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我的系統不正經

作者:瘋神狂想
我的系統不正經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 元人更會玩

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 元人更會玩

這件800年前的三聯瓶,就因為中間一件大吉瓶的摔倒,形成了一件獨特的瓷器,這也許就是殘缺美?
有一件元代的瓷器,就像我們展示了700多年前的陶瓷產生者,是怎樣實現器物買一贈一的。
一次意外,造就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三聯大吉瓶。
結果燒的時候出了意外,中間的瓷瓶哎呀一滑,就滑出了這件獨一無二的三聯瓶。
成化仿官窯的特徵十分明顯,一般器物底足塗有醬黃釉,釉色青中泛灰,釉面光澤較強,開片大而且隱而不清。
如果只看琮式瓶的主體部分,我們很熟悉了,它是來自遠古的造型「琮」。
這樣就會有一種獲得實惠的感覺,不過,這種1+N的贈品策略,可不是現代商家的促銷手段。
而底座的形式,明顯為傢具樣式。
有的像圓形坐凳,通常做成束腰四腿,或六腿外翻馬蹄。
比如買電腦會要求送滑鼠、電腦包之類的配件。
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工匠沒有打碎這件www.hetubook.com.com殘次品,反而留了下來。
開片紋或者比較密集,或者比較稀疏,一些紋片呈現不規則的密集細毛狀。
現在我們一般稱為,宋代的復古運動。
這種瓶子因為從側面看上去像一個「吉」字,所以被叫做「大吉瓶」。
所以他接著仿了一件爐子,這是一件清宮舊藏。
像是元代的琮式瓶,因是較為特殊的方形器,下接的底座也類似是方形傢具的組合。
但宋官窯瓷器無此造型,堪稱明代仿官釉瓷器中的佳品。
釉色天青偏藍,紋線顯示淺黃色,以顯示「金絲」的效果。
大吉瓶,不僅流行於宋朝,還是江浙的代表作。
日常用瓷如碗、盤等幾乎不見,並且多數不署年款。
這種器物包括渣斗、盆托等。
這可能是因為仿製工藝比較難,仿製者出於經濟利益的目的,傾向於仿製賣價較高的瓷器。
當然,這裏說的只是三聯筒瓶。
釉色青中泛綠,釉質較為肥www•hetubook.com•com厚,光澤較強,開片紋除了少數比較密集外,大部分較稀疏。
主題器物和底座形式多種多樣,多為梅瓶、香爐一類。
器型主要為尊、瓶、洗、筆山等擺設器。
他們不光喜歡收藏商周戰國的古董,還用他們最擅長的材質——瓷。
那是誕生在麗水龍泉窯的青瓷三聯大吉瓶,它之所以出名,完全是因為嚴格來說,它確實是殘次品。
它通體施仿官釉,釉色灰青,口沿及底足皆施醬色釉。
束腰、馬蹄、壺門、托泥,都是我國傳統傢具中的結構部件。
接下來就到了元代,而元代的人好像更會玩,他們把琮式瓶玩出了新花樣!
三聯顧名思義,就是三件連接在一起,組合成一體的瓷器。
馮道真墓,還出土了盆架的實物,證明當時施釉這樣的使用習慣的,而且造型結構也十分相近。
這種器型最出名的應該是收藏於江浙省博物館的一件南宋瓷器。
爐呈鬲式,唇口,口上對稱置兩環耳,www.hetubook.com.com圓腹。
800年前的一天,估計是燒造它的工匠想摸魚,圖方便,就把三件大吉瓶放在了同一個匣缽里燒。
他們用瓷復活了那些古老神秘,又具有威嚴的禮器。
器身由三個相同小筒瓶粘連一體,造型新穎,屬於明代始創器型。
此爐造型古樸,釉色及釉面開片紋頗似宋官窯瓷器。
這件明代仿官窯的三聯瓶,高24厘米,口徑7厘米,足徑8.5厘米。
民窯仿官窯瓷器,底足塗有醬黃釉,以顯示鐵足。
這一件仿官釉雙耳三足爐,高10.5厘米,口徑11.5厘米,足距7.5厘米。
而是當時現實生活,使用場景的一種體現。
器型主要為鼎、尊、爐、瓶、杯、壺、缽、碗、盤、洗、渣斗、盆托、筆山等。
幾乎包括所有的器型,並且多數不署年款。
而這些我們都能在宋至元時期的傢具中,找到它們的影子。
就像今天賞石,會給它配一個木質底座一樣。
再就是器物口沿和底足都塗有醬m•hetubook•com•com黃釉,或者僅僅底足塗有醬黃釉。
這是一件元代龍泉窯青釉琮式瓶,和普通的琮式瓶造型不同,它是琮式瓶主體和下半部分底座共同構成的。
現在可以大胆猜測,這時候一些香爐、梅瓶、琮式瓶,會配合木質的傢具底座使用。
目前發現的明代官窯仿宋官窯,集中在成化朝。
而麗水龍泉窯的大吉瓶,更是赫赫有名。
不過,到了元代,琮式瓶的造型又有了新的變化,形成了一種琮式瓶放置在底座上的效果。
宋人追慕三代的禮法,並對那個時期的器物有著狂熱的追求。
比如,齊魯高唐金代虞寅墓壁畫中繪有盆架。
到了宋代,它已經不像《周禮》中那樣,有嚴格的使用規定,而是發展了新用途,陳設、插花皆可。
這樣形成壼門式,邊上會裝飾如意雲紋。
同時,在明代中晚期的時候,民窯也開始仿宋官窯。
很明顯,這類「連體裝」造型,並非臆造。
琮是上三代的禮器,到了宋代,商周時期的禮器形象,以另一種和-圖-書方式重現的往日的榮光。
這種連體的三隻瓶子組合,並不是明代就出現的,在宋代就有。
在這樣的使用習慣下,聰明的瓷器製造者,在製作器物的時候,就將底座與原器皿相結合,以一種聯合體的新面貌出現。
我們現在買東西的時候,總是希望商家能夠贈送一些小禮品。
有些是與器物直接上釉燒在了一起,成了「連體裝」。
只不過這種琮式瓶,是將底座用泥雕刻好燒成的。
這一點,與明官窯明顯地不同。
琮就是其中的一種,以龍泉窯生產的居多。
不在特意仿製琮式瓶,陳文哲開始肆意揮灑他的想象力。
而大吉瓶,是宋代最流行的一種瓷瓶樣式。
那麼,什麼是三聯瓶?什麼又是大吉瓶?
這樣一種器物與底座組合,成為一個新造型的,除了龍泉窯生產,在同時期的影青、元青花上也能找到。
旗下承三隻乳狀足,爐內有六個支燒釘痕,爐底有三個支燒釘痕。
托泥下有如意頭式四短足或六短足。
有些是活動的,可隨意取下來的。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