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我的系統不正經

作者:瘋神狂想
我的系統不正經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 銘文字數最多的青銅器

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 銘文字數最多的青銅器

小盂鼎也是西周周康王時青銅器,近年研究多指向周昭王時青銅器,與大盂鼎同時出土。
西周晚期的四十二年逨鼎,和四十三年逨鼎等。
當時,族中最年長的是潘祖蔭的孫媳婦潘達于。
他索性就讓兒子好好讀書,自己一心為商。
五祀衛鼎和九祀衛鼎!
所幸大盂鼎奇迹般地留存下來,沒有失竊。
《木蘭詩》中有雲,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套在這裏,不說明白,你就分不清哪個鼎大,哪個鼎小。
當年西陝郿縣鳳鳴鎮的另外一個大財主,名叫宋兆奎。
比如毛公鼎——銘文最長的青銅器。
其實,這裏面牽扯到了對於青銅器的命名規則。
怎麼成了大盂鼎是弟弟,而小盂鼎是哥哥?
宋兆奎得知消息后,不惜重金,又將重500餘斤,高110厘米左右,比大盂鼎還要「威猛」的第二尊青銅鼎,買到了家中。
因為它的銘文長達四百字左右,為西周早期字數最多的一篇金文https://www.hetubook•com•com
在這裏要看清楚,是兄長,不是兄弟。
不久之後,那位財主又在發現大盂鼎的土崖下,挖出了更大的一尊青銅鼎。
1959年,當歷史博物館(現國家博物館)開館時,大盂鼎被轉送到首都,成為第一批參与展覽的國寶。
雖然小盂鼎原器已失,但是小盂鼎從來就是最著名的青銅器之一。
器主名缺失的情況下,器物便以作器的對象名稱命名,如司母戊方鼎,即為廟號為戊的女性先人所做的方鼎。
所以國寶大盂鼎,還有個「神秘」兄長小盂鼎,這一點很少有人知道。
可是有更多的人不知道,大盂鼎還有一個兄長,名叫小盂鼎。
然而,考古學者經常能夠遇到,同一個器主的不同青銅器,於是學者們便用作器時間來加以區別。
現在不少人都知道,在我國歷史博物館中,有一尊大盂鼎。
小盂鼎為何會失去?這些都是有原因的m.hetubook.com.com
這個宋財主飽讀詩書,雖然做過南鄭縣教諭、漢中府教授等等的職務,但都屬於芝麻小官。
最終,經一番協商過後,潘家的年輕人將包括大盂鼎在內的文物通通掩埋起來。
到這裏,怎麼給反過來了?
那麼,到了現代,為什麼這陣錯誤還沒有糾正?
宋兆奎有錢后,覺得金銀等浮財,實在容易散失,不如存上一件可以傳家的寶貝,留給子孫後代,更為穩妥。
經過多年經營,宋家成了當地最大的財主。
而重500左右斤的大鼎,就成了小盂鼎。
抗日戰爭爆發之後,蘇城淪為敵占區,恰逢潘家家主潘祖年壽終正寢。
這件民國年間失去,下落成謎寶鼎,可不簡單。
在軍閥割據的民國時代,這件國寶亦無法得到妥善保護。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時有不法之徒覬覦這些埋藏在地下的寶貝。
要是這麼按照年代來計算,還真就是大的大,小的小,沒錯!
這麼有名的一hetubook•com•com件寶貝,卻神秘消失了。
還真不是這樣,按照道理,大盂鼎是哥哥,而小盂鼎是弟弟。
多數情況下,器主名前會帶有職官或族氏,如牆盤又稱史牆盤,就是因為牆在周為史官。
就這樣,這件大盂鼎在出土百年後,被陳列在大海博物館的展區中,供群眾參觀。
唯有在國富民強的新華夏,這件大盂鼎才能綻放出最璀璨的光芒,為時人講述那段塵封在史海中的往事。
其內容對探討當時歷史和典章制度,有很大意義。
因族內沒有長輩做主,潘家的年輕人又不想,讓這件國之重寶被鬼子所得。
前者銘文的紀年是「廿三年」,後者則是「廿五年」,也有學者認為是卅五年。
第二尊更大的青銅鼎,同樣是周康王賞賜給大臣「盂」的,那怎麼命名?
另一說法則以為項城袁氏實藏此器,重埋入土,今不知所在。
第二尊青銅鼎雖然體積大,但裏面400餘字的銘文字體卻有些小,它就被宋兆奎,命hetubook.com.com名為小盂鼎。
重300左右斤的小鼎,就成了大盂鼎。
總不能叫它老盂鼎,或者叫它超盂鼎吧?
這些青銅鼎之所以出名,肯定都是有原因的。
這件西周的青銅器就是高101.9厘米,直徑是77.8厘米,重153.5千克的大盂鼎。
而小盂鼎——西周早期銘文字數最多的青銅器。
學術界對於有銘文青銅器的命名,有一條基本原則,即器主名+器名。
這次,潘家人再次聚在一起,為大盂鼎的未來做出了安排。
大盂鼎——晚清「四大國寶」和「海內三寶」之一。
其實,這一切還要從道光三十年,也就是1850年說起。
如在陝西扶風庄白一號窖藏出土的著名的牆盤,定名根據便是器主名「牆」、器物是盤。
解放戰爭勝利后,潘家人目睹了祖國的興盛,也看到了大盂鼎最好的歸宿。
正好,眉縣常興鎮的李家村有個土財主,要出售大盂鼎。
如西周中期的七年趞曹鼎,和十三年趞曹鼎。
潘女士m.hetubook.com.com提議將大盂鼎捐獻給祖國,這一建議得到了潘氏長輩全票通過。
更為珍貴的是,裏面還有291字的銘文。
一般不了解古董文物的,怎麼叫都可以。
藏於國家博物館的大盂鼎,和它的「兄弟」小盂鼎,就比較奇特。
他用一車銀子,也就估計有3000兩,將這件西周的青銅重器,買回到家中。
那麼,根據青銅器定名原則,兩器應該分別稱作「廿三年盂鼎」和「廿五年盂鼎」。
顯然,在昏聵無能的滿清王朝,朝廷是沒有力量維護這件國之重器的;
是不是之前被名字誤導了?大小盂鼎,個頭肯定的按照大小排列。
這對盂鼎的次序,為何會顛倒?
銘文的內容是周康王訓誥大臣「盂」,牢記「殷代因酗酒而亡,周代則忌酒而興」的教訓,一定要努力輔佐自己治理國家云云……宋兆奎就將其命名為大盂鼎。
至於小盂鼎傳說,此器亡佚于太平天國之際。
後來,大盂鼎於國家博物館正式落戶,時至今日我們仍可在國博一睹其風采。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