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天下盡明
第四十四章 安民倉
選俶的年齡,則限定至十四至十六之間。
故而,每屆選俶年齡不一,出宮的人數自然也就不同。
「不過,縣倉,太過於多了。」
有的時候,有錢都買不到糧食。
不像清朝,基本上是在八旗之中選出,質量堪憂,其身體也是誠實的,經常光顧漢八旗。
即使河南巡撫迅速救災,撥款十萬,但不知多少人屋產被淹,妻離子散。
皇帝點頭道:「這幾千人也是我送給他的,紮根下來算是給他護衛吧。」
「你且歇息幾日,我再給你一項大任。」
徐夢龍當先一步,打開僕人手中的鑰木匣,取出鑰匙。
明朝因為太祖朱元璋之故,要求皇帝和親王的妃嬪,一律選用良家女。
「《詩經》中的一句詩:靈璧之山,岩壑奇特,其名號,寓意也好,正適合你。」
但他為這個家庭帶來了一個伯爵,這些代價就顯得微乎其微,怎麼也是值得的。
這種道德要求,沒多少人能堅持住。
「走,去瞅瞅今年淑女的樣貌如何。」
一時間,戾氣叢生。
可是,對於河南部分地區來說,這是個災年。
「至少,比本地人可信。」
實行知縣負責制,按察使、御史巡查,從而讓荒年有糧。
很顯然,打下一國,讓他成長迅速。
除了部分地區依舊受災外,九成的大明國土安然無恙,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個豐收年。
至於錢財,就是從紹武八年起,朝廷定下來留貯政策。
劉阿福對於皇帝的問話,心中早就打起了腹稿,脫口而出。
至於糧食多了浪費了,這在此時卻無可能。
各縣把每年盈餘,或者是強制其購買五千至一萬擔糧,建立縣倉。
「況且,各縣財政本就困難,哪有餘力來建立縣倉,這不是逼其去貪污嗎?」
聊了半個時辰,朱靜才從宮中而出。
暴露皇家秘事?
作為另一大善政,凡年滿二十之女,若沒得臨幸,也不想留宮,可選擇出宮。
就算是洪水退去和-圖-書,到時候被淹沒的土地,也會成為鹽鹼地,肥力大減,根本就收穫不了多少糧食。
……
「三縣洪災,應該取用十萬塊就夠了吧!」布政使滿臉不舍道。
陽光攝入,灰塵四起。
「宮中有多少人?」
而且採取的是自主報名,而不是之前的強制選拔。
黃河水一如既往地泛濫開來,開封府數縣受災,飢荒民眾達數萬。
某種程度上來說,宦官已經是政治的一部分,是皇權的延伸,這是女官怎麼也無法替代的。
三十萬塊銀圓出庫,有的貪,有的剝,最後還是讓難民們喘了口氣。
紹武朝後,親王府除非御賜,不然是不準用宦官和宮女的,只能自己招買。
朱誼汐甚至一開始就不用宦官。
地方的巡撫,則兼全省救災賑濟差遣,專門負責對災害的救濟工作。
這樣一來,女兒能夠出宮,還能撈取大量的好處,報名的人數大大增加。
伯爵算什麼,聖恩在什麼都會有的。
雖然不知曉什麼,但朱靜卻明白,這是一件好事。
衙役們魚貫而入,印入眼帘的就是數十個木箱,打開一看,儘是銀圓。
而如今河南省多年來的繁衍,昔日千里無雞鳴的場面已然無存,恢復到了往昔的繁華。
「而且,還要整修河堤,三十萬塊銀圓才行。」
不到一刻鐘,朱靜就腳步輕快而來。
三把鑰匙騎開,這座倉庫才算開啟。
「安南那個鬼地方。」皇帝冷靜下來,目視著這個陪伴自己十幾年的小兄弟,感慨道:
朱誼汐直接站起,沒了往日的慵懶,他精神振奮地走過來,上下掂量著,忍不住捶了捶其胸膛:
不知道為何,朱誼汐就想起了糧庫。
