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工業大明從北平開始

作者:鍵盤戰鬥家
工業大明從北平開始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九十三章 改變大明的生產模式

第九十三章 改變大明的生產模式

朱棣一長串的話,嚇了朱高熾一跳。
「咱是不贊成修建的,至少不是現在。」
見人們有些指責的眼光,朱高熾連忙解釋:「修建溝渠是大工程,不是你們說現在什麼都不適合做嗎?」
正是因為這次的失敗,為下次的分配提供了經驗,打下了堅實的根基,獲得了巨大的成果。
他有圖紙,可以直接搭建橋樑。
朱高熾是有信心的。
「你剛才說山東,山西流民之事,可見百姓們都吃不飽肚子了,不以農為重,難道以商為重?商能變出糧食來?」
「所有人都能使用上便宜的鐵器,便宜的燃料,出行方便,帶來更先進的技術。」
朱高熾沒有認為自己的有生之年,大明能達到後世的科技水平。
生產力才是核心。
失敗是成功之母。
葛誠欲言又止,姚廣孝猶如看天人,那太監也是滿臉的崇拜。
所以番薯促進了人口的增長,但沒有帶來人均經濟的繁榮,反而讓人們陷入了極度的貧困。
大公子話里話外不離男女之事。
這些新農作物加入傳統輪作,只用了百年的時間,就從文人筆中定義的蔬菜上升到主糧。
讓清中期人均口糧在傳統輪作的種植技術的基礎上,增加了九十公斤,為促進人口大增長打下了根基。
清朝有番薯,但是沒有生產進步。
不但沒有再遭受到糧食短缺,也沒有從國外進口糧食,十年之間,農村的工業品增長了整整十五倍。
如果朱棣願意把關,最hetubook•com.com大程度的支持自己。
這下子不光是朱棣,連葛誠和姚廣孝,兩人都忍不住看了眼大公子。
這是自己最大的優勢,其次才是腦海中的知識。
敢這麼說聖人?
看見眾人面色古怪,朱高熾勝券在握,認為自己震驚住了他們。
而自己做的事情,萬一會觸碰不該觸碰的事,朱棣自然也會出面攔住自己。
看見朱高熾的想法,所有人都無法理解。
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了社會基礎,稱為經濟基礎。
現在嘛。
就算明初的糧食再翻一倍,仍然還會有流民。
見朱棣十分的堅持,以及眾人的認可,朱高熾感到無可奈何。
社會的就業機會太少。
有精神上的訴求,所以誕生了新學,技術上更不存在問題,因此有了資本主義思想萌芽。
穿越以來,朱高熾沒見過朱元璋。
「例如天災,例如貧瘠的地區,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可以通過工業把他們吸收進來。」
後世不已經供了經驗嗎?
在生產力沒有變化的情況下,土地出產的上限是改變不了的,投入再多的人力,土地的產出還是止步於此。
明初的社會環境問題,在他看來根本不是糧食的問題,而是社會生產模式的必然弊端。
明中期的皇權,就已經壓制不了地方,江淮的經濟富庶,小市民階級誕生。
且知道太子的病逝,會是洪武朝最後一次大規和*圖*書模屠戮的誘因,難免有些顧忌。
這是時代的局限性。
等於多了一道保險絲。
乃至嘗試自己的方式,遇到了第三次工業化失敗,總結經驗后在第四次工業化成功。
看來用簡單的理論,已經說服不了朱棣了。
對工業計劃。
根據知網的學術論文,靠著明末引進的番薯,和推廣的玉米,也就是各地地方志中的玉黍蜀,正好在清初推廣開。
可一切都被遏制住了。
原主兒時的記憶也較為模糊,所以對朱元璋的舊有印象,除了重懲貪官之外,就是屠戮功臣,殺性甚重。
看見眾人都不說話,朱高熾茫然的問道。
戰亂……或者像西方來一場黑死病,滅絕一半以上的人口。
就算獲得了番薯也無用。
換而言之。
後世國家第一次失敗,是明白這個道理的。
朱高熾清了清嗓子。
「在滿足衣服的前提下,是要糧食充足。」
明初的流民,和明末的流民,兩者誕生的根子是不一樣的。
那是因為社會大明分配的問題,糧食不夠只是一個表象。
證明了一個十億人口,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是可以迅速的發展為工業國家。
「利工利器,更好的農具,可以讓田畝多產。」
「工廠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朱高熾笑道。
放在十年前。
換句話說。
「不重要嗎?」
不改變生產模式。
服徭役,收實物。
