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 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所以,就出了一些比官窯器還要好的民窯器。
整個器身有因為酸腐,而造成的痕迹。
據邑人沈慶如氏謂:在距大窯四十里之慶元竹口鎮,現已淹沒不知所在。
這種仿品通常來源於南河省的開封,仿造技術也非常神秘,不輕易外傳。
如果能夠給陳文哲一件哥窯真品,他不止是能夠學到哥窯的燒制技術,甚至還能破解一些歷史謎團。
當然,這是另類,一般民窯還是出品最普通的一些生活用瓷。
無論是壁的厚度還是重量上,都仿得挺到位的。
但是,陳文哲沒空。
據此則明代復陶,與原哥窯出品無異。
但是在一般仿哥窯瓶中,器型和開片都做得不錯,在口部也有水漬的印記。
當然,就算技術厲害,他們也不會不計成本的製作瓷器。
明仿,特別是明仁宗時期的仿哥窯器,還是很好的。
這座窯口,知道的人應該不多,但是他們燒制的瓷器,是真的好。
但是這個底足造
和-圖-書型是不正的,不對的,因為這麼高的底足應該向外撇。
所以,陳文哲順勢又做了一件明代仿哥窯五足洗。
接下來就好辦了,根據這些記載,陳文哲就把竹口窯的這些所有經典器,都做了一兩件。
惟諸書所載,元明繼起者,類都不及原品。
不管怎麼樣,都足以說明明代的仿哥窯做的很好。
大部分人肯定沒有見過什麼是「聚沫攢珠」,因此很容易認為自己得了珍寶。
還有一些唇口長頸瓶,同樣灌漿成型,底足刷抹紫金土。
當然,想要看一件哥窯真品,還是不難的,只要去有這種藏品的博物館就可以。
特別是民間怎麼造假的,只要購買一些作品過來,他能夠輕易得到一些現成的仿製技能。
所以,他對於哥窯器特別敏感,自然能夠看出這隻小碗是仿品。
說明這是用現代高錳酸鉀染色的,而且氣泡的呈現不是「聚沫攢珠」的樣子。
林撝《典略》載有,哥和圖書窯復陶說。
那種如果是低仿的話,這種也就最多算是一般仿品。
這個陳文哲只要想研究,都可以研究個明白。
意思很簡單,明代的仿品跟哥窯相差不大,但是另外有書說,不如原品。
只不過,他現在正在仿的就是哥窯器。
而這還都算得上一個時代的官窯,或者是給官方提供瓷器的類官窯。
接下來就是高仿品,比如擺放在不遠處的一隻米黃色哥窯碗。
但是只要用高倍放大鏡放大,就可以看器物身上的金絲開片有「高錳酸鉀」的濃縮顆粒。
比如明代龍南孫坑亦建有民窯,窯今尤存。
這件仿品在造型和胎釉上都符合,且有哥窯特有的酥油光,這個做的還是到位的。
清光宣年間,尚有范祖紹、祖裘昆仲同主孫坑窯,所出仿古亦系老孫坑一流,不堪精妙。
不過,李金鯉還是比較給力的,他居然弄了一件名仿哥窯瓷,而且是官仿。
接著又做了一件哥窯碗,這一和_圖_書件的珍品藏在故宮,是竹口窯的作品。
其他還有,仿哥窯青釉貫耳瓶,仿哥窯青瓷高足碗。
這樣的仿品,足底塗抹紫金土,甚至都沒有蓋住原來的胎。
且這件仿品並沒有一味去模仿紫口鐵足,因為有些哥窯瓷就是沒有紫口鐵足,加大了迷惑程度。
哥窯自章氏以後,大致有一時期失傳。
其器龍慶,及鄰近縣屬尚有家藏。
不說現在,就說民國時期,就有人做的很好。
比如哥窯到底是不是北宋的窯口,而這座神秘的窯口,到底坐落在哪裡。
這座窯口多仿製二章瓷器,大抵為爐瓶大盤,滬商稱為老孫坑。
像是這種民窯,流傳下來的更多。
但是,偶爾做一些還是可以的,畢竟民窯也需要名氣。
哥窯的仿製由誰而起?民間又是如何造假?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民窯,有時候技術都比得上官窯了。
像是仿哥窯魚耳爐,珍品在大維德基金會藏。
在廣告界有一句非常經典https://www•hetubook.com•com的廣告語,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說的就是他們。
像是八方貫耳瓶,這個器型可以說是非常常見了。
當然,那份底蘊和歷史,不管是多高絕的仿造技術,都仿不出來。
製法,瓶有鯉魚耳瓶、鰲魚耳瓶、雙耳環瓶,約高尺許,可數數觀。
爐,則八卦大爐、鼓釘八卦爐、牡丹燒花爐,口徑尺余。
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古董收藏,仿品再多,沒有一定的功底,也仿不出精神。
可是一到底足就還是露餡,沒見過真哥窯的收藏者,還是會被輕易蒙住。
除了這些一眼假的低仿,稍微好點的就是一般仿品。
這隻碗是李金鯉從古玩城買回來的,隨同這隻米黃色的小碗,還有其他的一些單色釉瓷器。
釉多白湖,梅子綠與湖綠次之。
在國內,像是一些不太出名的窯口,實在是太多了。
不過,也不是說民窯就沒有做好瓷器的。
明仁宗監國時,復陶哥窯。
其價格低而質料粗,釉帶黃色https://www.hetubook.com.com或梅子綠,亦有紋片者。
盂,有雕空卍字雙套盂。盎有雕空卍字雙套盎。
寺廟祠宇,先時到處可見,近被滬商購買殆盡,完善之品,絕無僅有。
做這一件真不難,因為這件東西的珍品,就藏在大海市博物館。
不過,這些瓷器看著都很新,所以陳文哲一隻沒有仔細查看過。
如果做舊,那就是在破壞瓷器的美感,這一點現在陳文哲已經不做。
紋片粗細不一,式樣亦仿宋章氏兄弟。
特別是到了現代,已經沒有正兒八經的官窯,所以一些民窯作品,反而比古代的官窯器做的更好。
古玩市場之上,不管是哪個品類的瓷器,都有灌漿出來的。
按此窯爐、瓶、盂、盆表裡俱厚。
基本上每個收藏哥窯的藏家手裡,都會有這麼一個瓶。
如果給這些仿品定一個等級,那麼這一件也就比那種灌漿做的葫蘆瓶稍微好一個檔次。
比如民初龍泉人蔡齡,于宮頭設立瓷業工場,聘景鎮技|師,出品精美,荷蘭人爭相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