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章 朱元璋的妥協
「父皇,兒臣處理奏疏這段時間,深感朝廷離不開官員,更離不開好的官員,但是兒臣沒有信心。」
「住口。」
正如朝鮮認為他們最偉大,你去講道理,說他們並不偉大,這個道理豈能是說通的。
反倒是清朝。
以朱元璋的眼光,他何嘗看不出北平新軍之威。
明初朱元璋的旨意,具備了法律效率。
正如他可以講自由,但是你沒有反駁他的自由。
三營入河南,三營入山東,五營入陝西,在陝西行都司與陝西交界出。
未來的萬曆皇帝,同樣不承認自己有易儲之心。
說到這裏,朱元璋突然有些失神。
這天。
朱元璋這才看向朱允炆的背影,想起這些年的祖孫情分,朱元璋又不是無情之人,心中可謂是刀割。
朱允炆輕輕的離開。
他在乎的不是這個,而是朱高熾的條件,也看出了對方的擔憂。
朱棣直言相告。
解縉就是聰明人,看到應天府風氣不對,急忙的溜走了。
反倒是如今的朱元璋如果大開殺戒。
於是,越來越多的官員上疏。
「孫兒告退。」
解縉沒有解釋。
朱元璋不置可否。
雖然越來越多的官員,深信朱元璋有易儲之心,但是朱元璋信誓旦旦說自己沒有。
江淮地區資本家代表的官員,同樣站在朝堂上。
無論是國家還是朝堂,都需要鬆一口氣。
「儲君安,則朝堂安,朝堂安,則天下安。」
等著自己死後,大明波瀾不驚的渡過皇權接替。
古人很早就明白m.hetubook.com.com。
道不同不相為謀。
「原本是想著殺一批人,給你一個清白的朝廷,看來大孫子另有想法呀。」
朱允炆這些年的表現並不算差。
朱高熾的條件,由李道信送到了朱元璋處。
他的旨意沒有任何問題。
無論什麼時代,都需要官員,或者換個稱呼,公員。
明朝同樣如此。
「皇太孫出閣以來,以仁孝名滿天下,為天下萬民表率,不可輕動。」
「最近皇爺爺說話比以往中氣足,孫兒很高興。」朱允炆孝心十足的說道。
殺。
錦衣衛誰敢動他?
一個軍隊沒有老兵老將,是很危險的,朝廷同樣是如此,天下道理大同。
總不能皇太孫如今好好的,他們卻堅持說皇太孫要被換了。
在人煙稀少處,姚廣孝主動回頭笑道。
朱高熾收到了旨意,這回確認無疑,也明白了未來的方向,立刻派軍入河南,陝西,山東。
這個遺留自太子一系的勢力,朱元璋知道有多根深蒂固,因為就是他當年為太子打造的。
朱元璋嘆道。
「原本咱的想法是封你成為太子,封他為皇太孫,咱再殺一批人,乾乾淨淨。」
保留了中青階梯官員力量,靠著這批成長起來的朝廷中堅,為永樂盛世提供了助力。
朱元璋放棄了開殺戒。
總之。
一定要說服不同立場的人,只有靠拳頭一途,打的他順服,然後來跟他講道理。
朝堂會很快平靜的。
聰明人很多。
朱元璋知道自和_圖_書己這些年嚴苛。
他想到了那時候。
那麼未來朱棣面對的就是初入官場的初哥們。
朱元璋想了想,竟然真的接受了朱高熾的條件。
朱元璋是開國皇帝。
驃騎將軍宋晟,沒有絲毫的抵抗,新軍接管了陝西行都司,整個北境沒有了其餘的軍事力量。
朱元璋神色落寞,「咱為大明天下操心了一輩子,到頭來,次次計劃不如變化,每次的計劃都被上蒼跟咱開一個大玩笑。」
朱元璋的旨意是合法的。
在他的布局裡也是如此。
各地的縣城一切照舊,最大程度緩解了北平軍事壓力。
他小心擦拭著皇爺爺的腳,什麼話也沒有說,彷彿並沒有受到外界謠言的影響。
「回聖人,那和尚。」李道信瞅了眼朱棣,小聲道:「那和尚來自北平,是燕王的親信,因此我們與他留下了聯絡方式。」
正如有人認為國外一切都是美好的,你跟他說並不是,也有不少的缺點,並且一一指出,對方不但無法接受只會大怒。
「嗯。」
殺人。
朱棣內心暗喜。
聖人有易儲之心的言論,越來越多的人深信不疑。
……
朱元璋不但沒有生氣,內心反而有些欣慰。
「孫兒啊,不是你做的不好。」朱元璋輕聲道。
調走郭英,更換禁軍將領,都是為了幫朱棣鋪路,但是皇太孫一系的文武官員綁定太深了。
其實自己被打敗了。
朱允炆很乖。
當燕世子掌握了半個北方的軍權,靠著大勢入京城,就再也沒和-圖-書有人能阻擋他。