「爺,宮內的宦官約莫千來號人,若是宮女不夠使喚了,今年就多招一些。」
「請——」
「府倉的糧食,則由留貯採買,每年必要用一半的留貯購買糧食,豐富府庫,讓災年有糧可賑濟。」
對皇帝來說,後宮和-圖-書之中時常保持著千姿百媚,各色各樣而不重複的美人,這是極好的。
朱誼汐大喜過望,忙不迭地吩咐著。
雖然災荒不可計,但時人都明白,每過三年必有一平年,五年必有一災。
去年河南省人口達到了千萬,商稅的規模超過八百萬,每年的留貯都會超過百萬。
朱靜露出笑容,很是開心。
「故而,糧倉不必太多,多則雜,雜則不好管理,所以得少而精。」
況且,只有荒年百姓們才會賣兒賣女,甚至賣田,地主們才有機會,名正言順的兼并土地。
即,對商稅進行分成。
而且,凡動用五百塊以上,則要上奏朝廷報備。
徐夢龍感慨道:「幸之乃秋收,若是糧荒時,怕是徒有錢而無糧啊!」
「所以,每府建立府倉,知府管理、巡撫監督。」
「這是應有之意。」
但這個就像保險,羊毛出在羊身上。
「瘴氣叢生,蛇蟲密集,你能順利打下安南,算得上是一流的將領了。」
中秋後,秋收的喜悅,再一次席捲了整個大明。
登到高處,用望遠鏡偷摸摸地看了,尋覓到了幾個胸大的,他心中記下名字,重點關注。
但義倉全憑自願,一個不慎就會運行不了。
每年一屆的選俶,也叫選淑,在前明時期是非常隆重的。
三、五年間,總會碰到旱災或者澇災等天災,這是根本無法避免的。
在歷朝歷代,省級衙門是沒有財政大權的,因為他們基本上都屬於京官,代官。
朱誼汐不解道。
「陛下選的自然是極好的,臣不勝歡喜。」
按察使表示認可,布政使只能認命。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發覺宦官的重要性實在太高。
而且還要建立責任制,避免官員們互相推諉。
故而,相較於明朝巔峰時期的三萬宦官,紹武朝的人數就顯得很是落魄。
安身立命的土地,也就此成了泥地。
秦漢之前,宮女妃嬪基本上戰俘,而到了漢朝之後,則是https://m•hetubook•com.com良家女。
直到雍正年間,才有留貯可用。
紹武朝新立,皇帝就建立新規矩,將選俶的範圍,不再拘泥與良家女,而是包括商女、勛貴、百官、士子之中。
第一把鎖打開。
「信賴祖宗庇佑,陛下福德,臣才能輔佐秦王滅了安南,開闢一國。」
在明初,洪武年間創建了預備倉制度。
對於皇帝來說,每一次的選拔,基本上就等於是全國海選,質量和數量都是一等一的存在。
二十歲出宮,平均每位宮女在皇宮之中停留的時間為四年,最多不過六年。
士紳們捐糧,低息借貸給百姓,從而讓義倉得以運行。
而這封奏疏,則直接到達了皇帝的桌案。
或許略有差異,但大致都是準的。
想到選俶,朱誼汐就有些心痒痒。
只要一到巡查糧庫,各地糧庫就會無緣無故著火,來一個死無對證。
「不夠。」徐夢龍搖頭道:「雖然秋收糧賤,但沒有土地搶種雜糧也來不及了,數萬眾至少要吃食三四月之糧。」
「臣擔任陛下重任,不敢有絲毫的懈怠。」朱靜同樣也很激動:
換句話說,就是巡撫這類地方大員,根本就沒有財力和物力進行救援,而是讓各縣自理。
「幹得不錯。」
他就心中想著,腦袋開始放空,按著簡單方便的方向去想。
「好啊,讓他來見我——」
畢竟監軍、鎮守、藩王,這三方面都不需要宦官了,人數自然不需要太多。
預備倉的錢財,總不可能從正稅里出吧?自然而然百姓們就會被加征一筆錢,以作預備倉。
知縣小姨子來借糧,你敢找她還嗎?