因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三樣核心技術,在大明並不是問題。
等等方hetubook.com.com式都是比較原始的手段。
山東和山西出現的流民。
難不成平日都在琢磨此事?
但是結合第一次工業革命,和後世國家發展的經驗,讓大明整體進入初級工業社會。
把近代英國,美國,以及日本三個國家,所經歷的革命性經濟變革濃縮到僅僅三十五年,一代人的時間里。
可忽略了原始農業生產缺乏規模效應這一事實,低估了土地的邊際產量對勞動力投入的迅速遞減。
認知的差異啊。
「怎麼了?」
從模仿別人失敗,到陷入馬爾薩斯貧困陷阱中。
而自己是他的長子。
「種地的只夠填飽肚子,跑去經商的賺了大錢,回頭又來買地,這般下去,豈不是傷農?」
「為何?」
「而且官府的事情,王府不好插手。」
「例如蒸汽機,可以用在荒地的澆灌上,讓百姓們開墾更多遠離水源的貧瘠土地。」
農業社會的無解。
番薯是古代農業的大殺器,直接促進農業的生產力進步,解決了許多的問題。
「經商能掙錢,人人都去經商,誰來種地?」
那麼自己就不再有心理負擔,可以放手施為。
「就這麼簡單?」
朱高熾輕飄飄的幾句話,猶如重鼓敲在人們的心裏。
朱高熾說的忘了形,聽得朱棣咬牙切齒,其餘人面色古怪。
在有生之年,朱高熾認為是可以達成的。
經濟基礎的需求,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
讓大明近億人口,在三十到五十年的時間,全面進入工和*圖*書業社會,他也是有信心的。
血氣方剛,受得了嗎?
「這重要嗎?」
「衣服可穿,也可以不|穿,而糧食一定要吃,不吃會死人。」
「只有把多餘的人,投入到工業之中,發展礦廠,鐵廠,修建鐵道等等工業,促進了生產力,創造了更多的財富。」
明明有這麼好的方法,為何不拿出來呢?
其實更好的辦法。
好吧。
「最後會帶來什麼結果呢?」
從第一次分配百分之十的農業人口失敗,到第二次繼續分配百分之十的農業人口到鄉鎮工業。
葛誠茫然的問道。
「首先,流民的問題,雖然田地是誘因,但不是關鍵的問題,解決了這些人,還會有其他的人出現。」
朱棣吞了口口水,艱難的問道:「老大,你這蒸汽機的法子,為何一直不說?」
他長進了?
「糧食是必需品,衣服是日常用品。」
「把精力投入到這些事情上,不如先支持咱搞工業,等咱的工業擴大后,再來修建水渠。」
總有些地方會造就失去土地的農民,他們沒有別的生計,也找不到活干,就成為了流民。
他不需要摸石頭過河。
「甚至可以直接修建水渠,把河水抽到水渠中,灌溉無水的土地上。」
也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
而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
「你不能跟著他的話去想,容易被他哄住。」朱棣有些免疫了長子的道理,指點了葛誠一番,然後才反駁道。
是從美洲獲得番薯。
「軍戶的田地是固定的,https://www•hetubook.com•com周邊已經沒有了新地。一戶軍戶,全家三五人上陣,和十余口上陣,田地的產出,在北方平攤下來,仍然是一畝兩石。」
朱高熾堅持要改變大明的生產模式。
大公子的話,有些道理,可總感覺不太對勁。
「工人們整日呆在工廠,日復一日煩勞工作,會讓他們同房的次數減少,那麼生的孩子也就減少了。」
當然。
「所以把百姓全部集中到田地上,是非常愚蠢的行為。」
這個成果震驚了世界。
朱高熾搖了搖頭。
「那也不能不做。」
「工業能吸收無地的流民,是有益處的,但是如何在不危害糧食的情況下,在我朝的環境中,讓工業得到發展呢。」
前提是朱棣支持自己。
在朱高熾看來,改變大明的生產模式,才是有用的。
明末的先民,冒死偷回西班牙從美洲引種在呂宋的番薯藤,回到家鄉福建種植。
「到時候咱花錢招募民工,百姓們才會得到真正的實惠。」
「大量廉價的工具,又可以讓人們使用的起,能把更多的荒地,沼澤變成良田。」
朱棣反問。
是先烈們摸著石頭過河淌出來的果實。
見到兒子的神色,朱棣意猶未盡,總算自己也有能說過長子的時候了。
聽到老大的話,朱棣的臉色黑了下來。
「其次,官府的徭役,對百姓是傷害。」
朱棣定然可以組織起來,他那時候的權利大。
「我朝立國二十五年,田畝總體上是足夠的,但是國家太大,局部定然有些農業富餘人口。」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