面對這種局面,很多人心裏慪的要吐血,他們不能為皇太孫據理力爭。
「你是誰?」
「宋老將軍何時去北平。」
不像明中後期,皇帝的旨意,必須經過內閣,才算是明旨,否則屬於「不合法」。
是下策。
應天府的官員們,許多人自然也就不會消停,聰明的人不會出餿主意,在人心上面,很多人是人心大師。
大家心照不宣。
下一任皇帝以寬仁為主,就是朱元璋的謀划。
「他是解縉。」
「咱老啦,服輸啦,他想做的事情,咱就不阻撓他了。」
「聖人有易儲之心嗎?」有官員直接問道。
敗壞的公員階層,帶來的就是任何好意的法令,都會變成壞的法令。
「臣不敢。」
雖然不在江湖,但江湖仍然傳說。
如果換做旁人,朱元璋可不會輕易服輸,哪怕是死也會拼盡全力去對抗,戰鬥到死的那一刻。
他是帶著燕世子的條件來的,不能走官道,只有錦衣衛一途,原來的敵手成為了助力。
「荒唐。」
正如美國的道理,不是靠講出來的,而是連年的對外戰爭打出來的,打出來的實力,讓許多人無法反對。
朱允炆進宮,親自打水為朱元璋洗腳。
他的旨意,經過內閣才「合法」,那麼官員可不管萬曆皇帝嘴上怎麼說。
不過敗給的是自己的孫子,朱元璋心中雖然不好受,到底還是接受於此。
朱元璋大怒。
朱元璋「嗯」了一聲,盡量不去看眼前的孫子。
「在下hetubook.com.com紀綱,初入錦衣衛,我們大擋想見你。」
後來朱棣登基,同樣沒有大開殺戒。
第二日。
但無論是輿論,還是為了自身名望,都不會有人在這方面讓步。
自己狠狠的用手去除樹枝,滿手鮮血的告訴他,什麼叫給他一個乾乾淨淨的朝廷。
山西還是陝西,又或者河南,山東,反正各個地方的官員躺平了。
當場。
「皇爺爺早點歇息。」
「如此荒唐的話,你是何居心?難道盼著皇太孫的不好?」
其實朱元璋又如何不知呢。
「多少人種地都不嫌多,你這個迂腐,如何見利而忘義,不懂重農之道。」
其中一名漢子客氣的開口。
明初不行。
有人認出了解縉。
許多官員出面反對,但是朱元璋態度堅定,反對無效,旨意發出。
反正對太子不利的政法,是發不出去的。
「好大的胃口。」
放在以往,他早就開始想辦法開溜,可今非昔比,如今他有了金身。
姚廣孝看了眼這位去北平的人,露出高深的笑容,默默的交了飯錢離開酒樓。
但是他和朱元璋不同。
在他身後,老遠的跟著幾名漢子。
而朱元璋又不承認他有易儲之心,導致官員們更加無力應對。
無論影響如何,是最快效率的手段。
良好的公員階層,帶來的就是國家向上。
總之。
已經沒人可以殺了,再殺下去,殺的就是中青階梯的官員,朝廷的元氣就真的大傷特傷。
很快。
小到行業發展,例如造船業,大到未來的繼承人hetubook.com.com,朱元璋都是有規劃的。
他也不想再大開殺戒。
立場都不一樣,豈是道理可以講通的。
以塞北捷報為由,命令山東,河南,陝西,山西改軍制,由燕世子主導。
「老夫這就動身。」
有哪個官員敢反抗皇帝旨意。
「亂道。」
這下子。
說西方資本家的爭鬥,讓皇權的退讓,才有了工業革命的土壤。
北平新軍一點壓力也沒有。
無論京城的局勢如何。
朱元璋下了一則旨意。
就算是瞎子,都知道了聖人有易儲之心。
道理只有屬於一個立場下,雙方才能講通的,立場不同,沒必要廢話。
這些奏疏對於朱元璋一點殺傷力也沒有。
有人大聲斥責。
人家的地盤,又跟人家不同的立場,還當眾反駁了出來,不走等著挨打不成。
「可惜,你皇爺爺被打敗了呀,為了大明,只能委屈你了。」
不久后。
官員對抗不了皇權。
有老四,有孫子兩代人。
「傳統之道已經走到盡頭,新大道在北平呀。」解縉感嘆,毫不在意別人的怒視。
這位鼎鼎大名的江西解元,罷官歸鄉的名士。
「你們跟了貧僧一路,辛苦了。」
皇帝對內閣不滿,無法改變內閣的決定,只能懲罰內閣閣員,讓內閣閣員通過皇帝的旨意。
對於地方上來說,特別是北境。
朱元璋不可思議。
姚廣孝平靜的跟著他們離開。
「算了。」
朱棣開始在京城拋頭露面,身邊有錦衣衛護衛,主要在禁軍中接見各個將領。
聖人有易儲的心思。
二十五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