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立國之戰
第83章 你就去長春光電所吧
唐華笑笑,「他們蘇聯陸軍現役的坦克也還沒普遍裝備夜視儀。這個是我從天頂設計局那兒要來的,我現在還是蘇聯科學院的通訊院士嘛。當然這也是有斯大林同志默許……這東西預定裝備在蘇聯的下一代坦克上,但現在我們可能得先湊合著把它裝在T-34-85上用著。」
為了使航空工業滿足抗美援朝戰爭的急需,讓國內航空工業完成「由修理走向製造」的進化,政務院在與蘇聯顧問商量之後,1950年11月研究制定了一個方案,鋁工業的啟動也只算是這個方案中的組成部分。
起子螺絲刀扳手鐵鎚,實驗室里唐華和王大衍兩人叮叮噹噹,一會兒就拆掉了夜視儀的外殼。
「那咱們就新搞一套。把這個修正了,這夜視儀的有效探測距離還能再提高點兒。」
小問題。自己DIY就是。
「是,其實這裏也是空軍三十八廠的範圍。」瀋陽當地的調配員回話,「聽廠長說,我們廠馬上就要調整了,我們廠以後換編號112,兩個分廠,112A造飛機,112B造導彈。」
「那邊就是三十八廠嗎?」黃志千看著導彈廠西側的一大片灰色建築問道。
七八間巨大的庫房已經騰空,黃志千帶著導彈製造項目的人員,從大連轉移到瀋陽,暫時在這裏落腳。
「王教授有沒有看最近的報紙?我們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志願部隊在朝鮮已經參加了戰鬥。」志願軍參戰的詳情唐華可不能跟王大衍說,唐華就只能問他有沒有關注報紙。
「明白!」王大衍點點頭,「不過我問一下,為什麼蘇聯不直接援助裝夜視儀的和圖書坦克給我們呢?」
空軍靠買人家的飛機是不行的。但是,中國現在是先有空軍,而且正在朝鮮打仗,大批作戰飛機急需修理。因此,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道路,還是得先修理后製造,再發展到自行設計的路子。原則是由小到大,在設計修理廠時,就要考慮到日後轉變為製造廠的安排和部署。
「那爛廠我熟悉得很,別指望。」王大衍一臉嫌棄,「五十三廠那研磨精度就不說他了,連光學玻璃都不是自己生產的。」
「昆明,啊不,貴陽那個國府的第五十三兵工廠能不能做?」
紅旗-1導彈的發動機仍然在大連製造,瀋陽製造彈體、無線電接收組件、控制組件、戰鬥部。火車一股腦把導彈製造所需的機器設備運了過來,項目組在三十八廠人員的幫助下,組成建設小組抓緊時間安裝和調試設備。至於睡覺的地方,暫時還沒騰出宿舍來,再說了宿舍離廠區距離也遠,為了上班時少走點路,項目組就在一個有供暖的庫房打地鋪睡下了。
「不瞞你說,我在國外設計過飛機。」黃志千說,「我43年在康維爾飛機製造公司任僱員,參加了B-24轟炸機的設計製造,還給240型雙發運輸機做過應力分析。之後去了英國,在格洛斯特飛機公司設計過噴氣式飛機。」
段子君、沈宏聽了聶帥的話,都點點頭。
「這次赴蘇談判一定要謙虛謹慎,要向蘇聯同志說明我國沒有航空工業基礎,要從頭建設的道理。規模要搞小些,主要解決修理的需要,保證朝鮮戰場作戰。這是因為我們剛剛建國,還很窮和-圖-書,搞大了沒有力量。我國航空工業沒有基礎,談判時原則上依靠他們,一定要爭取蘇聯同志幫助我們把航空工業建立起來。總理還說了,談判中有什麼問題,隨時打電報或電話向國內請示。」
瀋陽,北陵區。
唐華開始列夜視儀必須進口的設備表。硫化鉛器件是一個,光學鏡片組是一個,這光學鏡片組的價格特么還比硫化鉛器件貴幾倍。
其他的好像沒什麼大零件要進口了。
……
「我每天都看呢。抗美援朝的部隊打得好像還不錯,前些天應該是狠狠揍了一頓美國人,真給提氣。」
這個航空工業計劃的核心內容就是:用5至8年時間,試製成功雅克-18活塞式教練機和米格-15比斯(后改為米格-17)噴氣式戰鬥機。與這兩種飛機對應,國內要建立兩個飛機製造廠。雅克-18定在南昌,建立南昌飛機製造廠。米格-15比斯定在瀋陽,要把空軍第三十八廠改為瀋陽飛機製造廠(112A廠)。
「我這邊也研究完了。」王大衍這幾天倒沒做什麼破壞性暴力試驗,大部分時間都在查TKN的說明書再查自己帶來的手冊,或者用螺旋測微儀量鏡片。「這個,他第二個鏡片的位置是不對的。會出現聚焦不準。」
「還是現實一點吧,憑我們現在的工業基礎怎麼搞航空工業?那不等於小孩子不會走就想讓他跑呀?」
「王若飛同志現在還在莫斯科,你們到了之後先同他會合。」董老說,「若飛這次在蘇聯呆的時間不短,對與蘇聯方面的交涉談判也有不少心得,你們在莫斯科也可以向他請教https://www.hetubook•com•com這些問題。」
「王教授,現在電子信息工業部要在長春建一個光電所和一個組裝廠,組裝廠以後肯定擴編為精密儀器廠,廠所合一,專攻精密光電儀器。」夜視儀搞定,唐華開始拉人,「怎麼樣,等趙老師的激光搞完,就去建長春光電所?」
(後來羅布泊的核爆靶場光測設備就出自他之手,也因為核爆的超高速光測,王老位列兩彈元勛之一……)
王大衍本科是在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應用光學,在謝菲爾德大學拿的碩士學位。畢業后受聘于伯明翰昌司玻璃公司,現在手裡還拿著V-稜鏡精密折射率測定器的專利。
「可是啊,咱們現在物質基礎太差了。光有人才沒有機器,也幹不成事啊。」調配員也不是小白,大修戰鬥機這種複雜工作他也是干過的,「目前還是先把飛機大修搞好,過兩年條件允許了,再造我們中國自己的飛機。」
TKN-1基本上就是蘇聯主動紅外夜視儀的那般模樣。首先是一個裝在車外的大碗狀紅外探照燈,它的作用是發出人肉眼不可見的紅外線。照射被探測物體后獲得反射,反射回來的紅外線通過鏡片組聚焦,在一塊硫化鉛小板板上成像。硫化鉛小板板被紅外線照射會放出電子,電子打在熒光屏上,就成了人眼可見的圖像。
然而,為什麼TPN-1-22-11最大視距有1000~1500米,手裡的這個只有300米呢?
