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工業大明從北平開始

作者:鍵盤戰鬥家
工業大明從北平開始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二百八十六章 蒸汽機的突破

第二百八十六章 蒸汽機的突破

緊緊的貼合在了汽缸壁上,並且因為讓性,磨損速度大大降低,讓蒸汽機可以長久工作。
總部來的技術人員沒有否認。
而且這個交流,對於技術的坦誠並不會輕易的這麼去做。
「可以拋光啊。」
又一次新的突破,不但韓有昌看到了希望,就連小九眼睛中也露出了光彩。
技術的傳播,主要靠師傅帶徒弟。
密雲分區研發司。
有名工匠指了指製作台上的機器。
隨著工廠規模增加所誕生的生產問題,人們需要各種更先進的效率,促進了各種的新技術。
刀具的邊緣,肉眼可見的速度被磨鋒利。
在他看來,活塞用的生鐵,項圈再用生鐵,不太符合當下工匠對技術的經驗。
成型的刀具,需要細緻的打磨,不是解決一個工序就可以提高整個的產量。
「試試?」
十個小時是一千二百斤,每天十個小時來算,一個月則是三萬六千斤。
這就是密雲分區技術司的短板了,是兩者環境不同造就的區別。
這是什麼概念?
可總體上,蒸汽機的進步沒有跨時代的變化。
有人喊道,有人連忙關掉開關,讓機器停了下來。
小九作為技術司創辦人,以及蒸汽機發明者之一,和技術天賦最好的一批人。
所以總部廠區趕來的幾名技術人員沒有隱瞞,他們的確更看重新技術的皮帶。
這無疑比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環境,更要先進和具備效率。
經過數次的磨合與改進。
一塊圓形的石磨,豎著和圖書固定在機器上,用齒輪和皮帶,讓石磨高速運轉。
明朝制式兵器雁翎刀,全重兩到三斤。
「時間到。」
一個工人一個月使用這台機器,可以鍛打出刀片模胚一萬兩千余把,當然這隻是理論上的。
刀具的製作成本和時間,無疑突破了傳統功效,進入了新時代。
一百台這樣的機器,一個月的產量就是三百六十萬斤,全年產量四千多萬斤。
「看來皮帶中加入線圈的想法是對的。」
但是技術司並不限制工匠們,所以韓有昌決定研究自己的方向,想啊想,他決定在活塞上加個圈。
他們希望儘快做出成果。
並在技術報上,公開這個課題,號召有想法的工匠,都來參加這個項目。
那麼換成刀具。
只需要一個工人掌鉗,把鐵料放到機器台上即可,每個小時可以打出鋼材一百二十斤。
中華重工有大批的工匠,其中有不少優秀的人才,他們通過技術報,以及技術司。
人們之間的交流是很困難,成本很高的,那麼在技術上,更加的困難。
雙方交流過後,也給了對方醒悟。
最後在汽頂,也就是活塞上製作兩個凹槽,用來裝入兩道項圈,時刻不間斷緊貼著汽缸做反覆摩擦滑動。
這項成果,發表在了最新一期的技術報上。
不過總部技術司有總部技術司的優勢,他們儲備的技術更全面,包含了更多的行業。
說干就干。
當然,使用費會根據情況而定,既不讓技術司付出太高昂www.hetubook.com.com的價格,也不會讓技術人員吃虧。
只有解決了氣密性,那麼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得到良好的解決。
觀察了整整一天。
過了幾日。
小九加入了進來,提供更多的思路。
不只是後世的報紙那麼簡單的效果。
所有人都在打活塞的主意時,此人說:「這麼多人研究活塞,用了這麼長的時間,始終沒有突破。我不相信是這些優秀的工匠不聰明,我看啊,問題不在活塞上。」
但是越來越多的需求,讓技術司加大了對蒸汽機的研究,更高效,耗能更低,體積更小……
但當這部機器運轉起來后,立馬看出了不同。
「這機器難不難?當時我們不也是覺得很難,現在仍然讓我們做成了。」
新材料的項圈。
密集的敲打聲,上下敲動的鎚頭,速度快的只能看到殘影,都要讓人呼吸不過來。
「活塞用的生鐵,所以我要加的項圈,應該使用熟鐵,到底用哪種材料合適,我需要不停嘗試,怕的是所有材料都不行,需要新的材料,那麻煩就大了。」
而中國古代本就有豐富的技術底蘊,遠遠超過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前的技術底蘊。
他嘗試了許多的方法,最後定型為人們日常所戴的項圈,就是要圈住活塞。
幾名工匠各自發表意見,其中有人則把眾人的分析,用文字記錄了下來。