時年三十四歲,朱靜面色微黑,一看就是經常被安南風吹日晒之果。
這讓他恍若昨日。
這筆錢除了救災之外,只能用於修葺官道、疏通建設河堤,借支軍餉、舉善祭賢。
所以,每年皇宮中會招百來名宦官自用,控制其人數。
大部分地主怎麼可能會發善心呢?https://m.hetubook.com•com
糧價應聲而落。
相較於之前,他此時又多了一份凌厲和穩重,一看就胸有溝壑。
其建議,在各縣重新建立縣倉,不再進行借貸業務,而是專門負責救濟。
如今在大軍的鎮壓下,全國各地勉強安穩,秩序算是建立起來了,但要想徹底的穩固下來,則需要時間。
「回來就好。」
對此,朱誼汐表示讚賞。
妻妾依舊,只是子女卻漸長,許多甚至不認識他。
正所謂聖恩難測,離開北京城兩三年了,皇帝依舊將他記掛在心中,這是他回來之後最大的驚喜。
回味無窮之際,就有人呈報,說是朱靜回來。
《議預倉疏》
越是商業發達的行省,地方財政就越寬裕,越能救濟災民。
然後就是夏收和秋收。
碰到選俶日,皇帝也來了興緻,看美人誰不願意?
「取名,安民倉——」
久而久之,反而成為了苛政。
在官場上,像是預備倉,義倉這種複雜的借貸業務,根本就不具有施行的可能。
「臣見秦國漸漸安穩,官員各司其職,政通人和,故而就請離,將京營的指揮權交給了秦王殿下。」
表面上來看確實是個好制度。
當然,這種自願報名,肯定是父母幫忙,本人是很少同意的。
兩人對坐著,聊起了秦國的情況。
「宮女上下約兩千人,此次出宮三百人。」
咳嗽了好一陣子,才算是安生。
這筆龐大的數目,無論是入庫,還是管理,都需要巡撫、布政使、按察使三人親自蓋章簽字,不得任意挪用。
晚明時期,起到救濟作用,反而是民間自辦的義倉。
朱誼汐搖搖頭,挑出了好幾個毛病。
如江蘇,每年商稅上繳一兩千萬,每年省留貯達到了兩三百萬塊。
他是實在不理解,為何要把大部分宮女留到老。
同樣因為這樣的頻繁換血,讓宮廷一直保持著某種新鮮感,而沒有歷朝歷代的那種暮氣和怨氣。
失職和偷賣儲備糧相比,實在是輕太多。
朱誼汐www.hetubook•com.com看著這等長達兩千字的奏疏,一時間頗為感慨。
朱靜言語道,此時的秦王,最忙的一件事就是科舉。
地位不到一定份上,根本就不可能知道。
所以,徐夢龍言語,預備倉沒落,朝廷賑濟百姓需要糧食,而不能光憑藉著錢財賑濟。
聖恩依舊,讓他客人絡繹不絕,門檻都快踏破了。
而南方之所以長期保持穩定,這種義倉制度有著巨大貢獻。
到了隆慶年間,預備倉名存實亡。
看上去不多,但宦官是終身制的,除了到老了那天,不然都會待在皇宮之中,一年百人確實夠了。
預備倉,就是富年采糧,荒年救濟,秋收儲糧,青黃不接時借貸百姓。
然後就是布政使,按察使。
不消七八日的功夫,河南受災,動用留貯銀救災之事,朝野皆聞。
五成商稅上繳朝廷,三成留作地方自用,剩餘的兩成,則是省級的留貯。
內務府則一律給予五十塊銀圓,當作安家費。
「我給你選了個好的爵位,靈璧伯。」
但是他雙目明亮,五官之中蕩漾著一股殺氣,引人注意。
「選兩百,出三百,那宮中的人數豈不是不夠?」
劉阿福輕聲道:「論起幹活,一個宦官頂得上三個宮女。」
其將預備倉來龍去脈,一五一十地述說明白。
這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政禍。
而隨著官場的腐敗,預備倉制度自然就成了碩鼠們的天堂,錢袋。
即,夠用而不濫用,精簡而用。
這般想著,他就寫了一封奏疏,直達京城。
男人本色,不外如是。
僅僅是賑濟業務,倒是可實踐一番。
要知道在明朝,但凡選俶,就是民間密集結婚日,許多人為了不讓女兒受苦,不得不大破家財,求爹告娘。
哪怕明太祖讓官督民辦,成祖把預備倉從城外移到城內,但依舊避免不了預備倉被鑿空。
故而在民間,士紳們才是維護朝廷的基石,指望貪官們可不成。
河南巡撫徐夢龍,帶著布政使等人,來到了省倉,也就是留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