和王大衍聊天這會兒,唐華已經拆掉了高壓帽,接著把陰極射線管拿到實驗室角落,用工具嘭地一聲弄開了。
TKN夜視儀的機匣拆m.hetubook•com.com開后,唐華把紅外接收器的光學部件遞給王大衍,「王教授,幫我看一下光學系統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
「當然是光電領域體系內的。而且在激光研製成功以後,很快就要進入產品立項,我要這些產品要得比較急。這些激光器和激光產品研製都會在長春所。以後在激光這一塊兒,清華負責基礎科學和基礎技術突破,長春光電所是應用技術和工程設計,長春精密儀器廠負責生產。」
這套紅外夜視儀外觀糙得一塌糊塗,跟回收站里的電子垃圾似的。歪歪扭扭的焊縫,外表還有毛刺,螺絲釘是胡亂擰上去的,目鏡處的緩衝墊帶著油漬,手一撕就掉,但把粗糙的外殼打開,裏面就不一樣了。……有的電路依然粗糙,但需要做得精密的核心部件,工藝不是一般的細緻。毛子工業品的一貫特色啊。
北京,南苑機場。
「怎麼樣,王教授?」唐華扯下手套。這三天過來,每天得有一多半時間泡在實驗室,現在TKN的電路和放大部分已經被唐華全改了一次,如果估計得沒錯,夜間在坦克炮的正常交戰距離開火是沒問題了。
「這可是紅外波段的光學鏡片組,我得查查折射率……」王大衍開始翻資料。
作為外匯常年短缺的貧困兔,能省點外匯就省點。
紅外聚光燈暫時沒啥可研究的。
1946年,戰後第一代經典名車——T-54中型坦克的原型車出廠,1948年是第一種量產型T-54-1,1949年是T-54-2,現在T-54-3的量產已排進烏拉爾的任務列表,正在研製的型號,應該是T-54的比較大的改m.hetubook.com•com進型T-54A,後來中國的59坦克的直系老爸。雖然這種坦克要1954年才批量生產,但現在已經有不少零部件研製出來了。唐華拿到手的,就是準備用在T-54A上的TKN夜視儀和OU-3紅外聚光燈。
「還是飛機帶勁。」黃志千突然冒出一句。
……
空軍第三十八廠。
「現在國內沒有廠能做,得找國外訂製。我的建議,直奔民德,找東蔡。」
「哇哦。」唐華用鑷子夾起一元硬幣大小的硫化鉛小薄片,「這工藝真不是蓋的!」
「現在在朝鮮,美軍掌握著絕對的制空權,朝鮮人民軍、我們的志願部隊白天根本無法行軍,只能在夜間,避開美軍轟炸機行軍和作戰,條件很艱苦,很危險。」唐華說,「蘇聯正在援助我們武器,現在志願軍只有步兵和小炮,但將來會有重炮和坦克。但坦克大炮蘇聯能提供援助,飛機就沒那麼容易,可能就算有蘇聯飛機,我們在朝鮮上空也沒法把美國飛機趕出去。所以將來我們的坦克,可能也要在夜間作戰。這就是為什麼我這麼著急要搞這個東西。」
國產是不可能國產的,三年之內都國產不了的。國內精密光學儀器得等156工程,就算提前伸手問蘇聯老大哥要建廠,投產至少也得三年。
聶帥、董必武董老、空軍司令劉業樓在機場送別前往蘇聯談判援助中國創建航空工業問題的代表團。
王大衍:「等等,激光難道不也應該是光電領域的事嗎?」
這片硫化鉛板板的加工精度絕對沒的說,T-55AM上的TPN-1-22-11主動紅外夜視儀,核心器件也應該是用同樣的工藝和加工標準。