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漢末風起

作者:是大叔啊
漢末風起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564章 滿門忠烈

第564章 滿門忠烈

陳風接過筆,氣沉丹田,大筆一揮,滿門忠烈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已經躍然紙上。陳風看向工部尚書張機,言道:「張卿,立刻安排全國最好的匠人,臨摹這四個字,將其打造成匾,贈與張家。」
陳風也沒有急於反駁沮授之言,他只是環顧了御書房內的所有人,隨後將目光定格在了司馬懿的身上:「仲達,你且說說你的看法。」
陳風滿意的點了點頭,正要說話,卻見沮授跨步而出,他義正言辭的道:「陛下,且聽老臣一言。」
「其五,荊州以南有廣袤的五溪之地;交州以南更有無數人口密集的海島,無論是劉備也好,孫權也罷,在明知無法與中原相抗的基礎上,他們會如何布局這些地方?此時不戰,往後南方只會愈發難打。」
頓了頓,司馬懿繼續說道:「微臣認為,此戰可以打。因為荊州和江東雖然地域有限,人口有限,但是南方縱深實在太大了。與其讓他們把南方土地開發起來,不如儘早結束戰事。」
「張湯將軍當年為了掩護大軍安全撤回河北,戰死於中原之戰。張禮將軍為了抵禦鮮卑人對幽州的荼毒,戰死於幽州戰場。張碩,張樂,張射,張書……」
「諸位愛卿,你們看看天壇。那裡是我們祭祀的地方,也是我們誓師出征的地方。那裡也是我們與天交和*圖*書流的地方。知道為何朕要將英烈閣放在那裡么,因為我們走到今天,是由英烈們前仆後繼鑄就的。這是朕的執念,也是讓朕走到今天的最大動力。張碩將軍戰死,張氏一門七將如今只剩下張御碩果僅存。朕可以不念其他,但這一戰勢必要打,不僅要打,朕還要御駕親征,朕要到英烈閣前告慰所有英靈,此戰,勢必一統華夏。」
陳風點了點頭,並未做出點評,而是將目光轉向諸葛亮,言道:「孔明,你也說說吧!」
諸葛亮拱手出列,隨後朗聲道:「臣以為,此次必戰。」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將目光定格在了諸葛亮身上,雖然在場的求戰之人佔了大多數,但是他們也不會說出「必戰」這樣的詞彙來。
陳風此時也站起了身子,他緩緩的走到御書房巨大的飄窗前,看著遠處的景緻,天壇在雲霧中若隱若現,給人一種虛幻而又迷離的美感。
隨後陳風朗聲道:「取筆墨來。」守在御書房外的潘美立刻舉著文房四寶走了進來。
陳風聞言,滿意的點了點頭。就連沮授等人,也沉默的思考起來。只有司馬懿目光略帶陰沉,諸葛亮所說,其實有些他已經說了,但是他沒說的那些,才是重點啊!要知道陳風一直將黎民百姓放在首位,而諸葛亮提出的第二點,和_圖_書便直擊陳風軟肋。兩人雖然觀念都是主戰,但是司馬懿明顯感覺到,諸葛亮的主戰理由完美的勝過了他,而且更讓陳風看重。這讓司馬懿的內心極度慌亂,今年他只有二十四歲,諸葛亮來之前,他有把握再過個二三十年,成為朝廷的一把手,如今諸葛亮來了,要知道諸葛亮比他還要年輕兩歲啊……
沮授也感知到了身旁大多數人不善的目光,但是他絲毫不懼,當初他都敢在軍樂台大會上,當著文武百官和萬千將士的面,直接出言反對陳風南下中原,更何況現在只是在御書房內的會議。
陳風深深的吸了三口氣,這才平復下洶湧的心情,他繼續道:「傳朕旨意,在并州雁門關外,豫州江須口旁,分別為張氏一門修建忠武祠,朕要天下人世世代代供奉之。」
張機拱手領命,上前將陳風的親筆御書收入懷中。
「綜上所述,臣認為,此番必戰,而且是越快越好,絕無避戰的道理。」
陳風坐在御書房龍座上后,群臣異口同聲的行禮道:「臣等拜見陛下……」
「其三,正所謂攘外必先安內,陛下有雄心使得四方蠻夷臣服,就務必要儘快結束內戰才能全力對外。」
