路大軍,不僅兵力是大樑周邊三座府城的五倍,先天宗師也達到了三倍之多。
不給個圈子,不進圈子,誰知道你是自己人?
可這些人加起來,包括陸淵及他的分身,也才九十五人,還不到一百。
楚國崛起的太快,很多事情進行的都太過倉促,留下了許多隱患。
但攻破了大樑,就代表著梁國滅亡了嗎?
這麼做,或許銀子方面的支出,並不會減少多少。
上官明行了一禮,然後轉身離去。
他就喜歡欺負那些,差自己一個大等級,乃至好幾個等級的傢伙。
因此為了彌補這點,精鍊兵馬,用更加正規強大的常備軍,來取代大而雜的民夫,就成了一個較為經濟現實的方法了。
因此,只考慮時間問題,楚國今年就不具備滅亡梁國的條件。
這其實,也算不上什麼錯誤,天性本能而已。
一想到將來,現存的九州先天們,被自己熬死。
那些舊勢力已經被他擊敗,並且剝奪了大部分的利益了。
「現在江南的各方勢力,基本已經納入了我的核心圈子邊緣,屬於可以信任使用的了。
或許,可以試著進一步重用他們,試著組建一個新的圈層,用來吸納中州的其他先天了。」
因此抱著這種理念,陸淵對於曾經被自己擊敗的敵人,現在已經加入了楚國的失敗者,並沒有抱著多強的惡意和排斥。
這個集團經過不斷的培養成長,招安納降,規模已經越來越大,佔據了國內九成以上的政治力量。
正思考間,楚國先天大將上官明走了過來,恭敬請示。
到那時,繼魏趙梁鄭之後,楚國將又與一個霸主國,徐國交戰。
想要在三個月的時間內,就擊敗以上的梁軍殘部,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政治這回事,不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
所以陸淵想要單純拒絕其他派系的先天,這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楚國的核心依靠是什麼?
雖然以現有的楚國核心,哪怕差距懸殊,其實也足以壓制那些日後的降人了。
這些國家,如果都聯合起來了,楚國可不就是舉世皆敵嘛!
但那樣太累了,而且激起和_圖_書的動蕩,也太多了。
這股力量放在楚國中,都不容小覷,是朝堂上重要的政治集團。
陸淵如今要做的,就是自己主動引領,甚至規範出一個範圍來,讓什麼人進什麼圈,用一個個圈子,來團結各個勢力。
而在那多達數萬,甚至可能十萬人的官員中,不可避免的就會出現一些領頭人物,被推到前台來,來代表各方官員的利益。
可如果大樑丟了,梁郡被楚國佔領,那麼徐國就將正視和楚國接壤。
陸淵心中這樣想著,又開始進行規劃。
剩下一些趙徐唐許等國,縱然依舊聯合起來,面對大勢已成的楚國,也難翻出什麼風浪來了。
原本供養一千八百萬大軍,對楚國的負擔,確實太大了,大到難以長期承受。
一旦與唐國接壤,那麼唐國向青州方向的擴張,自然而然的就被楚國給堵死了。
沒錯,在楚軍現在後勤壓力嚴重,補給越發困難的現在,陸淵不僅沒有縮減戰爭規模,還打算繼續徵兵。
陸淵可以肯定,如果楚國真的攻破了大樑,奪了梁國的帝都,那麼此時原本躲在梁國後方,只是給梁國提供前梁支援的各國,一定會忍耐不住,親自走到前台的。
嗯,是的,他這次擴招的規模,並不僅僅只是三十三萬的郡府縣兵。
而減去一半的糧食消耗后,楚國能將這場戰爭維持的時間,便能在現有基礎上,提高三五倍之多。
打個五到十年,能不能橫掃九州,陸淵不清楚。
不僅是如今的北伐困局,就連國內的各個降臣勢力,也許好好整頓一下了。
而唐國都出兵了,剩下的許國、晉國,還會遠嗎?
沒這麼簡單。
那楚國的江山,也將固若金湯,誰也無法撼動。
那時,只要陸淵這位皇帝,不主動破壞這種秩序。
這是根本不可能的。
他臉上露出笑意,淡淡的:「朕對此,早有預料。既然梁人不敢戰,那就算了吧。
到那個時候,不殺個天翻地覆,不抱著將整個中州打爛,不以屠殺上億人的決心,以及承受長達上百年的陣痛,是無法完成這件事情的。
兩邊達到一比二三的差距。
尤其是上官明,這個當初想當他岳父的人,更是被委以重用,出任了楚軍大將,擔任行營中的高級官佐,協助他處理行營大事政務。
上官明應命,沒有絲毫意見。
到了現在,他逐漸成長起來的二十一個兒女,也成了一個足以依靠的中堅力量。
而是考慮實際后,最終做出的選擇。
「尤其是北伐以來,那些投降的江北先天,他們的人心浮動,可還沒進行安撫……」陸淵自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