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重生八零,帶著親媽賣盒飯
第393章 遠近聞名的富戶
「我這個人念舊,一把年紀了,也捨不得咱這土生土長的故鄉。外國確實啥都比咱好,但我敢保證,他們肯定做不出咱中國人的豆腐,不然那個華僑,為啥在國外找不到人,非要來國內找人?」
這下子,「戀鄉豆乾」這個新品牌的歷史,硬生生就被追溯到了一百多年前,赫然成了「百年老店」!
蒯永蘭也是聽廠里的小道消息說,這個新廠子,上頭的大老闆是打算做什麼「高級定製」的,專門給有錢人定做各種公文包、真皮女包什麼的,還有那種帶輪子的行李箱。
有些甚至一買就是十幾袋,當成本地土特產帶回老家去。
她還找省報的記者採訪了蒯大姐的父親,聽說蒯家祖上,從清朝開始就做豆腐生意了,記者也非常感興趣,還特意跑去蒯家的老房子那邊,拍攝了很多老式做豆腐的工具。
要知道,這三十多個待業青年,要是一直沒有找到工作,就可能找不到對象,一個和*圖*書沒有家庭牽絆的人,毫無顧忌,很有可能就會變成一個危險的社會隱患。
她原來的班組長也升職了,去姜甜的新廠子做了車間主任。
而且,姜甜的豆製品廠,可不止解決了這三十多個人的就業問題。
做了班組長之後,蒯永蘭每個月的工資,漲到了八百五十塊錢,加上各種獎金和加班費,平均每個月都能拿到一千出頭。
現在,姜甜已經不去想,這麼大一個廠子,以後拆遷能賠償多少錢了。
賠償多少錢她也不願意拆!
蒯家三代人都是開豆腐作坊的,做豆腐的手藝是一絕。不過自己擺攤賣豆腐,有時候豆腐沒賣完,又不想浪費,就會把剩下的豆腐做成臭豆腐,沒賣完的豆腐乾,也做成鹵豆乾或者臭乾子之類的。
像她這樣的私人企業工人,就不是很吃香了,稍微條件好點的人家,都不想找私營企業的工人。
就這麼一個豆製品廠,一年能給她賺https://www.hetubook.com.com好幾百萬呢。
蒯小弟也因為姐姐的關係,進了姜甜的新廠,蒯永蘭特意花錢請客吃飯,給小弟找了個老師傅,教他做箱包的手藝。
豆製品廠,也從最開始的三十多個工人,擴大到現在有三百多個工人,廠區面積比衛生巾廠還大了兩倍!
姜甜上輩子就很喜歡吃那種拆袋即食的鹵豆乾,不管是直接吃,還是切絲拿來炒菜吃都很方便。
「戀鄉豆乾」一下子就火了!
就他們家這條件,什麼國營大廠是別想了,能想辦法給小弟弄到私營企業去,做個靠手藝吃飯的技術工人,說不定還能自己在廠子里處個對象啥的。
這包怕不是金子做的吧?
「當時我是真的心動過,但後來又一想,這豆腐啊,是咱中國人的老祖宗發明出來的,到了國外,豆子是外國的,水也是外國的,誰知道做出來的豆腐,還是不是咱中國人的味道?」
這時候各地政府為和-圖-書了發展經濟,解決老百姓的就業問題,到處都在鼓勵建廠,姜甜這個豆製品廠開起來,不但各種證件辦的飛快,廠子所在的街道,還給她頒發了一張獎狀,感謝她為街道解決了三十多個待業青年的就業問題。
主要是小弟還沒說親,他們城裡現在說親的門檻,最吃香的就是吃公家飯的,其次是供電局、捲煙廠、鋼鐵廠、化肥廠這樣的國有企業,再然後就是市裡和街道辦的廠子,裏面的正式工人也挺吃香的。
想到小弟高中畢業之後,一直沒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在火車站那邊擺攤,雖然賺的也不少,但總歸不是長久的事。
而且這種塑料包裝的鹵豆乾,還特別適合長途旅行的時候,帶在路上做小零食吃。
讓蒯永蘭沒想到的是,她本來想送小弟進廠子學一門手藝,結果沒想到,大老闆偶然間嘗了小弟帶到廠里的鹵豆乾,居然把他從新廠帶了出來。
回去就寫了一篇感人肺腑的報道,https://www.hetubook•com.com把「戀鄉豆乾」這個牌子,吹成了祖孫三代人對祖國的一片初心。
「好!」省報的記者感動得熱淚盈眶。
至於為什麼以前沒牌子,現在突然取了「戀鄉」這個牌子,據蒯大姐的老父親吹牛說,前幾年曾經有個國外回來的華僑,非常喜歡他們家做的豆製品,還熱情邀請他去國外開廠子。
這個新廠子,跟以前那幾個不一樣。
「當時人家跟我說,只要我願意去國外幫他開辦豆製品廠,就幫我把全家都弄到國外去。」
姜甜趁機把廠子里的豆製品,鋪到了全省各大火車站和汽車站。
這玩意兒價格不貴,不佔地方,香辣開胃,特別適合那種坐長途車、沒什麼胃口的旅客,很多人嘗了之後,多少都會買兩袋路上帶著吃。
很快,姜甜讓人在火車站和汽車站這些地方,買下了一塊廣告牌,堂而皇之地把「戀鄉豆乾」這個牌子,打造成了本地的土特產品牌。
現在,但凡出遠門的,只要走到了他和_圖_書們省,出了車站,必定會看到各個土特產商店的貨架子上,擺放著「戀鄉豆乾」的各種豆製品。
蒯永蘭也是過後才知道,她們大老闆除了這家衛生巾廠之外,還投資了不少廠子,其中就有專門做土特產的廠子。
正好蒯家父子會做豆腐,家裡在省城還有一個豆腐坊,姜甜索性把蒯家左右兩邊的老房子全都買了下來,擴建成了一個豆製品廠。
新廠子的工人工資也比他們高,尤其是那幾個老師傅,聽說一個月工資至少三千塊!
轉過年,蒯永蘭因為工作積極,表現出色,升職做了班組長。
姜甜這個投資人,靠著豆製品廠,大賺了一筆,跟著她一起把豆製品廠辦起來的蒯家人,也水漲船高,成了遠近聞名的富戶。
聽說廠里隨便一個公文包的價格,都抵得上她們半年的工資。
豆製品廠開起來之後,附近好多人都從廠里拿這種保質期長的鹵豆乾,香辣豆腐絲,鮮辣千張結之類的,拿到火車站和汽車站這種地方擺攤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