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第七十五章 沒有仁慈
然而程知節卻不這麼看,他看到的是,自己正在老去。
彈劾的是李靖治軍無方……
此後契苾何力為大唐征戰沙場,戰不旋踵。
以後的話語權才會重。
恩寵歸恩寵,信重歸信重,但是該用的帝王之術,用起來一點也不含糊,該推心置腹時,極富於感染力,該理智時,又極其冷靜理智。
不出錯,便是大功。
大唐兩大軍神,一為李靖。
當年司馬懿雖然看起來病歪歪的,然而他卻很能幹,在魏國建立了功勛,你可以向他學習。
「雷霆雨露,皆是天恩。」
李靖滅東突厥回朝之後,御史大夫蕭瑀隨即彈劾李靖治軍無方,在襲破頡利可汗牙帳時,一些珍寶文物,都被兵士搶掠一空。
遂派李勣出任疊州都督。
太宗藉著彈劾之事,大手一揮,對李靖訓斥道:「隋朝的將領史萬歲打敗了達頭可汗,可是隨朝不予獎賞,以致於滅亡。朕不會這樣做,應當赦免你治軍無方之罪,記錄你擊敗突厥的功勛。」
首先,李靖只有戰時統兵權,並無平時治軍之權,其次,征東突厥的新軍是太宗一手訓練出來的,說軍紀不好,打誰臉呢?
醒來后,又把李勣感動得一塌糊塗。
而是極其複雜的。
何況唐軍戰後劫掠,乃是激勵士卒的潛規則。
凡事就怕「但是」二字。
善惡、強弱、高下,這些本就是互為表裡的。
太宗聽后當眾落淚,對身邊人問:「我必救契苾何力回大唐。」
比起滅東突厥之功,搶點東西算什麼?
對滅掉東突厥的大唐軍神,這等封賞,實在算不和*圖*書上豐厚。
從程知節的話里,品味到了另一層意思。
有了軍功,回去陛下也好重賞於你。
他用兵風格,首先是穩,其次是准和狠。
「阿彌,我剛跟你說的,不必多想,就是指點你一下,你現在並不是底層士卒,而是副營正,手下也管著不少人,這次深入突厥人的勢力範圍,我還會給你多配些人手。
無論如何,這是程知節對自己暗送出的一份大禮。
這一戰,主要為了替陛下清一下軍中的沙子,還有提攜一下後輩,絕不可有爭功的念頭。
如果想弄個「滅國之功」,那李靖的結局,便是他的下場。
終太宗一生,像契苾何力這樣的蕃將,不是個例,而是有很多。
唐軍先搜刮一遍,最好的上交朝廷,次一級的,兵士將領大家分一分,也算沒白來。
這就是他的處世之道。
若李靖治軍無方,大唐里還真找不出幾個比他更重軍紀的。
後來李治說太宗有遺旨,不許殉葬,這才作罷。
結果契苾何力拔出佩刀向東面大喊:「豈有大唐忠烈之士受你們的污辱,天日昭昭,我心終不可移。」
程知節的聲音,似乎從很遠處傳來,令蘇大為從沉思中驚醒。
李世民親自去探望,聽到醫生如此說,立刻剪下自己的鬍鬚,給李勣入葯。
而且彈劾的是什麼?
蘇大為心下有些激蕩,也有些疑惑,只能先行禮答應下來。
現在大唐雖然仍以府兵製為主,但天下田地都是有數量的,上好的田地越來越少,府兵制越來越難推行下去。
朝廷m.hetubook.com.com吃肉,大家喝湯,僅此而已。
此謂恩威並施。
程知節看著蘇大為,臉上透出幾分神秘:「這是關於我唐軍此次征西最大的秘密,你附耳過來……」
「對了阿彌,還有一件事要告訴你。」
老而彌堅,說的就是程知節這種名將。
李靖一聽,嚇得立刻表示願意隨行,行至半路,因病無法再隨軍,停在了相州。
「你對李勣沒有恩惠,朕將貶他為外官。
若不是有戰後的財物激勵,唐軍這口勁早鬆掉了。
一次宴會上,趁著酒勁,太宗親口對李勣說:「朕準備把年幼的太子託付給大臣,沒有誰比卿更合適的了。你以前對李密很忠心,難道你會有負于朕嗎?」
如果聯想到盧國公程知節實封七百戶……
李靖之後,要數李勣,也就是徐茂公。
這世上之事,原本就非簡單的二元,並不是非黑即白。
何況就算唐軍不動手,那些蕃屬國的僕從軍,也是一樣要洗劫一番的。
這話,不好捉摸。
直至貞觀二十三年病死。
朕死後,由你授給他僕射之職,讓他對你感恩。」
似阿史那賀魯這樣野心勃勃之輩,太宗在世時,從不敢有二心。
所以沒什麼心理負擔,程知節立刻便能拉下臉面,幾乎擺明著說是給蘇大為立功的機會。
蘇大為現在不過是一小小的斥候營副營正,按說與程知節的身份地位,天差地遠。
蘇大為心中一動。
此後更加不問政務。
剩下的就是僕從軍們掘地三尺,從鍋碗瓢盆到茶磚牲口,搜颳得乾乾淨淨。
所有人和_圖_書都讓契苾何力歸順真珠可汗。
契苾何力與阿史那社爾皆以刀刺己面,鮮血淋漓,以此來表達對太宗的哀思。