只需要兩百個工人,就能滿足北平在三省鐵道用鐵七千萬斤計劃中,其中關鍵的鍛打環節流程。hetubook•com•com
這台機器是幾名工匠,利用鐵廠的廢料製成,也是採用的槓桿原理,不過用的曲拐部件。
蒸汽機研發車間,小九號召了二十幾名有興趣有想法的工匠,他們整日研究蒸汽機的氣密性問題。
「你們竟然想到在皮帶中加入線圈,實在是太令人驚嘆了。」
中華重工總部技術司。
在古代。
「我們需要更小,效率更高的蒸汽機。」
你不是不行么,我跟你加個夥伴。
一個工人的產量啊。
和密雲分區現在投入使用的蒸汽機槓桿錘相似。
韓有昌死馬當作活馬藝。
韓有昌的想法經過實驗,的確改變了蒸汽機的效率,證明了這個方向的確是一個突破口。
「前些日子我們還考慮,刀具開鋒是個細碎活,我想到了一個新辦法。」
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技術不停的踴躍,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是後世大量學者總結出來的經驗。
密雲分區的技術人員笑著問道。
韓有昌試了各種熟鐵,但是磨損的太快,同時彈性不大,不能緊密的貼緊氣缸壁上。
有了更先進的技術交流方式,以及可以進行無數實驗的環境,還保證了他們在工廠的地位,和生活所需的保障。
項圈厚五寸,寬十八寸,直徑六尺二寸,使用生鐵製造。
加蓋的說法,獲得了人們的認可。
「看來你們很在意這皮帶技術啊。」
開始想的是用鐵,最後換成了石磨。
晚上的時候,車間里的煤油燈點燃,幾名工匠選擇了加班,臉上沒有www•hetubook•com•com一絲不滿。
「既然加入鐵能改善,那要不要試試製造全鐵鏈?」
他帶團群力攻克蒸汽機氣密性的難題。
「不是我的想法有問題,是材料問題,限制了效率。」韓有昌找到小九,把自己最新的成果告訴了小九。
幾名工匠圍著製作台上的機器。
然後用牛皮特製的皮帶,用曲拐隨輪轉動壓下槓桿的一端,而將槓桿另一端舉起和自動落下。
保持共贏為目標,這個做法,技術人員能理解。
總部技術司和密雲分區技術司,兩者有較勁的行為,不過密雲分區一騎當先的冶鐵行業技術的充沛,已經讓總部技術司在這方面甘拜下風。
效率落後。
這台機器速度太快了。
氣密性。
從總部來了幾名技術人員,約見了這項技術的發明人員,原本以為他們會請教新機器的問題,沒想到這幾位同行,請教的是皮帶。
除了向技術司交一定的使用費外,然後才是買斷費。
隨著機器越來越多,使用蒸汽機當做動力,雖然根據訂購需求,研製了許多的型號。
這台鍛打速度快到不可思議的機器。
「這個技術只怕有點難哦。」
工匠和工匠之間,只有在見面的時候,才會有交流。
但是。
等機器停了下來后,幾人連忙上前動手,把機器上的皮帶拆了下來,仔細觀察情況。
另外一名工匠提議道。
一項技術的傳播,是單個人與單個人之間的傳播,並且可能需要十幾二十幾年的時間。
那人報上項目,獲得了審批通過,調撥了資金和物資和*圖*書使用權,開始了新的研發。
然後把刀具輕靠在石磨表面,無數的火光四濺開來,發出刺耳的聲音。
新的技術,技術司會根據前景和運用效率,定出買斷價格,以及對技術人員的評級。
新技術的原理,帶來的功效,以及使用的哪些部件等等,都有很詳細的解釋。
有名叫做韓有昌的工匠,在車間三天三夜沒閉眼,小九都勸他休息,他固執的說自己有了靈感。
「不睡覺有什麼的,我感覺我的思路是對的,只要儘快突破氣密性,到時候我回去睡個昏天暗地,有什麼的了。」
後續的技術人員,使用這些新技術而發明的新技術。
「有起毛,但比第六次的實驗要改善了至少一倍。」
不但在活塞上「加蓋」,在汽缸兩端也加蓋,正是後世的汽缸蓋和漲圈。
這是自然道理,是一定會這麼發展的。
這個思路成功了。
「先去做嘛,成本高就想辦法降低成本,遇到技術難題,那就集思廣益,解決問題嘛。」
他的這個看法,沒有獲得多數人的認可。
蒸汽機最重要的部件之一是活塞。
是啊,這皮帶可不止用在曲拐槓桿錘鍛打機器。
「要不要也嘗試生鐵?生鐵有讓性啊。」
但是。
技術報的作用,是劃時代的。
最後匯聚成了一個方向。
一名工匠拍了下大腿,興奮的喊道。
「噹噹當……」
「我認為需要的技術倒算不上難,怕的是製作成本太高,不是簡單的事情。」
他們在密雲分區技術司的研發車間中,津津有味的觀看高速轉動的皮帶。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