只聽沮授朗聲道:「荊州之情形,想必陛下深知。曹丕敢殺劉琮,勢必已經做好了篡位稱帝的準備。和*圖*書如果曹丕稱帝,首當其衝的一定是迎來劉備的討伐。劉備以漢室宗親自居,更是打著匡扶漢室之名義,曹丕一旦稱帝,劉備就算是心中萬般不願,也必須和曹丕打上一場。」
司馬懿一愣,隨後立刻出列,略加思索后,司馬懿言道:「微臣是有些愚見,僅供陛下參考。」
在陳風說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時,諸葛亮眼中閃過一道精光。在他看來,這句話深入他的內心,也將是他終身的追求。
隨後,刑部尚書滿寵和戶部尚書陳登也紛紛出列附議。
「其四,廣武二年,我朝天師先於西域驅逐貴霜,又連收羌地,益州,南蠻之地更是歸附朝廷。如今我朝兵鋒正盛,哪有不戰的道理。」
賈詡和張遼對視一眼,隨後帶著千軍都護府諸將拱手言道:「戰!」
陳風眼神一眯,這種時候站出來,用屁股想也是持反對意見的。陳風當然不是那種不納忠言之人,只是這一仗,陳風勢在必行,誰勸都沒用。
陳風大手向上一抬,中氣十足的道:「眾卿平身。」
陳風看似是在問話,但是從語氣上不難判斷出,陳風早就已經做好了決定。
「再者,荊州軍政體系本就不正常,以一州之地,供給曹丕和劉備兩大勢力,共計一十三萬人馬,這還是曹丕在益州戰場損失慘重后還有的軍隊。荊州如今和_圖_書財政入不敷出,百姓人心不附。陛下無需這個時候討伐荊州,兩年內,荊州定然不戰自亂矣。」
說到這裏,陳風聲音都有了一絲哽咽。放下張碩不說,就說張家陣亡的三子,哪個不是從陳風的親衛團中走出來的,哪個不是一身的功績,哪個不是錚錚鐵骨的漢子,如今……
陳風沒有注意到諸葛亮的神色變化,只聽他繼續說道:「張氏一門,從張碩,張湯兄弟,再到張禮,張樂,張射,張書,張御五子,全都是朕之愛將,他們前仆後繼的為了大業獻身,滿門忠烈不外如是。」
只聽諸葛亮朗聲道:「臣認為必戰的原因有六,其一,我朝以武立國,如今偽漢與江東主動殺上門來,更是殺我大將,不戰如何平息眾怒,不戰又如何立我大漢之威。」
……
雖然陳風也認為此次無論如何,他是下定了決心必須打響統一天下的戰爭,但是他也很想聽聽諸葛亮必戰的理由。
沮授說完,吏部尚書荀彧便出列言道:「沮公所言極是,微臣附議。」
「其六,臣料定,就算曹丕稱帝,劉備也與曹丕打不起來,他們都知道一旦交火,等於是將荊州之地拱手讓給我們。所以哪怕是劉備也稱帝,也不可能與曹丕放手一搏。與其等他們將一切理順,不如儘早發起攻勢。」
陳風這才重新坐下,他目光中戰和_圖_書意十足,環顧了御書房一圈后,沉聲道:「江東與偽漢聯合,襲我水軍,更是將劉琮之死栽贓嫁禍給朕。朕自治理中原以來,還未對他們動兵,他們卻先起刀兵了。朕意,御駕親征,一戰定鼎荊,揚,交三州。諸卿以為如何?」
隨後不等群臣發言,他率先道:「張碩將軍隨朕南征北戰,已歷二十五載。從當年雁門關抵禦匈奴入侵開始,直到如今朕坐擁華夏一十六州之地,張碩將軍一直都是文武群臣之表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其二,無論是荊州百姓還是江東百姓,皆是我大漢之民,更該一視同仁。長江雖劃分南北之地,但卻不能阻隔南方歸漢之心,何以要讓南方百姓在受數年之苦?」
「如今曹丕擁兵八萬余,劉備擁兵五萬余,江東帶甲之士超不過一十五萬,這還是微臣按最高的兵源配比計算的。所以就算再拖上兩年三年的,敵人也就是這樣了,在差能差到哪裡去?反之也有可能會更好……」
內閣大臣們也紛紛流露出思索之色,畢竟沮授說的是對的,陳風一開始對荊州的規劃就是如此,等荊州自亂再前去收拾。
御書房內的文武大臣全都目光灼灼,陳風言辭間對於張氏一門的愛護眾人都是聽得出來的。建立忠武祠更是讓眾人心潮澎湃,但他們眼中並無嫉妒,有的只是嚮往與敬意……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