這是程知節在對蘇大為「示好」。
放心,都是精銳的好苗子,你大可以恩威並施,以收其心。」
之前安文生其實也說過類似的話,這次出征,對西突厥之戰,自己只是做到好,是不夠的。
雖有剪龍鬚,披御衣的恩寵,在貞觀二十三年,太宗重病,自知不久於人世時,他對李治有過一番交待。
就像光明背後是黑暗一樣。
此事,細品一番,便知其深淺。
李治並沒有看錯程知節。
並請求李治,允許他們自殺殉葬,陪伴太宗于地下。
他看向面前的程知節。
然後下詔加封李靖為左光實錄大夫,賜絹千匹,增加封地連同以前的達到五百戶。
這才終於將契苾何力換回來。
但是……
太宗見他醉了睡過去,解下自己的御服親手披在他身上。
程知節果然不愧是人精,論到人情事故,如何不露聲色把人情做了,只怕唐軍將領里也找不出幾個比他更擅長的。
結果太宗撫其背說:「勉之,昔司馬仲達非不老病,竟能自強,立勛魏室。」
身邊人道:「這些戎狄之族臭味相投,契苾何力歸順薛延陀又有什麼奇怪呢?」
大唐立國之後,民心思定,大家都不想打仗了。
古代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貞觀十八年,太宗李世民準備親征高句麗,這時李靖已經73歲了,太宗命他隨行。
在朝堂上從不發一言,昏昏如老者,可以說是低調得過份了。
除和*圖*書了契苾何力,還有執思失力,阿史那社爾,史大奈,阿史那忠,突地稽等等。
在不世之功下,先敲打一番。
而且太宗用人,是有著很清醒的認識的,誰有什麼才能,誰適合放在什麼位置,他心中有成算。
或許不夠熱血了,但也絕不會讓人覺得討厭。
「謝過大總管。」
懂歷史的都知道司馬懿晚年在魏國幹了些什麼。
能令異族歸心,可見太宗用人之道。
因為他畢竟是認真在謀划作戰。
就連當初征突厥時,主力也是靠的太宗精挑士卒編練的新軍。
太宗卻堅信:「這不會是契苾何力的本意。」
懂分寸,知進退,明火候。
你品,你細品。
能創一番功業,將來興許還能落個「青史留名」,而且功勞大了,相應的自由度也更大,豈不美哉?
一位君王能為臣子做到這樣,古未有之。
哪怕不是一戰滅掉西突厥,也絕不會讓阿史那賀魯討到便宜。
之後,太宗命兵部侍出崔敦禮持旌節曉諭薛延陀,許諾要將女兒新興公主嫁給真珠可汗為妻,以此換回契苾何力。
李靖表示臣雖然很想去,但是年邁體衰,真的去不了啊。
當時李勣表示很激動,咬破手指,以血立誓,並且喝得大醉。
太宗則說:「契苾何力心如鐵石般堅定,必不會背叛我。」
這已經近乎于募兵制了。
據史載,有一次李勣得了急病,給他治病的醫生為他開了一個奇特的藥方,藥方的藥引,須人的鬍鬚燒成灰和葯服用。
太宗對李勣是培養做顧命大臣用的。
說完,他揮刀將自己左耳割掉,扔在真珠可汗www.hetubook•com•com面前,誓不叛唐。
一定要出到出類拔萃,立下足夠大的功勛。
不久,有使者從薛延陀那裡回來,詳細說明了事情的真相。
說著,他意味深長的看了蘇大為一眼:「有了軍功,日後回長安,對陛下和武后,也有個交待。」
李靖自此失掉了獨自領軍的機會,轉為文職雪藏。
但凡是被太宗信重的,無不感恩戴德,願為其效死力。
李世民這個動作,大概相當於曹操割發代首。
貞觀二十三年,太宗駕崩。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雖然蘇大為自己此前並沒有太大的野心,但大丈夫生於世,立功立言,誰不想?
很難用好或不好,去定義太宗的御人之道。
在李靖立下蓋世奇功之下,居然有御史大夫敢彈劾,這御史背後要沒人撐腰就是活見鬼了。
李勣感動得連連叩首哭泣,把頭皮都磕破了。
等契苾部背叛的消息傳回大唐時,太宗身邊的人都說契苾何力投靠了真珠可汗。
他又跟立功沒仇。
但是,蘇大為同時也知道,唐太宗李世民還有著另一面。
那就是:我知你是武后的人,所以會給你最好的機會,最好的資源,你放手去做。
這位唐軍大總管的面上充滿了疲憊,似乎一下子蒼老了許多。
而李靖也深知功高震主,知道要低調避嫌。
否則那些兵士放著家裡田不種,跟著跑出來打仗,腦袋懸在褲腰帶上,圖啥?
那麼太宗又是如何對待李勣?
可以說,對李勣是相當的好。
比如大唐一代戰神李靖,世人只知道李靖用兵如神,一戰滅東突厥,卻不知道滅東突厥之後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